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1
- 格式:ppt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46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在第一章,作者首先总结了外部政府应该为共同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人们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政策建议之合理性的三个模型,即哈丁的工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和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这三个模型都将预言,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人不会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而合作,并认为人们会陷在传统的环境中、无法改变影响他们动机的规则。
作者指出这三个模型及其许多辩题是一个范围更大并且还处于发展中的集体行动理论的不同体现。
同时把集体行动理论发展成政策分析的可信和有用的基础,还有一定距离。
由此作者分析了对待公共池塘资源的当前政策方案,已是以利维坦为“唯一”方案,即由于存在工地悲剧,环境问题就无法通过合作解决,所以需要具有较大强制性权力的政府解决,但这种往往会产生政府没有准确可靠的信息、增加政府成本等问题;另一种是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即通过创立一种私有财产权制度,来终止公共财产制度,这也存在人们不愿在公地实行私有产权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并且像海洋等一些不能进行私有化的东西该如何处理。
无论是集权论者还是私有化论者的主张过于简化或理想化继而作者指出最前提到理论模型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不具有普遍意义,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实际的制度安排要比任何简单的博弈结构更加复杂。
作者假定个人是力求尽可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自认为是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系统的“新制度主义者。
作者想以此研究想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管是外部的统治者、企业家,还是来自希望获取集体收益的一组当事人都必须致力于解决的。
问题包括搭便车,承诺的兑现,新制度的供给,以及对个人遵守规则的监督。
在第二章作者先对公共池塘资源情形和个人在这种情形中的选择做出界定。
公共池塘资源资源是一个自然的或人造的资源系统,这个系统之大,是的排斥因使用资源而获益的潜在受益者的成本很高。
为了理解组织和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过程,要在认识资源系统和由系统产生的资源单位的流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同时加以区别,一个资源系统可以有多于一个的人或企业联合提供和生产。
述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从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和囚徒困境理论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我们看到个人的理性行动最终导致的却是集体的非理性结果。
然而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自愿组织起来,成功的对其公共事务进行了自主治理,取得了持久的公共利益。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那些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理论的分析和概括,写出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对集体行动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的思想,以求对其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一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面对集团行动的悲剧,有的学者提出以利维坦为唯一方案。
奥普尔斯认为:“由于存在着公地悲剧,环境问题无法通过合作进行解决,所以具有较大强制性权力的政府的合理性,是得到普遍承认的。
”哈丁也认为:“在一个杂乱的世界上。
如果想要避免毁灭,人民就必须对外在与他们个人心灵的强制力,用霍布斯的术语来说就是‘利维坦’,表示臣服。
有的学者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要求在凡是资源属于公共所有的地方,强制实行私有财产权制度。
罗伯特.史密斯认为;“在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问题上避免公共池塘资源悲剧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创立一种私有财产权制度来终止公共财产制度。
奥斯斯特罗姆运用博弈论指出了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突破国家与市场非此即彼的二分法。
1.自主治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影响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四个内部变量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占用者占用和提供公共池塘的决策和行动,是广义的理性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复杂和不确定环境后的决策和行动,而影响二人策略选择有四个内部变量: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
人们选择的策略会共同与外部世界产生结果, 并影响未来对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
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规范的类型受到处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的影响。
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Collective Action)Elinor Ostrom著(1990)余遜達、陳旭東譯(2000.6)一、政府與市場之外1、在第一章中,Ostrom系統地分析公共事務解決之道的理論模型,即:哈丁的「公地悲劇」、普遍使用的「囚犯難題」和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這些理論都說明了特定情況下的公共事務總是得不到關懷的必然的悲劇性結果。
所以「唯一」的方案是以中央集權或私有化來解決。
2、Ostrom運用賽局理論分析了政府與市場之外的自主治理共用資源的可能性,並提出:「自籌資金的合約實施賽局」,認為沒有徹底的私有化,沒有完全的政府權力的控制,共用資源的使用者可以通過自籌資金,來制定並實施有效使用共用資源的合約。
3、但這種賽局並不是萬靈丹,仍會產生高估或低估土地承載力,或在監督制度上出現問題,這表示理論模型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是有效的,但未必能提供理想的政策選擇方案。
4、政策分析家除了要進行理論思維之外,還需要以認真細緻的經驗研究為基礎。
而理論探討包括對規則的研究,對現實場景中複雜事物的抽象,並確定作為所觀察到的複雜性之基礎的理論變量。
為了對封閉系統中各種變量之間的邏輯關係作更細緻的分析,還需要對一種特定的理論模型作進一步的抽象和簡化。
Ostrom撰寫本書的目的,即是「建立由經驗支持的自主組織與自主治理的集體行動理論」。
二、制度分析的方法第二章界定一些基本概念:1、共用資源是一種人們共同使用整個資源系統,但分別享用資源單位的公共資源,而理性的個人可能導致資源使用擁擠或資源退化的問題。
2、於研究解決共用資源問題中成功和不成功的經濟,都應該探討與集體行動理論和研發更好的共用資源政策相關的重要問題。
故Ostrom提出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解決共用資源的集體行動問題,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新制度的供給問題;(2)可信承諾問題;(3)相互監督問題。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笔记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从研究公共池塘资源问题⼊⼿,通过对许多案例进⾏系统的实证研究分析,包括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其近海渔场、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不断的加利福尼亚地下⽔流域、斯⾥兰卡渔场、斯⾥兰卡⽔利开发⼯程、新斯科舍近海渔场的脆弱性等案例,提出了⾃主组织与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在企业理论与国家理论的基础上,为公共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促成公共事务的集体⾏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制度建议。
