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古代封建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
- 格式:docx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中国历代帝王年数及分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计算分支的年份:年数减3,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地支根据已知日期计算主干和分支日期的公式为g = 4C+[C/4]+5Y+[Y/4]+[3 *(M+1)/5]+D-3Z = 8C+[C/4]+5Y+[Y/4]+[3 *(M+1)/5]+D+7+I其中奇数月份i=0,偶数月份i=6,C为世纪1月和2月是根据前一年的13个月和14个月计算的。
[]表示四舍五入g除以10的余数是天极,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部支持日期,清宣彤元年,1909年,清德宗年,载湉光绪年,1875年,义海年,清穆宗载年,1862年,淳同治元年,清文怡咸丰元年,1911年,清宣宁道光元年(1821年),清仁宗元年(公元1796年),清元年(公元1736年),清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清叶璇元年(公元16年)62年(公元1644年),仁贤生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沈嘉年(公元256年)+ 年(公元1621年),明太祖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太仓元年,朱常洛、光宗、16XXXX、庚申、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明朝的贵由、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明朝的丁卯、师宗、朱厚熜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朝的朱厚昭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明朝的朱由堂弘治元年(公元1506年),公元1488年,朱见深成化元年,明宪宗于公元1898年,公元1466年,徐兵年,朱祁镇天顺年,明英宗年,丁丑年,朱祁钰景泰年,明代宗年,武庚年,朱祁镇郑桐年,明英宗年,1436年,明朝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仁宗朱高炽弘熙年(1425年),伊势年(1425年),明朝成祖年(1403年),朱迪永乐年(1368年),文健元年(1399年),贵妃年(1368年),公元年的乌审年元年的皇帝年数、公元日期、干部供养日期、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40年的、元、、陀帖木儿,到公元1335年的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元元年、年、陀玛特木尔年、元元年、1333年元宁宗年,林逸之班年,顺三年,任申年,元朝年,屠铁木年,元朝年,顺元年,1330年武庚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朝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年、元元年、明太祖元年,清元元年宗海山铁木尔达德元年宗海山,贞元元年铁木尔渊,贞元元年忽必烈南宋,皇帝年号:元年,许,宋端宗元年,赵昌景延元年,宋公宗元年,赵显德祐元年,宋度宗赵琪元年,贤淳元年,宋理宗昭丁运景宋理宗昭云开清远年,宋理宗昭鲍云祐元年,宋理宗昭云淳祐元年,宋立宗昭云嘉熙元年,宋立宗昭云段平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天兴元年,西夏一元化主赵濉邢凯元年,西夏一元化主宋理宗赵云少定,西夏末年赵濉报乙,赵濉甘鼎元年宋理宗赵允宝卿元年金爱宗严守绪郑达元年西夏赵王德甘鼎元年金宣宗严弘勋广园元年金宣宗严弘勋兴鼎元年金宣宗严弘勋贞佑元年金邵伟王严弘勇吉至宁元年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陈元年公元1324年、公元1321年、公元年、公元1314年、公元1312年、公元壬辰年、公元1307年、公元1297年丁祐年、公元1294年、年、甲子年、公元甘孜年、公元1278年、公元五阴年吴佳年,公元1232年,任真年1232年,任真年1228年,乌子年1227年,定海年1226年,徐兵年1225年,益友年1224年,沈嘉年1223年,公元1222年,公元1217年,公元1213年,公元1213年,公元256年+ 年,晋王万言永济年1212年晋邵伟年、完颜永吉年、金奎大年、XXXX年、基斯年、赵恩年、嘉定年、XXXX年、陈武年、西夏向宗年、赵安全年、天元年、XXXX年,金章宗完颜松井宁宗四年第三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三年第三年第三年第二年第二年赵扩大西夏桓春游金章宗完颜松井孝宗西夏仁宗赵仁孝赵昚宋孝宗赵韩金世宗完颜雍金海王完颜梁金海王完颜梁西夏仁宗赵仁孝金海王完颜梁西夏仁宗赵仁孝、金希宗皇帝、完颜皇帝、赵仁孝皇帝、金希宗皇帝、完颜皇帝、金希宗皇帝、金希宗皇帝、赵甘顺皇帝、赵构、宋高宗、金太宗、洪雁宋高宗、赵构、北宋、辽西夏崇宗赵甘顺宋钦宗赵桓金太宗洪雁廖生天佐皇帝卢野颜夕西夏崇宗赵甘顺宋徽宗赵霁宋徽宗赵姬金太祖完颜阿古大金太祖完颜阿古大成安元天清元元韶西元明元元元元元淳熙元年,甘佑元年,隆兴元年、大定元年、郑龙元年、贞元元年、天盛元年、天德元年、清远元年、黄统元年、建安元年、田娟元年、天惠元年、大德元年、绍兴元年、天惠元年、建安五年、郑德元年,景康元年、天惠元年、宝达元年、宣和元年、元德元年、天府元年、国源元年,公元1196年1195年1194年1190年1174年1170年1165年1163年1161年1156年1153年1149年1144年1141年1140年1138年1136年1135年1131年1127年公元1127年公元1126年基斯年基斯年甲子年心有年庚申年武武年陈冰年毛毅年辛亥年丁一年丁一年丁一年定义年定义年甘植年定义年丙午年桂茂年吉海年吉海年武绪年定友年公元1114年西夏永宁元年,辽朝皇帝赵甘顺,元朝皇帝义禄,元朝皇帝清远,公元1111年,新茂年间,宋徽宗赵霁市,公元111年,正和帝元年,新茂年间,宋徽宗赵霁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定海年间,宋徽宗赵霁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仁武年间,辽朝元年,公元1101年,西征新寺夏崇宗元年(公元1101年),宋徽宗赵霁元年(公元1101年),郭靖元年(公元1101年),新寺元年(公元1101年),Xi元年(公元1098年),吴殷年(公元1098年),宋哲宗赵旭年(公元1101年),廖道宗年(公元1098年),耶律隆基年(公元1098年),宋哲宗年间赵旭西峡崇宗赵甘顺西峡崇宗赵甘顺西峡惠宗赵炳昌宋哲宗赵旭廖道宗耶律洪基宋神宗赵旭廖道宗耶律洪基西峡惠宗赵炳昌西峡徽宗赵炳昌宋左西夏赵西夏、赵、、、、、宋仁宗、赵镇、西夏、景宗、李元浩、宋仁宗、赵镇、西夏、景宗、李元浩、宋仁宗、赵镇、西夏、李元浩、西夏、李元浩、李元浩、廖兴宗、叶绿宗真、赵镇、廖兴宗、叶绿宗真、元福,公元1098年,公元109年,公元1094年韶生元五年公元1086年,公元1086年,元年(公元1085年)安元年,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大康年间(公元1075年),年间(公元1075年),庆年间(公元1070年),年间(公元1068年)宁年间(公元1068年),咸宁元年(公元1065年),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公化元年(公元1064年) 