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肿,下肢静脉血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1.桃仁红花汤桃仁红花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
桃仁红花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疼痛等。
2.三七决明汤三七决明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三七、决明子、蒲公英等。
三七决明汤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3.当归四逆散当归四逆散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红花、穿山甲、当归、赤芍等。
当归四逆散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痛感等。
4.当归花蛇七汤当归花蛇七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红花、蛇七、穿山甲等。
当归花蛇七汤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剂只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病情仍需要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使用中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此外,除了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和预防:1.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防止血液在下肢积滞。
2.穿着适合的袜子或弹力绷带,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3.饮食上应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减少水肿的发生。
总之,中药方剂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治疗措施,全面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和症状。
金黄膏治疗股肿(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9-28T07:06:41.171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3期作者:任月(通讯作者:王彤)[导读] 目的:观察外敷金黄膏治疗股肿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临床疗效。
任月(通讯作者:王彤)苏州市中医医院【摘要】目的:观察外敷金黄膏治疗股肿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股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予常规西医治疗加外敷金黄膏治疗,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观察比较两组患肢疼痛V AS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7d、治疗14d后V 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评分显著降低(P<0.05)。
结论:外敷金黄膏能较好地缓解股肿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的症状、改善肢体不适感、提高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肿;金黄膏;肿胀;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属于中医学“股肿”范畴[1]。
中医学认为,该病是因为长时间卧床或久坐不动而致瘀血阻于阴脉,痹着不通,而导致本病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继急性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后,第三大血管性疾病,DVT的进展,可造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血栓后综合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所以积极治疗该疾病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在治疗该疾病方面中医药有着很大的优势,中医结合治疗给该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法。
故本研究选取60例股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外敷金黄膏治疗股肿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1年10月住院收治的股肿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其中女16例,男1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8.20±13.14)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通常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流缓慢长时间的卧床、久坐(如长途旅行)、下肢制动等情况,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化学物质刺激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怀孕、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等,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大于 40 岁)、肥胖、吸烟、近期有大手术史(尤其是骨科、妇产科手术)、心力衰竭、既往有 DVT 或肺栓塞病史等。
二、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因人而异,常见的表现有:1、下肢肿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单侧下肢肿胀,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肿胀的程度可能不同,严重时皮肤发亮,按压有凹陷。
2、疼痛患肢可能会出现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在活动时加重。
3、皮肤温度升高由于炎症反应,患肢的皮肤温度可能会比健侧高。
4、浅静脉扩张在血栓形成的部位,浅表静脉可能会扩张。
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症状。
三、诊断方法1、临床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如近期的手术、创伤、疾病等),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下肢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等情况。
2、血液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DVT 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在其他疾病(如炎症、肿瘤)时也可能升高。
3、超声检查这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到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大治疗方法效果好*导读:下肢静脉血栓是指下肢静脉出现了血栓,导致了血流不畅,从而出现了各种疾病症状,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大治疗方法效果好。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循环系统出现的疾病,一般来说治疗方法是采取溶栓或者是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有哪些?三大治疗方法效果好。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有哪些临床上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有三种治疗方法,一个是以溶栓抗凝药物为主的药物治疗方法,一个是以取栓手术为代表的传统手术方法,另一个是腔内支架成形术,这是一种微创的介入疗法。
其中药物治疗是采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来降低血液凝固的可能性,还有就是用溶栓药物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条件是血栓必须是新鲜的,也就是三天之内形成的血栓,取栓手术同样也要求血栓具有新鲜性,但是实际上很多患者在就诊的时候血栓往往已经大大超出了新鲜的要求,所以没有办法采取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治疗。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种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型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又称为支架复通成形术,这种手术方式是通过一根细细的导丝将血栓打一个小小的通道,然后用支架将血栓撑开。
*下肢静脉血栓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下肢静脉血栓往往是由于久坐、吸烟、酗酒等因素导致的,手术后需要注意不要让这些事项发生,同时手术后还需要采用药物进行巩固病情,比如抗凝药物。
