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反复喘息并不一定都是支气管哮喘
- 格式:docx
- 大小:25.59 KB
- 文档页数:4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为主的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一是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发剂(如沙丁胺醇)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二是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三是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以干咳为主;(2)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三、哮喘的分期及病情分级1.哮喘的分期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是指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慢性持续期是指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临床缓解期是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病因谱分析及诊断程序探讨叶乐平;李昌崇;张海邻;罗运春;林立;蔡晓红;董琳【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09(27)5【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的病因分布,并探讨病因诊断程序.方法对临床以持续喘息≥4周或反复喘息≥3次、年龄≤3岁的185例住院患儿进行病史询间和查体,并进行肺功能、X线胸片、胸部CT或气管三维重建、纤维支气管镜、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结合治疗效果,最后确定病因诊断.结果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病因比例依次为:支气管哮喘123例次(62.12%),气管支气管软化症22例次(11.11%),气管支气管狭窄18例次(9.09%),吸入因素10例次(5.05%,其中异物5例、胃食管反流2例、腭裂2例、气管食管瘘1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5例次(2.53%),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4例次(2.02%),支气管淋巴结结核4例次(2.02%),先天性心脏病4例次(2.02%),其他病因7例次(3.54%).单一病因171例(92.4%),复合病因14例(7.6%).结论支气管哮喘是婴幼儿出现反复或持续喘息的首要病因,支气管淋巴结结核、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等与感染相关的喘息性疾病亦不容忽视,6个月以内婴儿最多见的病因为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反复或持续喘息、对常规治疗无效或不敏感者,应作纤维支气管镜、胸部CT三维重建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喘息;应根据病因分布和临床特征,制定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喘息病因诊断程序.【总页数】6页(P449-454)【作者】叶乐平;李昌崇;张海邻;罗运春;林立;蔡晓红;董琳【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浙江温州,325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相关文献】1.婴幼儿反复喘息的预后随访及持续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 [J], 胡晓光;俞红梅;吴秋萍;林立;张海邻;李昌崇;2.婴幼儿反复喘息的预后随访及持续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 [J], 胡晓光;俞红梅;吴秋萍;林立;张海邻;李昌崇3.婴幼儿反复喘息136例病因分析 [J], 陈琼华; 郑敬阳; 张圳杰; 林印涛; 曾丽娥; 林春燕; 张谭4.287例婴幼儿喘息病因分析及诊断策略 [J], 孙光辉;张季红;多力坤.木扎帕尔5.156例反复/持续喘息婴幼儿支气管镜应用分析 [J], 李旭峰;杨海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名:喘息样支气管炎英文名:asthmatoid bronchitis缩写:别名:喘息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疾病代码:ICD:J20.8概述:喘息样支气管炎(asthmatoid bronchitis)仅系一临床概念,是指一组有哮喘表现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临床综合征,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
肺实质很少受累,其中部分病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由于乳幼儿气管、支气管比较狭小,易因感染或其他刺激而加重。
另外,患儿有过敏体质因素,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小支气管痉挛或肿胀,而产生喘鸣。
因此,有人认为本病患儿有一部分是婴儿期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 或轻型哮喘。
流行病学: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北京儿童医院于 1987~1989 年对594 例喘息样支气管炎进行了 4~21 年回顾性追踪,结果 41%转为哮喘,其中61.8%已经痊愈,尚有38.2%仍有哮喘发作。
有过敏史、嗜酸细胞较高以及血清IgE 升高者,往往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症。
根据天津医学院儿科等单位对 146 例喘息样支气管炎的5~15 年随访观察,认为喘息样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种疾病,因为两者的遗传史、过敏史、血清 IgE 及肺功能均甚相似。
西安医科大学儿科也认为对3 岁以下不明原因的反复喘息儿应考虑为婴幼儿哮喘,它与儿童哮喘可能是一种病在两个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
病因:可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病因素:1.感染因素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引起。
较常见的有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
大多数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
2.解剖特点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都比较狭小,其周围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故其黏膜易受感染或其他刺激而肿胀充血,引起管道狭窄,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从而产生喘鸣音。
3.过敏体质因素婴幼儿患病毒感染者甚多,仅一小部分患儿呈喘息样支气管炎表现,提示同一病毒在不同个体中所产生的不同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机体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如近年发现合胞病毒引起的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出现特异性 IgE 抗体,其鼻咽分泌物中组胺浓度明显高于同样感染而无喘息表现的患儿。
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有什么区别?