全书⼀共有六章。
第⼀章总结了公共事务治理的理论模型,包括三种有影响⼒的模型: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集体⾏动的逻辑。
第⼆章研究公共池塘资源情境中⾃主组织和⾃主治理的制度⽅法。
作者提出了运⽤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是可信承诺问题,三是相互监督问题。
第三章进⼀步对长期存续的⾃主组织和⾃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分析,并对瑞⼠和⽇本的⼭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进⾏了案例分析。
最后提出了制度设计的⼋⼤原则:清晰界定边界、占⽤和供应规则则与当地条件相⼀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嵌套式企业。
第四章对制度变迁进⾏了分析。
主要分析了关于制度供给的问题。
第五章是制度失败及其脆弱性的分析。
作者通过详细分析⼟⽿其近海渔场、加利福尼亚的部分地下⽔流域、斯⾥兰卡渔场等制度失败的具体情况,并与成功案例进⾏对⽐分析,得出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失败的制度原因。
第六章⾃主组织和⾃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框架则是提出了⼀套制度分析选择的框架。
阅读后的感悟:在⼈⽂社科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呈现出⼀种多学科交叉的情况,奥斯特罗姆教授综合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同时⼜超越了政治学和经济学,以交叉学科的姿态去研究公共事务的治理问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个思路与启发,要想在某⼀问题研究领域内的取得成绩,了解与运⽤⼀些重要的分析视⾓与强⼤的分析⼯具是⼗分重要的。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800字读后感篇一:《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800字读后感《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800字读后感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着眼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继而发展集体行政理论,同时也为面对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务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的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本书一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系统总结了解决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理论模型。
这种理论模型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不具有普遍意义,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实际的制度安排要比任何简单的博弈结构更加复杂。
第二章就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的制度研究。
公共池塘资源即是一种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
在这种资源环境中,理性的个人可能导致资源使用拥挤或者资源退化的问题。
如何通过组织避免这种单独行动的不利后果?作者提出了运用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二是可信承诺问题,三是相互监督问题。
第三章就前一章的制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主要通过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总结出乐8项原则,他们是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建。
在这些案例中作者主要集中分析了承诺和相互监督问题。
第四章对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
本章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制度供给的问题。
第五章是制度失败及其脆弱性的分析。
本章作者通过详细分析土耳其近海渔场、加利福尼亚的部分地下水流域、斯里兰卡渔场等制度失败的具体情况,并与成功案例比较得出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失败的制度原因综合来说是他们在制度上缺乏第三章所概括的8项原则。
第六章给出了分析制度选择的框架,又回到了理论探讨。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为什么瑞士和日本的山林公地能维持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稳定,而土耳其的近海渔场却屡屡因捕捞过度而发生冲突?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书中以事例为主,系统的讲述了公共事务的治理方法,对我国居民自治和农村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思。
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出了三种富有理想的模型:一、公地悲剧。
二、囚犯困窘。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这样安排为了引出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三种模型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搭便车”,当人们都搭便车时,集体利益就不会得到保证。
例如我国的人民公社化时期,人们集体劳动、吃大锅饭,都想着多干少干都一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不高。
而目前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以利维坦“唯一”方案。
二是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
通俗的讲,第一种就是绝大数自然资源由中央政府控制,第二种是自然资源由私人控制。
这两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它们认为,人们是不会为集体作出任何贡献的。
其实,人们在有私心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公心,会为社会、集体作出一定的贡献。
这两种方案,让我想到了建国初期的“公私合营”形式,虽然可能两者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公私合营”就像是这两种方案整合的结果。
作者在书中也提出自己的两个观点:一是理论的替代解决方案。
二是经验性替代方案。
理论的替代解决方案就是自筹资金的合约博弈模式,通过合约来维系关系,我觉得这种方案中合约使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而彼此间又缺乏信任,这样的合作最终会失败。
经验性替代方案是用已经成功了的事例作为案例推广,这样是会成功的。
作者在第三章中对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
最后提出了制度设计的八大原则:清晰界定边界、占用和供应规则则与当地条件相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分权制企业。
其中,“清晰界定边界”是告诉我们要把管理的边界划分清晰,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的有效管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章节解读-回复【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章节解读】主题文章: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性与挑战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尤为重要。
有效的公共事物治理可以提升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
