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系列之飞将军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人称“飞将军”。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军功卓著,却一直未能封侯。
汉文帝时期:1、主要经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2、原因分析汉文帝时期,国家实力有限,只能对匈奴实行被迫的和亲政策,与匈奴作战会破坏和亲政策,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而汉朝的实力不如匈奴。
汉朝抗击匈奴入侵也只是小规模战争,不足以让李广取得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
所以,汉文帝说李广“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期1、主要经历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远扬。
但是因为接受了梁王授给他将军印,班师后,汉景帝没有给予封赏。
2、原因分析汉景帝时期,窦太后一直希望汉景帝能立梁王为储君,以后继承皇位。
梁王也因为有窦太后的宠爱而骄横,汉景帝表面上对梁王关爱有加,实际上一直防备梁王。
李广跟梁王亲近,必然引起汉景帝的猜忌。
另外,汉景帝时期,对匈奴也是采取和亲政策,李广没有太多立功的机会实现封侯。
汉武帝时期1、主要经历先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期间,李广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后来因为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原因分析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扭转了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主动出击,北击匈奴。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诗千古流传,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但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千百年来却议论纷纷,没有定论,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
持这种说法的人,主要依据为“龙城之战”是卫青的成名之战。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汉武帝亲自部署作战,派四路大军出击,结果其中公孙敖、公孙贺两路失败,李广一路无功而返,只有卫青率领的一路取得了胜利。
卫青率领一万骑兵直捣匈奴的龙城,并且斩首700余人,因此功卫青被封为关内侯。
在此之前,虽然卫青先后担任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等职务,但都是跟随在汉武帝左右,难免被别人认为他是靠了姐姐卫子夫受到汉武帝宠爱的缘故,为大家所瞧不起。
龙城之战中,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并且单独率领一路骑兵,未必没有为其正名的意思。
而卫青也果然不负所期,取得了大捷。
从此之后,卫青迅速展露出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对匈奴作战中七战七捷,成为古今名将。
可以说,龙城之战是卫青的成名之战,也是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以“龙城”代指卫青,似乎也说得过去,但仔细推敲起来,还是站不住脚。
以地名、官名、爵位、谥号等代指某人,在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对卫青来说,龙城之战虽然重要,却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真的要用一场战役来代指卫青,那也应该是卫青俘虏右贤王一战,或者漠北之战,绝不会是龙城之战。
比如三国时的周瑜,他指挥的经典战役是赤壁之战,所以有“赤壁周郎”的说法,但从没有人用周瑜攻破皖城之战来称呼他“皖城周郎”。
因此,只是因为卫青曾经打赢过龙城之战,就认为“龙城飞将”是指卫青,未免太牵强。
第二种说法:“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
持此说法的人,主要依据是李广有一个外号叫做“飞将军”。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极为推崇,曾写道匈奴人对李广十分畏惧,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在李广镇守右北平郡的时候,匈奴人数年不敢犯边。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历史故事——飞将军李广汉武帝在位时,国家还很富强,但汉武帝心情却老是闷闷不乐,因为他有块心病至今还没解决,那就是北方的匈奴不断来骚扰,使得中原的汉族百姓过不上安稳日子。
没办法,汉武帝只好年年向匈奴进贡,表面上跟他们拉好关系,暗地里却在积极准备用武力征服匈奴。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李广等人,率领30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西省朔县)的大山中。
然后派人假装向匈奴投降,以请他们出来察看进贡的牛羊为借口,把匈奴的10万骑兵引了出来,但很快被匈奴人看出了破绽,半途缩了回去。
匈奴人一气之下,和汉朝断绝了关系,紧接着,大规模的战争爆发了。
李广是汉朝的一员大将,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射箭而出名。
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李广立了头功,被提拔为皇帝的侍卫官,李广常有机会陪汉文帝去游猎。
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多次赢得文帝的惊叹。
有一天,文帝笑着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只能跟着我打猎,要是生在高祖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机会终于来了。
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李广飞起两箭,即射死两个,另一个也被他活捉了。
正准备往回撤,突然,在山背后转出几千个匈奴的骑兵。
跟随李广的将官个个吓得脸色发灰,心想,这下完了,李广却镇定自若,叮嘱大家:“别慌张,沉住气!”一个将官正要策马逃跑,李广上前扯住他的马缰,悄声道:“不能跑,你要一跑,匈奴人就会猛追过来,一阵乱箭把我们全部射死。
倘若我们不急不慌,说不定他们还以为我们是汉朝大军派来诱降的。