喘息性支气管炎(BA)和支气管哮喘(Asthma)都是呼吸道疾病,容易引起
呼吸困难和咳嗽。
尽管这两种疾病在症状和表现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病因、发作频率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病因
•喘息性支气管炎通常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
儿童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支气管哮喘则是由于呼吸道的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度敏感性,并且与环境因素和过敏原有关。
症状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部紧迫感。
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加剧。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类似,但更为持久且频繁。
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哮鸣音和呼吸急促。
发作频率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作通常是间歇性的,可能会在几个星期、几个月或几年内发作一次。
大多数患者在幼儿期或青少年时期症状减轻或消失。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频率更高,可能持续在数周或数月内反复发作,甚至长期持续。
治疗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控制,包括短期的支气管扩张剂和镇咳药物。
预防性的药物可能会用于炎症控制。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和减少发作频率。
长期控制药物如类固醇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是主要治疗手段。
结论
虽然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病因、发作频率
和治疗方法上存在一些区别。
正确的诊断和区分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避免潜在的诱发因素,以减少症状的发作和加重。
辅舒酮吸入对婴儿反复喘息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辅舒酮吸入对婴儿反复喘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于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反复喘息婴儿60例,对照组(30例,辅舒酮间小剂量持续吸入治疗)和观察组(30例,辅舒酮间断吸入治疗),两组婴儿反复喘息急性期均采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治疗。
结果:对比两组反复喘息婴儿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肺功能指标、并发症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
结论:辅舒酮间断吸入治疗在反复喘息婴儿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辅舒酮间小剂量持续吸入治疗,因此辅舒酮间断吸入治疗更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反复喘息;辅舒酮;临床症状好转时间;肺功能指标;并发症情况前言:反复喘息症状与细菌或者病毒侵袭引起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有一定关联,除此之外肺气肿、肺大泡破裂、肺部肿瘤也有一定几率出现反复喘息症状,其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引起反复喘息的几率最高[1]。
急性发作期需采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治疗,稳定期可以采用辅舒酮吸入治疗进行干预,但是每日小剂量持续吸入治疗下婴儿好转速度较慢,因此本文采用间断吸入治疗方法,只在症状加重时用药,希望能够改善婴儿预后效果[2]。
本院于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反复喘息婴儿中,观察辅舒酮吸入对婴儿反复喘息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反复喘息婴儿一般资料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反复喘息婴儿一般资料情况组别例男/女(例)年龄(岁)平均年龄数(岁)观察组318/122~7 4.75±0.83对照组321/92~7 4.87±0.76P->0.05>0.05>0.05纳入标准:存在反复喘息症状的患者;经诊断为哮喘的患者;自愿参与本实验者。
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合并感染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免疫系统疾病者。
1.2方法对照组反复喘息婴儿采用辅舒酮间小剂量持续吸入治疗,观察组反复喘息婴儿采用辅舒酮间断吸入治疗,两组婴儿反复喘息急性期均采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A11.支气管哮喘发作禁用A.麻黄素B.肾上腺素C.吗啡D.氨茶碱E、沙丁胺醇(舒喘灵)2.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为A.发热B.咳嗽C.腹泻D.发绀E、气促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是A.早期使用足量抗生素B.以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为主, 预防并发症C.发生并发症者, 可对症处理D、确定为链球菌感染时, 应用广谱抗生素E、鼻塞严重时可用1%麻黄碱滴鼻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是A.支持治疗B.中药治疗C.抗感染治疗D.抗病毒治疗E、抗生素使用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为主, 如病毒感染常用A.