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类方-麻黄汤加减方及类方简介【优质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336.00 KB
- 文档页数:32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 : 麻黄汤治太阳寒 ,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 大青麻杏石膏枣 ,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 ,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 小青龙汤用麻黄 ,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 ,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杏石甘四味施 ,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 ,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豆汤 ,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 ,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 麻黄细辛附子汤 ,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 , 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 麻黄升桂汤芍姜 , 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 , 寒热并用和阴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 : 葛根桂枝加葛黄 , 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 , 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加夏病二阳 ,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 , 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芩连加甘草 , 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 ,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 : 桃核承气硝黄草 , 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 , 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 抵当汤中用大黄 , 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 , 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 抵当丸即抵当汤 , 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 , 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 : 栀子豉汤治虚烦 , 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 , 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 :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 : 栀子厚朴药有三 , 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 , 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 栀子干姜治心烦 , 身热不去泻又添。
麻黄汤—搜狗百科麻黄汤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表征:发热,怕冷,头身痛,鼻子实,流清鼻涕,咳嗽等,但最主要是怕冷。
宣肺:1、将浊气排出体外。
出路包括呼吸道,体表。
浊气包括,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病毒,病菌等。
2、将卫气,营养物质,水发散到体表。
脉浮紧:邪气,病毒攻入体内,肝脏小肠等主要产热器官,代谢加快,热量主要用来产生抗体,热量输出减少。
体表肌肉为了抗邪,抖动产热,但需要大量氧气与营养物质,因此脉管浮。
紧,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表示肌肉抖动。
)(传统认为:发汗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式,而我认为:体内邪气已经通过排泄系统,尿道,肛门,以及呼吸系统口鼻祛除。
邪气已祛,抗体需求减少,体温降低,体内的热量通过体表发汗,散除。
所以汗出是邪祛的标志,而不是祛邪的方式)(麻黄功效: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散寒通痹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药征: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一名龙沙。
)中文名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分类解表方-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药方介绍药方1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痘,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生山谷。
)(药征、术:主利水也。
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黄汤类⽅歌⿇黄汤类⽅歌(⼋⾸)⼀、⿇黄汤 : ⿇黄汤治太阳寒 ,⿇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汗头⾝疼,脉紧⽓喘更恶寒。
⼆、⼤青龙汤 : ⼤青⿇杏⽯膏枣 ,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疼痛 ,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青龙汤 : ⼩青龙汤⽤⿇黄 ,桂芍⾟味与⼲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 ,表寒⾥饮病为殃。
四、⿇黄杏仁⽢草⽯膏汤 : ⿇杏⽯⽢四味施 ,汗出⽽喘肺热居。
⾝热脉数证⽅是 ,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黄连轺⾚⼩⾖汤 : ⿇黄连轺⾚⾖汤 ,湿热兼表⾝发黄。
⿇翘姜⾟梓⽪枣 ,杏仁⾚⾖煮潦浆。
六、⿇黄细⾟附⼦汤 : ⿇黄细⾟附⼦汤 ,太少两感⽤此⽅。
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黄附⼦⽢草汤 : ⿇黄附⼦⽢草汤 , 伤寒两感阳⽓伤。
此⽅原来⽆⾥症 , 助阳发汗保安康。
⼋、⿇黄升⿇汤 : ⿇黄升桂汤芍姜 , 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四味 , 寒热并⽤和阴葛根汤类⽅歌(三⾸)⼀、葛根汤 : 葛根桂枝加葛黄 , ⽆汗项背⼏⼏强。
⼆阳合病下利治 , 刚痉⽆汗⾓⼸张。
⼆、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加夏病⼆阳 ,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 , 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芩连加⽢草 , 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津解表⾥ ,葛根⽤⾄⼋钱好。
抵当汤类⽅歌(三⾸)⼀、桃核承⽓汤 : 桃核承⽓硝黄草 , 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腹痛急 , 其⼈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 抵当汤中⽤⼤黄 , 虻⾍桃蛭⼒最强。
少腹硬满⼩便利 , 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 抵当丸即抵当汤 , 捣药成丸煮⽔浆。
连渣服之只⼀颗 , 缓攻瘀⾎正不伤。
栀⼦豉汤类⽅歌(七⾸)⼀、栀⼦豉汤 : 栀⼦豉汤治虚烦 , 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加姜草 , 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草豉汤 : 见栀⼦豉汤⽅歌内三、栀⼦⽣姜豉汤 : 见栀⼦豉汤⽅歌内四、栀⼦厚朴汤 : 栀⼦厚朴药有三 , 栀⼦厚朴枳实煎。
⼼烦腹满分上下 , 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姜汤 : 栀⼦⼲姜治⼼烦 , ⾝热不去泻⼜添。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辛温解表理气化痰。
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
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
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
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
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
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
麻黄汤证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证功效:解表发汗,宣肺平喘。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勘夸。
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杏仁:七十枚麻黄:三两炙甘草:一两桂枝:二两注:本方不需喝热粥助发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邪热壅肺作喘证功效:清宣肺热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麻黄:四两石膏:八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枚本证禁服桂枝汤。
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兼内热之证功效: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燥方。
