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兼并六国:前230——前221,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2)北击匈奴:①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②修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3)南平岭南:修灵渠、平岭南、设郡县(4)开发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2、意义:二、海内为郡县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2、推广:秦统一后全国推广(1)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2)县:县令、县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3)乡、里: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巩固大一统;③为后世沿用。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权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官僚机构:(1)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2)朝议制度:决定军国大事3、意义:①加强皇权;②稳固政权,巩固统治;③为后世沿用正课一、六王毕、四海一师:现在开始上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了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以及神权与王权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以及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实力变化,在东周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数百年战乱的历史时期.春秋是奴隶制的衰落时期,而战国是封建制的形成时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地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激化,地主阶级要求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纷纷开始变法。
而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变法呢?生:商鞅变法。
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加,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最终灭六国,那么秦国兼并六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生:师:(1)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的建立;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等资料,感知认知历史,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秦朝创建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教学难点:1、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具体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了解到这两种制度它一方面有利于稳定西周的政治局势,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下放给诸侯,诸侯势力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多年的争霸兼并战争,即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为了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诸侯国也纷纷进行变法。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好的,刚才我们讲到在(边讲边写板书:1、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统一后的秦朝仍然面临着许多侵扰,比如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诸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史晓亮一、课程标准分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它上承夏商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下启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因此从结构上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块:一、秦始皇的统一,二、百官公卿,三、郡县制。
从内容上,本节主要介绍新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论性很强,新的概念短期内不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高一年级5、6班。
正定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5、6班又是重点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初中历史掌握得比较好。
关于秦朝统一的内容,他们都非常熟悉。
四、教学目标(1)了解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秦朝中央官职的主要构成以及郡县制的建立。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皇帝制度的特点等。
(3)能够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部分史料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渐渐掌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郡县制产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六、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
PPT上有文字、地图、图片和史料。
运用讲授法主要讲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配合讲授法的运用。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教学设计】一、课前探究(一)、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二)、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1、“六王毕”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编制老师:刘娟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师:李白《古风》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诗中的“秦王”指谁?生:秦王嬴政,即秦始皇。
师: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因为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十足暴君,因为他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
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新课探讨】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的条件(畋讲)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③法家理论基础④秦王赢政个人作用⑤人民渴望统一。
2、统一的过程(1)“六王毕”: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2)“四海一”A 、东方:灭六国B、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C、南方: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吴国江淮--邗沟(连接长江、淮水)楚国淮河—芍陂秦国蜀郡—都江堰秦国关中—郑国渠秦国岭南—灵渠(连接漓江、湘江)D、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3)影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实行分封制。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1、由分裂走向统一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
(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2.秦的疆域(板书)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除了能造福于人类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业能真正而永久的名声了。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优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新课标第一网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课前预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统一的措施:⑴灭六国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
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_____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标要求(2017):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能够正确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秦统一的过程,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并创设相关情境和历史的角度,知道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探讨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重要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动手制作表格,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三、教学过程:导入:两千七百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
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缔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建立大秦帝国,然而十五年后,帝国崩塌。
这个帝国如何兴起,为何如此短命,让我们走进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探究竟。
(自制视频播放)一、定鼎天下的一统首先,让我们了解大一统的概念,大一统这个词来源于《公羊传》,春秋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四分五裂才讲大一统。
“大”——国土大、疆域大;“一统”——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那么秦是如何完成大一统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一个子目——定鼎天下的一统来一探究竟。
1.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历史发展的趋势。
(平板推送讨论)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五)人。
”——《荀子·儒效》材料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周、鲁纪年作参照系,所谓十二诸侯是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如果加鲁是13国,如果加越是14国。
材料三:《史记·六国年表》是以周、秦纪年作参照系,所谓六国是魏、韩、赵、楚、燕、齐,六国加秦即战国七雄。
2.请同学们根据战国地图,概括秦统一六国的过程(说明时间、国家)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案标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政治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 理解秦始皇实施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秦始皇实施的中央集权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教学难点:1. 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片或教学展示材料。
3. 相关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秦汉政治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他们对秦汉政治的了解和印象。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秦始皇实施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
2. 解释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 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推行丞相制度、设立太学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秦汉政治家或重要人物,分析他们在推动政治改革和统一中国方面的贡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四、思考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如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中国的作用,丞相制度对政治稳定的贡献等。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秦汉政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秦汉政治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细节和历史事件。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深入探讨秦汉政治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汉政治的相关素材。
