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二卷(唐纪)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唐纪)(2)原文[1]春季,二月,西域的俱密王那罗延、康王乌勒伽、安王笃萨波提均上表玄宗,告知受到大食军队的侵掠,请求唐朝派兵救援。
[2]敕太府及府县出粟十万石粜之,以敛人间恶钱,送少府销毁。
[2]唐玄宗敕令太符和京兆府以及京府所辖各县拿出十万石粟出售,以便收回民间私铸的劣质钱,交少府监销毁。
[3]三月,乙卯,以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使、苑内营田使王毛仲行太仆卿。
毛仲严察有干力,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惮之,苑内所收常丰溢。
上以为能,故有宠。
虽有外第,常居闲厩侧内宅,上或时不见,则悄然若有所失;宦官杨思勖、高力士皆畏避之。
[3]三月,乙卯(二十六日),唐玄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使、苑内营田使王毛仲担任太仆寺卿。
王毛仲谨严精明,有才干能力,万骑军中的有功之臣和闲厩官吏都俱怕他,苑中的收入一般很丰盛。
唐玄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因此受到了玄宗的宠爱。
王毛仲虽然在外面有宅第,却常常住在宫内闲厩旁边的宅中,有时玄见宗不到他,就会感到若有所失。
宦官杨思勖和高力士都对他十分敬畏。
[4]勃海王大祚荣卒;丙辰,命其子武艺袭位。
[4]勃海王大祚荣去世;丙辰(二十七日),玄宗敕命其子大武艺继位。
[5]夏,四月,壬午,开府仪同三司祁公王仁皎薨。
其子驸马都尉守一请用窦孝谌例,筑坟高五丈二尺;上许之。
宋、苏固争,以为:淮令,一品坟高一丈九尺,其陪陵者高出三丈而已。
窦太尉坟,议者颇讥其高大,当时无人极言其失,岂可今日复踵而为之!昔太宗嫁女,资送过于长公主,魏徵进谏,太宗既用其言,文德皇后亦赏之,岂若韦庶人崇其父坟,号曰酆陵,以自速其祸乎!夫以后父之尊,欲高大其坟,何足为难!而臣等再三进言者,盖欲成中宫之美耳。
况今日所为,当传无穷,永以为法,可不慎乎!上悦曰:朕每欲正身率下,况于妻子,何敢私之!然此乃人所难言,卿能固守典礼,以成朕美,垂法将来,诚所望也。
赐、帛四百匹。
[5]夏季,四月,壬午(二十四日),开府仪同三司祈公王仁皎去世。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900)1 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镠使其从弟 拒之。
2 二月庚申,以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中书令。
3 壬申,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
4 壬午,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
5 李克用大发军民治晋阳城堑,押牙刘延业谏曰:“大王声振华、夷,宜扬兵以严四境,不宜近治城堑,损威望而启寇心。
”克用谢之,赏以金帛。
6 夏,四月,加定难军节度使李承庆同平章事。
7 朱全忠遣葛从周帅兖、郓、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五月庚寅,拔德州,斩刺史傅公和;己亥,围刘守文于沧州。
仁恭复遣使卑辞厚礼求援于河东,李克用遣周德威将五千骑出黄泽,攻邢、洺以救之。
8 邕州军乱,逐节度使李鐬;鐬借兵邻道讨平之。
9 六月癸亥,加东川节度使王宗涤同平章事。
10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称良相。
上素疾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脩专横,崔胤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
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藩镇为援以相倾夺。
抟恐其致乱,从容言于上曰:“人君当务明大体,无所偏私。
宦官擅权之弊,谁不知之!顾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以道消息。
愿陛下言勿轻泄以速奸变。
”胤闻之,谮抟于上曰:“王抟奸邪,已为道弼辈外应。
”上疑之。
及胤罢相,意抟排己,愈恨之。
及出镇广州,遗朱全忠书,具道抟语,令全忠表论之。
全忠上言:“胤不可离辅弼之地;抟与敕使相表里,同危社稷。
”表连上不已。
上虽察其情,迫于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复召还。
