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至1980年抗体的生产和纯化技术显著提高, 抗体制剂更适于静脉注射,并证实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可减少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患儿的感染。
6
1975年杂交瘤技术的创立给抗体的研究及应用带来了 突破。单克隆抗体作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基础理 论研究(如纯化蛋白、免疫沉淀、免疫细胞化学等)的新 型制剂,已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以 单克隆技术为主要产品的生物技术已成为具有巨大市场潜 力的新兴产业部门。
16
2.可变区与恒定区:
重链及轻链N端部分的氨基 酸组成及排列变化多端,称为抗 体可变区(约占重链1/4~1/5及 轻链1/2)(variable region, V区);V区以外的结构氨基酸 组成、数量、排列则相对恒定, 称为抗体的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该区主要发挥抗 体分子的相应功能。
39
5. 靶向作用
天然不加修饰的单抗可以通过上述几种机制发 挥治疗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实体恶性肿 瘤,其效果不甚理想。可以利用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活性,将细胞杀伤性物质选择性导向肿瘤部位。
如: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毒素等。
40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单一B淋巴细 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 同。
一些与免疫系统关键分子相互作用的抗体,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 应答能力,使原来较弱的、无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得到有效的提高, 对机体提供免疫保护。
如抗CD40抗体:引起APC表面CD40分子的交联,激活APC(抗 原提呈细胞 ),提高其对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能力。(CD分子指的是与 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 )
17
3.超变区与框架区:
V区中某些特异位置上的氨基酸残基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出现极 大的变异,这些区域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或互补 决 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是V区中特 异结合抗原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