可以适当的喝一些水,使得血液的粘稠度下降,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需要久坐,那么应该做一些必要的活动,比如踩踏缝纫机的动作等。
在进行溶栓治疗的后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外部压力来抵消静脉血管由于堵塞导致的静脉压力增高,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改善局部皮肤的营养不良症状,减轻水肿的发生,还可以让患者早点下地活动,下地活动可以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再形成。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腿部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
腿部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血液在静脉中
凝结成块,进而影响血液循环,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腿部静脉血
栓的最佳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对于早期发现的腿部静脉血栓,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
法之一。
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可以
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患者需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同时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指标,确保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治疗腿部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
包括外用
药物、按摩、理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处的疼痛和肿胀,促
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疗效。
此外,患者还可
以通过穿着弹力袜等方式来帮助改善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水肿,减少血栓的形成。
最后,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存在严重
血栓形成的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的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患者,手
术治疗是必须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溶栓术、导管取栓术等方式来清除血栓,恢复血管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手术治疗也需要患者在术后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确保疗效和预防复发。
综上所述,腿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病情,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和预防措施,以减少症状的发生和预防复发。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够对腿部静脉血栓患者有所帮助。
2013年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股肿 TCD 编码:BWC220西医病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ICD-10 编码:I80.205【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
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
(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色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皮肤按之凹陷;伴有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湿热下注型: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压痛明显,肿胀严重,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伴有发热或患肢红热,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自拟脉痹通加减。
组成:脉痹通(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尾15g、三棱10g、莪术10g、地龙9g、川牛膝10g、浙贝母9g、茯苓20g、泽兰12g、泽泻15g)+黄柏10g、栀子10g、连翘12g、苍术15g、银花藤30g。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
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映,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咳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
5)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1)发病急骤,患者胀痛或剧痛,股三角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者广泛性肿胀。
3)患者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1)湿热下注: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皮肤按之凹陷,伴有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数。
2)痰湿瘀邪阻络:患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紫,活动后则甚,小腿部挤压刺痛,或见条索状物,按之柔韧或似弓弦;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或沉迟。
3)肝气郁结证胸腹壁有条索状物,固定不移,刺痛、胀痛,或牵掣痛,伴胸闷、嗳气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弦涩。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概念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
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在体表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病因1.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的因素。
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
另外,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
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羟色胺和组胺的释放,进而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
3.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
术中或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症状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
深静脉血栓形成日期:2006-10-25 16:52:36【关闭窗口】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5万~50万人患深静脉血栓性疾病;英国患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者占人口的0.5%,其中大部分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国内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呈逐年增多。
自19世纪Virchow首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以来,经近百年的验证,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本病好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
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存质量。
本病属于中医“股肿”、“脉痹”、“淤血”、“淤血流注”、“肿胀”等范畴。
中医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识久远。
《千金备急要方》中说:“久劳、热气盛、为湿热所折,气结筋中”。
“气血淤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淤而生热。
”《血证论》则认为“淤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宜化去淤血,消利肿胀。
”又说:“有淤血肿痛者,宜消淤血”,“淤血消散,则痛肿自除。
”这说明中医学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有详细的了解。
并提出了重要的治疗方法。
对后世对本病的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影响。