嘉祐元年(公元10年)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至1054年)成道元年(公元1053年)宁国元年(公元1050年)宁国元年(公元1049年)佑元年(公元1049年)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天寿元年(公元1038年) 元宝元年,公元1038年,光云元年,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开云元年,公元1032年,仙道元年,崇禧元年,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公元032年,公元1031年,景福元年,公元1890年,公元1890年在1890年,1898年,1898年,1896年,1896年,1896年,1898年,1898年,1896年,1898年,1896年,1896年,1898年,1896年,1898年,1896年,公元1896年徐佳徐佳徐佳任申任申任申新魏年宋仁宗赵真天盛元年(公元1023年),赵恒(公元1023年)甘兴(公元1023年),宋真宗(公元1022年),辽耶律隆绪元年(公元1021年),新邮(公元1021年),赵恒(公元1017年),宋真宗(公元1021年),公元1012年卢野龙须开泰,公元1012年任子,公元1008年赵恒、宋真宗、大中、襄阜,公元1004年武神,,公元1004年旌德,元年,咸平元年,公元1998年武绪、宋太宗、赵阳至道学元年,公元995年,一魏、、赵阳、、、赵阳、宗、耶律隆绪、、赵阳宗宋宪太子赵匡胤赵匡胤赵匡胤廖穆宗耶律静赵匡胤赵匡胤五代十国后周的恭棣、柴宗训、南汉、刘立、南唐、元宗、李、南唐、元宗、李、北汉、瑞宗、刘均、北汉、宗瑞、刘军、北汉、史祖、后周的刘敏、柴荣、周世宗、毛泽东、郭威、北汉、史祖、刘敏、辽穆宗、卢野靖、北汉、史祖、刘钦、毛郭威、后汉殷帝刘承佑、辽帝、耶律阮、汉高祖、刘致远、南汉、中原、刘胜、南汉、中原、刘胜、闵、王延正、南唐,元宗,李靖,后金,石重贵,南汉,刘泽,淳化,元末元年,永熙元年,永熙元年,太平兴国元年,保宁元年,开宝元年,甘德元年应持续十年,剑龙元年,咸德元年,大宝七年,交泰元年,中兴元年,天惠元年,甘祐元年,甘祐元年,甘祐八年,贤德四年,贤德二年,甘祐元年,广顺元年历时四年,天禄二年历时十二年,甘英元年历时十二年。
明朝一共出过几个年号?明朝的年号分别都有什么含义?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的年号分别都有什么含义?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到1644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统治时间长达276年。
在这276年中,明朝共出现了十六位皇帝。
在这十六位皇帝中又出现了十七个年号,这十七个年号又有着不同的寓意,今天我们聊一聊明朝十六位皇帝年号中的美好寓意。
一年号,谥(shi)号,庙号说年号前,我们先说一说与年号密不可分的两个历史名词—谥号和庙号。
在封建王朝时期,提到皇帝的称呼时,往往会将年号,谥号,庙号这三者相互联系起来。
例如庙号有明太祖,唐高祖,清世祖等。
谥号有周幽王,孝惠帝,隋炀帝等。
年号有洪武,顺治,康熙等。
朱元璋剧照那到底什么是年号,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
年号就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用来表示时间,年份,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年,月,日。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朝代是秦超。
而且是秦始皇首先创立的皇帝制度,但是年号不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在先秦到汉朝初年其实是没有年号的。
年号是汉武帝即位后创造的,创立的第一年称作建元,在此之后,历朝历代继续沿用。
年号一般不会轻易更改,除非遇到特大事件,例如天降祥瑞,二次登基,到了明清大多数就都是一人一个用到驾崩。
年号的规矩就是如果这一年过了一半皇帝去世了,那么后继君主,依然还要用这一年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驾崩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八月明仁宗朱高炽继承皇位,一直等到过了面才改年号为洪熙元年。
明成祖朱棣剧照谥号就不一样了,谥号是死人专用,而且不是皇帝专有,一般地位较高的人,像王公大臣,这些人都可以。
谥号就是人死后,对这个人一生好坏的总结概括。
谥号不像年号那样简短,谥号的字数不固定,一两字,或是二十余字,情况较为复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不要小看这一行文字,他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的概括,全是好词。
崇祯--古代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朝鲜沿用256年)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在位年间纪年所立的名号。
我国建立“年号”,并作为制度传下来,始于公元前140年的西汉武帝刘彻。
他在这一年即位称“建元”元年。
以后立年号一直沿袭到民国。
不过,公元前841年周历王失位,周、召二公共理国事时曾号“共和”,这是史载最早使用的年号,但只是周、召二公在位14年间使用而已。
其后的六七百年之间,基本上没有年号。
不过,一个皇帝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
元代及其以前的朝代,有的皇帝因在位期间,出现祥瑞或遇到重大事件,就重新立号改元。
所以有一个皇帝执政时常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的。
如汉武帝在位55年共改元11次。
但是也有几个朝代或一个朝代中几任皇帝重用一个年号的。
到了明朝以后,一个皇帝一般就只用一个年号了,所以史学界常有以年号称谓皇帝的说法。
如称明成祖以其年号称为永乐皇帝、称清圣祖玄烨为“康熙”、“崇祯”、“乾隆”等也均是以年号代称皇帝。
明朝也有例外,明英宗开始年号为正统,因土木堡之变被俘后,中间夹杂了个明代宗,回来明英宗复辟,改年号为天顺。
也就是说,明朝皇帝中明英宗是例外,使用了2个年号。
可以说,自从汉武帝开始用“建元”纪年以来,中国皇帝的年号不仅成为本国封建帝王正统的标志,同时也影响着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与中国接壤的朝鲜了。
朝鲜作为中国最忠诚的藩属国,其王国除中国处于战乱和分裂时期之外,一直都在使用中国封建王朝赐给的年号、颁发的历书。
