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1章影响薄层色谱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8.11 MB
- 文档页数:15
薄层色谱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化学物质。
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色谱载体、流动相、样品溶液、色谱发展条件和检测方法等方面。
1.色谱载体:色谱载体是薄层色谱分析中的关键参数,它对分离性能和分析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薄层色谱载体包括硅胶、氧化铝和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不同类型的载体具有不同的极性和吸附性质,对样品的分离能力和保留行为有所影响。
2.流动相:流动相是指在色谱过程中用于移动样品的溶剂系统。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可以有效地提高样品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效果。
流动相的组成和性质是影响色谱分离的关键因素,其pH值、溶剂极性和添加剂的类型与浓度等都会对分离效果产生影响。
3.样品溶液:样品的溶解性和浓度对薄层色谱的分析结果也有重要影响。
溶液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极性和溶解性来确定,应尽量使样品溶解度高、稳定性好,避免出现沉淀和聚集现象。
此外,样品的浓度也会对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产生影响。
4.色谱发展条件:色谱发展条件包括色谱层厚、溶剂的饱和度、发展时间和温度等因素。
色谱层厚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和分析要求来确定,一般在0.1-0.25mm之间。
溶剂的饱和度和发展时间要适当控制,过度或不足都会对分离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温度因素是影响分离的重要参数之一,合适的温度能加速色谱发展速度和提高分离效果。
5.检测方法:综上所述,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色谱载体、流动相、样品溶液、色谱发展条件和检测方法等。
研究者在进行薄层色谱分析时,需要合理选择上述参数,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有关薄层色谱鉴别法主要影响因素的描述简介: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它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的物质。
它的一个优势是它的操作简便、速度快,因此它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农药等行业中。
薄层色谱鉴别法尤其重要,它是鉴别各种有机物质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详细阐述薄层色谱鉴别法中主要影响因素。
概述:薄层色谱鉴别法是一种以质谱法和外观检查法为基础的技术,它利用溶剂正常溶解物质后,在一定条件下在两种不同的溶剂中扩散,使它们在薄层材料上形成分布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提取出不同的组分,然后通过大量实验来确定不同物质的质量比。
影响因素:1)溶剂条件:TLC鉴别法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溶剂条件,溶剂类型和组成比例影响分离效果。
要想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以及恰当的比例,以在溶剂中交叉溶解的有机物质。
2)溶剂渗透:溶剂渗透速率也是影响TLC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薄层色谱中不同的组分的渗透速率不一定相同,在溶剂渗透的过程中,有些组分可能会被不完全溶解,从而影响薄层色谱分离的效果。
3)溶剂活性:溶剂活性也是影响TLC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据溶剂活性的不同,会使得不同组分在薄层色谱材料上的分布率不同,从而影响薄层色谱的效果。
4)固体表面:固体表面的性质也是影响薄层色谱鉴别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固体表面不同,则会影响薄层色谱材料上分离物质的吸附效率。
5)色谱发射:色谱发射是一种测量薄层色谱材料上分离物质的浓度的技术,它也是影响薄层色谱鉴别效果的重要因素。
6)发射峰比较:发射峰比较是一种测量不同物质在薄层色谱材料上的分布率的技术,它也是影响薄层色谱鉴别效果的重要因素。
结论:总的来说,以上叙述的因素是影响TLC鉴别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使用TLC进行鉴别分离时,需要正确地选择溶剂,正确控制溶剂活性和渗透速率,同时正确使用色谱发射峰比较技术,以保证TLC 鉴别分离的准确性和大量的测试数据。
以上就是有关薄层色谱鉴别法中主要影响因素的描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薄层色谱详细资料大全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待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晾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基本介绍•中文名:薄层色谱•外文名:(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别名:薄板层析•类别属性:快速分离少量物质的实验技术原理,实验流程,注意事项,趋势,胶板,原理基本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 ... 。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薄层色谱可适用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也可用于多达500mg样品的分离,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用于定性,定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特别适用于那些挥发性小的化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实验流程铺板点样展开显色计算Rf值铺板取7.5x2.5cm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