那样,他就不敢轻易地打我们了。
”那将官想了想,很快镇静下来。
李广坦然地补了一句:“怕什么呢!我们的大部队离此不过几十里。
”一颗颗悬在喉咙口的心这才落了下来,有的将官干脆跳下马,席地而坐,嘴里哼着小曲,任战马在一边吃草、游荡。
匈奴的骑兵这下倒愣住了,站了一会,又慢慢朝他们靠拢过来。
李广手下的一位将官吓得鼻尖上沁出了点点汗珠,低声问李广:“怎么办?他们就要冲过来了,快上马吧!”李广白了他一眼:“看把你吓的,怕什么!”他抬手将自己的马鞍卸了下来,往地上一扔,把身子往马鞍上一靠,眯起眼,打起盹来。
飞将军的典故典源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汉书·李广传》亦载此事。
释义用法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惮于他的威名,几年不敢入右北平骚扰。
后用此典称扬勇武善战,威名远震的将领。
用典形式【飞将】宋·辛弃疾:“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飞将军】清·赵执信:“天上忽落飞将军,劲箭出手霹雳奔。
”【龙城守】宋·陈师道:“治出龙城守,名高水部郎。
”【汉飞将】唐·温庭筠:“虏尘如雾昏亭障,陇首年年汉飞将。
”唐·常建:“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李飞将】唐·李白:“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龙城飞将】唐·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飞将】清·金志章:“陇西飞将勇莫当,家世猿臂能挽强。
”释义“飞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其意思是将领非常善战,率军出击时行动迅速,能出奇制胜。
这一成语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溯源李广,陇西成纪人,是秦代名将李信的.后代,自幼勇武善射,同时也擅长用兵。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有一次匈奴进攻上郡。
李广率领一百多个骑兵追赶三个匈奴射手,追了几十里地后才将其中的两个射死,第三个活捉。
正当他们准备回营时,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赶了过来。
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匈奴骑兵,李广手下的骑兵非常害怕。
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往回跑,距离大营还有几十里地,匈奴兵很轻易就能追上,我们就完了。
不如就停下来,匈奴兵认为咱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他们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
”然后,李广下令向匈奴方向前进,在离匈奴营地只有两里的地方停下来,并命令士兵一齐下马,解鞍休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难封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导语: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与风水先生王朔一番讨论,总结出,原因是当年曾经杀降,王朔还特意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杀降无疑是不对的,以前虽没有日内瓦公约,但是杀降卒会令敌人誓死反抗,令敌方民众怀恨,损害自己的名声。
所以,通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利。
不过古人喜欢故弄玄虚,不愿多讲大道理(讲道理也永远不可能说服所有的人,有杀降不好的道理,也有杀降好的道理),所以干脆用一个“祸”字定论。
不过古代诸将不信邪,就是要杀降的也一直有,也没听说有谁仅仅因为杀降就倒霉的。
那么李广为什么就这样倒霉呢?(对他运气确实不好这一点,大家还是普遍承认的)(一)首先看一下李广的个人情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
他是出身军人世家,身怀绝技,英勇善战!从这方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利的因素,不出意外,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从李广的战斗生涯来看,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勇”和“善射”。
刚出道时,他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说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为什么子不遇时呢?因为那时没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既然当时没大规模战争,生活常识分享。
[作文素材]飞将军李广的名人故事飞将军李广的名人故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唐边塞诗人王昌龄著名的《出塞》,曾被后人广为传颂。
汉唐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但同时长期被边塞不断的骚乱困扰。
因此,唐诗里总有很多来自汉朝尤其是西汉的典故。
其中,王昌龄这句出塞里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西汉时三朝老臣――李广。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在今天应该是甘肃天水秦安人。
李广的祖先叫李信,战国时秦国将领,曾取得过追获燕太子丹的赫赫战功。
而李广家世代也精于弓箭射术。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也就是说,李广的一箭力道之大射进了石头!其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多次出击匈奴,战功赫赫。
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迷失道路,遭卫青长史(相当于专门负责文字的秘书)簿责而自杀!年六十有余。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戎,用弓箭射杀俘虏众多来敌,被拜为中郎将;汉景帝时,曾领数百骑远去数十里拒匈奴数千骑,射杀匈奴一白马将,平安归营,先后做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汉武帝时,李广曾随卫青、霍去病四次出击匈奴,也可谓是战功卓著。
但就是这样一位三朝老臣,却一直没有被封侯,临死前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郎中令,这才有初唐四杰之王勃《滕王阁序》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万世喟叹。