如朝鲜李氏王国从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无一例外的尊奉明朝为“正朔”,所有文书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号。
一般说来,国家灭亡以及皇帝去世,年号也随之终结。
但明朝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崇祯”年号,不但没有被尘封,反而一直被朝鲜李氏王朝所使用,加上朱由检在位时的十七年,前后累计达到265年。
如此看来,“崇祯”年号的使用时间,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普遍认为使用时间最长的清朝“康熙”年号(它共使用了61年),堪称被中国皇帝年号使用年限之最。
明朝那些事儿之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前言崇祯皇帝画像•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到现在这最后一位皇帝,共历16帝,国祚276年。
崇祯帝煤山自缢后这个由大汉民族大统一的大明朝宣告灭亡,本该由天启皇帝背负亡国的骂名,可惜他天命早归,知道自己的过错,很早就去见太祖请罪,留下崇祯皇帝背“黑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朱由检出生于1611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于天启二年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接过哥哥天启皇帝权利接力棒登基为帝。
崇祯皇帝画像坎坷经历•提起这位亡国之君,很多人都骂他亡国,守不住江山。
可惜的是后人看着的是表面,谁又想当亡国之君呢?又有谁想当亡国奴呢?不幸从他出生便开始了。
崇祯帝的父亲乃明光宗朱常洛,是祖父万历皇帝最不喜欢的太子,虽然是太子之尊,但却处处受到万历皇帝的责难,日子并不好过,作为儿子的朱由检和朱由校过得均不如意。
这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天启皇帝还好一点,因为是长子受到父亲和祖父关注多一点。
而崇祯帝就不一样了,母亲是光宗朱常洛的俾妾,幼年并不幸福。
五岁时,母亲刘氏得罪光宗,被父亲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
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
一直不受父亲的疼爱,所以到成年都没有被封王,直到哥哥天启皇帝登基于公元1622年才被册封为信王。
崇祯皇帝画像•册封为信王后的朱由检,想想前面的经历,种种浮现心头,就只想安安稳稳地过好余生的每一天,好好地当好自己的王爷,因为皇位已经和自己绝缘了,兄长天启皇帝春秋鼎盛,正值壮年,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这里。
殊不知当皇帝是注定了了,上天定要他背亡国的黑锅。
影视剧中的崇祯皇帝•在朝中因为哥哥的信任还是能为国家效力,处理一些国家的事情。
但是看到魏忠贤祸国专权,与东林党争的你死我活,至国家于危难,心里也是此起彼伏。
可惜看到哥哥天启皇帝的不作为,任由党争的发生、扩大、到激烈不可收拾,也是心灰意冷。
崇祯皇帝简介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上吊自尽的那个皇帝!她关于他是不是昏君也有很多人争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崇祯皇帝简介,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看崇祯皇帝是不是昏君,看看崇祯皇帝上吊的地方在哪里。
希望能帮到大家!崇祯皇帝简介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汉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1628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帝死后,自杀官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自杀,太监自杀者以百计,战死在千人以上。
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
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
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
崇祯帝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
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历史评价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
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
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近似于年号。
中国、蒙古、越南和韩国已经全面废止年号,改用公元纪年。
年号始末综述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
以朝鲜为例,明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拒用清朝年号,改用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明郑一直采用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
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
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
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
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
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
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
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
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中国的纪年,在汉武帝之前,只有年数,史家以王号纪年,鲁隐公元年等。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368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到1644年,共276年,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
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共在位48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明神宗的一些资料。
