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 格式:ppt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33
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王伟斌;袁欣华;郑轶;扶青松;吴海挺;庞清江【摘要】目的探讨肩峰前外侧入路结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肩峰前外侧入路结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2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术后6、12个月时的Constant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3.4)个月.手术时间50~115min,平均(85±16.3)min,术中出血80~160 ml,平均(1 10±13.5) ml.术后6、12个月的Constant评分分别为(71.8±8.7)分、(83.3±7.5)分.1例发生肱骨头坏死,1例切口脂肪液化,余均未发生腋神经损伤.结论肩峰前外侧入路结合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具有显露充分、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疗效满意.【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9(031)007【总页数】4页(P937-939,封4)【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骨质疏松;骨折固定术,内【作者】王伟斌;袁欣华;郑轶;扶青松;吴海挺;庞清江【作者单位】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315010宁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加,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1],其中70%为老年患者。
我国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但诊断、治疗率较低,因此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和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治疗组和传统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后随访10个月治疗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Neer)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
结论:肩峰下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肩峰下前外侧入路;肱骨近端骨折;传统入路手术;肩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3-0143-02肱骨近端骨折为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发病群体多数为老年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手术是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法,但该种入路手术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远期治疗效果欠佳[2]。
为进一步改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本次研究对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传统入路手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68例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按照单双号法将68例患者平均分成治疗组和传统组。
治疗组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1.6±1.3)岁。
传统组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2.1±1.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上存在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不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改良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分析董晓兵【摘要】目的分析改良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文方便选取的31例肱骨近端骨折均为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给予改良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1~12个月的随访发现,全部31例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并没有发生肱骨头坏死、内置物失效、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3.55%(29/31).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697,10.7693;P<0.05).结论在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改良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8(037)020【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改良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作者】董晓兵【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安徽池州 24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在全身骨折中,肱骨近端骨折的占比大约为4%~5%[1]。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锁定钢板治疗能取得比较比较理想的效果[2]。
过往临床中在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常常选择肩关节前内侧劈开三角肌入路或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有时需要将三角肌切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而且可能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
该文就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1例采用改良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文方便选取的31例肱骨近端骨折均为该院收治。
纳入标准:满足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标准[3],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凝血全套、术前四项、心电图、血糖、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正常,手术治疗耐受性理想;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马根成【摘要】目的:探讨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肩前内侧组36例和肩峰下前外侧组37例,肩前内侧组采取三角肌胸大肌间隙手术入路,肩峰下前外侧组采用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根据术中手术情况和术后相应的关节功能评估判断手术效果。
结果肩峰下前外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肩前内侧组(P<0.05),术后 Neer评分和Constant-Werley评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功能恢复时间短等优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7(023)001【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肩峰下前外侧;手术入路【作者】马根成【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中心医院骨科,新疆哈密 8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1肱骨近端骨折指肱骨外科颈和以上部位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摔伤和车祸伤等外力撞击是其常见原因[1]。
对于陈旧性骨折、骨折移位和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入路多采取经肩前内侧(即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其手术剥离广泛,易破坏肱骨头血运,创伤较大[2];而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具有切口较小等优点。
现为探究经肩峰下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现报告如下。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因摔伤、车祸伤等引起。
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经典入路为肩前内侧入路(胸大肌-三角肌入路),该入路优点在于术中暴露范围较大,视野较广,解剖路径较为熟悉,适用于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与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
效果比较
研究目的:讨论三角肌胸大肌入路与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研究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随机分配法将82例患者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方法进行治疗的为试验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方法治疗的为对照组,在治疗后均实施4-6个月的跟踪回访,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对比、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方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相对较好的临床效果,其能够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患者的疼痛感相对较低,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肩关节功能更好的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肩峰前外侧入路MIPPO结合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戴春宏,邢斌,彭和兵(安徽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骨1科,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目的探讨肩峰前外侧入路MIPPO结合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经肩峰前外侧入路MIPPO技术结合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钢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8例,术后通过测量肩关节活动度、Neer 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术后疼痛情况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平均161°,外展平145°,外旋平均70°。
Neer评分平均91.7分。
VAS评分平均2.13分。
最终的功能结果,优43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为96.6%。
所有患者术后最终骨折愈合时间为平均4.1个月。