李广作为“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汉书?李广苏建传》)的一代名将,何以终生不得封侯,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生不逢时。
自古时势造英雄,李广成名于汉文、景之时,而此时,大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是以“和”为主,无论是汉文帝还是汉景帝,在位时都曾数次与匈奴和亲,原因不外乎就是国力贫弱,汉朝根本无法与强壮的匈奴的相抗衡。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决定胜负的中坚力量,匈奴居草原而兴兵,自由得天独厚的优势,汉高祖刘邦携定江山之势尚有“白登之围”,何况文景之帝。
“李广难封”是为何作者:程鹏翔来源:《职业》2014年第05期李广,西汉时期名将,骁勇善战,在与北方匈奴作战中屡立战功,素有“飞将军”之称。
王昌龄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便是说他。
《史记》中记载,李广人高手长,天赋异禀,善于射箭。
有一次李广出外打猎,将草丛中的石头误认为是老虎,一箭射出,箭力如神,把箭镞都射入石头之中,可见其力量之大。
但是,这位驰骋沙场四十余载、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的传奇飞将军,在职场上却郁郁不得志,《滕王阁序》中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
至于为何“李广难封”,后人众口不一。
汉文帝十四年,20多岁的李广因攻打匈奴有功,拜为中郎,俸禄二千石。
后来他又历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中央宫卫尉、骁骑将军等职,但他的薪俸却始终没有改变。
相比之下,曾和李广一起为文帝效力的李广的堂弟李蔡到景帝时薪俸已有二千石;武帝时,为代国相,后又被任为轻车将军,因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被封为乐安侯。
其实李蔡的才干、声名相比于李广差得很远,可是李蔡却能被封为列侯,位列三公。
而且李广手下的军官和士兵,也有数十人得封。
这让李广十分郁闷,他曾私下询问星象家王朔:“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而且功勋不少,可是校尉以下才能不如我的军官,被封侯的已有几十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有没有让你悔恨的事?”李广想了想说:“我当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
”王朔说:“这也许就是病根啊。
”其实,李广错杀无辜的情况不止于此。
史书记载,李广曾被免职闲居在家,一天晚上出城拜访朋友,很晚了才往回走。
走到霸陵亭的时候,霸陵尉也喝多了,不让士兵放他进城。
依照当时的律法,夜间不允许行人入城门。
李广的随从对霸陵尉说:“这是李广大人,以前的将军。
”但是霸陵尉借着酒劲就是不买账:“在职的将军尚且不得夜行,何况是前任将军。
”李广虽被免职,当初也是名震一方的功臣,羞愤而又无奈之下,只好带随从在城外客栈住下了。
“飞将军”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功不够是他不能封侯的主因李广是西汉时期富于传奇色彩的名将。
他历经汉文、景、武三朝,长期守卫汉朝北方边境,多次主动出击匈奴。
纵横沙场 40 年,与匈奴大小70余战,名闻天下,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然而这位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不仅终生没能封侯,还落得个“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引来无数文人志士为其扼腕叹息。
司马迁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颂他的人格魅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慨叹他的不幸遭遇,其后的王昌龄更是以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塑造了李广威武勇猛的形象。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文人的生花妙笔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威武勇猛“飞将军”李广其实是个不合格的将军。
李广是不合格的将军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把为将之道的标准概括为“五德”,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北宋的梅尧臣注曰:“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1.勇在为将的五个标准中,李广做得最好的是“勇”。
李广出身于将军世家,天生手臂修长,擅长骑射。
每次和匈奴交战,都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非常勇猛。
元狩二年(前121 年 ),李广率四千骑兵被匈奴四万大军包围。
李广临危不惧,激战持续两天,李广还能左冲右杀,无丝毫疲色,其体力和意志力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记》描述,在这场恶战中,“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可惜的是,由于自恃武艺高强,李广常常逞匹夫之勇,只身犯险,多次将自己和军队置身绝地。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严重。
2.仁“仁”即爱护士卒,《孙子兵法》中这样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在爱护士卒上,李广做得也不错。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不逢时:“飞将军”李广为何难以封侯
导语:右北平郡在今天辽宁西部,汉代这里也是一个边境重镇。
与饱受匈奴蹂躏的其他边郡相比,这里几年来似乎安宁太平。
匈奴没有攻打右北平,不是
右北平郡在今天辽宁西部,汉代这里也是一个边境重镇。
与饱受匈奴蹂躏的其他边郡相比,这里几年来似乎安宁太平。
匈奴没有攻打右北平,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穷得没有掳掠的价值,而是因为有所忌惮。
匈奴所忌惮的,是他们称之为“飞将军”的右北平太守
——李广。
李广成名还要远溯到景帝时代,当时李广还在上郡这个地方任职,有一名中央的特派员(皇帝派来的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在郊区打猎,正在得意驰骋的时候,遇见了三个匈奴人。
特派员寻思:
“咱有几十个,人家才三个,不相信弄不过他!”
