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要点】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秋词(其一)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秋词(其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原文及翻译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二、字词解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三、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四、课后练习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秋词(其一)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秋词(其一)知识点】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三、字词注释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zhāo):春天。
朝,日,天。
3. 排云上: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4. 碧霄:青天。
四、诗句赏析1. 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2. 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却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悲秋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人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
“晴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一鹤”则显得孤单却又坚毅,“排云上”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力量和向上的冲劲。
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高雅,在这里它也是诗人精神的象征,诗人借鹤表达自己冲破困境、积极进取的志向。
4. 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句紧承上句,那只高飞的鹤引发了诗人的诗情,使诗人的情感也随之飞到了青天之上。
诗人的诗情随着鹤的高飞而升华,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鹤的飞翔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诗人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自己豪迈的诗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扫传统悲秋作品中的消极情绪。
六、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传统的“逢秋悲寂寥”与诗人自己的“秋日胜春朝”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乐观的情绪,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秋词(其一) 采桑子重阳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一、简介刘禹锡,着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知识点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古诗秋词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讨论七年级语文古诗秋词的相关知识点。
一、秋词的定义秋词是指描写秋天景象、表达秋天情感的诗歌。
秋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多为思乡、离别、惜别、感慨等,像《登高》中的“临上临皆险峻,指高指皆崭新。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描绘了登高观景时的雄心壮志和追求。
二、秋词的构成秋词包括了题目和篇目两个方面。
1. 题目秋诗的题目要尽量简洁精练,能够体现出主旨或者部分内容即可。
比如《秋夜读书示子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篇目秋词开篇常要写秋天景象,为后文营造气氛;接下来讲述诗人的情感或思想,让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秋的意境。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秋思》开篇就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转蓬。
移舟泛水碧云天,寒烟凉月别西楼。
”,通过景色描写引发读者秋的思怀。
三、常见的秋词1.《登高》杜甫“乱云飞渡仍从容,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身事浑如梦,一到江南瘦如柏。
”2.《菩萨蛮·秋雨凄凉》李清照“秋雨凄凉江浸葵,一片菜花香径微。
斜阳断续江烟里,潇潇暮雨楚江湄。
”3.《江城子·秋思》苏轼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转蓬。
移舟泛水碧云天,寒烟凉月别西楼。
四、秋词的写作技巧1. 描述秋天景象,描绘气候与景色。
2. 以情感或思想为主线,表现对秋之感受。
3.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色不少。
4. 表达平实朴素的语言,声情并茂,揣摩其中的韵味。
通过学习和掌握秋词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人的文学创作,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融入秋词的元素,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秋词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X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X禹锡,字梦得,某某人,自称某某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X宾客。
晚年在某某,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X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X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七年级古代诗词秋词知识点在七年级的古代诗词学习中,刘禹锡的《秋词》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知识点的佳作。
《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富有哲理。
从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可谓是整首诗的关键。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会感到悲凉寂寥,但诗人却直言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思维,展现出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境。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态度,是我们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需要重点把握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通过描绘一只白鹤在晴朗的天空中振翅高飞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生机勃勃和高远辽阔。
那排云而上的白鹤,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更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使其飞向那高远的蓝天。
这里的“鹤”象征着诗人不屈的精神和高远的志向。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之情与自己对秋的赞美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对秋天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中,“排云”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白鹤直冲云霄的姿态,赋予了白鹤以人的力量和决心,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秋词》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自然。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理解这首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从文学素养的培养角度看,通过学习《秋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和思考方式,拓宽文学视野。
在情感教育方面,诗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像诗人一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被外界的负面情绪所影响。
从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角度,学习《秋词》可以让学生掌握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秋词四首知识点
在七年级上册秋季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四首秋季诗歌。
这些诗
歌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感受和观察,同时也展现了诗歌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这四首秋季诗歌中的一些知识点。
1.《秋词》 -于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季景象的喜爱。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一行描绘了夕阳照射在村庄中
的牛羊。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象之一。
-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这一行表达了作者看到
秋露时的心情,并说明这个时候晚上还很暖和。
2.《绝句》 - 杜甫
这是一首四行诗,将秋季的凉爽与丰收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些
