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帝刘庄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汉明帝刘庄的诗词刘庄,东汉时期著名诗人,历史上被尊称为汉明帝。
他生于公元75年,获得了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刘庄的诗词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崇敬和称颂。
汉明帝的诗作以咏史为主,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赞美,同时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引用,通过这些典故,他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时政以及人生的感悟。
刘庄的诗词作品以“问”、“答”为主题,常以问答的形式呈现。
这种形式灵活多样,具有互文性,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引发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神问》。
这首诗以对神灵提问的形式引起了人们对命运、生与死的深入思考。
不仅如此,刘庄还在《悲回风·旦夕之思》中以问答形式,讲述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困惑。
除了问答形式外,刘庄的诗词作品中还有大量的咏史之作。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国、民族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拟贺新郎》是刘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描绘风雨交加的战场和壮烈的英雄,抒发了自己关于故国和百姓的思念之情。
刘庄的诗词作品以其深远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他的诗作构思巧妙,用词精准,意境独特。
汉明帝刘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回顾汉明帝刘庄的诗词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历史、命运和人生的思考,也能够体会到他对故国和百姓深深的热爱之情。
汉明帝刘庄的诗词作品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汉明帝刘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结合了自身的创作才华和对历史、社会的思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刘庄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赞赏,也在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学瑰宝中的瑰宝。
中国有一座陵墓,安葬着一位勤政皇帝,只可惜被盗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至公元75年),初名刘阳,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亲便是光烈皇后阴丽华。
他是东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子以母贵被册立为皇储,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承皇位。
汉明帝继位之后,一切遵奉汉光武帝时期的制度,他提倡儒学,注重刑法法理,为政苛察,总览大权,加强了皇帝权威。
同时,他也致力于消除匈奴对汉的威胁,永平十六年时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臣服于汉,又复立西域都护。
显节陵(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可以说他继承汉光武帝刘秀的意志,又有自己的施政特色。
永平十八年,汉明帝离开人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安葬于显节陵。
那么他的陵墓如今又是何景象呢?
显节陵(图片来源于网络)
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俗称“大汉冢”,汉明帝也崇尚佛教,在他的陵寝上或曾经建有佛教建筑,而当时的东汉已是初兴状态,可以想象他的陵寝建筑当年是何等宏辉。
只可惜显节陵历史上多次遭盗掘,现在的陵前存有清代龚松林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其余建筑在历代战乱中遭毁,只有一个大的封土堆伫立在邙山之上。
作为全国最大的古墓群,洛阳邙山地区存在有大量的古代陵墓,根据
考古发现,显节陵封土西侧还有三座规格很高的陪葬墓冢。
显节陵(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明帝刘庄是一位勤政皇帝,史书记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这恐怕是现在的很多人都难做到的,他的施政风格与清代雍正帝颇为相似,对官吏的管理十分严苛,而对百姓却是不一般宽容,经常减免赋税。