利巴韦林B.青霉素C.阿昔洛韦D.红霉素E、伐昔洛韦6.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措施错误的是A.中医中药治疗B.补充水分C.对症处理D.适当休息E、常规应用抗生素7、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直接蔓延不引起哪种疾病A.急性肾炎B.中耳炎C.支气管炎D.肺炎E、咽后壁脓肿8、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上感可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A.腺病毒B.呼吸道合胞病毒C.鼻病毒D.流感病毒E、肠道病毒9、年长儿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 症状较突出的是A.发热B.畏寒C.乏力D.烦躁不安E、咳嗽10、婴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 症状较突出的是A.流涕B.咳嗽C.头痛、烦躁不安D.咽部不适E、咽痛11.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A.柯萨奇A组病毒B.腺病毒C.溶血性链球菌D.葡萄球菌E、鼻病毒12.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为A.起病缓慢B.肺部体征出现较晚C.多为低热D.较易发展成脓胸、脓气胸、肺大泡E、氨苄西林有特效13.小儿肺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 其停药时间一般是B.体温正常后3~4天, 症状消失C.体温正常后5~7天, 肺部体征消失D.体温正常后6~10天, 症状消失E、体温正常后5~7天,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14.有关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措施不当的是A.雾化B.控制感染C.平喘D.镇咳E、化痰15.重症肺炎和轻型肺炎的区别是A.持续高热B、唇周发绀, 伴三凹征C.肺实变体征D.咳嗽气促明显E、中毒症状明显, 并累及全身其他系统16.急性感染性喉炎咳嗽的特点是A.喘息性咳嗽B.阵发性咳嗽C.刺激性干咳D.犬吠样咳嗽E、痉挛性咳嗽17、腺病毒肺炎发病年龄最多见于A.新生儿B.2~6个月婴儿C.6~12个月婴儿D.6~24个月小儿E、任何年龄18、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出现喉头水肿时宜用A.吸氧B.泼尼松C.青霉素D.异丙嗪E、氯丙嗪19、支气管肺炎区别于支气管炎的关键是A.咳嗽、气促B.发热、频咳C.呼吸音减弱D.白细胞增高E、两肺细湿啰音20、咽-结合膜热的病原体为A.柯萨奇病毒B.腺病毒C.葡萄球菌D.溶血性链球菌E、鼻病毒21.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是A.呼吸道合胞病毒B.腺病毒C.柯萨奇病毒B组D.柯萨奇病毒A组E、流感病毒22.有关咽结合膜热的特点的描述, 不正确的是A.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B.春夏季多发C.可在集体儿童中流行D.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肿大E、病程1~2周二、A21.患儿男, 6岁, 反复咳嗽3个月, 活动后加重, 常于夜间咳醒, 痰不多, 无发热。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因此,对儿童哮喘的诊断和防治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检测和分析。
在儿童哮喘的诊断中,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以及哮喘的临床表型的不同。
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多样性的诱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具有反复发作性、时间节律性、季节性和可逆性等特征。
此外,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家族史也可以增加哮喘的诊断可能性。
因此,对哮喘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特征,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儿童哮喘的诊断中,还需要注意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
目前学龄前儿童喘息主要有两种表型分类方法,即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发作性喘息和多诱因性喘息。
发作性喘息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作控制后症状可完全缓解,而多诱因性喘息则可由多种触发因素诱发,喘息发作的间歇期也有症状。
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相互转化。
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
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间变化亦不同。
因此,若患儿肺功能检查出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协助明确诊断。
总之,在儿童哮喘的诊断和防治中,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以及哮喘的临床表型和喘息的特点,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根据病程演变趋势,儿童哮喘可分为早期一过性喘息、早期持续性喘息和迟发性喘息。
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儿和父母吸烟者,年龄增长后喘息逐渐消失。
早期持续性喘息在3岁前起病,常伴随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持续至学龄期或成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小儿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区别是什么?