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矽胶G,逐渐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CMC)8mL,调成均匀的糊状,涂于上述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水平的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制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的矽胶G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0.5h后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影响薄层色谱法分离的因素和原因说起薄层色谱法分离,有几个方面你得注意。
首先,选对色谱载体很重要。
它就像是个舞台,不同性质的样品在这个舞台上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载体吸附力强,适合吸附那些难搞定的样品;有的载体则比较温和,适合那些娇气的样品。
所以,你得根据样品的脾气来选合适的载体。
还有啊,流动相也很重要。
它就像是推动样品前进的风,风力大小、方向都会影响样品的移动。
如果流动相选得不对,样品可能会在原地打转,或者跑得飞快但啥也没分离出来。
所以,你得根据样品的特性来调整流动相,让它带着样品乖乖地往前走。
别忘了样品溶液本身也很重要。
有时候,样品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愿意乖乖呆在溶液里。
这种情况下,你就得想办法让它溶解得更好,比如加点东西帮它溶解,或者调整溶液的浓度。
这样,样品才能在色谱上展现出它真正的面貌。
最后,色谱的发展条件也得注意。
温度、湿度、时间都会影响色谱的效果。
就像是烤蛋糕一样,温度太高或太低,时间太长或太
短,都会影响蛋糕的口感。
所以,你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这些条件,让色谱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总之啊,薄层色谱法分离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讲究。
你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第二部分色谱分析第一章薄层色谱法(TLC)一薄层色谱法概述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混合物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或保留而将其分离的方法。
与HPLC不同,TLC将固定相涂铺在栽板上,使之形成均匀的薄层。
被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薄层板下沿的位置,再把下沿向下放入盛有流动相(深度约5mm)的密闭缸中,进行色谱展开,实现混合组分分离。
被展开的组分斑点即色谱谱带,通过适当技术对色谱谱带进行处理可得到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结果。
薄层色谱法具有技术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分析速度快,高分辨能力,结果直观,不需昂贵仪器设备就可以分离较复杂混合物等特点。
二薄层色谱法中的薄层板、薄层板的涂铺、点样和展开(一)薄层板TLC分离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固定相的化学组成及其表面的化学性质。
可通过改变涂层材料的化学组成或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改性来实现改变薄层色谱分离的选择性。
此外,固定相的物理性质,如比表面积、比空容、平均孔径等也对其色谱行为产生影响。
(1)载体对TLC载体的基本要求为:机械强度好、化学惰性好(对溶剂、显色剂等)、耐一定温度、表面平整、厚度均匀、价格适宜。
(2)固定相TLC固定相包括改性固定相和未改性固定相两类。
硅胶和氧化铝是最常用的两种未改性固定相。
(3)粘合剂在制备薄层板时,一般需在吸附剂中加入适量粘合剂,其目的是使吸附剂颗粒之间相互粘附并使吸附剂薄层紧密的附着在载板上。
常用的粘合剂可分为无机粘合剂和有机粘合剂两类。
(4)荧光指示剂荧光指示剂是便于在薄层色谱图上对一些基本化合物斑点(无颜色斑点、无特征紫外吸收斑点)定位的试剂。
加入荧光指示剂后,可以使这些化合物斑点在激发光波照射下显出清晰的荧光,便于检测。
(二)薄层板的涂铺涂板方法可以分为涂布法、倾注法、喷洒法及浸渍法四类,其中涂布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涂板方法。
TLC固定相薄层涂铺大多采用湿法匀浆,要求薄层均匀、平整、无气泡、不易造成凹坑和龟裂。
薄层板活化处理可以获得适宜活性,提高色谱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薄层色谱原理薄层色谱法(TLC),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
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介绍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薄层色谱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特别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快速分析和监测。
薄层色谱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薄层色谱板选择:薄层色谱板是薄层色谱分析的基础。
薄层色谱板的选择主要依据于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
通常使用的薄层色谱板有硅胶、聚酰胺胶、硅胶硬脂酸酯等材料。
不同的色谱板具有不同的极性和吸附性能,对分离和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2.色谱系统:包括在色谱板上涂层样品的方法、移液器、喷雾剂和显色剂的选择等。
在涂层样品时,涂层溶剂的挥发速度和样品在色谱板上的均匀性对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移液器的使用应准确,不同的喷雾剂和显色剂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试样处理:试样的前处理对于薄层色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重要。
例如,如果样品中有多种类似成分,可以通过萃取、洗涤、净化等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降低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干扰。
4.色谱条件:色谱条件包括色谱板的处理和展开过程中的移液时间、移液可重复性、温度、展开时间等。
这些条件会直接影响到色谱柱的分离效果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5.显色剂的选择:显色剂的选择是薄层色谱分析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不同的显色剂适用于不同的化合物,通过显色剂的选择可以增加薄层色谱结果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常用的显色剂有碘液、紫外灯和化学显色剂等。
