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86
项目五幼儿的思维和言语【3万字】【基础理论】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二幼儿的思维培养任务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任务四幼儿的言语培养【操作指南】一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测量与评估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思考与练习】【实践与探究】【案例】【基础理论】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思维、言语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技能及素质目标:1 能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的发展2.学会分析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测评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状况。
3. 能初步促进幼儿思维和言语发展的活动方案。
案例导入:多多今年三岁了,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一进门,闻到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饭菜香味,就知道妈妈已经回家并把饭做好了。
多多睡觉前听完妈妈讲故事,想要吃个苹果,妈妈就说:不要吃啦,苹果都睡啦。
多多说:“不会的,小苹果可能睡了,大苹果肯定没有睡。
因为他觉得大苹果是小苹果的妈妈,妈妈不会睡得那么早。
”上述情景中多多并没有看到妈妈,也没有看到她做饭,只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家里总是由妈妈做饭)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饭菜香味)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从多多要苹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人相比,幼儿对词义的掌握还不够丰富和深刻,跟成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却别,显得幼稚,肤浅,更谈不上很好的运用。
那么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有哪些特征?如何来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本章中我们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任务一幼儿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思维是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认识过程。
当我们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想一想”或“考虑一下”,当幼儿发现问题时会提出并思考“是什么”或“为什么”,都是思维的表现。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
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是指3~6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和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日渐成熟,这对他们的将来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言语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开始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固定的兴趣,并能口头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例如,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使用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语言结构。
其次,思维的发展是指孩子们的解决问题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高。
在3岁左右,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官经验,而在6岁左右,孩子们的认知逐渐由感官向抽象概念转化。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上会有云彩?”和“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并且可以逐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能力如何培养呢?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他们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讲故事,唱歌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听说能力,并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简单并且清
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解答孩子的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认知知识,并且引导孩子学习使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总之,是他们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孩子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并且也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希望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语和思维发展,并且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指导,让孩子们在言语和思维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言语的关系学前儿童的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和言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能力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这些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与注意1.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认知来解决问题。
2. 注意是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行动过程中选择性地集中精力于某一特定对象或任务上。
学前儿童往往具有较短的注意持续时间和较低的抑制干扰能力,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水平。
二、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1. 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或学习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较弱,他们常常会忘记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经历过的事情。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多次重复和巩固来帮助他们巩固记忆。
2. 想象是指个体在脑海中形成和再现客观事物或场景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构建新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创造性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感知觉1. 思维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推理。
通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2. 感知觉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学前儿童对于感官刺激非常敏感,他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和理解。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体验对于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
四、学前儿童的言语与认知1. 言语是个体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言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如何在学前阶段培养孩子的语文思维逻辑能力学前阶段是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思维逻辑能力是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之一。
下面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在学前阶段有效培养孩子的语文思维逻辑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听力能力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大脑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迅速发展,因此重视培养孩子的听力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听音乐、听故事或儿歌等,让孩子通过有声音的活动来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听力材料,包括有声书、录音机等,让孩子在不同场景下进行观察和聆听。
其次,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与孩子进行交流。
不仅要倾听孩子的发言,也要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给予回答。
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最后,耐心地与孩子进行对话,并且经常重复同样的信息,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语言。
同时,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表达是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长可以保持和孩子良好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表达自己的安全和自由。
同时,家长应该注意自身的表达方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孩子交流。
其次,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鼓励他们多说、多表达,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最后,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有机会进行语言表达。
例如,可以让孩子扮演小老师、小记者等角色,让他们在模拟的场景下进行对话和表达。
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培养孩子语文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给孩子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图书、故事书等,并保持定期阅读的习惯。
其次,给孩子进行读后感的引导。
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开展一些简单的问题回答,激发孩子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是语言和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语言的习得对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
一、语言发展对思维发展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幼儿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思维,进而推动大脑的认知发展。
在幼儿期,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幼儿建立符号意识幼儿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逐渐认识到语言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了符号意识。
符号是思维的基本单位,通过语言符号的运用,幼儿可以更好地描述、理解和表达事物,进而推动思维的发展。
2. 促进概括和分类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学习使得幼儿能够将事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和概括。
例如,当幼儿学会了动物的分类,他们就可以通过语言将不同的动物进行归类,进而提高对事物的辨识和组织能力,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3.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幼儿逐渐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如“大”、“多”等。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幼儿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引导幼儿进行思维的抽象化,提高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促进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语言的习得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表达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语言的运用,幼儿能够提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进行思维的反思和批判。
语言的发展为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二、思维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与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密切相关,思维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面:1. 扩大词汇量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事物及其名称,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
通过思维的发展,幼儿能够更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