丁卯,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抟罢为工部侍郎。
以道弼监荆南军,务脩监青州军。
戊辰,贬抟溪州刺史;己巳,又贬崖州司户;道弼长流 州,务脩长流爱州;是日,皆赐自尽。
抟死于蓝田驿,道弼、务脩死于霸桥驿。
于是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
11 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营于乾宁军,葛从周留张存敬、氏叔琮守沧州寨,自将精兵逆战于老鸦堤,大破仁恭,斩首三万级,仁恭走保瓦桥。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唐纪)(9)原文臣光曰: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
盖以出入宫禁。
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
其间复有性识儇利,语言辩给,伺候颜色,承迎志趣,受命则无违忤之患,使令则有称惬之效。
自非上智之主,烛知物情,虑患深远,侍奉之外,不任以事,则近者日亲,远者日疏,甘言卑辞之请有时而从,浸润肤受之诉有时而从。
于是黜陟刑赏之政,潜移于近习而不自知,如饮醇酒,嗜其味而忘其醉也。
黜陟刑赏之柄移而国家不危乱者,未之有也。
臣司马光曰:宦官当权,成为国家祸患,由来已久了。
大概因为宦官经常出入皇宫,君主从小到大,与他们亲近狎昵,不像三公六卿,进见有一定的时间,有威严畏惧。
宦官中间又有的性情乖巧,言语敏捷,察颜观色,迎合君主的志向兴趣,这样,接受命令就没有违逆抵触的顾虑,使唤差遣就有称心满意的效果。
如果不是圣明的君主,洞察事物的情理,考虑祸患的深远,除了侍奉以外,不委任宦官掌管事务,那么,近在内宫的宦官就会一天天地亲近,远在外朝的百官就会一天天地疏远,君主就会时常应允甜言卑辞的请求,听从逐渐渗透的诉说。
于是,降革升迁、刑罚奖赏的国家政令,就无形中转由亲信宦官掌握而不能自知,如同饮美酒一样,喜好它的味道而忘记它能醉人了。
所以降革升迁、刑罚奖赏的权力已经转移而国家不发生危险祸乱,是从来没有过的。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
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东汉衰亡之时,宦官的骄傲专横最为闻名,然而人们都是借助君主的权力,如同城狐社鼠有所仗恃凭依,来扰乱天下,没有能够像唐代这样,劫持胁迫天子如同控制婴儿,废立在手,往东往西出己意,使天子惧怕他们如同骑着猛虎恶狼而腋下夹着毒蛇一样。
所以如此不是别的原因,是东汉宦官不掌握兵权,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的原故。
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
【唐纪四十二】起屠维协洽八月,尽重光作噩五月,凡一年有奇。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七七九年)八月,甲辰,以道州司马杨炎为门下侍郎,怀州刺史乔琳为御史大夫,并同平章事。
上方励精求治,不次用人,卜相于崔祐甫,祐甫荐炎器业,上亦素闻其名,故自迁谪中用之。
琳,太原人,性粗率,喜诙谐,无他长,与张涉善,涉称其才可大用,上信涉言而用之;闻者无不骇愕。
代宗之世,吐蕃数遣使求和,而寇盗不息,代宗悉留其使者,前后八辈,有至老死不得归者;俘获其人,皆配江、岭。
上欲以德怀之,乙巳,以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使于吐蕃,悉集其俘五百人,各赐袭衣而遣之。
协律郎沈既济上选举议,以为:“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
今选曹皆不及焉;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历、言词、俯仰而已。
夫安行徐言,非德也;丽藻芳翰,非才也;累资积考,非劳也。
执此以求天下之士,固未尽矣。
今人未土著,不可本于乡闾;鉴不独明,不可专于吏部。
臣谨详酌古今,谓五品以上及群司长官,宜令宰臣进叙,吏部、兵部得参议焉。
其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属,许州、府辟用,其牧守、将帅或选用非公,则吏部、兵部得察而举之,罪其私冒。
不慎举者,小加谴黜,大正刑典。
责成授任,谁敢不勉!夫如是,则贤者不奖而自进,不肖者不抑而自退,众才咸得而官无不治矣。
今选法皆择才于吏部,试职于州郡。
若才职不称,紊乱无任,责于刺史,则曰命官出于吏曹,不敢废也;责于侍郎,则曰量书判、资考而授之,不保其往也;责于令史,则曰按由历、出入而行之,不知其他也。
黎庶徒弊,谁任其咎!若牧守自用,则罪将焉逃!必州郡之滥,独换一刺史则革矣。