汉明帝的佛陀梦东汉明帝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东汉历史上起着枢纽性的作用。
正是他做出的,正是他做出的对北匈奴和西域,由守转攻的策略调整,为后来的汉章帝、汉和帝时彻底消灭北匈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将匈奴人彻底驱逐出亚洲的版图,控制住西域打下了基础,而且也深深的影响了古代世界的发展和格局。
但是,明帝做出的对后世产生巨大而又深远影响的决策,并不只有这一件。
还有一件,可能对世界影响没有将匈奴人彻底驱逐出亚洲的版图那样大,但其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恐怕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起源于汉明帝的一个梦——有一次,明帝在朝会上对他的大臣们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
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问这是怎么事,是什么征兆。
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后来他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
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名叫佛陀,于是就派使者赴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皇帝出来说,他梦见了一个什么人,一个什么神,往往都是另有深意的。
很多著名的贤臣,都是通过皇帝做梦,梦出来的。
商朝著名的贤相傅悦是商王武丁梦出来的,姜子牙也曾经出现在周文王的梦里。
所以,我们很难相信汉明帝的这个梦真的仅仅是个梦,更加难以想象一个潜心儒学的皇帝,会因为自己的一个梦,就派人不远万里去寻找一种来自异邦的宗教书籍。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很可能应当是,以梦立佛。
至于,明帝立佛的目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
但是,通过后世统治者对佛教的运用,以及佛教与儒家在对社会影响上的差异来说的话。
明帝立佛的目的,很可能有两个:第一,尝试引进一种能够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思想体系,以平衡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笼罩,消解由于尊儒带来的对皇权的束缚,和对价值观的引导。
这一点,通过其好用权术,来直接压制外戚势力这一点来看,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少是可以有这种动机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兴之主汉明帝刘庄:再大的基业我都守得住
导语:明帝登位之初,就面临着兄弟诸侯王的觊觎。
其中他的同母弟弟山阳王刘荆已经写信试图连结他们的大哥,异母兄废太子东海王刘强起兵造反。
废
明帝登位之初,就面临着兄弟诸侯王的觊觎。
其中他的同母弟弟山阳王刘荆已经写信试图连结他们的大哥,异母兄废太子东海王刘强起兵造反。
废太子东海王刘强是个识大体的诸侯王。
于是山阳王刘荆的阴谋从一开始就被曝光了。
诸侯王谋反,这在任何朝代都是足以让起意的诸侯王及其党羽全族人头搬家的不二重罪。
可我们这位急躁而又严苛的汉明帝,却是怎么做的呢?
“以荆母弟,秘其事,遣荆出止河南宫”--考虑到是自己的同母弟,明帝将这件事压了下去,不对外宣布,只将刘荆遣到河南宫居住,甚至都不是软禁。
明帝如此高抬贵手,山阳王刘荆可没有领哥哥的好意,反倒有恃无恐,更加加紧了谋反的策划。
“西羌反,荆不得志,冀天下因羌惊动有变,私迎能为星者与谋议。
帝闻之,乃徙封荆广陵王,遣之国。
”
称西羌造反,国内有可能人心不稳的机会,刘荆又找人密谋造反。
可是和前次一样,“密谋”密到连汉明帝都听说了。
按说弟弟已经两次做谋反的勾当,明帝这次应该痛下杀手了吧?可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明帝又放过了弟弟,只是将他转封广陵王,还遣他去自己的封地广陵国,可以算是放虎归山了。
一而再,再而三,刘荆两次谋反没收惩罚,胆子越发大起来。
他在生活常识分享。
汉明帝刘庄,字子阳,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继承帝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永平之治”的盛世。
一日,明帝与群臣围坐于皇宫大殿,谈论治国之道。
时值春日,阳光明媚,明帝忽然兴起,对群臣说:“今日春光明媚,朕欲与诸卿共赏日景,以抒怀古之情。
”群臣闻言,纷纷起身,跟随明帝走出大殿,来到皇宫后花园。
花园中百花争艳,百鸟齐鸣,春意盎然。
明帝环顾四周,感慨道:“昔日光武帝创业维艰,朕继位之初,亦面临着诸多困境。
今幸赖诸卿辅佐,国家方得安宁。
今日阳光明媚,恰似朕治国之道,拨云见日,渐入佳境。
”群臣听后,齐声称赞。
此时,明帝的目光落在花园中一棵高大的松树上,他说:“此树四季常青,不畏严寒酷暑,堪称国之栋梁。
朕欲以松树为喻,与诸卿共论治国之道。
”明帝指着松树,继续说道:“松树虽高,却根基扎实。
治国之道,亦应如此。
光武帝创业之初,以‘以德服人’为根本,使得天下归心。
朕继位后,亦秉承此道,注重培养人才,选拔贤能,以期国家长治久安。
”群臣听后,纷纷点头。
明帝继续说道:“松树虽高,但枝繁叶茂,亦需修剪。
治国之道,亦应如此。
朕深知,国家昌盛,离不开法制。