6.结果的解读:色谱图的结果解读是薄层色谱分析的最后环节。
正确解读色谱图可以获得样品中各个成分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由于样品中的多种组分会在色谱图上出现多个斑点,因此需要通过对照品或者参照库对结果进行解读。
总之,薄层色谱分析主要受到薄层板选择、色谱系统、试样处理、色谱条件、显色剂选择和结果的解读等因素的影响。
在进行薄层色谱分析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和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中的影响因素及问题探讨本文就对影响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对控制影响因素的各项方案进行探究,提升控制效果。
标签:中药;薄层色谱;分离原理;影响因素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主要是通过薄层色谱上斑点的有无完成药品真伪的判断,通过斑点的大小及颜色完成药品品质的分析。
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在操作的过程中主要将供试品溶液点在薄层板上,通过层析缸中的展开剂完成药物分离[1]。
检验人员根据色谱图状况,将供试品色谱与对照物色谱进行比对,通过薄层扫描实现药品鉴别、检查及药品含量测定。
该种操作在检验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结果直观性强,分析准确性相对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1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及原理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是中药鉴别、中药成方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式。
我国通过多年研究明显提升了对照药材及对照技术的控制效果,各种控制操作较为简便、成本较为低廉,已经被广泛应用。
1.1 鉴别方法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检验实施的过程中要先将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点于薄层板一端,然后要在密闭层析缸内完成薄层板上的样品组分分离操作。
加入的展开剂(或吸附剂)在薄层板上移动,带动样品中的各项组分逐渐扩散,展开剂中不同极性的溶剂,在提升样品移动效果的同时,对各组分进行分离,最终完成展开操作。
由于样品各组分性质不同,其展开移动过程中的距离也不相同,当展开达到一定程度时,显示分离的组分斑点。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显色剂等在薄层板上显示斑点位置,当组分具有颜色时可以直接观察,当组分不具有颜色时需要喷显色试剂后观察,对斑点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1.2 分离原理在上述操作过程中,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成分的吸附效果不相同,成分在吸附后的移动相至固定相过程中会产生连续吸附,导致吸附之间相互分离,形成不同斑点。
上述连续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过程中由于固定相的差异,可以形成不同薄层色谱,可以通过对同一样品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分离或不同展开剂中展开而得到的斑点状况进行对应对比,提升药品检验的准确性。
薄层色谱的原理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作用来进行分离。
薄层色谱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实现分离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薄层色谱的原理。
首先,薄层色谱的原理是基于分配作用。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是一层薄薄的涂在玻璃、金属或塑料片上的吸附剂,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铝箔等。
流动相则是在固定相上移动的溶剂。
当样品溶液在固定相上进行分配时,不同成分因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在固定相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
其次,薄层色谱的原理还涉及到吸附作用。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对样品成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因此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的停留时间也不同。
这种吸附作用是薄层色谱实现分离的重要原理之一。
另外,薄层色谱的原理还包括了色谱板表面的化学相互作用。
当样品成分在固定相上进行分配时,它们可能会与固定相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其在固定相上的停留时间,实现分离。
总的来说,薄层色谱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吸附以及化学相互作用来进行分离的。
通过合理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及优化色谱条件,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为后续的分析和检测提供可靠的样品。
在实际应用中,薄层色谱的原理可以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分析和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综上所述,薄层色谱的原理是基于分配作用、吸附作用以及化学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的。
它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在化学分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薄层色谱基础知识第一篇基础部分第一章绪论薄层色谱是色谱分析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分支。
由于这一方法具有简单、迅速、灵敏高度、分离效能好等优点,因此已广泛一应用于化学分析的多种领域。