特派员的想法符合常理,但问题是他遇见的可不是一般人。
这是三个匈奴的射雕手。
什么是“射雕手”?
大家应该看过《射雕英雄传》,郭靖就可以说是一个蒙古的射雕手。
“郭靖接过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稳稳托住铁弓,更无丝毫颤动,右手运劲,将一张二百来斤的硬弓拉了开来。
……眼见两头黑雕比翼从左首飞过,左臂微挪,瞄准了黑雕项颈,右手五指松开,正是:弓弯有若满月,箭去恰如流星。
黑雕待要闪避,箭杆已从颈对穿而过。
这一箭劲力未衰,接着又射进了第二头黑雕腹内,一箭贯着双雕,自空急堕。
众人齐声喝彩。
”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李广老子就是做将军的命导语:李广,甘肃天水人,从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和匈奴群殴,打了将近50年,70多场仗。
匈奴人对这个和自己打了半辈子仗的老家伙非常敬佩,称他为李广,甘肃天水人,从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和匈奴群殴,打了将近50年,70多场仗。
匈奴人对这个和自己打了半辈子仗的老家伙非常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李广有三好:箭法好、脑子好、心肠好,公元前119年,李广因为迷失道路遗误战机,自杀死了。
李广是什么样的人,李广爷爷的爷爷在秦始皇时期打仗也很猛,叫李信,曾经打败了燕国太子丹的军队。
西汉建立以后,很多都沿用了秦国的制度,所以李广的家族世代都有一张长期饭票。
而且因为家族传统,李广箭射的非常好。
据说有次喝了点酒,晚上和几个兄弟在野外闲逛,夜黑风高,阴森啊,恐怖啊,在草丛里一个类似老虎的影子,李广二话不说就射了一箭,等兄弟们走进一看,李广直接把箭射进了一块大石头里,有点《海贼王》里霸气的节奏。
这样的一位神射手,一参军,就有当领导的潜力,因为箭法好,打仗又猛,李广很早之前就是连长级别的官了。
而且没有花架子,对自己的兵很好,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在长期的革命运动中,与农民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个军事家叫吴起,牛人吧,一生打仗70多回,没输过。
一次训练时士兵受伤了,吴起知道后为他吸出了毒血,亲自包扎,士兵的老娘知道后,很伤心的哭了,说:吴起对士兵这么好,打仗的时候,这些兵肯定为他卖命,她儿子基本是死定了。
优秀的将领,很多性格都是想通的,士兵也是人,只要把他们平等对待,偶尔的关心、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你把他们当兄弟,这些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故事】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射匈奴李广是陇西成纪,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秦县人,先祖是秦国的大将李信。
他们这个家族世代传习箭术,射箭的本领十分精妙。
汉孝文帝14年,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大举南侵,李广便参军征战,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由于他善骑射,很快在军中有了名气,受到朝廷的器重。
他在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做过太守,每到一地都率兵与入侵的匈奴奋战。
有一次,匈奴进犯上郡,汉景帝派一个宦官跟随李广训练军队,抗击匈奴。
那个宦官带领几十个骑兵在草原上飞奔,不想遇到了三个匈奴的射手。
宦官以为自己的人多,匈奴人少,就命令那几十个骑兵去追杀对方的三个人,结果,不但他自己受了伤,连他带去的那几十个人都被匈奴射死了。
宦官急忙逃回营地,向李广报告了这个情况。
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带领一百人快马加鞭去追那三个人。
追了几十里,终于看到了三个人的身影,李广命令兵士从两侧包抄过去,他亲自射杀了两个人,把剩下的一个活捉了。
大家高高兴兴地准备回营,可是,远处突然卷起阵阵烟尘。
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千名匈奴的骑兵赶了过来。
有一个兵士说:“将军,我们快跑吧。
”李广勒住马缰,对大家说:“我们离开大营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往回跑,匈奴兵一定追杀我们,我们难以活命。
不如干脆停下来不走,让他们以为我们是汉军的疑兵,这样,他们就不敢来攻击我们。
”李广率领这一百多骑兵迎敌而上,在距离匈奴仅仅两里地的地方停了下来。
他还命令兵士都下马,并把马鞍卸下来,就地休息。
兵士们急了,说:“匈奴骑兵这么多,离我们又如此之近,他们要是攻过来,怎么办?”李广说:“我们这样做,就是进一步向匈奴人表示我们不逃走,让他们更加相信我们是来引诱他们的。
”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他们这样松懈,果然不敢冒进。
半夜时分,匈奴骑兵终于认定汉军就埋伏在左右,随时都可能发动进攻,急忙撤走了。
李广等到第二天天亮,见山上没有匈奴兵了,才带着一百多人安全地回到了大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般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而且这句话自古流传至今。
大家都知道,李广,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从军四十余年,经历大小战争上百次。
匈奴畏之如虎,望名而靡,称他为“战神”。
但是,为何李广到最后也未能封侯,只落得饮恨自杀的结果?时也?命也?李广出身将门之后,曾祖父李信是秦始皇时著名的大将,一生功勋卓著,威名赫赫。
