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 格式:ppt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第十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1、教学目的在病原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结回忆有关寄生性的基本概念,进一步讲解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等。
2、重点和难点重点: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植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3、教学方式使用CAI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共生、共栖和寄生自然界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很少单独生存,它们与同一生境中的其它生物之间有不同类型的相互关系。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主要有三种相互关系。
一、共生(symbiosis)共生,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
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瘤细菌之间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二、共栖(commensalism)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利害关系。
有时虽然一方可由对方得益,但对另一方没有不良影响。
例如,在植物的根围(rhizosphere)和叶围(phyllosphere)都有许多非病原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等。
这些根围和叶围微生物虽可利用植物溢泌的有机物,但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些种类还对植物病原物有拮抗作用,可用作为生防菌。
三、寄生(parasitism)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
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
植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只是它们的寄生程度不同而已。
第二节病原物的寄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两种不同的性状。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由于寄生物消耗寄主植物的养分和水分,当然会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单从营养和水分关系,还不能说明病害发生过程中的各类病变和不同病害所表现的特定症状。
寄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另一种是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植物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过程和侵染循环;感病植物的病理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菌物的营养体;菌物的繁殖;各大类菌物的形态、简要的分类及所致的植物病害的症状,菌物类病害的诊断;菌物类病害发生的特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和性状;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及病原鉴定方法;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
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及植原体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原体的一般性状;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传播、诊断和防治。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八章侵染过程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第九章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转主寄主和寄生专化型。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植物病害诊断的含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方法;Koch’s法则;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植物检疫;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原理。
植物免疫学名词1.生理小种:是病原菌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特征相同,但生理特性不同的类群,可以通过对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即毒性的差异区分开来。
2.变种:除了寄生专化性差异外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也有所不同。
3.专化型:并无形态差异,但对寄主植物的属和种的专化性不同。
4.致病变种:细菌在种下设置致病变种,系以寄主范围和致病性来划分的组群,相当于真菌的专化型。
5.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非酶类化合物,亦称微生物毒素,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诱发植物产生与微生物侵染相似的症状。
6.定性抗病性:抗病性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和表示,则称为定性抗病性,亦称为质量抗病性。
7.定量抗病性:用定量指标来表示的抗病性称为定量抗病性,亦称数量抗病性。
衡量抗病性的定量指标种类很多,如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
8.病害反应型:即是一种定性指标,它反映了寄主和病原物相互斗争的性质。
9.主动抗病性:诱导性状所确定的抗病性为主动抗病性,是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
最典型的为过敏性坏死坏死反应。
10.防卫反应:植物主动抗病性反应也称为防卫反应,防卫反应的发生反应了侵染诱导的植物代谢过程的改变。
11.过敏性反应:又称过敏性坏死反应,简称HR反应,指植物对不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高度敏感的现象。
发生此反应时,侵染点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死亡,病原物受到遏制。
12.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被称为单基因抗病性或寡基因抗病性,统称为主效基因抗病性。
13.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基因控制,各个基因单独作用微小,这称为多基因抗病性或微效基因抗病性。
14.幽灵效应:被病原菌克服的主效基因对定量抗病性有所贡献,但并不能用以完全说明定量抗病性,主效基因抗病性这种作用被称为残余效应或幽灵效应。
15.小种专化抗病性:农作物品种的抗病性可能仅仅对某个或某几个小种有效,而不能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类型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No.10)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同宗配合:有些菌物单个菌株就可完毕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
2.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和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别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3.营养体亲和群:菌物种内或专业型内根据营养亲和性划分的菌株群体,营养亲和的菌株为同一种群。
4.子实体:菌物的孢子产生在含有一定分化的产孢机构上,菌物的产孢机构称为子实体。
5.生活史:指菌物的孢子通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6.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的部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一种细菌菌体的DNA 或RNA 通过噬菌体感染另一细菌时转移到此菌中。
)7.根寄生:是指一类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植物彼此分离的寄生性植物,称为根寄生。
8.病害循环:是指寄主植物从上一种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种生长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称病害循环。
9.多循环病害:在一种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持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10.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含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已存在但分布不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11.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合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二填空题1.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
2.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重要有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3.植物寄根本虫完毕整个生活史通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4.植物病原细菌的重要侵入途径有自然孔口和伤口。
5.植物病害的防治办法重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的选育与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三问答题1.简述Phytophthora 和Pythium 在形态上的异同点。
(5 分)答:共同点:营养体是无隔菌丝体,孢囊梗分化很低,游动孢子无两游现象,藏卵器内只含有1 个卵孢子。
第一章绪论1.植物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围素,又有生物因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pathogen)。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和原生动物,有植物界的寄生藻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有菌物界的真菌和粘菌,有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放线菌和支原体,还有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
由病原生物侵害植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病害。
