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领悟美——《荷花》教学有感
- 格式:pdf
- 大小:214.17 KB
- 文档页数:1
有关荷花读书心得感悟7篇整理要成才就必得多读书,越是多读书就越能够快速地看很多书,由于有些书过去已读过,已经知道其中的内容,就应快速pass,直接读未知部分。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荷花读书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
有关荷花读书心得感悟1今日,我读了《荷花》这篇课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行深深地感动了我。
文中写了荷花的漂亮,荷叶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碧绿的圆盘中间冒出两三片花瓣,荷花像穿着洁白的衣裳的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
看着看着,以为自己也是一朵荷花呢。
荷花不仅漂亮,而且还有高尚的品质,她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
我很喜爱荷花。
荷花是多么漂亮、美丽,可是,现在一些乱丢垃圾的人把荷花都弄受伤了。
我观察有人在河里乱丢垃圾,我就对那些人说:“你们以后不要再乱丢垃圾了,要不然会把荷花弄脏、弄受伤的。
还会污染小河,把小河也弄脏,还会对我们地球人身体有害处的。
”他们听了都表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
我想对荷花说:“只要有我们爱惜环境的人,你就不会受到损害。
”我平常都爱惜花草树木,由于它们可以带来新奇的空气。
我也盼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爱惜坏境。
有关荷花读书心得感悟2今日,我读了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荷花的芳香花瓣的凉爽和它的冰清玉洁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你看文章中的这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色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多美的画面呀!仿佛我也身在其中,我从前只知道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这篇文章中的“挨挨挤挤”却让我知道原来荷叶是喜爱交朋友的它们大家热喧闹闹的在一起聊些什么呢?是在沟通昨晚都做了什么好梦?还是在争论今日都预备干什么,还是……其实好的文章不仅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更让我们一下就可以了解荷花!我们以后是不是也要这么写作呢?把感情溶入到文章里那它就成了点睛之笔。
荷花的亭亭玉立、皎洁无暇都被一一道出,一切尽在眼中。
荷花在叶圣陶的笔下出神入化风姿绰约就连衬托它的荷叶老爷爷也写得特别具体!文章就是要这样细腻的写、优美的写!这才是主要。
《荷花》教学反思15篇《荷花》教学反思1《荷花》这一课是人民出版社小语义务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美文。
全文不到400字,语言生动优美,把一池的荷花都写活了。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欣赏、感悟到荷花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并且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我充分利用了多种手段,来创造不错的学习情境:有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有花苞、莲蓬、荷花图片的欣赏等。
让学生被这美好的事物感动,进而去欣赏、去赞叹,最终达到去创造美的目的。
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的一双双小眼睛都发出亮晶晶的光芒,无不被这些瑰丽的画面所吸引,连那些平时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都格外的专注。
比平日里老师仅仅用语言来表达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的感觉更直观、更生动,也更精彩,更有震撼人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感触最深的要数上到课文的第四节,“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明确提出了“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这个问题。
学生欣赏完一池的荷花翩翩起舞的录像后,发言比较踊跃,想象力比较丰富,语言表达的也比较好。
除了创造不错的学习情境外,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我在深挖课文的重点词句上下了不少工夫。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写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及蓬勃的生命力。
通过让学生换词来比较,叶圣陶先生的“冒”字用得如此之传神。
并进一步延伸开来,白荷花在这些挨挨挤挤的荷叶中是怎样地冒出来,冒出来又想干什么?这个拓展练习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提升了学生思考、组织、表达语言的能力。
由于有前面充分的情境创设,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思路就放得开,讲出了不少精彩的语句。
如有的学生回答到,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拼命地冒出来,是想和其他的荷花比美。
语文课文《荷花》教学反思引言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
通过教学课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文学之美,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旨在对语文课文《荷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文背景《荷花》是由作家郑板桥创作的一篇描绘荷花美景的散文,它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荷花的优雅和美丽。
这篇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了作者对荷花的情感投射。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对于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的理解。
教学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荷花》这篇课文产生了困惑。
首先,他们对于一些比喻和修辞的运用理解不深,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境。
其次,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没有完全理解,没有能够体会到课文所传递的情感。
这些困惑阻碍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情感投入,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这些困惑进行解决。
教学策略针对上述教学困惑,我整理了以下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荷花》这篇课文。
1. 情感引导在教学之前,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音频,展示了荷花的美丽和优雅。
通过感官的引入,激发学生对于荷花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深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荷花形象,引导他们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修辞手法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一些比喻和修辞的运用进行了详细解析。
通过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独特之处。
我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修辞在表达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对于修辞手法的辨识能力。
3. 课文情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例如,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于荷花情有独钟?作者在描绘荷花时表达了哪些情感?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荷花》读后感《荷花》读后感(精选1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荷花》读后感篇1《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读后感篇2《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场景,以及人性的美好。
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小说中的水生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思想上追求进步,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参军决定,即使内心非常的不舍。
?再比如说,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伙同大家伙一起去看望丈夫。
“听说他们还没走呢,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
”水生的女人说。