导语:孩子呼吸困难,还会咳嗽不停,家长知道宝宝生病了,但是却不知道到底是哮喘还是支气管炎,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哮喘性支气管炎不是哮喘。
那么
孩子呼吸困难,还会咳嗽不停,家长知道宝宝生病了,但是却不知道到底是哮喘还是支气管炎,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哮喘性支气管炎不是哮喘。
那么,小儿支气管炎和哮喘有什么区别呢?小编就此问题询问了专家,现在来听一下专家的解答。
希望各位家长朋友都能搞清楚两者的区别。
支气管炎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在发病开始时,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鼻塞、流涕,以后逐渐出现断续的干咳。
病初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有痰,初为粘痰,很快变成脓痰,经过5—10天后,痰液变稀,咳嗽逐渐消失。
发病时可无热或发热38.5℃左右,热度经2—4天退去。
在婴幼儿时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喘息型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虚胖小儿,往往有湿疹及过敏病史。
起病不久就出现哮喘症状,可反复发作,一般到入学年龄时症状消失,仅有少数至年长后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其发病原因可能为患儿对感染过敏而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引起喘息我们所讲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虽然它和喘息性支气管炎都表现有哮喘症状,但他们是二种疾病。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引起支气管壁炎症,粘膜充血水肿,管壁肌肉有痉挛,使呼吸道相对狭窄而产生哮鸣音;常表现有发热、咳嗽和哮喘;过去史中常有婴儿湿疹史;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多见;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
而支气管哮喘发病是由于花粉、粉尘、虫螨等过敏而引起;表现以生活常识分享。
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叫哮喘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过敏性质的、常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疾病。
多发生在3岁以的婴幼儿,常有温疹及其他过敏史,尤以肥胖者多发。
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史。
临床表现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症,患儿低热或不发热,咳嗽以刺激性干咳为主,不咳时喉部常听到痰鸣音,喘鸣声大,但无明显呼吸困难、无喘憋表现,夜晚或清晨哭吵时咳喘加剧,似哮喘样,喘息严重进可出现紫钳。
大多数患儿精神及一般情况良好。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特点哮喘性支气管炎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了病毒所致。
这些病毒又都可成为支气管炎的致病原,使感染往下蔓延,引起支所管壁发炎,黏膜充血水肿,管壁肌肉痉挛,支气管因而变得相对狭窄,产生哮鸣音。
其中一少局部是在病毒感染的根底上,继发细菌感染。
反复发作的喘息,发病急骤或缓慢婴幼儿多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所诱发,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史,哮喘病症在数日渐加重。
随年龄增长,起病渐呈急性过程,常为吸入变应原(尘螨、屋尘、花粉、羽毛、霉菌等)、运动或物理因素刺激(如冷水、冷空气)所致。
喘息伴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夜间为重,可有刺激性咳嗽。
重症患儿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发绀,鼻翼扇动,烦躁不安或嗜睡,甚至意识不清。
咳喘剧烈者可致上腹部肌肉疼痛。
喘息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发作间隙可无任何病症和体征。
喘息发作时心率增快,可有奇脉,发作严重而心率变缓是病危的征兆。
一般解痉治疗不能缓解、持续发作超过12小时以上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患儿可发生极度呼气性呼吸困难,明显紫绀,心功能不全,严重低氧血症和C02潴留,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可死于急性呼吸衰竭。
主要表现与判断有一种不典型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表现以干咳、胸闷为主,气急不明显,甚至没有气急,也听不到哮鸣声。
它的发病也投有季节性,可以反复发作。
特别是当吸人煤烟,刺激性气体、灰尘、冷空气后都会引起阵发性咳嗽、胸闷。
因为只咳不喘,所以很容易被误为支气管炎。
可是,这类病人虽然用了很多止咳祛痰药和抗菌药物,不会好转;如果服用了治疗哮喘的氨茶碱、舒喘灵等药物后,会有显著的效果。