故而,朕对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严惩腐败,整顿吏治,以期天下太平。
”此时,明帝的目光转向花园中的小溪,他说:“小溪虽细,却能汇聚成江海。
治国之道,亦应如此。
朕深知,国家富强,离不开百姓的辛勤劳作。
故而,朕推行轻薄赋,减免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群臣听后,纷纷感叹。
明帝最后说道:“今日春日,阳光明媚,恰似朕治国之道。
愿诸卿与朕携手共进,共创国家繁荣昌盛之局面。
”群臣齐声应诺,纷纷表示愿为明帝效力。
自此,明帝与群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使得东汉王朝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被誉为“永平之治”。
明帝说日,实则是在借景抒怀,表达自己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如日中天,繁荣昌盛。
而这,正是明帝治国之道的精髓所在。
汉朝历史智商最高的皇帝——刘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制度帝国,知名的皇帝有很多,还创造了很多的盛世,有名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等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优秀皇帝,还开创了文景之治和明章之治等等盛世,小编今天给小伙伴们讲的皇帝就是明章之治里的汉明帝——刘庄。
刘庄是东汉时期的第二个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人阴丽华,阴丽华也是刘秀最爱的女人,刘秀还感叹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可以看出来刘秀对于阴丽华的喜爱,当然,刘庄也受到了母亲被皇帝喜爱的好处,刘庄也是刘秀最喜欢的儿子。
刘庄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喜爱而骄傲,反而一心向学,还十分聪明,十岁就通晓了《春秋》(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大学学识,十岁的时候我们还在玩泥巴,人家刘庄就已经上大学了,真的是天才啊)。
刘庄12岁的时候已然能跟着父亲刘秀上早朝了,还能出谋划策的那种,据说有一次一个负责查地的官员汇报工作说:”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光武帝刘秀不解其意,问陈留吏什么意思,陈留吏也说不知道,这个时候刘庄就跟刘秀说,这是郡里的官员在教陈留吏怎么查地。
刘秀继续问是怎么回事,刘庄就说:河南是皇都所在地,南阳是皇帝旧居,都是皇帝亲近所在,其间必定会有些不光彩的东西,但是官员得罪不起皇族,只能装聋作哑,不去细查。
光武帝刘秀恍然大悟,愈发觉得自己儿子聪明剔透,就更加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了。
刘庄16岁的时候,刘秀去讨伐单臣等叛党的时候,单臣等人据城不出,一时间让光武帝没有办法,光武帝求助大臣,一时间也是鸦雀无声,这个时候刘庄又出现了,给刘秀出主意说:咱们围城的时候不要太严密了,要不乱臣贼子不敢出城,咱们把城围的宽松些,让乱臣贼子们以为有空隙可趁,他们分散而逃,我们就可以逐个剿灭了。
光武帝刘秀听了以后非常赞同便采用了刘庄的办法,果然轻易击破乱军,获得大胜。
此次事件后,光武帝十分高兴,封了刘庄为太子。
二十年后刘庄成功登基,并和儿子汉章帝刘炟一起建立了一个富足强盛的太平盛世,史称明章之治。
汉明帝皇后是谁?汉明帝刘庄明德马皇后简介幼理家事明德皇后,马氏,名字失载,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
少年时父母都逝世。
其兄马客卿聪明颖惠而早夭,他的母亲蔺夫人因悲痛伤心而引发疾病,神志恍惚。
马氏当时只有十岁,料理家事,管理教育仆人,内外之事咨询禀报,她处理起来如同成人一样。
起初,别人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听说以后,都表示惊异和赞叹。
马氏曾经长时间地患病,其母蔺夫人让人给她占卜,卜筮者说:“这女子虽然是有病的样子,但是她必将大贵,其兆不可说出。
”后来又叫来相面的人给女儿们占卜,相面的人见到马氏,大惊说:“我必将对此女称臣。
然而她虽然尊贵,却少有子息,若是养育别人生的孩子得力的话,比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强。
”入太子宫起初,马氏的父亲马援领兵攻打五溪蛮人,死在军中,虎贲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等人趁机诬陷马援,由此马家日益衰落,又多次被权贵们所欺侮。
马氏堂兄马严十分忧心愤怒,禀告蔺夫人断绝与窦氏的婚约,请求将马氏进纳掖庭。
于是便上书说:“我的叔父马援先逝去辜负皇恩未报,而妻子和孩子受到特殊恩惠得以保全,对陛下爱戴尊仰,像对待上天对待父亲一样。
人之常情既然得以不死,就想追求祥福。
我听说太子、诸王的妃子匹配尚未齐备,马援有三个女儿,长女十五岁,次女十四岁,幼女的十三岁,她们的仪容身材头发皮肤,在女子中都属上中以上的人才。
而且都孝顺小心,文静温柔有礼教。
希望派相工下来察看,从中选拔合格的人。
如万一有幸入选,马援在黄泉之下也可得到安慰了。
另外马援的姑姐妹都是汉成帝的妃子,葬在延陵。
臣马严有幸蒙恩重获此生,希望凭借先姑的关系,让我的堂妹充入后宫。
”于是把马氏选入太子宫,时年十三岁。
侍奉皇后阴丽华,接近周围的嫔妃,礼法完备,上上下下都和她处得很好。
受到太子刘庄的宠爱,经常居住在刘庄寝宫的后堂。
