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敬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尊敬老师的典故1、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汉明帝尊师文言文翻译(汉明帝尊师译文)
摘要:
一、汉明帝尊师背景介绍
二、汉明帝尊师文言文原文
三、汉明帝尊师文言文翻译
四、汉明帝尊师的意义及影响
正文:
【汉明帝尊师背景介绍】
汉明帝,即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庄,他统治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实行尊师重道的政策。
汉明帝尊师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展示了我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汉明帝尊师文言文原文】
汉明帝尝寝疾,而太子幼,忧之。
上师曰:“陛下疾,由太子幼弱,不能奉宗庙。
臣请以陛下身体不康,乞骸骨,以符国家之难。
”上曰:“善。
”师乞骸骨,上亲送之。
师出门,顾谓中庶子张恽曰:“太子幼,不可辅。
大臣未附,宜留意。
”恽顿首曰:“谨奉诏。
”
【汉明帝尊师文言文翻译】
汉明帝曾经患病在床,而太子年纪尚小,令他感到担忧。
太子的老师说:“陛下生病,是因为太子年纪幼小,无法承担起宗庙祭祀的重任。
我请求陛下以身体不适为由,让我告老还乡,以应对国家的困难。
”汉明帝答应了。
老师请求告老还乡,汉明帝亲自送他。
老师出门时,回头对中庶子张恽说:“太子年纪
幼小,无法辅佐国家。
大臣们尚未归附,你应该多加留意。
”张恽叩头说:“我一定遵从您的教诲。
”
【汉明帝尊师的意义及影响】
汉明帝尊师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社会,教师地位崇高,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尊重。
汉明帝尊师,既是对教师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古代的3个历史小故事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3个古代有名的历史小故事,内容如下,以供参考: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东汉邓禹敬神的故事民间传说,东汉光武帝手下大将邓禹,晚年辞官隐居念佛。
他在大堂正中,塑了佛祖释迦牟尼像,烧香点烛,诵读经文。
佛祖释迦牟尼见他诚心,特地从西天赶来给他头烫香洞,保他千年不死。
哪知此事被太上老君知道了,火冒三丈,骑鹤而来,指着邓禹骂道:“你只管拍释迦牟尼的马屁,竟敢不把我太上老君放在眼里,真是狗胆包天!释迦牟尼保你千年不死,我叫你立刻就死!”太上老君念念有词,使邓禹头痛欲裂。
邓禹只得求饶,答应蓄长头发、戴起道冠,把太上老君的塑像放在大堂正中,把释迦牟尼佛像移到东壁。
此事又被城隍老爷知道了,他坐轿到邓禹那里,剥下邓禹身上的道袍,摘去邓禹头上的道冠,把邓禹的头发吊在梁上,指着邓禹大骂:“你只对大佛磕头,不给小佛烧香,今天我要吊死你!”邓禹只得再次讨饶,答应塑一尊城隍老爷像,放在大堂正中,把太上老君像搬到西壁。
大堂里放了三座神像以后,邓禹每天去烧香念经,但总是有点胆战心惊。
他想,如果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土地公公、阎王老爷以及各种各样的神仙鬼怪都来找我,都要抢坐正堂,都要我三跪九磕,烧香念佛,那怎么办?他回想当年伙同云台二十八将,跟随刘秀打天下,天不怕,地不怕,不信神仙鬼怪,年年太平无事。
现在敬这神敬那仙,反倒遭殃。
一气之下,他挥起木棍,把大堂上的三座神像全都打了个粉碎。
他想,敬他们不如敬自己。
他请手艺高明的塑像师父,给自己塑了一尊像,放在大堂正中,也不烧香,也不念经,从此居然太平无事了。
这虽然是一则民间传说,但却颇富寓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各方“神仙鬼怪”要你“烧香磕头”之事,究竟怎么办?邓禹敬神的故事倒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简短的名人小故事(精选10篇)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名人小故事(精选10篇),欢迎查阅,仅供参考。
简短的名人小故事篇1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简短的名人小故事篇2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不学礼,无以立撰稿人:湖北崇阳王逸辉指导老师:柳顺荣话题:讲文明,懂礼仪如果你失去昨天,就不算失败,因为你可以把握住今天;如果你失去金钱,就不算失败,因为你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你失去文明礼仪,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将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孔融让梨有一天,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
到家后,他父亲特地选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他吃,可他摇摇头说:“我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应该吃最小的梨子,大的梨子应该给哥哥吃。
”父亲听到后,感到非常惊讶。
小小年纪的孔融竟然懂得谦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讲文明,懂礼仪应该从小做起,尊重他人。
程门立雪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老师程颐,正遇上这位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程颐明知有客人来了,他欲言又止,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游,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于是,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还对他们说;“啊!贤辈还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还在这里,没有走啊!因为那天是整个冬天最冷的一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讲文明,懂礼仪应该诚心诚意,虚心请教。
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他的老师叫恒荣,后来他做了皇帝“犹尊恒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恒荣坐在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恒荣教过的学生召到太常府,向恒荣行礼。
恒荣生病,明帝专程派人去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以表尊敬。
恒荣去世后,明帝还换了衣服,还亲自临丧送葬呢。
当朝皇帝对老师如此,所以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讲文明,懂礼仪应该礼貌待人,尊敬师长。
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知书达理,明晓是非,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中学生。
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翻译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翻译。
第一篇:《《汉明帝尊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翻译。
《汉明帝尊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汉明帝尊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汉明帝尊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试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译文: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汉明帝尊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文章《汉明帝尊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出自1.这全部走上前眼泪2.每当桓荣患病,汉明帝就派使者去慰问。
3.围绕“尊师”回答即可。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
”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
佛教传入内地后,最早接受佛教信仰的是社会的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
据现存资料,东汉楚王刘英是最早信奉佛教者。
刘英是汉明帝(58-75年在位)的异母弟,在光武帝建武十七年(41)被封为楚王,第二年到达封国楚(当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交界处),在明帝即位后多次回洛阳朝见皇帝。
当时社会上盛行“黄老”(黄帝、老子)、神仙方术,人们把刚传入的佛教也看作是一种方术,将佛当作神仙,依附于黄老进行祭祠。
刘英就是这样做的。
《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永平八年(65)明帝下诏天下有死罪者可以用缣赎罪,刘英派人到国相(中央派驻封国主持政务者)献黄缣白纨赎罪。
明帝得知,立即下诏:“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按,男居士)、桑门(按,沙门)之盛馔。
”是说刘英既信奉黄老,读诵黄老之言,又祭祠佛陀,并且按照佛教的规定定期持戒吃素,对于他派人上缴黄缣白纨赎罪的做法表示谅解,示意他无罪,勿须心怀不安,并退回缣纨让他作供养居士、僧人之用。
刘英奉佛的例子表明,在东汉初期佛教已经被作为黄老方术的一种在社会上层部分人中流传。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程门立雪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
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
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