简介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
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
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基本信息个人成就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平定宁夏、播州叛乱;抗日援朝战争;征收矿税银等个人概况本名:朱翊钧别称:万历帝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京裕王府出生日期: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9月4日逝世日期: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8月18日其他信息登基年龄:10岁在位:48年庙号:神宗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
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
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
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然而,这种喜庆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
原来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
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
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
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前104年—前101年天汉:前100年—前97年太始:前96年—前93年征和:前92年—前89年后元:前88年—前87年昭帝刘弗陵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元平:前74年—前74年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地节:前69年—前66年元康:前65年—前62年神爵:前61年—前58年五凤:前57年—前54年甘露:前53年—前50年黄龙:前49年—前49年元帝刘奭初元:前48年—前44年永光:前43年—前39年建昭:前38年—前34年竟宁:前33年—前33年成帝刘骜建始:前32年—前29年河平:前28年—前25年阳朔:前24年—前21年鸿嘉:前20年—前17年永始:前16年—前13年元延:前12年—前9年绥和:前8年—前7年哀帝刘欣建平:前6年—前3年太初元将:前5年元寿:前2年—前1年平帝刘衎元始:1年—5年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6年—8年初始:8年—8年新朝(王莽篡汉)始建国:9年—13年天凤:14年—19年地皇:20年—23年更始帝刘玄更始:23年—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56年建武中元:56年—57年明帝刘庄永平:58年—75年章帝刘炟建初:76年—84年元和:84年—87年章和:87年—88年和帝刘肇永元:89年—105年元兴:105年—105年殇帝刘隆延平:106年—106年安帝刘祜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119年永宁: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122年—125年顺帝刘保永建:126年—132年阳嘉:132年—135年永和:136年—141年汉安:142年—144年建康:144年—144年冲帝刘炳永憙:145年—145年质帝刘缵本初:146年—146年桓帝刘志建和:147年—149年和平:150年—150年元嘉:151年—152年永兴:153年—154年永寿:155年—158年延熹:158年—167年永康:167年—167年灵帝刘宏建宁:168年—172年熹平:172年—178年光和:178年—184年中平:184年—189年光熹:189年—189年昭宁:189年—189年永汉:189年—189年中平:189年—189年献帝刘协初平:190年—193年兴平:194年—195年建安:196年—220年(蜀汉用至221年)延康:220年—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220年—226年明帝曹叡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齐王曹芳正始:240年—249年嘉平:249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正元:254年—256年甘露:256年—259年元帝(后被西晋降为陈留王)曹奂景元:260年—264年咸熙:264年—265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221年—223年后主刘禅建兴:223年—237年延熙:238年—257年景耀:258年—263年炎兴:263年—263年吴大帝孙权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252年会稽王孙亮建兴:252年—253年五凤:254年—256年太平:256年—258年景帝孙休永安:258年—264年乌程侯孙皓元兴: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宝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凤凰:272年—274年天册:275年—276年天玺:276年—276年天纪:277年—280年西晋泰始:265年—274年咸宁:275年—280年太康:280年—289年太熙:290年—290年惠帝司马衷永熙:290年—291年永平:291年—291年元康:291年—299年永康:300年—301年永宁:301年—302年太安:302年—303年永安:304年—304年建武:304年—304年永兴:304年—306年光熙:306年—306年怀帝司马炽永嘉:307年—313年愍帝司马邺建兴:313年—316年(为前凉沿用)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317年—317年太兴:318年—321年明帝司马绍永昌:322年—323年太宁:323年—325年成帝司马衍太宁:325年—326年咸和:326年—334年咸康:335年—342年康帝司马岳建元:343年—344年穆帝司马聃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哀帝司马丕隆和:362年—363年兴宁:363年—365年海西公司马奕太和:366年—371年简文帝司马昱咸安:371年—372年宁康:373年—375年太元:376年—396年安帝司马德宗隆安:397年—401年元兴:402年—404年义熙:405年—418年恭帝司马德文元熙:419年—420年将军桓玄篡位永始:403年—404年十六国汉赵元熙:304年—307年永凤:308年河瑞:309年光兴:310年嘉平:311