《荷花》美文教学反思对于《荷花》这篇美文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阅读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或是进行相关的讨论,让学生对荷花产生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阅读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思考,并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的描述,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其次,关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讲解文本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叙事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通过欣赏文本中描绘的自然景物,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荷花的种类、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了解,并且拓展他们的背景知识。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同时,还要拓展相关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美文的教学目标。
《荷花》美文教学反思(二)教学反思《荷花》(5500字)本次教学以小学课本《荷花》为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认识荷花的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让学生观察、感悟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之前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荷花的“大波陡峭的叶子”、“浅浅的水面上面漂浮着几片小小的叶子”、“下面还有一些水草”等外貌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对于荷花的生长环境,学生还需要通过后续观察和学习来进一步加深认识。
《荷花》听课随笔3篇《荷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
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
因此,这个课上,我努力体现激情导读的教学思想,以引导学生充分地感情朗读为主线,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中获得个人的独特感受。
一、感官引入,激活美感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
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
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
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_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美丽的荷花_课件播放了大量精美的荷花图片,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地感受荷花之美,以便激活学生的美感。
接着,我又让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
然后通过视频情景朗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来,学生有了兴致,在我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自己先去感受课文的优美,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方法。
由直观形象的荷花图片到优美的文字描述,美感已从学生心中悄然升起,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调动了学生情绪,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美读课文,领悟语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
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荷花这篇课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充分的交流你认为哪一小节写的最美。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热门5篇)作为人民老师,教学反思是老师的一项紧要任务,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语文荷花教学反思,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第1篇《荷花》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三班级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关于植物的课文,平常对植物也有了肯定程度上的认知,所以教学导入时,我先让同学猜谜,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加添对荷花的感性认得。
再出示有图片资料或其教学手段来呈现一幅幅荷花图。
让同学充足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
然后再引导同学读课文,了解是怎样描写荷花的。
课文条理分明,思路清楚。
教学时可以在初读时大概理清的思路。
然后捉住描写荷花的重点段落(第二—四段),反复朗读课文,重点学习。
在描写荷花的时候,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由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以一种美的感觉。
教学时,要捉住对荷花各部分的描写和想象,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要表达的爱好荷花的感情。
1、品词析句,打开想象。
教学时注意引导同学理解关键词句,打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神色达意方面的作用。
譬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呢?“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想象它们都有怎样的姿势?把语句描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说出自身的想象,可不受课文内容的局限。
再如,“一大幅活的画”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激励同学充足想象,假如同学不能理解这一难点,可以启发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
再引导同学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势,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活的画”的意思。
从中也告知同学描写的荷花的语言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动感十足的画面。
对于第四段的想象部分,可以提出,“假如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激发同学想象的爱好。
只有让同学把自身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她认作有感情的人来想象,才略体会到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
读《荷花》有感
感一:《荷花》带给我静谧的美感。
荷花是一种宁静、高雅的花卉,在出水而立时,就像是世界的中心,将一切喧嚣的声音都隔绝在外,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读完《荷花》,我仿佛也沉浸在这片水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的美。
感二:《荷花》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
荷花是逆境中的坚强者,在泥泞的底部,它艰难地挤出水面,向阳光追逐,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种力量让我深深感动,也启发了我,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坚强的意志。
感三:《荷花》让我明白了恒心的重要性。
荷花的生长需要耐心和恒心,它需要长时间的孕育和等待,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收获美好的结果。
感四:《荷花》激发了我对美的追求。
荷花以其洁白的花瓣和高贵的气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美,更加注意细节,去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丽和感动。
感五:《荷花》给了我一种平静与宁静。
当我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身心都进入了一片宁静的湖面,仿佛在荷叶的包围中,远离了喧嚣和烦扰。
这种平静让我感到愉悦与安宁,也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平衡。
感六:《荷花》唤起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荷花的美丽和坚
韧让我想起了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也让我意识到自然界的可贵之处。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更加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更加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荷花》教学反思《荷花》教学反思1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
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
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
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的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
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在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荷花》教学反思2《荷花》一课,全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在第二课时的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体会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为主。