如吏部之滥,虽更其侍郎无益也。
盖人物浩浩,不可得而知,法使之然,非主司之过。
今诸道节度、都团练、观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纵其间或有情故,大举其例,十犹七全。
则辟吏之法,已试于今,但未及于州县耳。
利害之理,较然可观。
曏令诸使僚佐尽受于选曹,则安能镇方隅之重,理财赋之殷乎!”既济,吴人也。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原文: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
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
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
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
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
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迁矣。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
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译文: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
【唐纪二十二】起强圉作噩,尽上章困敦六月,凡三年有奇。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神功元年(丁酉,公元六九七年)正月,己亥朔,太后享通天宫。
突厥默啜寇灵州,以许钦明自随。
钦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酱、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选良将,引精兵、夜袭虏营,而城中无谕其意者。
箕州刺史刘思礼学相人于术士张憬藏,憬藏谓思礼当历箕州,位至太师。
思礼念太师人臣极贵,非佐命无以致之,乃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阴结朝士,托相术,许人富贵,俟其意悦,因说以“綦连耀有天命,公必因之以得富贵。
”凤阁舍人王勮兼天官侍郎事,用思礼为箕州刺史。
明堂尉河南吉顼闻其谋,以告合宫尉来俊臣,使上变告之。
太后使河内王武懿宗推之。
懿宗令思礼广引朝士,许免其死,凡小忤意者皆引之。
于是思礼引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勃兄泾州刺史勔、弟监察御史助等,凡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穷楚毒以成其狱。
壬戌,皆族诛之,亲旧连坐流窜者千馀人。
初,懿宗宽思礼于外,使诬引诸人。
诸人既诛,然后收思礼,思礼悔之。
懿宗自天授以来,太后数使之鞫狱,喜诬陷人,时人以为周、来之亚。
来俊臣欲擅其功,复罗告吉顼;顼上变,得召见,仅免。
俊臣由是复用,而顼亦以此得进。
俊臣党人罗告司刑府史樊惎谋反,诛之。
惎子讼冤于朝堂,无敢理者,乃援刀自刳其腹。
秋官侍郎上邽刘如璿见之,窃叹而泣。
俊臣奏如璿党恶逆,下狱,处以绞刑;制流绞州。
尚乘奉御张易之,行成之族孙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
太平公主荐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复荐易之,兄弟皆得幸于太后,常傅硃粉,衣锦绣。
昌宗累迁散骑常侍,易之为司卫少卿;拜其母韦氏、臧氏为太夫人,赏赐不可胜纪,仍敕凤阁侍郎李迥秀为臧氏私夫。
迥秀,大亮之族孙也。
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晋卿皆侯易之门庭,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癸亥,突厥默啜寇胜州,平狄军副使安道买击破之。
甲子,以原州司马娄师德守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与解析唐纪是《资治通鉴》的一部分,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研究唐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唐纪》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