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金国萍;张传新【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22(60)14【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方法选取2019—2020年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16例喘息患儿进行调查,依据喘息次数是否≥3次,将其分为反复喘息组(90例)与对照组(226例);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分娩方式、早产、母乳喂养、哮喘家族史、家族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反复呼吸道感染、饲养宠物、被动吸烟、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未补充维生素AD、总IgE阳性、牛奶蛋白sIgE、鸡蛋蛋白sIgE等因素的差异性;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对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
结果316例喘息婴幼儿的反复喘息发生率为28.48%(90/316),多数为支气管哮喘;两组间分娩方式、早产、母乳喂养、哮喘家族史、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反复呼吸道感染、被动吸烟、病毒感染、未补充维生素AD、总IgE阳性、牛奶蛋白sIgE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包括哮喘家族史(OR=2.552)、过敏性鼻炎(OR=3.600)、湿疹(OR=3.019)、反复呼吸道感染(OR=4.166)、病毒感染(OR=3.547)、未补充维生素AD(OR=5.302)、总IgE阳性(OR=4.554)、牛奶蛋白sIgE(OR=2.392)等。
结论喘息婴幼儿具有较高的反复喘息发生率,尤其是支气管哮喘患儿;应根据以上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降低反复喘息发生率,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
【总页数】5页(P51-54)【作者】金国萍;张传新【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相关文献】1.婴幼儿反复喘息的预后随访及持续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2.婴幼儿反复喘息危险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3.婴幼儿反复喘息的预后随访及持续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4.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研究5.哮喘危险因素对0-3岁反复喘息婴幼儿气道炎症指标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吸系统药物自测题1.对咳嗽中枢无抑制作用的镇咳药是A喷托维林B可待因C苯丙哌林D苯佐那酯(正确答案)E右美沙芬答案解析:喷托维林、可待因、右美沙芬属于中枢性镇咳药,苯佐那酯是外周性镇咳药,但有头晕、嗜睡等中枢抑制不良反应。
2.下列药物久用有成瘾性和耐受性的是A.可待因(正确答案)B.氨茶碱C.色甘酸钠D.氯化胺E.苯佐那酯答案解析:可待因是阿片生物碱的一种,又称甲基吗啡。
可选择性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镇咳作用疗效可靠,强度为吗啡的1/4,久用具有成瘾性和耐受性。
3.可待因适用于A.长期慢性咳嗽B.感冒咳嗽C.伴有胸痛的干咳(正确答案)D.多痰剧咳E.痰多不易咳出答案解析:可待因主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剧烈干咳,对胸膜炎干咳伴有胸痛者尤为适用。
4.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的是A.可待因B.氯化铵(正确答案)C.乙酰半胱氨酸D.氨溴索E.羧甲司坦答案解析:氯化铵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反射性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5.大量黏痰阻塞气道的危重病人宜选用A溴己新B氯化铵C乙酰半胱氨酸(正确答案)D可待因E喷托维林答案解析:患者危重情况时,直接将乙酰半胱氨酸滴入气管内,气管痰液明显增多,需要用吸痰器吸引排痰。
6.对正在发作的哮喘无效的药物是A.沙丁胺醇B.异丙托溴胺C.氨茶碱D.丙酸倍氯米松E.色甘酸钠(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色甘酸钠无直接扩张支气管作用,但它能抑制肥大细胞因各种抗原引起的脱颗粒作用,从而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临床上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性治疗。
7.具有平喘、强心、利尿作用的药物是A.麻黄碱B.氨茶碱(正确答案)C.色甘酸钠D.沙丁胺醇E.溴己新答案解析:氨茶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8.预防外源性哮喘发作宜选用A沙丁胺醇B氨茶碱C色甘酸钠(正确答案)D特布他林E肾上腺素答案解析:色甘酸钠能抑制肥大细胞因各种抗原引起的脱颗粒作用,从而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婴幼儿反复喘息并不一定都是支气管哮喘
关于婴幼儿哮喘的诊断,过去的教科书里面有“评分法”、“主症法”等方法,如果
按教科书里面的诊断方法,给很多小儿过早戴上“哮喘”的“帽子”,加上某些厂商宣传,进行所谓的“正规治疗”,过度用药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同时过度的治