年—314年建元:315年麟嘉:316年—317年汉昌:318年光初:318年—329年成汉(303年建国称成,338改称汉)始祖李特建初:303年—304年太祖李雄建兴:304年—305年晏平:306年—310年玉衡:311年—334年废主(隐帝)李期玉恒:335年—337年中宗李寿汉兴:338年—343年后主(归义侯)李势太和:344年—345年圣王李弘嘉宁:346年—347年前凉永元:320年—323年太元:324年—345年永乐:346年—353年和平:354年太始:355年—360年升平:361年—362年太清:363年—376年后赵太和:328年—329年建平:330年—333年延熙:334年建武:335年—348年太宁:349年青龙:350年永宁:350年—351年代建国:338年—376年冉魏永兴:350年—352年前燕元玺:352年—356年光寿:357年—359年建熙:360年—370年前秦皇始:351年—354年寿光:355年—356年永兴:357年—358年甘露:359年—364年建元:365年—384年太安:385年太初:386年—393年延初:394年后燕燕元:384年—386年建兴:386年—395年永康:396年—398年建始:397年延平:397年青龙:398年建平:398年长乐:399年—400年光始:401年—406年建始:407年后秦白雀:384年—385年建初:368年—393年皇初:394年—398年弘始:399年—415年永和:416年—417年西燕燕兴:384年更始:385年昌平:386年建明:386年建平:386年建武:386年中兴:386年—394年西秦建义:385年—387年太初:388年—400年更始:409年—411年永康:412年—419年建弘:420年—427年永弘:428年—431年后凉太安:386年—388年麟嘉:389年—395年龙飞:396年—398年咸宁:399年—400年神鼎:401年—403年翟魏建光:388年-391年定鼎:391年-392年南凉太初:397年—399年建和:400年—401年弘昌:402年—407年嘉平:408年—414年北凉神玺:397年—400年永安:401年—411年玄始:412年—427年承玄:428年—431年义和:431年—433年永和:433年—439年南燕燕平:398年—399年建平:400年—404年太上:405年—410年西凉庚子:400年—404年建初:405年—416年嘉兴:417年—419年永建:420年—421年夏龙升:407年—412年凤翔:413年—417年昌武:418年真兴:419年—424年承光:425年—427年胜光:428年—431年北燕正始:407年—408年太平:409年—430年太兴:431年—438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420年—422年少帝刘义符景平:423年—424年文帝刘义隆元嘉:424年—453年孝武帝刘俊孝建:454年—456年大明:457年—464年前废帝刘子业永光:465年—465年景和:465年—465年明帝刘彧泰始:465年—471年泰豫:472年—472年后废帝(后废为苍梧王)刘昱元徽:473年—477年顺帝刘准升明:477年—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479年—482年武帝萧赜永明:483年—493年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年—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年—494年明帝萧鸾建武:494年—498年永泰:498年—498年东昏侯萧宝卷永元:499年—501年和帝萧宝融中兴:501年—502年梁武帝萧衍天监:502年—519年普通:520年—527年大通:527年—529年中大通:529年—534年大同:535年—546年中大同:546年—547年太清:547年—549年简文帝肖纲大宝:550年—551年天正:551年—551年天正:552年—553年元帝萧绎承圣:552年—555年天成:555年—555年敬帝萧方智绍泰:555年—556年太平:556年—557年西梁或后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下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帝。
朱由检明思宗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
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
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
次年改年号“崇祯”。
1627-1644在位。
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中文名:朱由检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610年逝世日期:1644年主要成就:杀魏忠贤宁远大捷庙号:思宗谥号:庄烈愍皇帝陵墓:思陵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
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崇祯画像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
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团的摆布。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
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
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
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
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
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
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
给予宦官行使监崇祯帝军和提督京营大权。
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
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
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饮恨煤山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怎么区分庙号、谥号、年号?庙号、谥号、年号:1、庙号:就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2、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根据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3、年号:就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