然而,公共事物的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以《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相关章节为依据,一步一步回答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以及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事物治理之道1.1公共事物治理的概念与原则公共事物治理是指政府或社会各方合作,通过各类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来解决公共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
其核心原则是公平、效率、透明、民主。
治理的过程需要开放、多元、参与,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1.2 公共事物治理的主体和角色公共事物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在治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政府在公共事物治理中起到组织、协调、监管等职能,市场则提供资源配置和效率方面的支持,而公民社会组织则代表公众利益,参与监督和推动治理的实施。
二、公共事物治理面临的挑战2.1 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公共事物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具有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避免利益冲突成为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挑战。
2.2 信息不对称与不平衡公共事物的治理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平衡的挑战。
政府、市场和公众各自拥有不同的信息,缺乏公平透明的信息对称,如何建立透明公正的信息平台成为公共事物治理的难点。
2.3 参与与合作的难度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的参与与合作也存在诸多困难。
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参差不齐,协调各方的利益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因此如何促进社会各方的有效参与和协作,是公共事物治理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三、应对挑战的对策与建议3.1 建立制度机制,完善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在公共事物治理过程中,建立透明、公正、有效的制度机制非常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各方合理行动,确保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在经济学领域,通常会流行一些思维定势,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政府和市场两分法。
按照标准教科书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是有效的,但由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违背充分竞争市场条件的因素,比如垄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导致了市场失灵,所以自然就引出了政府。
政府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从而在市场失灵的诸多领域有效配置资源,并实现公平。
在传统的思维看来,整个社会经济体体系就是由政府和市场的合理搭配组建,在不同的时点上需要调整的不过是两者的边界,即某些时候市场多一点;某些时候政府多一点。
比如当大家开始责备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干预低效率时,就开始这些行业的民营化改革;但民营化一段时间后,纯粹的市场机制所引致的诸多弊端又开始呈现,于是新一轮政府管制和国有化便开始。
“公地悲剧”无解?讨论市场失灵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所谓“公地的悲剧”,这是著名学者哈丁1968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的标题。
哈丁指出,对于公共草地、公共鱼塘等资源来说,每个参与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目标来进行使用,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这类资源的耗竭。
比如公共鱼塘,大家按照各自的最优捕捞量来捕鱼,结果在总体上必然会出现过度捕捞现象;对公共草地,大家按照各自的最优放牧量来放牧牛羊,其结果是导致过度放牧。
这就意味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失灵了。
单个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的增进。
由此,哈丁认为,这就导致了该类资源的悲剧。
显然,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有三种代表性的方法来解决公地悲剧:第一,把公共资源国有化,由国家统一根据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性来制定使用计划;第二,把公共资源卖给某一个人所有,由某一个人垄断;第三,把公共资源按照某种规则分配,产权界定给每一个参与人。
很显然,这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
第一种方案实际上面临后来公共选择学派所发现的政府失灵问题。
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形,政府当然也存在失灵的情形,比如政府层级所带来的信息失真;官员寻租;激励扭曲;官僚组织的交易成本等等。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800字读后感篇一: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心得第三条道路——《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书心得摘要:《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创新提出了治理公共事物的第三条道路,即自主组织治理。
自主组织理论的提出实属公共事物之理领域及其重要的理论创新,且就笔者本人而言,作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称得上公共行政实证研究的典范。
本文将从本书的理论内容与方法论两方面展开,进而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个人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读书心得自主治理政府市场一、第三条道路(一)研究目标传统上,对于社会资源的治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即市场和政府。
通常,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但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和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等,导致市场失灵,从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照此逻辑,市场经济的体系就由市场与政府按一定的比例组建。
不同的时间点,需要调整的只是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当我们谴责政府效率低下时,政府就开始民营化改革;当市场机制运行失灵时,就会有新一轮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国有化。
联系理论,对于公共事物的治理,“囚徒困境”、哈丁的“公地悲剧”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清晰地表明:除非彻底的私有化或者通过强权的控制,人类几乎无法摆脱这些悲剧的梦魇。
于是,理论家们似乎陷入了市场与政府的无止境的循环中,找不到出路。
而奥斯特罗姆却跳脱了这些模型的限制,摆脱了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划分,提出了自主组织治理公共事物的制度理论。
这也就是本书的目的:“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1。
”(二)内容简介首先,作者用博弈论的方法系统总结了人们用于处理公共事物治理的理论模型:“囚徒困境”、“公地悲剧”和“集体行动的逻辑”,提出当他们以隐喻作为政策的基础时,那些为分析的目的而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的约束条件,在各种实际场景中也被认定是固定不变的,除非外部当局对它们作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