没有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2.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parasite)。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host)或宿主(parasitifer)。
寄生是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是寄生关系。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是寄生的程度不同。
有的是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
有的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这种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的称为死体营养型(necrtroph)。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称腐生物(saprogen)。
植物病原物中,如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以及寄生在植物上的病毒和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的活体营养型。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植物病原: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病害三角: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真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转主寄生:多型现象: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子座:吸器:假根:附属丝: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子实体:孢子囊: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子囊: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小种: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侵染过程:接触期(侵染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剂量: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二、问答第一章绪论1、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概念为何要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个方面。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2、病征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1、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2、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3、根据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几个亚门,各有何特点?4、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5、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中哪类子实体?6、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7、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从病状和病征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哪类化学药剂?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2、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第四章植物病毒概述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病毒就是一个核蛋白。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材料和场所。
·按寄生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球形,杆状,线条状。
·量度病毒的单位是nm·结构:外边的蛋白质包裹里面的核酸。
植物病毒的组分核酸+蛋白质,简称核蛋白。
核酸: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组和基因组。
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致病性。
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主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昆虫最重。
三,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
病毒病,新生芽尖无病毒。
(三)病毒的株系·株系(strain)是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是,常称其为“分离物”或“分离株”(isolate)命名:英文字母第一字母缩写。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即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待定反应的植物。
·组合使用的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血清学技术四,核酸杂交及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物理学等特性·病毒的三常规测定:①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用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高低。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名词解释身体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机器,由各种不同的细胞、器官和系统组成。
然而,在这复杂的系统中,有些生物体和现象并不总是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存有利。
在医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遇到两个重要的概念: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是指一种生物体或者生物过程依赖于另一种生物体或者生物过程才能从中获得营养或者其他关键资源的现象。
寄生生物,比如寄生虫,依附于宿主生物,从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
寄生虫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例如摄取被感染食物、叮咬或者通过皮肤接触。
一旦进入宿主体内,寄生虫会通过各种机制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在宿主体内寻找合适的环境生存和繁殖。
这种寄生关系对宿主的健康造成了危害,因为寄生虫借宿主的营养和能量生存,从而导致宿主体内的平衡被破坏。
我们熟知的一些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蜱虫等,它们在人体中寄生并吸取人体的营养,导致人体出现贫血、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寄生性植物、菌类和微生物,它们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侵占其生存资源。
例如,附着在植物上的寄生性植物可以吸取植物的养分,使其变得虚弱而难以生存。
与寄生性相对应的是致病性。
致病性是指生物体或物质对宿主造成疾病或损伤的能力。
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都具有致病性。
它们通过各种机制侵入宿主体内并感染细胞和组织,从而导致身体各种疾病的发展。
一些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体,如霍乱弧菌和HIV病毒,可以引起严重的传染病和全球流行。
为了对抗这些寄生性和致病性的生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寄生虫,我们使用驱虫药物来驱除它们,以恢复宿主的健康。
同时,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正确烹饪食物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对于致病性微生物,我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来治疗感染疾病。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他们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理解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名词解释,有助于我们预防各种感染和疾病,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病状:指植物受病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后,局部或整株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如在叶部形成的坏死斑点、植株萎蔫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寄生性: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诱发病害的特性非侵染性病: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也可称寄生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整体产果; 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殖体,称为整体产果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子实体: 为真菌的产生孢子的生殖体,异宗配合;多数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性别(、异宗配合:“-”与“+”菌丝)之分,同性别的菌丝间永不亲和,只有经过异性菌丝结合才能生育后代者,称异宗配合同宗配合:由一个担孢子萌发的两条单核菌丝能进行结合而生育后代者,称为同宗结合或自交亲、同宗配合准性生殖:是指真菌不通过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过程,包括异核体的形成、二倍体的形成和体细胞的重组。
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个体发育过程。
生理小种: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两游现象(diplanetism)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的游动孢子经游动休止后,再次萌发释放游动孢子继续游动的现象称为两游现象。
9+2鞭毛;指鞭毛的微观细胞生物结构,由外圈9组二联微管,内包有一对中央微管的结构,所以叫做9+2鞭毛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里,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叫子囊果担子果(basidiocarp):是高等担子菌的一种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