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的几个中心问题: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整段文字采用怎样的结构来写?划出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几个好词。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学习要求,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第2节,在文中圈圈点点。
基本能概括出三种不同形式的荷花姿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但在仿写这一环节中,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优美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文字读来干巴枯燥,没有好的形容词来修饰,说明平时的积累不够;有一部分学生流于纯课文的模仿,缺乏自己的想象力,形式结构太过雷同课文;而大部分学生的素材范围狭小,仅限于几种花卉,说明学生课外知识欠丰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知较少。
《荷花》一课教学反思《荷花》一课教学反思1上《荷花》这篇课文,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来感受荷花的美,来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在上课之初,我先以猜谜语来导入,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欣赏,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喜爱。
在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以后,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老师的朗读语气及停顿。
然后,我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变荷花。
课后我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几点上我做得比较好: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我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
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
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
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
所以,在学生学习“看荷花”时我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了解课文。
最后在“赞荷花”上下功夫,用赞美之情把美好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联系起来。
这样引导学生想象,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因为朗读能把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是把学生引入情境,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
所以,只有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才会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不足之处在于,我在引导学生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而且还出现很多细节问题,如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第二自然段(看荷花)上,不断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
今后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该简洁的环节就简洁,该具体的就具体。
《荷花》一课教学反思2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我很喜欢。
在阅读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领悟美——《荷花》教学有感
发表时间:2012-01-04T11:01:51.52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赵平[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创新的理念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赵平(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小学四川阿坝 6245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9-025-01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创新的理念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诵读方法,读懂文章,并积累文章语言,在阅读中去领悟、去交流。
在课改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去创新、实践,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领悟美。
在《荷花》一文的教学时,我就与学生一同在阅读中感受了美,在交流中领悟了美。
《荷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把一池荷花写活了,并且用恰如其分的想象形象地写出荷花美。
这篇课文不仅语言生动活泼,还配有很美的插图。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全体学生通过读一读、谈一谈;谈一谈,读一读相结合来进行读与说的训练。
按照:整体感知--深入了解--细致体味--领悟深化的总体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领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现美、感受美和领悟美。
几个过程互为前提,相互交融。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实践的: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读的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扫除阅读障碍后,主要是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自由地诵读后,相互交流自己对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二、有感情的朗读:在完成了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这么美的荷花会吸引那些小动物赶来欣赏,想象它们会对你说些什么?这就要求学生要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理解,能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并进入角色。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想象思维打开了,纷纷踊跃发言:这个说"荷花你真美,我是燕子,我要用我的剪刀帮你剪掉枯叶……"、那个说"我是孔雀,是你的清香吸引了我……"我及时把握时机要求学生把这种体会、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真没想到学生朗读的是那么动人、那么流利。
三、品读体味:在学生陶醉在那美丽的幻境中时,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去发现、感受和领悟美。
如"荷叶挨挨挤挤的","挨挨挤挤"一词不仅说明荷叶长得茂盛,同时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像一群亲密的伙伴,因此要读出这份亲密。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出"而不是"长出"把一池的荷花都写活了,作者爱极了这美丽的荷花,那么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对荷花的爱。
三个"有的"等重点词句细细品味。
三个"有的"准确的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在朗读时要读出对荷花美的惊叹。
这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者是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词句描绘眼前美,体会作者笔下的文采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感受:"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在朗读中与作者一同陶醉在这一池荷花的清香中,摇曳在清晨的微风中……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升华领悟: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荷花姿态,想象置身于这样美的环境中时"我的心情"。
并让学生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从小生活在大草原,对大草原那如海的花儿非常熟悉。
引导他们回想置身花海中的亲身体会和感触。
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然后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在交流中感受美,领悟美。
总之,教学中阅读交流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在要求上逐步提高。
开展时目的要明确,即要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又要重点个别学生做重点指导。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要求参加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交流。
让全体同学通过阅读和交流去感受它内在的情--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