疗也对小儿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
早在10年前,我就极力反对当时专家们制定的“诊断标准”,但是人微言轻,没有
多在的作用。
近年来,随国外对婴幼儿喘息认识的进展,国内专家们的观点也在改变,但
是还有很多的“专家们”,给小儿乱戴“哮喘”的“帽子”,为此,写了这篇文章,供大
家参考。
一、喘息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症状
喘息是婴幼儿罹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喘息的病理基础是由于细支气管的炎症,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加、粘液栓塞使气道狭窄所致,由于婴幼儿排痰困难,因此
在患下呼吸道疾病时,咳嗽与喘息常同时存在,常见于毛细支气管炎。
由于婴幼儿气道发
育尚不完善,喘息常常反复发生。
大多数婴幼儿喘息的发作和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相关,最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副流感病毒等。
研究发现,某些婴幼儿可能仅有单次、轻度的喘息,持续2-3天,常是由于首次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症。
另一些
婴幼儿,可能每次受凉后即有喘息发作。
二、婴幼儿反复喘息并不都是支气管哮喘
有专家认为,婴幼儿反复喘息在除外异物等其他喘息性疾病后要考虑支气管哮喘,并主张早期激素吸入治疗。
其实婴幼儿反复喘息并不一定都是支气管哮哮喘。
反复喘息是
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但并非所有儿童的反复喘息都是支气管哮喘。
有证据显
示在儿童中有几类以反复喘息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症候群,其中一部分病程远比支气管哮
喘短,病毒相关性喘息就是主要类型之一。
病毒导致的喘息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性毛细支气管炎,该病恢复后常表现以反复喘息或哮喘样症状为特征的反应性气道疾病,同时该病也是支气管哮
喘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但是RSV毛细支气管炎之后的反复喘息并不都是支气管哮喘。
RSV 毛细支气管炎是反复喘息是哮喘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危险性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大而减少,RSV感染导致的喘息可以持续5年以上。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虽然RSV毛细支气管炎后可以出现反复喘息,但仅有少数儿童在青春期发展为哮喘。
除了RSV外,其他病毒也能导致反复喘息,大部分3岁内有喘息发作的儿童预后良好。
大约有1/3的儿童会反复发生喘息,但其中60%的儿童到6岁时喘息不再发生。
这部分儿童的肺功能在发生呼吸道疾病之前就较正常儿童低,相反那些到青春期仍持续喘息的儿童早
期肺功能却正常。
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儿童的气道先天狭小,病毒感染后容易导致气道阻塞而发生喘息,当他们的气道随年龄增大而发育成熟时,喘息发生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病毒相关喘息和支气管哮喘可能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Kuehni等的研究证实儿童生后第一年有喘息症状者,在其出现呼吸道症状前的肺功能异于无呼吸道症状的儿童,因此早期肺功能下降可作为早期短暂喘息的预测指标。
此外,病毒相关性喘息与支气管哮喘还有不同的气道炎症细胞反应。
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活组织检查发现其特征符合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病理改变,如嗜酸细胞增加等。
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研究提示虽然病毒诱发的喘息和支气管哮喘一样都有细胞总数增高,但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
婴幼儿喘息的鉴别诊断是困难的,因为病毒相关性喘息与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和肺功能改变相似。
如果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是可逆性的气道阻塞,那么这些感染时有喘息症状、发作间歇时症状消失的儿童符合这个定义。
如果支气管哮喘定义为过敏性气道疾病,由于这部分儿童中很少有过敏状况,因此不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此外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哮喘的触发因素,更使诊断复杂化。
过去用于儿童早期暂时喘息的命名有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综合征等。
1969年McNicol认为临床上是不能区分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将其合并而不是分割,所有反复喘息的儿童均应视作支气管哮喘,直到其被证明不是支气管哮喘为止。
19世纪80年代后,儿童喘息性疾病逐渐被“支气管哮喘”诊断所覆盖,此举改了全球哮喘诊断率过低和治疗不足的局面,对大多数年长儿童而言,这是有益的,因为此举可减少抗生素的应用。