从小的李广就以习武、骑马、射箭为职业,练就了一身的本领。
二十岁时,他以将门之后和自身本领入选为吏,后入边塞抵御匈奴。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而且爱兵如子,对他手底下的士兵非常好,经常同吃同睡,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很受士兵的拥护。
这几十年来,李广一直在汉匈边界上与匈奴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名气虽大,战绩却不甚理想,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也不过是俸禄二千石的太守。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亲自进行军事指挥,派几路大军分别出击匈奴。
此时的李广虽已有57岁,当他接到汉武帝的诏令后,欣然从命。
只不过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李广这路大军兵败,他本人被匈奴人擒获,后来设计诈死,才从匈奴逃回汉营。
也因为此次的兵败,李广被贬为庶人。
作为一个将军,一下子削职为民,让其闲居,其心情可想而知。
再加上比他年轻的部将都因战功封候拜将,心里的滋味更是不好受。
李广在家闲居几年之后,觉得自己已老,再不立功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就向汉武帝请缨,要求上阵杀敌。
汉武帝敬其威、服其壮,就命他率军属于卫青麾下,参加大军远征。
但是这一次,李广也没有否极泰来,并且永远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
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
[键入文字]叱咤风云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终生未被封侯?汉将李广是陇西成纪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秦安人,司马迁又说他祖籍其实在陕西兴平。
李氏家族祖上即能征善战,射箭是家传的绝技,在秦时就出过名将,据说秦灭燕国,最后活捉燕太子丹的,就是李广的先人。
这也就是李广和堂弟李蔡早早被汉文帝任做武骑常侍,护卫天子的原因。
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李广以骁骑将军的身份,跟着太尉周亚夫前去征讨,昌邑之战,李广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亲手拔了叛军的战旗,从此威名大振。
此后相继担任上谷、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公认的一员猛将。
然而他到死却未曾被封过侯,为何?1、名号的由来汉武帝时,李广被皇上从上郡太守调入朝中担任未央宫的卫尉,武帝要教训匈奴,李广主动请缨,以卫尉的身份代理将军职,率兵出雁门关讨伐匈奴。
不幸的是,他被敌人射伤活捉了。
因为他名气比较大,所以匈奴单于专门交待部下,李广这个人我一定要活的,因此匈奴军人不敢杀他,在两匹马之间拉起一张网状的床,让李广躺在上面。
李广假装自己受伤很重,快要死的样子,躺在网床上,紧闭双眼。
随匈奴兵走了十几里地,他微微睁眼偷看见身边的一个匈奴人骑着一匹好马,趁其不备,突然跃起,跳到这个匈奴人的马上,夺下弓箭,推其下马,夺路而逃,一口气跑出几十里。
匈奴人眼看着他逃走,追赶不上,李广最终得以脱身回到了自己的残部。
此后匈奴人一提起李广,便称其为“飞将军”,当他担任右北平太守的时候,匈奴人一般都尽量躲开他的防区,不去招惹他。
2、带兵的特点李广带兵跟一般人不一样,他的队伍你乍看上去不像个军队的样子,没有严格的整齐划一的队列,军中人员言行十分自由随便,驻扎的时候,就近挑个有水草的地方倒1。
李广为什么称为飞将军
李广出身武将世家,一手箭术天下无双,长年征战沙场他的战功累累。
有一年匈奴入侵,李广带领军队援助友军,用计谋以一百骑兵震慑数千匈奴士兵,随后扬长而去,由此获得了“飞将军”的称号。
李广,陇西成纪人。
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1
1.司马迁:“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
”
2.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3.解缙:”暴寇之来,必虑其强。
善守勿应,若李广、田豫类此。
”
4.李东阳:”匈奴七十战,战战不得当。
一当遂失道,愤激摧肝肠。
君恩念数奇,将令抑不扬。
白头耻下狱,饮泣横干将。
“
5.黄道周:“李广为将,才气无双。
世世受射,射无不当。
三人与战,中责受伤:杀其二人,擒一以偿。
孤军击敌,解鞍其傍。
敌疑为诱,转奔而亡。
不击刁斗,部伍偏强。
凡战可侯,侯则未尝。
细推其故,祸在杀降。
速道自刭,天意难量。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侯?源头还在汉景帝身上导语:毫无疑义,李广是名门之后。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荆轲,知道荆轲就应该知道燕太子丹,李广的高祖就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
只毫无疑义,李广是名门之后。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荆轲,知道荆轲就应该知道燕太子丹,李广的高祖就是俘获燕太子丹的秦朝名将李信。
只是到了李广这一代,他们李家已经成为彻底的普通百姓了。
李广生活在伟大的时代,他跨越了文景之治,并有幸成为汉武帝的臣民。
不仅如此,汉朝的这三代领导人都对李广的名字耳熟能详,并不时给予高度评价。
李广一生骁勇善战,与匈奴大战数十百次,几乎从无败绩。
在这期间,李广曾创造了一个经典战例: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