桂枝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石膏:如鸡子大(碎)麻黄:六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五十枚小青龙汤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
功效:外散风寒,内蠲水饮。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要记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作喘句中探。
桂枝麻黄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少阴病之初,反发热,脉沉兼感外邪之太少两感之证。
功效:温肾扶阳,解表散邪。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
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少阴病又兼感外邪。
功效:温肾扶阳,解表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核。
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甘草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麻黄汤加减方麻黄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2
克
麻黄汤加减方
麻黄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2克、细辛3克、黄芪20克、黄芩10克、独活12克、当归15克、川芎9克、人参9克、干姜10克、生薏苡仁60克、牛蒡子25克、白僵蚕10克、荆芥20克、蝉蜕10克、。
如果急性期刚刚发作时,加生石膏30克、金银花30 克、连翘30克、大青叶30克、;如果平时怕冷,此次得病也是受风寒而引起,可以加制附子9克;头晕目赤,尿黄赤者,加夏枯草18克、栀子12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煎出两袋,早晚各服一袋。
注意:如果面瘫经久不愈,从急性拖慢性,可以用如下的方子:黄芪45克,党参30克,鸡血藤30克,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白芍15克,地龙10克,全蝎9克,僵蚕10克。
如果偏寒者加桂枝10克、细辛6克;兼痰浊者加白芥子15克、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煎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服后有微汗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为君药。
•桂枝温经散寒,解肌发表,既助麻黄发汗而散风寒,又使邪去而营卫和,为臣药。
•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可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使以甘草缓中,制约麻、桂发汗不致过猛。
•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有汗、新产妇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用。
[方歌]
辛温发汗麻黄汤,
麻桂杏黄共煎尝,
恶寒发热头身痛,
无汗而喘福之康。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四、麻杏甘石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
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解:无大热,谓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
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之。
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虽亦外邪未罢,而不可更行桂枝汤,则可与麻杏甘石汤。
按:此汗出纯由于里热的熏蒸所致,汗出稠粘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异。
不过热实于里身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
故知此喘无关于里实满的承气证,而半由于麻黄证,亦半由于热壅于里,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注解:太阳误下后,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与本方。
按: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
气管炎、肺炎等常见本方证。
但并非这两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
中医治病在辨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学者常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陈某,男性,24岁,病历号97771,1965年3月25日初诊。
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
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宜,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
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
五、越婢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燥身疼痛,饮流肿胀四肢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甘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六君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翅赤小豆汤:麻黄连翅赤小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趐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桨。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逮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芍姜汤: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调阳。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 : 麻黄汤治太阳寒 ,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 大青麻杏石膏枣 ,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 ,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 小青龙汤用麻黄 ,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 ,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杏石甘四味施 ,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 ,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麻黄连轺赤豆汤 ,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 ,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 麻黄细辛附子汤 ,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 ,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 , 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 麻黄升桂汤芍姜 , 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 , 寒热并用和阴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 : 葛根桂枝加葛黄 , 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 , 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 葛根加夏病二阳 ,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 , 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芩连加甘草 , 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 ,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 : 桃核承气硝黄草 , 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 , 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 抵当汤中用大黄 , 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 , 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 抵当丸即抵当汤 , 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 , 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 : 栀子豉汤治虚烦 , 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 , 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 :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 : 栀子厚朴药有三 , 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 , 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 栀子干姜治心烦 , 身热不去泻又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