知识点,包括: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行形象地描绘了秋季丰收的景象。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两行描述作者停止喝酒,看着秋月,思考时间的流逝。
3.《山行》 - 杜牧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秋季爬山的经历,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恐惧感。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行描述了作者在山中迷路,最终发现了一座小村庄。
- “临别赠言先生赋,赋得泪下沾裳衿”这两行表达了作者对面临离别的悲伤。
4.《登高》 - 杜甫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爬山时的感受,并将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
其中一些知识点,包括: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行描述了作者爬山时听到的猿鸣声,以及下面的河流景象。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行表达了大自然的辽阔和无限繁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秋词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美丽的季节。
在语文课程中,秋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和秋天有关的词汇和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与秋天有关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一、收获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值得一提的就是收获。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和收获有关的词汇和知识点,比如“收获”的意义、收获的仪式、丰收的喜悦等等。
这些知识点让我们更加了解收获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劳动,珍惜收获。
二、落叶秋天是各种植物的生长季节,也是许多树木的落叶季节。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落叶的知识点,比如落叶原因、落叶特点、叶子的颜色变化等等。
这些知识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秋天,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三、月亮秋天是一个充满美丽的季节,月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月亮的知识点,比如月亮的形态、月亮的历史、月亮的寓意等等。
这些知识点让我们更加了解月亮,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美好的事物。
四、诗词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季节。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秋天有关的诗词,比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这些诗词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深刻的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文学,懂得欣赏美好的文字作品。
五、虫鸟秋天是各种动物的活动季节,也是鸟类和昆虫的迁徙季节。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知识点,比如虫鸟迁徙的意义、虫鸟的生活习性、虫鸟的珍稀性等等。
这些知识点让我们更加珍惜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也让我们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秋天有关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让我们更加了解秋天,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珍惜生命。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加努力,更加深入地了解秋天和大自然,也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
《秋词》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词的韵味,思索诗词哲理。
”“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词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词美的意境。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5、背诵诗词,默写诗词,积累语言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比较异同,完成目标二、三、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坛的许多文人墨客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他们触景生情,产生了无限的感慨。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分为长调、中调、小令。
第一段叫前阙、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阕、下片。
律诗:分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两句为一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毛泽东,字润之。
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寂寥.liáo春朝.zhāo分.外fèn不似.sì寥廓.kuòxiāoāi渚.清zhǔ霜鬓.bìn潦.倒liáo 碧霄.xiāo啸哀..2. 词语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
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
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刘禹锡《秋词(其一)》诗歌: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问题探究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①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②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诗中哪句话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写出了秋景怎样的特点?从这句话中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①“晴空一鹤排云上”。
②“晴空”描绘出秋高气爽的景象。
③能从中读出诗人那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而不是被贬时压抑的情感。
3.“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排,“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鹤冲天凌云直上的情形,显得充满生机。
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4.“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三、诗歌主旨《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转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文学常识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作家作品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A、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知识点本文将对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季教学中的词汇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整理,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知识,提升语文水平。
一、形容词1. 贬义形容词贬义形容词表示某人或某物的不良、不好的特性。
如“丑陋的”、“庸俗的”、“散漫的”等。
2. 褒义形容词褒义形容词表示某人或某物的美好、优良的特性。
如“美丽的”、“优秀的”、“聪明的”等。
3. 表达心情的形容词表达心情的形容词常用于描写人物,如“高兴的”、“悲伤的”、“愤怒的”等。
4. 表达气味的形容词表达气味的形容词特别常用于描写食物,如“香甜的”、“浓郁的”、“清新的”等。
二、量词1. 个、只个、只是量词中最常用的两个,前者常用于计数,如“三个苹果”;后者则表示单个,如“一只小鸟”。
2. 条、本条、本则用于计量长条状的物品和书籍等。
如“两条鱼”、“一本书”。
3. 支、把支、把主要用于计量某些长条物品和手持工具,如“一支笔”、“一把刀”。
4. 块、张块、张用于计量物品的平面部分,如纸张、玻璃、木板等。
如“一块石头”、“一张桌子”。
三、介词1. 在和里在和里常用于表示位置,前者表示在表面上;后者则表示在内部。
如“在桌子上”、“在屋子里”。
2. 向和往向和往都表示朝某个方向移动或朝某个方向传递信息等,前者表示向目标方向行动;后者则表示向目标方向传递。
如“向前走”、“往他那儿打电话”。
3. 对和给对和给表示行为的目的或对象,前者表示针对某人或某物的动作;后者则表示把东西给别人。
如“对她微笑”、“给他一本书”。
四、方位词1. 上、下上、下常用于表示高低或方位,前者表示在物体的上面;后者则表示在物体的下面。
如“上楼梯”、“下山坡”。
2. 左、右左、右表示左右方的位置,如“左手”、“右边”。
3. 前、后前、后表示前后的位置,如“前排”、“后方”。
4. 内、外内、外表示物体的内部或外部,如“内部”、“外面”。
五、成语1. 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表示心态平和,不受外界干扰。
张小只初中知识库
张小只爱学习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学期秋词(其一)知识点
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张小只工作站为大家整理了秋词(其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二、字词解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三、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