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
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
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生活常识分享。
“飞将军”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一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南)人,西汉著名将领。
《史汜》卷一0九有专传。
李广出身于武将世家,汉文帝时,因从军击匈奴有功而得到皇帝的赏识。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多个边郡的太守,以巧计退敌,彰显了武将风范。
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卫尉。
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讯,数年不敢来犯,称之为“飞将军”。
然而,漠北之战,李广因迷失道路,未能完成任务而含恨自杀。
李广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功绩卓著,为维护汉朝边境的安全和王朝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为国效命、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令后人敬仰。
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高尚、正直的品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著名诗篇,流传甚广,我们耳熟能详。
诗中提到的“龙城飞将”,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读过《水浒传》的人,也许会记得,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有位善骑烈马,能“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名叫花荣,绰号“小李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龙城飞将”在,“胡马”就不敢“度阴山”呢?花荣是施耐庵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历史上未必真有其人。
但为什么要给他起“小李广”这个绰号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了解“飞将军”李广是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了。
初出茅庐,深受赏识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南)人,西汉时期著名将领,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李广出身于武将之家,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的将领。
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李信就参加过。
作为将门子弟,李广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
久而久之,养成了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加之李家世代相传的射箭技法,使李广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
李广的成名,是从抗击匈奴开始的。
西汉刚刚建立时,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生产亟待恢复。
此时,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不仅占领了秦将蒙恬开拓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而且时常侵扰现在的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北部地区。
飞将军睡前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边境经常受到外敌的侵扰。
百姓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位英雄能够挺身而出,保卫他们的家园。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名叫李广的将军。
李广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能够看穿敌人的心思。
他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尤其擅长射箭。
有一次,敌军派出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企图一举攻占边境的城池。
李广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率领着他的士兵们奔赴前线。
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震天。
李广却毫不畏惧,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骏马,在敌军中来回冲杀。