目前在食品卫生化学分析中,也多采用薄层色谱技术,特别是对食品中的微量有机毒物的分离和分析,更显出薄层色谱的优越性,故已成为食品卫生化学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第一节色谱分析的发展色谱分析是分离混合物组分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借助于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互不相容的两组间进行吸附或分配,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本世纪初,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用菊根粉柱及石油醚分离植物叶子提取物,结果在菊根粉柱上形成了几种植物色素的色谱带,从而分离出植物叶子中的各种色素。
这种分离分析的方法,被称为色谱分析法,茨维特因此而被认为是色谱分析的奠基人。
但这一方法在较长的时期内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
直至1931年以后,人们在应用色谱分析方法分离类胡萝卜素等工作中,提出了色谱分析的原理及其实用价值的报告,于是才逐步完善了这一技术方法,促进了色谱分析的发展。
茨维特所建立的色谱分析方法,被称为液一固吸附色谱法。
这种方法是将溶解了的待分离组分的溶液,通过固体吸附剂柱,进行分离。
1941年马丁(Wartin)等人,用含有水份的惰性支持剂(如含水硅胶)代替液一固吸附色谱中的固体吸附剂,将样品溶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中,并使通过装有含水的惰性支持剂柱,由于被分离的各组分在有机溶剂及水之间的溶解度不同,从而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分离,这就诞生了液一液分配色谱。
此后,康斯登(Consden)用滤纸代替含水硅胶作隋性支持剂,称之为纸色谱。
马丁等进一步将色谱分离系统中的流动相由液体改为气体,并在涂有硅铜油液体的硅藻土支持剂上成功地分离了脂肪酸,创建了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方法。
由于这一方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速度快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目前色谱分析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气相色谱法。
五十年代中期,斯塔尔(Stahl)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技术——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李杨姜慧莹陈嘉兴杨爽黄帅*(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延边133400)摘要:目的:对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实验过程中实际案例说明薄层色谱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分别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选择吸附剂、点样、展开、显色与检视六个方面对薄层色谱法的影响因素加以阐述。
结果:薄层色谱法操作中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选择吸附剂、点样、展开、显色与检视对药物检测均有影响。
结论:对薄层色谱法的操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药物检测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薄层色谱影响因素操作要点中图分类号:R28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351(2020)06-0001-02Key poi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LCLi Yang Jiang Huiying Chen Jiaxing Yang Shuang Huang Shuai(Jilin Polytechnic Yanbian133400)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operation steps of TLC,and illustrat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ctual operation by the actual case in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Methods: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ere studied in detail from six aspects:preparation of test solution,selection of adsorbent,spotting,unfolding,color development and inspection.Results:The preparation of the test solution in the TLC operation,the preparation of the reference or control drug solution,the selection of the adsorbent,the spotting,the development,the color development and the inspection were all affected by the drug detection. Conclusion: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ration of TLC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operation of drug detection. Keywords: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nfluencing factors Operational points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1,2]。
Part Ⅰ
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影响
因素
一、样品的预处理及供试液的制备
样品供试液净化的方法
w
w
w
w
二、薄层色谱的上样技术
w
w
w
w
三、吸附剂活性与相对湿度对薄层色
谱的影响
相对湿度的控制方法w
w
四、溶剂蒸气在薄层色谱中的作用
w
w
黄连中生物碱的薄层鉴别w
黄连中生物碱的薄层鉴别
人参及西洋参的薄层鉴别
五、关于薄层色谱的优化
及溶剂系统(展开剂)的选择w
目前主要方法:
w
w
w
w
单一溶剂极性顺序
黄连中生物碱的薄层鉴别
不同展开剂对人参皂苷的分离效果
六、温度对薄层色谱的影响w
w
w
不同温度下人参中人参皂苷的薄层层析行为(氯仿-甲醇-水65:35:10,
下层溶液)
三七总皂苷的薄层鉴别
七、影响蒲层色谱的其他因素
w
w
不合格的手铺自制板
新鲜溶剂与多次开瓶使用后的溶剂
参考书目
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