2. 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
3. 幻灯片或教学展示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思考拓展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秦汉政治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2)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3)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4)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5)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①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②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通过具体史实讲述,增强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①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②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③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分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学生回忆其特点:)。
但西周后期分对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实力大增,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相互攻击,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再后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势力逐渐强大,开始吞并它国,逐渐实现统一。
今天这一节课,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1、“六王毕”(过程:东灭六国,建秦朝)师: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3、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3、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材分析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因暴政短命而亡,但极具开创性,特别是通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讲授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在辩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的内容,它主要阐述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过渡语:其次,谈谈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参与意识强,但是多数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语: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补充:现在应该加上核心素养)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掌握“大一统”政体的内容,分析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研析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掌握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得辉煌,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过渡语: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大一统”政体的内容难点:对中央集权制的评价过渡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法:通过创设情境,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以激活学生思维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自学与合作能力过渡语:下面我将重点阐释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气宇轩昂的秦始皇像和一幅震撼人心的兵马俑。
继而设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始皇,拥有如此庞大的纪律严明的军队,你将如何让自己成为千古一帝呢?如此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以主人公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为体现新课标主旨,我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篇章。
第一篇章: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此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一统”政体形成的背景,内容较简单。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采用自主探究法,给学生提供线索,由学生结合教材和“秦朝疆域图”自行归纳得出结论。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
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
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
1、由分裂走向统一
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
(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
2.秦的疆域(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
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这是当时军事工程建筑技术水平的杰作,也是当时强大国力的体现。
同时,为了加强与北部的联系以及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秦朝还修筑了“直道”,被称为古代的高速公路,这些都加强了北部边防。
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修筑灵渠目的: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展示灵渠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秦灭六国以后,秦军也展开了统一岭南地区的战略攻势。
秦军的军事行动遭到当地越族人民的顽强抵抗,其中导致秦军失败的重要因素是运输困难。
于是在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经过激战,终于平定岭南。
秦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实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之中五尺道(展示五尺道的图片,并简单介绍)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
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3.秦统一的意义
师:请同学归纳一下秦统一的意义。
生:略。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正式建立起来。
秦王朝统一的完成
1、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2、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4.秦的疆域图
这样,经过秦帝国的长期征战,不但平定了六国,而且对周边地区也实行了有效的政治控制,最终形成了一个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的大国。
用PPT展示秦的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二、秦的政治制度
师:请问同学们,你觉得在军事统一后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要巩固统一,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统治。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下秦的政治制度,也就是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的内容。
在开始讲解秦的政治制度,有一个概念同学们必须清楚,那就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首先,同学们必须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指皇权至上,中央重大事务的决策由皇帝个人掌握。
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治权,地方服从中央。
师:同学们了解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后,让我们来借着学习秦的政治制度。
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三子目的内容——“百官公卿”。
这部分的内容讲的是秦朝专制主义方面的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皇帝”这个称号是怎样来的,有没有同学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
生:略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知识不是很了解,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下有关“皇帝“这个称号由来的。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
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业绩、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当然不愿意再与那些手下败将一样称“王”取荣,他决定选取一个新的足以显示其前无古人的功绩和至高无上地位的名号。
他认为自己的权势与功德已经超越了三皇五帝,单纯的“皇”或者是“帝”已经不能显示出他的尊贵了,于是确立了“皇帝”的名号,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制度虽然是由嬴政创立,但是皇帝也继承了一些旧的政治制度,比如宗法制和世袭制。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三则材料回答下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影响:开辟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先河,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公九卿制
师: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
哪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板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根据以前秦的官制,经过调整、改进和扩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备且颇有工作效率的官僚机构。
(结构图)重点讲三公的职能。
九卿可以一带而过,也可不提。
[用ppt展示]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第三,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官员职位不能世袭。
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
地方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PPT上的材料
回答:这三段文字,分别出自王绾、李斯、秦始皇。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后争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始皇最后选择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1.基本内容(结构示意图)【用PPT展示】
2.特点:①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3.影响:①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师: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封制,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区别?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性质,划分原则,与中央的关系,权力的大小,影响)比较示意图展示在PPT上面
通过比较得出郡县制和分封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三、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汉承秦制”。
西汉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发展,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行政制度上由郡县制转向实行郡国并行制。
2.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置设置监察机构,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改革选官制度。
【板书设计】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
2、秦的疆域
3、秦统一的意义
二、秦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特点和影响
2、中央
三公九卿制特点,影响
3、地方
郡县制形成与演变,内容,特点,影响(重点是与分封制比较)三、汉承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