封为贵人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年),光武帝刘秀驾崩,皇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立马氏为贵人。
当时马氏异母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人后宫,生下刘炟(汉章帝)。
汉明帝刘庄的“夜梦金人”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发生了什么本文导读:汉明帝念念不忘自己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听了两位大臣的解说後,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
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八人。
当他们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氏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由是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
这便有了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著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的故事。
终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阳。
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
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
明帝见後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
第二年,汉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
此後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
历史上,以汉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
从现有资料考察,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魏书·释老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
可见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到了中国。
汉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反映了佛教在传入内地後的七十余年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流传,甚至影响了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为。
最初,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的,这一切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
“犹尊桓荣以师礼”:桓荣,字春卿,汉代永城龙岗人。
少年时曾游学长安,习《欧阳尚书》,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
又因为贫穷无所倚,经常出卖劳力以糊口,但他勤学不倦,十五年不曾回家。
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虽然他继位作了皇帝,但仍“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老师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故事汉明帝刘庄亲手棒打下级官员
导语:汉明帝刘庄,光武帝之子,东汉第二任皇帝,也是东汉为数不多的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也比较自负,即位以来,躬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之子,东汉第二任皇帝,也是东汉为数不多的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也比较自负,即位以来,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一旦发现身边的官员有不轨行为,明帝常常会拿起棍子,亲自动手揍上一番。
一次,西域使者前来朝拜,明帝很高兴,下令赐给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记为一百匹,然后将记录交给大司农入账。
随后,明帝向大司农索要账本查看,结果发现了这一处错误。
明帝非常生气,于是急召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
他命左右将尚书郎摁在地上,自己手持大棒,狠狠地揍去,疼得尚书郎嗷嗷叫。
尚书台最高长官钟离意比较护犊子,闻讯后急匆匆地跑进大殿,一边磕头认错一边不住求情,并请求代替下属挨揍。
明帝很喜欢钟离意,见他这般诚恳,又勇于担当,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