唐纪是其中包含的一个部分,主要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对《唐纪》的原文和解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和人物传记,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唐纪》的原文:“武德四年,初置天策府,以开元故事,修补官舍。
是时,又以他日迁邑赐与之地,有司参议尚书令李渊职,以为天策东北郊也。
渊性剽勇,及有天下,衣冠视事,张揽群英,天下咸服。
阐教塾授,讲明儒术,修行自养,熏陶士众。
凡天策府所领,凡三百人,俗号曰‘李渊家奴’。
时人谓渊为‘李家驸马’,服色夷狄也。
”接下来,我们对上述原文进行解析:在武德四年,唐太宗李渊首创了天策府,按照开元时期的盛况修建官舍。
当时,通过迁邑等方式给予了天策府一块土地。
由官员参议尚书令李渊负责管理,作为天策的东北郊。
李渊性格勇敢,天下大乱之后,他以显赫的仪表和行为,亲近文臣武将,天下人都尊服他。
他还设立教育机构,传授儒家学问,培养士人,修养自身,影响了许多人。
天策府下辖300人,人们俗称这些人为“李渊家奴”。
当时的人们认为李渊就像“李家的婿马”,服饰和外表都有些异域风格。
通过上述解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了该段《唐纪》的内容,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这种格式,介绍不同段落的《唐纪》原文,并进行相应的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
通过《唐纪》的原文和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和人物传记,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深入研究唐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卷(唐纪)(2)原文[8]上重李文学,乙未,复以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8]唐昭宗很器重李的文才学识,乙未(初七),再次任命李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9]朱全忠军于单父,为朱友恭声援。
[9]朱全忠率军在单父县驻扎,声援正在围攻兖州的朱友恭。
[10]李克用表刘仁恭为卢龙留后,留兵戍之;壬子,还晋阳。
[10]李克用进呈表章请朝廷任命刘仁恭为卢龙留后,留下军队驻守幽州;壬子(二十四日),李克用从幽州返回晋阳。
妫州人高思继兄弟,有武干,为燕人所服,克用皆以为都将,分掌幽州兵,部下士卒,皆山北之豪也,仁恭惮之。
久之,河东兵戍幽州者暴横,思继兄弟以法裁之,所诛杀甚多。
克用怒,以让仁恭,仁恭诉称高氏兄弟所为,克用俱杀之。
仁恭欲收燕人心,复引其诸子置帐下,厚抚之。
妫州人高思继兄弟几人,勇猛强干,为燕地一带人所折服,李克用任命他们为都将,分别常管幽州的军队;他们部下士兵,都是幽州山北等地的豪杰之士,刘仁恭惧怕他们。
时间长了,河东军队驻守幽州的士卒残暴横行,高思继兄弟用法度制裁他们,诛杀的人很多。
李克用很愤怒,以此责备刘仁恭,刘仁恭便向李克用诉说高思继兄弟的所做所为,李克用于是把高思继兄弟全部杀掉。
刘仁恭想收买燕地人民的心,便又把高思继兄弟的几个儿子安置在身边,优厚地安抚他们。
[11]崔昭纬与李茂贞、王行瑜深相结,得天子过失,朝廷机事,悉以告之。
宁节度副使崔,昭纬之族也,李再入相,昭纬使告行瑜曰:者令之命已行矣,而韦昭度沮之,今又引李为同列,相与荧感圣听,恐复有杜太尉之事。
行瑜乃与茂贞表称奸邪,昭度无相业,宜罢居散秩。
上报曰:军旅之事,朕则与藩镇图之;至于命相,当出朕怀。
行瑜等论列不已,三月,复罢为太子少师。
[11]崔昭纬与李茂贞、王行瑜交结很深,得知唐昭宗的过错失误和朝廷的机密事务,他全都告诉李茂贞、王行瑜。
宁节度副使崔,是崔昭纬同族人,当李再次进入朝廷做宰相时,崔昭纬让崔告诉王行瑜说:以前皇帝任命你做尚书令的诏令已颁发了,可是韦昭度极力阻挠,现在韦昭度又引荐李同为宰相,相互勾结迷惑皇帝视听,恐怕又要有太尉杜让能那样的事了。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卷(唐纪)(8)原文[8]朱全忠向朝廷荐举兵部尚书张浚,唐昭宗想要重新任命张浚为宰相。
李克用上表请求派军队攻打朱全忠,并且说:张浚如果早晨做了宰相,我傍晚就要赶到朝廷!京师上下震惊恐慌,唐昭宗颁下诏书劝李克用与朱全忠和解。
[9]三月,以天雄留后李继徽为节度使。
[9]三月,朝廷任命天雄留后李继徽为节度使。
[10]保大节度使李思孝表请致仕,荐弟思敬自代,诏以思孝为大师,致仕,思敬为保大留后。
[10]保大节度使李思孝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推荐他的胞弟李思敬接替自己,唐昭宗下诏命李思孝以太师官衔辞退,李思敬为保大留后。
