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下丘脑及边缘系统损害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一、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和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
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的局部症状(图2—34)。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
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
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的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认识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但大脑的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是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
(一)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
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和人格改变。
可有欣快或易激怒。
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的额桥束纤维。
额叶前部的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
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二)顶叶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
中央后回的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身体局限的感觉性癫痫发作,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觉异常发作,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引起局部抽搐发作。
ae诊断标准
AE(Adverse Event)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AE通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个月),并具备以下1个或多个神经与精神症状或临床综合征。
这些症状包括边缘系统症状(如近事记忆减退、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脑炎综合征(弥漫性或多灶性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基底节和(或)间脑/下丘脑受累的临床表现,以及精神障碍。
2. 辅助检查:AE的诊断还需要具备以下1个或多个的辅助检查发现,或者合并相关肿瘤。
这些检查包括脑脊液异常(如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脑脊液细胞学呈淋巴细胞性炎症、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等)。
3. 确诊实验与排除其他病因:确诊实验可以帮助确定AE的病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此外,AE的严重程度也有分级标准,从1级到5级,其中1级最轻,5级最严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疑虑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一、大脑(一)额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休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⑧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
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巾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
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CJae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痛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
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牛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强握反射(graa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gr0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r句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丘脑、下丘脑及边缘系统损害定位
一、丘脑
(一) 解剖生理
功能复杂,有多个核团及广泛的传入、传出纤维,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上行投射
系统,有初步整合功能。
1 腹后外侧核—躯体感觉和味觉传入。
2 腹咀后核—参与锥体外系→皮层反馈环路。
3 前核、背核、内侧核、丘脑枕—丘脑上行投射的二、三级核团,向皮层联合区投射为主,多呈点对点投射。
4 板内核—接受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纤维,投射于锥体外系及丘脑所有核团。
(二)主要临床表现
丘脑自身结构损害+周边结构损害。
1 丘脑综合征
a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躯干、肢体重,面部轻,深感觉重,实体觉消失。
b对侧偏身感觉过敏,感觉倒错,疼痛。
c对侧偏身共济失调。
d对侧轻偏瘫。
e舞蹈手足徐动样动作,意向性震颤,特发性挛缩,丘脑手。
2 情绪不稳,强哭、强笑,丘脑性痴呆。
3 意识障碍或持续睡眠状态。
4 视野缺损,听觉障碍,动眼神经功能障碍。
5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下丘脑
(一)解剖生理
自主神经的最高级中枢,传入、传出联系多且复杂,主要与扣带回、海马回、额叶、丘脑、基底节、脑干、脊髓联系,形成神经内分泌网络。
突触内有多种胺类、肽类介质,部分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视上核、室旁核经视上垂体束与垂体后叶发生神经内分泌联系。
(二)主要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体温调节异常,高热或低体温,多汗或无汗,暴食或食欲减退,性行为异常,应激性潰疡,水代谢异常(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症),内分泌失调,情感反应异常,如攻击性行为、惊恐、欣快、狂燥等,意识障碍等。
三、边缘系统
(一)解剖生理
边缘叶—海马回、齿状回、扣带回。
相关结构—内嗅区、隔区、灰背、杏仁核、乳头体。
以上结构+穹隆、丘脑前核共同组成神经环路,其功能活动与表达、情感构成、性格特征、本能冲动有关并参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
(二)主要临床表现
情感反应异常,心理障碍、人格改变、主动性丧失、自控力丧失,记忆力、定向力障碍,急性遗忘综合症,Korsakoff综合症,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