病因自19世纪中期(1846~1856年),魏尔啸(Virchow)首先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以来,就开始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的探讨,经近百年的临床及多种先进检测手段的验证,已普遍被公认。
有许多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可能与本病有关的因素。
(一)静脉血流滞缓在大多数DVT的病例中,血栓形成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静脉血流滞缓几乎总是牵涉其中。
因此,静脉血流滞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或长久的下蹲位等。
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VT的因素。
治疗双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有很多人却不喜欢运动,长期久坐或者卧床,因此造成了许多身体上的疾病,其中有一种病就是最常见的,叫做双下肢静脉血栓。
听到这个名字,或许有的人会感觉陌生或疑惑,因为这种病的发展阶段是比较长的,也许一开始只是轻微的局部静脉曲张,容易被人们忽视,但时间久了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这种病症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下面来给大家说一下这种病的几种状况以及治疗方法吧!原因:1.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位于髂-股静脉,发病率比小腿肌肉丛静脉血栓形成低,左侧多见,为右侧的2~3倍,在一组1432例的统计中,左侧占69.3%,右侧占26.6%,双侧4.1%。
髂-股静脉是整个下肢静脉血回流的主要通道,一旦发生血栓形成,迅速发病,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患肢疼痛和压痛;血栓激发的炎症反应可致局部持续性疼痛;远侧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则导致胀痛,站立时症状加重,在髂-股静脉行径上常可触及条索和压痛,②肿胀:由严重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故一般均颇严重,③患肢皮色发紫,严重者可致花斑状以至坏疽,④严重病例肢端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致消失,⑤浅静脉曲张为代偿性,急性期多不明显。
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结局为:①纤溶和再通,②局限和机化,③血栓扩展:逆行扩展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顺行扩展可能侵犯下腔静脉,如血栓脱落,则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
2.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静脉丛,顺行扩展时可累及整个髂-股静脉系统,此谓混合型,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①起病方式大都隐匿;②症状开始时轻微,许多病人直到髂-股静脉受累,出现典型症状时才被发现,故实际病期比症状期长;③足靴区营养性变化,包括脱屑,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和溃疡等,由于小腿部深浅交通静脉常原已有病变,因而演变远比原发性型更为迅速,且程度严重。
3.股青肿股青肿,临床上并不罕见,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类型,下肢整个静脉系统包括潜在的侧支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静脉压急剧升高,肢体剧痛伴整个患肢明显肿胀,皮肤发亮和发绀,皮温降低,因动脉痉挛和(或)间隙综合征导致患肢严重肿胀,缺血以至坏死,此为静脉性或湿性坏疽,由于大量体液在短时期内进入患肢及急骤肢痛,可导致休克。
股肿
股肿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
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
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病因病机多由久卧,久坐,产后,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等后制动,气血运行滞
缓,或外伤手术损伤筋脉,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溢于脉外,流注下肢而成。
疾病诊断
多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史,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行走时加剧,发热。
深静脉行走区压痛。
浅静脉怒张,由于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的表现。
一、小腿血栓性深静脉炎初起小腿腓肠肌肿胀疼痛,胫、足水肿,行走时小腿疼痛加剧,局部皮温升高,腓肠肌有压痛。
小腿伸直、足用力向背侧屈曲时腓肠肌疼痛加剧,可有低热。
二、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股内侧疼痛,股部肿胀明显,小腿及足部可有轻度肿胀,股静脉行走区有深压痛,全身有发热,甚至高热。
三、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急,可先出现高热和全身不适,数小时内一侧髂腹部及股部出现肿胀疼痛,皮色发白,甚则紫绀,皮温升高,肿胀可自下腹、臀部下至整个患肢,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
慢性期,肿胀减轻,肿胀区浅静脉扩张,皮肤增厚,小腿色素沉着。
以上三种情况经积极治疗,1个月左右可出现好转,终不化脓,若突然出现胸痛、咳嗽咳血者,多为血栓脱落出现肺梗塞;若突然剧烈胸痛、呼吸急促、出冷汗则有肺栓塞之可能。
若早期治疗不当,血栓机化,可形成静脉回流障碍出现肢体肿胀的后遗症。
辅助检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多。
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下肢痈为发生在下肢肌肉的化脓性疾病。
初起亦为患肢疼痛、肿胀,逐渐转为红肿,可见患侧胯间毕核肿大,约5—7天酿脓时呈鸡啄样痛,按之应指,穿刺可抽到脓液。
全身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血瘀湿热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
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辨证分析:久坐卧制动,或手术、外伤损伤,气血瘀滞,湿热乘虚入侵,则肢体肿胀疼痛,固定不移;瘀久化热,则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而数为气血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三妙散加减。
(二)血瘀气虚患肢肿胀,日久不消,按之木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紫或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耗伤气血,气血瘀滞,故患肢肿胀日久不消,青筋显露;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患肢麻木,按之木硬;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有齿痕或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益气通阳。
方药:通络活血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外治法
熏洗法选用活血通络的药物,如桃仁、红花、苏木、路路通、丹参、牛膝、防己、三棱、莪术等,煎水乘热熏洗患肢,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可达到活血化瘀通络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其他疗法
一、穴位注射疗法
(一)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1穴,每天1次,各穴位轮流注射,20—30次为1个疗程。
(二)维生素B1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维生素B1100mg,每天1次,各穴位更替使用,30次为1个疗程。
二、抗栓酶注射
取抗栓酶l单位加入0.9%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小板。
如患者有牙痕出血、皮下瘀斑或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时宜暂停使用。
三、早期发现,并行血栓剥离术,疗效较好b
预防调摄
1.术后(特别是小腹、盆腔和下肢手术)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在床上抬高下肢,并在床上做下肢活动,争取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在进行下腹、盆腔及下肢手术时,注意保护手术部位的血管,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
3.下肢静脉插管不宜过久,且避免经周围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强的液体。
4.患本病后,前半月应卧床休息,患肢屈曲抬高,发病1个月内不做剧烈运动,以防人生中最幸福的就是身体健康
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
5.发病后可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促进下肢静脉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