[11]朱全忠遣庞师古将兵伐郓州,败郓兵于马颊,遂抵其城下。
[11]朱全忠派遣庞师古带领军队讨伐郓州,在马颊水一带打败朱的郓州军队,于是抵达郓州城下。
[12]己酉,顾全武等攻余姚,明州刺史黄晟遣兵助之,董昌遣其将徐章救余姚,全武击擒之。
[12]己酉(二十八日),顾全武等攻打余姚,明州刺史黄晟派遣军队协助。
董昌派遣属下将领徐章救援余姚,结果徐章被顾全武拦击擒获。
[13]夏,四月,辛酉,河涨,将毁滑州城,朱全忠命决为二河,夹滑城而东,为害滋甚。
[13]夏季,四月,辛酉(初十),黄河大水上涨,眼看就要淹毁滑州城,朱全忠命令再行决口把黄河一分为二,两条河夹着滑州城向东滚滚流去,危害相当严重。
[14]李克用击罗弘信,攻洹水,杀魏兵万余人,进攻魏州。
[14]李克用攻打罗弘信,进攻洹水,斩杀罗弘信的军队一万余人,接着进军攻打魏州。
[15]武安节度使刘建锋既得志,嗜酒,不亲政事。
长直兵陈赡妻美,建锋私之,赡袖铁挝击杀建锋;诸将杀赡,迎行军司马张佶为留后。
佶将入府,马忽啮,伤左髀。
时马殷攻邵州未下,佶谢诸将曰:马公勇而有谋,宽厚乐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
乃以牒召之。
殷犹豫未行,听直军将姚彦章说殷曰:公与刘龙骧、张司马,一体之人也,今龙骧遇祸,司马伤髀,天命人望,舍公尚谁属哉!殷乃使亲从都副指挥使李琼留攻邵州,径诣长沙。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二卷(唐纪)原文
唐纪七十八昭宗圣穆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900)唐纪七十八唐昭宗光化三年(庚申,公元900年)
[1]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使其从弟拒之。
[1]春季,正月,宣州将领康儒进攻睦州,镇海节度使钱命令他的堂弟钱率兵抵御。
[2]二月,庚申,以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中书令。
[2]二月庚申(初二),朝廷任命四川节度使王建兼中书令。
[3]壬申,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
[3]壬申(十四日),朝廷加封威武节度使王审知为同平章事。
[4]壬午,以吏部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
[4]壬午(二十四日),朝廷任命吏部尚书崔胤为同平章事,充任清海节度使。
[5]李克用大发军民治晋阳城堑,押牙刘延业谏曰:大王声振华、夷,宜扬兵以严四境,不宜近治城堑,损威望而启寇心。
克用谢之,赏以金帛。
[5]李克用大举征发军士百姓修理晋阳城的城墙壕沟,押牙刘延业劝告说:大王的声威震动华夏和四夷,应该分派军队整肃四方边境,不应修治眼前的城墙壕沟,既损害自己的威望,又开启敌人的侵犯之心。
李克用向他表示感谢,并赏给金银绢帛。
[6]夏,四月,加定难军节度使李承庆同平章事。
[6]夏季,四月,朝廷加封定难军节度使李承庆为同平章事。
[7]朱全忠遣葛从周帅兖、郓、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五月,庚寅,拔德州,斩剌史傅公和;己亥,围刘守文于沧州。
仁恭复遣使卑辞厚礼求援于河东,李克用遣周德威将五千骑出黄泽,攻邢、以救之。
[7]朱全忠派遣葛从周率领兖州、郓州、滑州、魏州四镇的十万军队攻打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五月庚寅(初四)攻克德州,斩杀德州剌史傅公和,己亥(十三日)把刘守文围困在沧州。
刘仁恭派遣使者用卑恭的言辞、丰厚的礼品到河东请求援助。
于是,李克用派遣周德威率领五千骑兵出黄泽关,进攻邢州、州来救援刘仁恭。
[8]邕州军乱,逐节度使李;借兵邻道讨平之。
[8]邕州军队发生叛乱,驱逐了节度使李。
李向领道借兵讨伐平定叛乱。
[9]六月,癸亥,加东川节度使王宗涤同平章事。
[9]六月癸亥(初七),朝廷加封东川度使王宗涤为同平章事。
[10]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称良相。
上素疾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崔胤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
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藩镇为援以相倾夺。
抟恐其致乱,从容言于上曰:人君当务明大体,无所偏私。
宦官擅权之弊,谁不知之!顾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以道消息。
愿陛下言勿轻泄
以速奸变。
胤闻之,谮抟于上曰:王抟奸邪,已为道弼辈外应。
上疑之。
及胤罢相,意抟排已,愈恨之。