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年号的作用,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
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怎样区分庙号、谥号、年号?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
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历代帝王的年号都有什么含义?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创建年号“建元”,这是中国第⼀个年号。
汉晋隋唐的帝王年号多来⾃《周易》在公元纪年法没有通⽤以前,中国古代以帝王纪年法纪年,即以帝王在位的年数来纪年。
⽐如周宣王元年,鲁隐公三年等等,这在夏、商、周、秦四朝及西汉前期最为常⽤。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创建年号“建元”,这是中国第⼀个年号。
从此,中原帝王便开始普遍使⽤年号纪年,不再使⽤帝王纪年法。
汉代,皇帝常以《周易》⾥的“元”定年号。
汉武帝⽤过的⼗⼀个年号中,有七个带“元”字;汉昭帝以“始元”、“元凤”、“元平”为年号;汉宣帝⽤过“元康”;汉元帝⽤过“初元”;汉成帝⽤过“元延”。
东汉还出现了“元和”、“永元”、“元兴”、“元初”、“元嘉”等年号。
“元”在《周易》“乾卦”六⼗四卦中的第⼀卦中,居于⾸位,意为开始。
泰始,是西晋第⼀个皇帝司马炎的年号,他希望⾃⼰开启的时代是“天地交泰”。
后来,司马炎⽤新年号“咸宁”,出⾃乾卦“彖传”:“⾸出庶物,万国咸宁。
”意思是《周易》以象征天的乾卦为⾸,王者践⾏天道,天下万国皆得安宁。
隋炀帝取年号为“⼤业”,语出《周易》:“显诸仁,藏诸⽤,⿎万物⽽不与圣⼈同忧,盛德⼤业⾄矣哉!富有之谓⼤业,⽇新之谓盛德。
”王者的仁爱之⼼,可使其恩泽普施于天下万物,此称“盛德⼤业”。
唐代⼏乎每任帝王的年号也都与《周易》有关。
唐太宗只⽤过⼀个年号“贞观”,出⾃于《周易》。
贞的含义是“正”,⼈事吉凶与治道盛衰,都决定于能否⾏正道。
“贞观”就是以正道治理国家。
观”就是以正道治理国家。
唐太宗为政,确实做到了正道⽰⼈,最终实现了“贞观之治”。
“咸亨”是唐⾼宗年号,语出坤卦“彖传”:“含弘光⼤,品物咸亨”;唐睿宗年号“⽂明”,语出乾卦:“见龙在⽥,天下⽂明”;年号“太极”,语出“是故易有太极,是⽣两仪”;唐⽞宗年号“先天”,语出乾卦:“夫⼤⼈者……先天⽽天弗违,后天⽽奉天时。
”另外,唐肃宗年号“⼲元”、唐代宗年号“永泰”、唐德宗⽤年号“贞元”、唐顺宗年号“永贞”、唐⽂宗年号“太和”“开成”、唐宣宗年号“⼤中”、唐懿宗年号“咸通”、唐昭宗年号“乾宁”“天佑”,均出⾃《周易》。
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前2513-前2435年,黄帝孙昌意子,二十即位,在位七十八年]、帝喾[黄帝曾孙,五帝之一,姓高]、唐尧、虞舜秦(前221唐(618—907)(行政区划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边远州为总管,武德后期改为都督),县设县令,县下设乡、里;贞观元年全国改分为十道,玄宗时改为十五道;交州地区行政是都督府、州、县制)(一)唐时期全国图【宗章二年669年】。
属岭南道一部分。
有谅州、峰州、交州、爱州、驩州(二)唐时期全国图【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属岭南道一部分。
置安南都护府(府治交州),领有交州、棠州、爱州、驩州、峰州等刘(刘)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古代地名对照表:扬州(广陵,江都)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京)、洛阳(古又称“洛邑”东都)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安阳(西河,殷都,邺城)郑州(亳都、隞都)杭州(临安)背诵口诀夏禹定都在阳城,先毫后殷莫忘商。
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从1368年至1644年,共历经17位皇帝统治。
为了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来了解每位皇帝的治世年份。
下面是明朝帝王的年号顺序表。
1. 洪武(1368年-1398年)2. 建文(1399年-1402年)3. 永乐(1403年-1424年)4. 宣德(1426年-1435年)5. 正统(1436年-1456年)6. 成化(1465年-1487年)7. 弘治(1488年-1505年)8. 正德(1506年-1521年)9. 嘉靖(1522年-1566年)10. 隆庆(1567年-1572年)11. 万历(1573年-1620年)12. 泰昌(1621年)13. 天启(1621年-1627年)14. 崇祯(1628年-1644年)在明朝的历史中,洪武帝朱元璋建立了这个朝代,他专注于巩固政权和改革国家。
在他统治下,朝廷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改革,包括改革税制、军制和行政制度等,稳定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
而建文帝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段短暂的年号,他只在位了4年,但是他的统治却充满了变革。
建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取消冗官、减少税收和促进教育等,使得人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永乐帝则是明朝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永乐帝提出了和平使命,并开展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巩固了中国在东亚海洋贸易中的地位。
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达到了顶峰。
明朝的帝王年号顺序表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皇帝,如成化帝、嘉靖帝和万历帝等。
每位皇帝都在自己的治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总的来说,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是了解明朝历史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了解每位皇帝的在位年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
希望这份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历史。
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帝王的年号记载了明朝历史的进程与变迁。
以下是明朝帝王年号顺序表及相关参考内容。
1. 洪武(1368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
洪武意为“大胜”,寓意为夺取天下的大胜利。