据《后汉书·卷四十一》记载,一天,明帝身边一个名叫药崧的郎官犯了一点小过失,明帝生气了,从身旁抄起棍子就要揍,药崧害怕,一下子钻到床下躲了起来。
明帝一看这情况,更加生气,大声喊:“郎出!郎出!”药崧在床下说:“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意思是说,皇帝是九五之尊,行为要庄重,哪能拿棍子揍我这个小小的郎官!明帝一听这话,转怒为喜,扔掉木棍,说:“你出来吧,饶你这一回。
”
明帝亲自动手责打下级官员,虽然让人觉得滑稽搞笑,但也反映了
生活常识分享。
汉明帝刘庄资料_汉明帝的故事汉明帝刘庄,生于公元28年,死于公元75年,是光武帝刘秀与光烈皇后阴丽华所生,东汉的第二位皇帝。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汉明帝刘庄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汉明帝刘庄资料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皇朝的第二个皇帝,他的父亲是光武帝。
东汉末年,皇帝的权利早已名存实亡,权利尽数在官宦手中,百姓们民不聊生,作为皇室的分支刘秀历经辛苦终于打下了东汉的江山,重新恢复了汉室的光明。
刘庄作为他的继任者,在政治上越发的励精图治,不断实施改革,可以说是他将历经战争的汉朝的千疮百孔加以抚慰,让百姓们可以得到休息,让皇权重新得以中央集中。
汉明帝除了政治上面的清明外,私下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便是信奉佛教,我国佛教得以引入,完全是归功于汉明帝,他派出使者历经千山万水,终于将佛教佛经引入汉室,并专门修葺寺庙,如白马寺,便是当时汉明帝信奉佛教的一大名处。
汉明帝尊师故事汉明帝还是在太子的时候,光武帝便让当时的侍郎桓荣为太子师,教习刘庄学习为帝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刘庄的品性很好,学习上一直不怎么让老师操心,天资聪颖,常能习得一便能自我拓宽时间举例到三,与老师桓荣相处地也是十分融洽的。
随着太子长大成年,继位为皇帝,刘庄也并没有因为政事的繁忙而疏于学习,在下朝后也常常去听取老师桓荣的授课,并将朝政问题拿出与老师共同分析,此中他常常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
老师的年龄逐渐的大了,体力也渐渐不如从前,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授刘庄的了,但刘庄依旧会常常去老师处,让老师坐在主位,他便随便找一处位置与众学生们坐在一起,听着老师的讲解。
到了老师灯枯油尽之时,汉明帝守在桓荣的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并以弟子的身份追忆桓荣。
那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作为学生作为弟子,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你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既然能教授你知识就是你的老师,那么你就应该尊重他,将他的话作为自己行为做事之准则。
第二,作为中国民族,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他光大他。
东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
幼命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
刘庄生于建武四年(28)。
建武十九年(43)被立为太子。
并改名庄。
建武中元二年即位。
是为东汉第二代皇帝明帝。
不过,刘庄的太子身份及地位却非轻易得来。
一,子以母贵,策储继位汉明帝刘庄等市光武帝刘秀的四儿子。
在其上长子刘疆。
刘庄有新野的阴丽华所生。
刘江则是定恭王的外孙女郭氏所生。
在这两个女人之间。
刘秀倾心的是阴丽华。
然而当时阴丽华还没有生育。
郭氏却有一个男孩。
考虑到传宗接代的责任。
建武二年。
刘秀立郭氏为皇后。
阴丽华为贵人。
同年刘江被立为皇太子。
天下还未平定。
刘秀率军征讨。
阴丽华也随军远征。
在行军途中。
阴丽华怀孕了。
生下一个男孩。
这就是后来的明帝刘庄,。
当时起名叫刘阳。
刘阳是阴丽华所生,所以很多刘秀的宠爱。
少年时代,他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十岁就能背诵和理解古典名著《春秋》。
刘秀觉得儿子很了不起,简直就是神童。
,而较早地在光武帝身边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增加了刘阳的才干。
建武15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
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
到汇报这一天12岁的刘阳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
刘秀仔细检查论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是史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莫名其妙。
你下面的官吏们。
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阳,得到父亲的准允,站出来说:“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