他手中的长枪挥舞得呼呼生风,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然而,敌军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李广的军队渐渐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广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命令士兵们佯装败退,将敌军引入了一个山谷之中。
敌军以为胜利在望,便不顾一切地追了进去。
当他们进入山谷后,李广突然出现在山谷的高处,他弯弓搭箭,朝着敌军射去。
只听得“嗖嗖嗖”几声,利箭如同闪电一般射向敌军。
敌军的将领们纷纷中箭落马,士兵们顿时乱作一团。
李广趁机率领着士兵们发起了反攻,一举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这一战,让李广声名远扬,人们都称他为“飞将军”。
从此以后,敌军只要听到李广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轻易进犯。
有一天,李广带着几名士兵外出巡逻。
突然,他们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老虎的身影。
士兵们吓得脸色苍白,纷纷后退。
李广却镇定自若,他慢慢地靠近老虎,然后拉弓射箭。
只听“嗖”的一声,箭直直地射向老虎。
可是,当他们走近一看,才发现那不是一只老虎,而是一块形状像老虎的大石头。
令人惊讶的是,李广射出的箭竟然深深地射进了石头里。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对李广的武艺更加敬佩了。
李广不仅武艺高强,他还非常爱护自己的士兵。
每次打仗回来,他总是亲自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询问他们的情况。
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李广的军队在野外扎营。
夜里,士兵们的棉衣不够保暖,李广就把自己的棉衣拿出来分给士兵们。
“李广难封“是,否?
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里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
于是,“飞将军”名扬天下,而建立赫赫战功的卫将军却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李广为何难封?而卫青真的只是因幸而封?且说说我的看法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祖李信,秦时大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被誉称为“帝国双璧”,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基本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旷世伟业,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千古英名。
但是,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些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却终生未封侯。
简介已做重点讨论为何历史会有李广难封的说法,是命运,巧合还是不得帝心抑或是根本不配呢
与“李广难封”同时期且发生对比的是“卫青幸封” ,说卫青天不该觉是天意要封我们且看看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飞将军的由来
这个听上去威风凛凛的称号,不禁让大家对其产生敬仰之情,但可能知道其由来的人不多,这并不是皇帝封的,甚至不是老百姓封的,大家可能想不到,这是匈奴人叫出来的,不是对其高超莫测的指挥军事作战能力的称赞。
事实的真相是:李广年轻时曾被匈奴人俘虏,对方知是汉人将军,严加看管,可是李广沉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竟然越狱逃出来,而且杀出了层层重围,速度非常快,追都追不到,于是匈奴人惊呼,此乃飞将军。
匈奴人向来崇尚个人武勇,于是后来就对李广很是害怕(只限于小股部队相遇)。
可能很让大家吃惊,飞将军的名号竟然是逃跑逃出来的
明间的传说,对于老百姓来说,庙堂之上的高官们向来都不是他们八卦的对象,而李广作为被传开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李广虽然没打过大战争,但在边境的小战役确非常多,这就为老百姓增加了谈资,其次,李广治军非常松懈,且对手下士卒非常的好,这些士卒很多都是边境的老百姓或亲属,虽然这会打败仗,但在小兵们眼里毫无疑问这位将军石个体贴下属的好将军。
然后,李广个人武功非常好,当时是个尚武的年代(要是放到宋代以后估计没人理会),百姓对其经常单枪匹马单挑非常感兴趣。
这也比什么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更对百姓的胃口。
最后一点当然就是司马迁公公了,这位写史记写的好的原因就是因为
里面的个人性格色彩分明,因为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物,史记中个人色彩很浓。
在史记里有两个人写的非常特别,一个是项羽,一个就是李广了,同情失败者是人之常情,所以司马迁就把项羽写了本记,李广写了列传,本来项羽应该是世家大家都知道,而李广是没有资格上史记的,一个杂号将军和当朝大将军的差别,看过史书的都知道,相当于一个枪法很厉害的团长(了不起相当于李云龙)和朱德的比较。
那司马迁为什么写他,首先史记很注重民间的一些野史(不是贬低,而是这样更全面的认识英雄),这点李广已经有了,然后司马迁是因为什么被阉割?没错,李陵,所以想当然的司马迁写到李广的时候个人情绪会比较浓烈。
综合以上的话,李广以一个旷世英雄但悲剧收场的形象出现在后人的面前就不足为奇了
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再从史书记载,从各方面对其进行比较,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