但是在婴幼儿中并非如此,支气管哮喘的威胁被夸大,出现了治疗过度的情况,许多病毒相关性喘息接受了不合适且无效的抗哮喘治疗。
诊断的扩大化也使人们对过去20年中有关哮喘发病率上升的病因产生了误解。
三、支气管哮喘的高危因素
Tuscon儿童研究中心曾创立用以确定反复喘息婴幼儿发生哮喘的高危因素指标,见下表。
确定哮喘的临床指征
严格的指标包括在生后头3年中反复喘息加上另一主要危险因素(父母有哮喘或湿疹史),或3个次要危险因素中的2个(嗜酸粒细胞增多、非感冒所致喘息和过敏性鼻炎)。
不严格的指标包括生后头3年任何一次喘息加上述相同的危险因素。
应用这些指标发现:6~13岁时有哮喘症状者,不严格指标阳性的儿童有59%、严格指标阳性的儿童为76%,严格指标阴性的儿童95%以上在6~13岁时不发生哮喘。
应用这些指征可正确、合理地预测以后哮喘的发生。
四、激素在年幼儿反复喘息中的应用价值
有关婴幼儿喘息治疗问题的争议历来已久,其原因在于局部给药方式的复杂性和对治疗反应评价的困难。
由于多数预后良好,因此其治疗的必要性也值得斟酌。
许多研究报告认为支气管扩张剂对缓解喘息症状没有或仅有轻度作用,原因可能是婴幼儿喘息的主要病理是炎症导致的气道水肿和黏液栓形成,故对β受体无反应。
吸入激素是对年长儿支气管哮喘的主要预防措施,但其在婴幼儿喘息中的治疗地位尚不清楚。
(一)激素治疗能否减少RSV 毛细支气管炎之后喘息
英国的资料认为早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6周,不能减轻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也不能预防6月内的喘息复发。
丹麦的研究发现,给< 24月龄因RSV感染而住院的儿童口服泼尼松不影响急性期症状,也不影响出院后1个月及1年的预后。
荷兰也有报道,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口服泼尼松不能减少5岁时的喘息发生。
FOX报道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住院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8周, 12个月内咳嗽和喘息的发生并无减少。
Cade也没发现急性期吸入激素有长期和短期疗效。
而Kajosaari报道吸入激素对预防RSV毛细支气管炎后的喘息有效,其中受益最大的是有特应征的孩子。
瑞典一项研究发现吸入激素6~8周能减少喘息和严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芬兰报道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4个月,可减少反复喘息的发生,但终止治疗后不久疗效消失。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激素能减少RSV 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的反复喘息。
(二)激素对反复喘息有无防治作用
激素治疗的长期目标是防止气道重塑,短期目标则是控制症状。
正因为支气管哮喘始于儿童期,故部分儿科呼吸专家认为早期激素治疗能够改变疾病的经过,防止气道重塑和不可逆性气道阻塞,而另一些专家却对年幼儿反复喘息是否需要激素治疗以及何时开始激素治疗提出质疑。
首先,年幼儿喘息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病毒,其与支气管哮喘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以后也较少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对这部分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长期激素治疗可能会造成治疗过度。
其次,对没有症状的支气管哮喘儿童,其肺功能受损并不一定表明气道存在不可逆性阻塞,它仅仅提示存在有轻度的气道炎症;再者,虽然有新的吸入装置问世,但气道内仍然很难有足够的药物沉积;此外,由于研究设计、采纳标准、治疗时间、研究终点的不同,有关激素对婴幼儿急性期和慢性期喘息的治疗作用尚有不同的结论;最后,循证医学研究也没有显示吸入激素对病毒相关性喘息的益处。
因此,对反复喘息的婴幼儿给予激素治疗尚需慎重。
(三)哪些儿童可以选用激素治疗
在2002年版NHLB I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中,专家建议对以下特征的婴幼儿予长期控制治疗: (1)每周2次以上需药物控制症状; (2)两次严重喘息发作间隔小于6周; (3)过去1年中影响睡眠的喘息发作大于3次,且有发展成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如父母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没有感冒的喘息、血嗜酸细胞增高等。
总之,婴幼儿反复喘息大多数属于早期暂时喘息,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在学龄期后不再发生,仅少部分发展为哮喘。
应该考虑用病毒相关性喘息、迁延性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作为那些学龄前儿童的短暂喘息的诊断。
目前循证医学并无激素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病毒相关性喘息的疗效证据,而对有特应征倾向的反复喘息儿童,激素治疗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
五、中医药治疗婴幼儿喘息的优势
中医药一般应用的扶正的药物,增加小儿的免疫力,达到减少喘息发作的目的,具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医需要辨证论治,给规范化的研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