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
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责检查的官员不敢多问。
”刘秀慌然大悟。
惊叹12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
于是有了以刘阳为帝位继承人的打算。
这时,郭后由于失宠,增加了怨恨之情,时时讽刺阴丽华和刘秀,更促成了刘秀废长立幼的决心。
但皇太子刘疆并没有什么过错,刘秀决心先废除郭后再说,于是在建武十七(41)年,刘秀以“怀势怨恨,数违教令”的罪名,废除了郭皇后,另立阴丽华为皇后。
皇太子刘疆觉得母亲被废,大势已去。
不得已上书刘秀,请求让位,出镇藩国。
刘秀因为刘疆没有过错,不忍心批准,刘江又拜托亲近大臣,为其表白诚心。
刘秀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建武19年下诏封刘疆为东海王,东海王刘阳为太子,改名为庄。
这一年,刘庄16岁。
建武中元二年(57)刘秀去世,刘庄正式即帝位,是为明帝,时年30岁。
二,整肃纲纪,镇压异己。
刘氏汉家天下在西汉后几位皇帝的时候,大权旁落于外官手中,终于导致王莽专权新政。
经过王莽改制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动乱,国家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
所以光武帝刘秀去世以后,诸王及大臣们前来奔丧毫无法度,朝廷里一片乱哄哄。
明帝的弟兄们在宫殿中明地并肩而坐,一点也不把这个新皇帝放在眼中。
为了树立威信,明帝命令秉性刚只,举止威仪,执法如山的太尉赵熹主持丧事。
赵熹不负重托,仗剑入朝,将与明帝坐在一起的诸王请下殿阶,加入到大臣的行列里,以辨明君臣之别,并且整顿宫卫制度,王国官吏不得随便出入宫禁,朝廷的秩序这才逐步安定下来。
此外,明帝不论对身边的下级官吏还是对三公九卿这些重臣,都监督很严,每有过错,就当面训斥。
永平朝的吏治,为后世史家所夸奖。
不过,对明帝以第四子的身份继承大统,他的众兄弟很不服气。
明弟的同母弟山阴王刘荆,伪造大鸿胪郭况(郭皇后的弟弟)的手笔,写信给东海王刘疆,劝其举兵以取天下。
刘疆是胆小害怕之人,忙将送信的使节和信件原本押送到京城洛阳,交给明帝查办。
明帝暗中侦知此信系山阳王刘荆所为,为避免激起更大的骚动,遂将刘荆一案密而不发;对阴郭二皇后,明帝同等礼敬;对前太子刘疆,明帝也关怀备至,其待遇高于一般的王侯。
在人事上,明帝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世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增加了政权的稳定力量。
与此同时,明帝还发布诏令,赐天下民爵,安顿流民,减轻刑罚,照顾鳏寡孤独,最大限度地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
明帝并非意为采取退让政策,一俟其统治巩固,他就开始严厉镇压反对派,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
永平十三年(70)发生的楚王刘英狱,给诸侯王势力一次沉重的打击。
楚王刘英,也是光武帝刘秀与徐美人所生。
因徐美人失宠,所以刘英也受到冷淡,封在僻远之地,封地也很小。
当时佛教渐渐地传入中国,刘英在百般无聊中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数次放求佛法,希望仗佛氏灵光,佑护己身。
这一年,有一个叫燕广的人到朝廷上书,弹劾刘英与渔阳人王平颜中等借信奉佛教为名,造作图书,图谋不轨。
明帝得到报告,马上命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的中央官员)派员查证。
派出去的官员不久汇报说,楚王刘英召集奸猾,捏造图谶,图谋篡位,罪证确凿,自杀身死。
同案犯颜中王平在洛阳狱中由于受不住狱吏的严刑拷打,胡乱招从,牵连许多人无辜。
这些人中,有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护泽侯邓俚曲成侯刘建。
四人与颜中王平素昧平生,互不认识,但明帝这时已把往日对宗世诸王隐忍的仇恨倾注子啊楚王刘英狱上,所以对颜中王平所招的人,不分罪证是否成立一律穷治,下面的官吏奉承上意,造成了众多冤狱。
厚经侍奉=御史寒朗的谏阻,明帝清醒,改弦更张,亲临洛阳监狱查核案情,释放无辜千余人,使朝野安定下来。
三.躬亲政务,内外皆修汉明帝刘庄少小聪颖,处处精明。
既位以后,他躬亲事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一日,明帝赐给西域使者10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为百匹,并将大司农入账。
明帝索记簿查看发现错误后,大怒,急招尚书郎重新进殿,要当场施以重罚,命令将其按下,自己手持大棒,狠狠揍去。
尚书台的长官的钟丽意在宫外听说,急忙进殿,叩首求情说:“过误乃小失,不足以施重刑。
郎官是我的属下,陛下要处罚就处罚我好了,亦足惩戒百官。
”明帝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去。
有一天,郎官药犯了微小的过失,明帝抄起木棒就要敲打,以示惩戒。
在明帝的躬亲政务的严格督责之下,其时纲纪整肃,吏制谨严,诸政颇多绩效。
当时,黄河的河道南移,改从东宛(今山东境内)入海。
由于没有堤防约束,下游常常泛滥成灾。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永平十二年(69),明帝命令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王吴负责修治黄河。
