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4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2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公经过朝议的方案供皇帝裁决,可以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
A 选不能体现,CD项说法错误。
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
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9题类似。
3.(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9题)《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8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答案】D【点拨】根据材料,天子的印称为玺,用玉来制作,禁止民间使用玉来制印,这些规定和君主比如在服饰样式、颜色、车驾规格等一样,都旨在反映君主为了突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严禁老百姓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