洪武年号时期,朱元璋通过威武军事的手段统一了中国,并定都南京,奠定了明朝的基业。
2. 建文(1399年-1402年):明建文帝朱允炆年号。
建文意为“新建文明”。
这个年号只使用了短短四年,因为明建文帝在位期间,发生了政变,朱允炆被弑杀,明成祖朱棣篡位。
3. 永乐(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
永乐意为“永远快乐”。
永乐年号是明朝最长的一个年号,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北伐和航海活动,使明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4. 宣德(1426年-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年号。
宣德意为“公布德政”。
明仁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以推行德政来治理国家。
5. 正统(1436年-1449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
正统意为“合乎正统”。
这个年号是明宣宗登基时使用的,不过后来他改回了永乐年号。
6. 成化(1465年-1487年):明孝宗朱祐樘年号。
成化意为“成就文化”。
明孝宗在位期间,致力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7. 弘治(1488年-1505年):明英宗朱祁钰年号。
弘治意为“大治国家”。
明英宗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朝廷的集权。
8. 正德(1506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熜年号。
正德意为“正直和德行”。
明武宗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9. 嘉靖(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照年号。
嘉靖意为“德行美好”。
明世宗在位期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德政,实行了许多改革举措。
10. 隆庆(1567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年号。
隆庆意为“兴盛发达”。
明穆宗在位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农业生产。
历史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和大明二三事!本文导读:一、明毅宗皇帝——虽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明代,姓朱,名由检,光宗帝第五子,天启二年壬戌受封信王,天启七年丁卯八月,熹宗重疾,召其受遗命,兄长逝丁巳日继皇位,遂大赦天下,次年以戊辰年为崇祯纪元。
据书载,崇祯沉机独断,刈(音yi即割)除奸逆,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阉党五虎之首),赠恤冤陷诸臣,慨然有为,天下有望治平。
惜乎大势已倾,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抢攘已甚,实乃积习难挽、溃烂而莫可救矣。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然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
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
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
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
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
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
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
十七年甲申,自成直犯京师,京营兵溃,毫不抵抗。
丙午日晡(音bu即申时)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即拂晓)内城陷,帝亦崩于万寿山。
南都谥思宗、怀宗,改谥毅宗,年号崇祯,清乾隆时谥为庄烈帝。
这几段内容,拼凑自《明史·本纪》和《明史·流贼转》,信息量很大,朋友们可细细咂摸。
虽说明史清编,但哪个朝代的历史未经后世编撰过?编撰与编纂一字之差,却很耐人寻味。
二、众说纷纭的大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毅宗帝殉国时衣襟有书云: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代帝王年号顺序表明(公元1368——1644年)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京师(今北京)(1)洪武(1368——1398)明太祖高帝朱元璋生卒:1328——1398.5[闰] 71岁在位:1368.1——1398.5[闰] 30年(2)建文(1399——1402)长孙明恭闵惠帝朱允文生卒:1377——1402.6[失踪] 26岁在位:1398.5——1402.6 4年失踪,下落不明(3)永乐(1430——1424)四叔明成祖文帝朱棣生卒:1360——1424.8 65岁在位:1402.6——1424.8 22年1421年迁都北京(4)洪熙(1425)长子明仁宗昭帝朱高炽生卒:1378——1425.5 48岁在位:1424.8——1425.5 1年(5)宣德(1426——1435)长子明宣宗章帝朱瞻基生卒:1398——1435.1 38岁在位:1425.6——1435.1 10年(6)正统(1436——1449)长子明英宗睿帝朱祁镇生卒:1427——1464.1 38岁在位:1435.1——1449.8.14 14年土木堡之变,为鞑靼所俘(7)景泰(1450——1456)二弟明代帝景帝朱祁钰生卒:1428——1457.2 30岁在位:1449.9——1457.1 8年夺门之变,被囚,后被杀(6)天顺(1457——1464)长兄明英宗睿帝朱祁镇生卒:1427——1464.1 38岁在位:1457.1——1464.1 8年(8)成化(1465——1487)长子明宪宗纯帝朱见深生卒:1447——1487.8 41岁在位:1464.1——1487.8 23年(9)弘治(1488——1505)三子明孝宗敬帝朱祐樘生卒:1470——1505.5 36岁在位:1487.9——1505.5 18年(10)正德(1506——1521)长子明武宗毅帝朱厚照生卒:1491——1521.3 31岁在位:1505.5——1521.3 16年(11)嘉靖(1522——1566)堂弟明世宗肃帝朱厚熜生卒:1507.9——1566.12 60岁在位:1521.4——1566.12 45年服丹中毒而死(12)隆庆(1567——1572)三子明穆宗庄帝朱载垕生卒:1537——1572.5 36岁在位:1566.12——1572.5 6年(13)万历(1573——1620)三子明神宗显帝朱翊钧生卒:1563——1620.7 58岁在位:1572.6——1620.7 