结论肩峰前外侧入路MIPPO技术结合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优势明显,MIPPO技术术中对骨折端的血供破坏少、PHILOS钢板对移位骨折的固定牢固、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早期即可进行,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肩峰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肱骨近端;微创;骨折固定术Effec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by anterolateral acromion approach MIPPO combined with PHILOSDai Chunhong,Xing Bin,Peng Hebi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Anhui Wannan Rehabilitation Hospital(The Fifth People's Hosptial of Wuhu),Wuhu,Anhui,241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erolateral acromion approach MIPPO combined with PHILOS in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Methods From March2015to February2018,58cases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our hospital were treated by MIPPO combined with PHILOS,th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shoulder joint mobility and neer shoulder joint score after operation.Pain was assess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average range of motion of shoulder joint was161°in ante-flexion,145°in abduction and70°in externa rotation.Neer score averaged91.7scores.The average V AS score was2.13scores.The final function-al results:excellent was43cases,good was13cases and poor was2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96.6%.Bone healing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t an average of4.1months.Conclusion MIPPO combined with PHILOS via anterolateral acromion approach is a safe,minimally invasiv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with less damage to local blood supply,firm fixation and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operation.Key words:Anterolateral acromion approach;Locking plate;Proximal humerus;Minimally invasive;Fracture fixation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因外伤所致的上肢关节周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主要是指发生肱骨外科颈以远2cm的肱骨近端骨折,包括大、小结节骨折、肱骨解剖颈或肱骨头的骨折或伴肱盂关节脱位。
应用MIPO技术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评价应用微创钢板接骨(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应用MIPO技术PHILOS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的3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7~82岁,平均62.2岁;伤后手术时间2~17 d,平均4.7 d;Neer二部分骨折12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7例。
自肩峰前0.5 cm处向下切开皮肤,长约6 cm,沿肌纤维方向劈开三角肌,显露骨折,直视下间接复位骨折,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肌层深面向远端插入PHILOS钢板,近端软组织手术窗用5~6枚锁定螺钉固定肱骨头,下方软组织手术窗植入3~4枚螺钉固定肱骨干。
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60~155 mL,平均95 mL;切口均一期愈合。
38例得到平均9.3个月(6~18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2周(11~29周)。
术后一年内,肩关节Neer评分优(>90分)19例,良(80~89分)15例,可(71~79分)3例,差(≤70分)1例,优良率为89.5%。
结论:应用MIPO 技术PHILOS钢板经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手术过程中必须对腋神经加以保护。
该术式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但与常规的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相比,如要明确哪种入路更为优良,则需要进一步增加患者数量来进行比较研究。
肱骨近端骨折是肩关节周围常见的骨折,国外文献[1]报道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4%~5%,其中大部分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递增,骨密度降低,骨质流失严重,易出现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
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方式治疗,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微创手术已熟练运用到骨科手术中,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微创内固定是传统型微创手术,虽然能改善临床症状,但入路切口较长,肱骨后侧大结节暴露范围有限,需要将三角肌过度牵拉,出血量较多,容易发生粘连,还会局限肩关节活动范围,延长预后恢复时间[3-4]。
手术入路选择决定预后恢复效果,近阶段采取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取得良好效果[5],该文将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试验组(n=26)和参照组(n=26)。
参照组患者年龄37~ 86岁,平均年龄(62.26±4.15)岁;试验组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2.15±4.23)岁。
对于患者间一般资料差异无DOI:10.16662/ki.1674-0742.2020.31.016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李月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骨科,山东枣庄277200[摘要]目的探究肱骨近端骨折采取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以随机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参照组(n=26)与试验组(n=26),参照组实施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试验组实施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2.72±6.57)mL、(72.86±3.69)min、(3.16±0.12)月、(12.05±2.37)d均少于参照组的(106.81±8.92)mL、(96.37±4.38)min、(4.08±0.19)月、(20.94±3.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8、20.931、20.875、11.180,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85%低于参照组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P<0.05)。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肩峰前外侧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手术,对照组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手术,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末次复诊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14个月,骨折均愈合。
观察组优良率为90.56%,对照组优良率为86.7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肩峰前外侧入路手术入路相对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具有预后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肩峰前外侧入路;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就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106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男2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0.16±8.31)岁,Neer分型:Ⅱ型24例,Ⅲ型24例,Ⅳ型5例;对照组53例,男21例,女32例,平均年龄(61.27±9.05)岁,Neer分型:Ⅱ型21例,Ⅲ型26例,Ⅳ型6例,两组患者在性別组成、年龄、分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从肩峰表面开始做长约10cm 纵行切口,起于肩峰前外侧缘,远端到达三角肌。
当显露三角肌时,通过辨认肌腹之间的脂肪纤维纹,找到三角肌前部和中部肌肉之间隙。
在腋神经的上下方建立手术通道,避免损伤腋神经。
在三角肌肌间隙进行钝性游离,一旦进入肩峰下和三角肌下区域,可插入手指探查腋神经。
手指触摸找到腋神经并确定其位置,有助于进一步的显露。
肩峰前外侧扩展入路并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摘要:目的:探讨经肩峰前外侧扩展入路并Philos钢板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
方法:选取2010年8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2例,均应用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入路分为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组22例和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
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比较,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 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经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
另外,依据Neer 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组优良率达95.4%,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的85%(P < 0.05)。
因此可以将肩峰下前外侧扩展入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肩峰前外侧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远1-2cm至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骨折,发生率占所有骨折的4%-5%,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往往合并骨质疏松,治疗比较困难,近年来采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得到充分肯定,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常规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术区域暴露不充分,存在创伤大、肱骨头坏死几率高、钢板位置不良等缺陷。
近年发展起来的肩峰下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避免了以上缺点,笔者采用该入路治疗2010年8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2例该类骨折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治患者共42 例,男24 例,女18 例;年龄40-76 岁,平均54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