及出镇广州,遗朱全忠书,具道抟语,令全忠表论之。
全忠上言:胤不可离辅弼之地;抟与敕使相表里,同危社稷。
表连上不已。
上虽察其情,迫于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复召还。
丁卯,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抟罢为工部侍郎。
以道弼监荆南军,务监青州军。
戊辰,贬抟溪州刺史;已巳,又贬崖州司户;道弼长流欢州,务长流爱州;日是,皆赐自尽。
抟死于蓝田驿,道弼、务死于霸桥驿。
于是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
[10]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白通达,宽宏大量,当时称为良相。
昭宗一向痛恨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断强横,崔胤天天与昭宗商量除去宦官,宦官也知道他们的行动。
因此,南司和北司更加相互憎恨嫉妒,各自交结藩镇以为援助,互相倾轧争夺。
王抟担心这样会招致变乱,就从容不迫地向唐昭宗进言说:君主行事,应当致力于申明大局,没有偏心私情。
宦官专权的弊病,谁不知道呢!但是他们的势力不可能急速除掉,应当等候各种灾难渐渐平息,通过正当途径逐渐消灭。
希望陛下说话不要轻易泄漏,以免加速奸邪小人的变乱。
崔胤听说这话,就向昭宗诬陷王抟说:王抟奸诈邪恶,已经成为宋道弼等的外应。
昭宗怀疑他的话是否真实。
等到崔胤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就猜想是王抟排斥自己,更加痛恨他。
及至崔胤奉命离京师去镇守广州,他就送书信给朱全忠,原原本本地讲了王抟说过的话,让朱全忠进呈表章来辩论是非。
朱全忠于是上表说:崔胤
不能离开辅佐陛下的宰相之位,王抟与敕使互为表里,内外勾结,危害国家。
朱全忠的表章接连呈进,继续不停。
昭宗虽然察觉其中实情,但迫于朱全忠,也无可奈何,在崔胤行至湖南时又召他回京师。
丁卯(十一日),昭宗任命崔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被罢免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降为工部侍郎。
命宋道弼出任荆南监军,景务出任青州监军。
戊辰(十二日),贬王抟为溪州刺史。
己巳(十三日),又贬王抟为崖州司户;宋道弼流放州,景务修流放爱州。
当天,三人都被赐令自杀。
王抟死在蓝田驿,宋道弼、景务死在霸桥驿。
于是,崔胤操纵朝廷政权,势力威震朝野,宦官都怒目而视,非常愤慨痛恨。
[11]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营于乾宁军,葛从周留张存敬、氏叔琮守沧州寨,自将精兵逆战于老鸦堤,大破仁恭,斩首三万级,仁恭走保瓦桥。
秋,七月,李克用复遣都指挥使李嗣昭将兵五万攻邢、以救仁恭,败汴军于内丘。
王熔遣使和解幽、汴,会久,朱全忠召从周还。
[11]刘仁恭率领五万幽州军队前去援救沧州,在乾宁军扎营。
葛从周留下张存敬、氏叔琮守卫沧州营寨,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在老鸦堤迎战刘仁恭,大败刘仁恭的军队,斩杀首级三万。
刘仁恭逃走,退守瓦桥。
秋季,七月,李克用再派都指挥使李嗣昭率领五万军队攻打邢州、州来救援刘仁恭,在内丘打败汴州军队。
王熔派遣使者在幽州刘仁恭、汴州朱全忠之间进行调解,适逢长久下雨,朱全忠召回葛从周。
[12]庚戌,以昭义留后孟迁为节度使。
[12]庚戌(二十五日),朝廷任命昭义留后孟迁为昭义节度使。
[13]甲寅,以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东川、信武军两道都指挥制置等使。
[13]甲寅,(二十九日),朝廷任命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东川、信武军两道都指挥制置等使。
[14]八月,李嗣昭又败汴军于沙门河,进攻州。
乙丑,朱全忠引兵救之,未至,嗣昭拔州,擒刺史朱绍宗。
全忠命葛从周将兵击嗣昭。
[14]八月,李嗣昭又在沙门河打败汴州军队,率军进攻州。
乙丑(初十),朱全忠率兵援救州,还没有到达,李嗣昭已攻克州,擒获州刺史朱绍宗。
朱全忠命令葛从周率领军队前去攻击李嗣昭。
[15]宣州将康儒食尽,自清溪遁归。
[15]宣州将领康儒由于军粮吃完,从清溪逃归宣州。
[16]九月,葛从周自邺县渡漳水,营于黄龙镇;朱全忠自将中军三万涉水置营。
李嗣昭弃城走,从周设伏于青口,邀击,大破之。
[16]九月,葛从周率领军队自邺县渡过漳水,在黄龙镇扎营;朱全忠亲自统帅三万中军渡过水,安营扎寨。
李嗣昭舍弃州城逃走,葛从周在青山口布置伏兵,进行拦击,把李嗣昭的军队打得大败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