48年(14)泰昌(1620)长子明光宗贞帝朱常洛生卒:1588——1620.9[朔] 39岁在位:1620.8——1620.9[朔] 1年食红丸而死(15)天启(1621——1627)长子明熹宗朱由校生卒:1605——1627.8 23岁在位:1620.9——1627.8 7年(16)崇祯(1628——1644)五弟明思宗愍帝朱由检生卒:1611——1644.3.19 35岁在位:1627.8——1644.3.19 17年在煤山自缢而死南明(公元1644——1663年)清代帝王年号顺序表后金(公元1616——1636年)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1)天命(1616——1626)后金太祖武帝努尔哈赤生卒:1559——1626 68岁在位:1616——1626.8中炮病死(2)天聪(1627——1636)八子后金太宗文帝皇太极生卒:1592——1643.8 52岁在位:1626.9——1643.8改国号为“清”清(公元1636——1911年)都城:京师(今北京)(2)崇德(1636——1643)八子清太宗文帝皇太极生卒:1592——1643.8 52岁在位:1626.9——1643.8(3)顺治(1644——1661)九子清世祖章帝福临生卒:1638——1661.1 24岁在位:1643.8——1661.1(4)康熙(1662——1722)三子清圣祖仁帝玄烨生卒:1654——1722.11 69岁在位:1661.1——1722.11.13(5)雍正(1723——1735)四子清世宗宪帝胤禛生卒:1678——1735 58岁在位:1722.11.20——1735.8(6)乾隆(1736——1795)四子清高宗纯帝弘历生卒:1711——1799.1 89岁在位:1735.8——1796.1(7)嘉庆(1796——1820)十五子清仁宗睿帝顒琰生卒:1760——1820 61岁在位:1796.1——1820.7(8)道光(1821——1850)二子清宣宗成帝旻宁生卒:1782——1850 69岁在位:1820.8——1850 (9)咸丰(1851——1861)四子清文宗显帝奕詝生卒:1831——1861 31岁在位:1850.1——1861 (10)同治(1862——1874)独子清穆宗毅帝载淳生卒:1856——1875 19岁在位:1861.7——1874 (11)光绪(1875——1908)堂弟清德宗景帝载湉生卒:1871——1908 38岁在位:1874.12——1908被慈禧密命处死(12)宣统(1909——1911)侄清逊帝溥仪生卒:1906——1967 61岁在位:1908.10——1911 3年被迫逊位。
勤勉之帝也能招致覆国?细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于煤山寿皇亭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5岁。
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蓝袍上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崇祯帝也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了,他于18岁(1627年)接手其兄熹宗朱由校的皇位,共在位17年,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心想把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光复强大,然而此时的国家已是内忧外患、积难重重,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不是几味汤药就可以挽救的了。
让我们先为这位明朝老人诊断一下病情吧:一、旱灾、蝗灾带瘟疫,天灾连年可以说从崇祯帝即位到死亡的十七年里,中国北方蝗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饿死者无数,“死人弃孩,盈河塞路”,尤其在陕西,“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河北地区又爆发了瘟疫,那时称“疙瘩病”、“疙疽病”后又发展成“肺鼠疫”,由于当时医学条件限制,再加上旱灾、蝗灾,几年的时间里蔓延扩散到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到崇祯十七年秋,累计死亡民众达千万人以上。
二、兵变、起义夹战乱,内乱不止崇祯元年(1628年),在旱灾、蝗灾和官府的压榨下,陕西等地终于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高迎祥为起义军领袖的第一代“闯王”。
起义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至崇祯八年(1635年),全国势力强大的起义军已发展至十三家七十二营,他们在河南荥阳集会,并攻下了南直隶凤阳,甚至还挖掘了明的祖陵。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续称“闯王”,转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键入文字]
崇祯:古代封建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在位年间纪年所立的名号。
我国建立“年号”,并作为制度传下来,始于公元前140 年的西汉武帝刘彻。
他在这一年即位称“建元”元年。
以后立年号一直沿袭到民国。
不过,公元前841 年周历王失位,周、召二公共理国事时曾号“共和”,这是史载最早使用的年号,但只是周、召二公在位14 年间使用而已。
其后的六七百年之间,基本上没有年号。
不过,一个皇帝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
元代及其以前的朝代,有的皇帝因在位期间,出现祥瑞或遇到重大事件,就重新立号改元。
所以有一个皇帝执政时常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的。
如汉武帝在位55 年共改元11 次。
但是也有几个朝代或一个朝代中几任皇帝重用一个年号的。
到了明朝以后,一个皇帝一般就只用一个年号了,所以史学界常有以年号称谓皇帝的说法。
如称明成祖以其年号称为永乐皇帝、称清圣祖玄烨为“康熙”、“崇祯”、“乾隆”等也均是以年号代称皇帝。
明朝也有例外,明英宗开始年号为正统,因土木堡之变被俘后,中间夹杂了个明代宗,回来明英宗复辟,改年号为天顺。
也就是说,明朝皇帝中明英宗是例外,使用了2 个年号。
可以说,自从汉武帝开始用“建元”纪年以来,中国皇帝的年号不仅成为本国封建帝王正统的标志,同时也影响着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与中国接壤的朝鲜了。
朝鲜作为中国最忠诚的藩属国,其王国除中国处于战乱和分裂时期之外,一直都在使用中国封建王朝赐给的年号、颁发的历书。
如朝鲜李氏王国从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无一例外的尊奉明朝为“正朔”,所有文书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号。
一般说来,国家灭亡以及皇帝去世,年号也随之终结。
但明朝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崇祯”年号,不但没有被尘封,反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