王景王吴率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先用堰流法修成浚仪渠,并从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
黄河受新筑堤防的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
经过军民共同努力,终于制服了黄河水患。
在对付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问题上,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力的恢复,明帝一改光武朝的守势,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
永平八年(65).北匈奴骑兵进攻河南诸郡。
焚烧城邑。
杀掠甚重。
以致河西城门昼闭,人民受害不浅。
永平十五年(72)。
北匈奴又侵犯河西!而且胁迫西域小国随同入寇。
对北匈奴势力的猖狂侵扰,耿秉上奏说:“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在匈奴!以战去战,圣王之道。
”明帝又志于北伐,十分赞同他的意见。
翌年。
明帝派遣窦固和耿秉出击凉州(东汉至陇县,今甘肃清水县北)。
作为经营北伐的准备。
永平十六年(73),明帝命令诸将率同南匈奴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
出塞北征,。
揭开了东汉政府同北匈奴战争的序幕。
这次出征,窦固西出酒泉,在天山击败匈奴呼延王部,追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占据了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县)。
为了巩固军事活动的成果,窦固命令假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到西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
班超和郭恂率领36人,先到治善,治善国击杀匈奴派往该国离间的100多名使者,迫使治善王声明从今以后归附汉朝,永无二心,并且纳子为质。
班超随着质子回到洛阳,明帝下诏提升他为军司马。
命令其继续经营西域。
从此以后,西域遂成中原统一帝国的一部分。
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修制守礼,崇儒纳佛汉明帝崇尚儒学,他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
又为外气樊氏国史阴氏马氏诸子弟吏学校南宫,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
明帝在“五经”之中,又独重孝经。
倡导“以孝治天下”。
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
对礼仪制度明帝也非常重视。
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明帝还十分提倡尊师重道。
明帝为太子时,曾跟博士桓荣学过《尚书》。
即位以后,仍尊桓荣以师礼。
桓荣以少傅调任太常,明帝常常亲临太常府中,听桓荣讲课。
桓荣的学学生们请明帝讲解,明帝谦虚的笑着说:老师在做,不必问我。
桓荣这时年逾80,常常生病不起,明帝派太医去为其治疗。
桓荣寿终,明帝亲执子弟礼,穿着孝服为其举哀。
明帝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师生之谊,然而更重要的是其表率作用,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倡导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及政治统治。
在汉明帝时期,佛教渐渐传入中土。
明帝虽然因佞佛而镇压了刘英等人,但不一定反对。
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传说明帝有一次睡觉,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正要开口恂问。
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临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
博士傅毅进言:“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既有佛都。
从前武帝援手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12座,安置在甘泉宫中,焚香致礼。
久经战乱,那12座金人已经不知去向。
今天陛下所梦见的,也许是佛的幻影呢!”一席话引起了明帝的猎奇思想,于是派郎中蔡西往天竺,求取佛经。
一路风尘,吃尽千辛万苦。
到了大月氏,与来天竺的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一起,用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回到了洛阳。
明帝就命令在洛阳城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佛教。
永平十八年(75)秋天,明帝染病,不久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48岁。
后藏于显节陵,谥号“孝明”,庙号“显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