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能力的确定与分析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741.62 KB
- 文档页数:80
过程能力的确认方法分析ISO9001:2000标准的7.5.2条款规定:“当生产与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影视或者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
这包含仅在产品使用或者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需要实施确认的过程就是特殊过程。
由于许多企业对这个条款的规定感到难以实施,笔者谈一些对过程能力实施确认的方法。
一、过程确认与过程能力7.5.2条款要求对特殊过程实施确认,并明确提出:“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所谓过程能力,就是在受控条件下,保证过程能够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任何过程的运行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系统性影响因素,二是随机性影响因素。
系统性影响因素能使过程产生系统性波动,这类波动的数值较大或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是我们所不期望的,应该力加避免。
所谓使过程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就是要对系统性因素实施有效操纵,不同意过程在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下运行。
随机性影响因素能使过程产生随机性波动,这种波动的数值比较小,从微观上说波动没有规律,是很多微弱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类波动无法(或者不值得)从技术的角度加以克服,只能利用统计学的规律对其进行研究。
大多数随机波动服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规律。
综上所述,当过程受控并消除了系统性波动,在随机状态下运行,就能够用随机状态的正态分布规律讨论过程的能力。
在正态分布时,其特征值通常用正态分布的标准差δ表示,过程能力通常用6δ表示,其中“δ”常被视为过程能力的度量单位。
过程能力指数是表示过程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包含产品规格要求与公差要求)的程度。
在无偏移的情况下通常记作:C p =T6δ式中:Cp为过程能力指数;T为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公差范围;δ为过程特性正态分布的标准差。
二、正态分布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根据过程质量的客观分布规律与质量标准要求相对关系的不一致,正态分布下的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情况。
CPK过程能力分析CPK(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是一种统计工具,用于衡量一个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可帮助确定过程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CPK 过程能力分析将过程能力与设定的规范上下限进行比较,以评估过程的能力。
1.概念:-过程能力指数:CPK指数是衡量过程稳定性和能力的指标。
它是基于数据集的标准差和规范上下限之间的距离,用来表示过程的可控性和一致性。
CPK指数越大,说明过程能力越高。
-规格上下限:规格上下限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确定的允许变动范围。
过程能力应当能够保持在规格上下限之内,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2.计算方法:-过程能力指数CPK的计算需要使用数据集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规范上下限。
通常使用正态分布的近似方法计算CPK。
- CPK计算公式:CPK = min[(USL-μ)/(3σ),(μ-LSL)/(3σ)],其中USL表示规格上限,LSL表示规格下限,μ表示平均值,σ表示标准差。
3.CPK分析的应用:-制程改善:通过CPK分析,可以确定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并识别可能导致不良品的特殊原因。
通过改善这些原因,可以提高过程的能力和效率。
-过程控制:CPK过程能力分析可以帮助制定过程控制界限,确保过程稳定,符合规格要求。
通过及时监控过程变异性,并采取控制措施,可以提高过程品质。
-供应商评估:CPK过程能力分析可用于对供应商的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比较供应商的CPK值,可以确定哪些供应商能够满足规格要求,并为采购决策提供依据。
4.CPK分析的局限性:-基于数据的稳定性:CPK分析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来评估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
如果数据量不足或者不具有代表性,可能会导致CPK值的偏差。
-规格上下限的确定:规格上下限的确定需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以及客户的期望。
如果规格上下限不准确或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对过程能力的误判。
综上所述,CPK过程能力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工具,可以帮助组织评估和改进其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
过程能力研究报告过程能力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实施某项工作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
它包括了执行工作的方法和流程、使用工具和资源、调整和改进的能力等方面。
过程能力的研究对于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研究过程能力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组织或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对工具和资源的使用情况。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评估过程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实地观察和访谈: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组织或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找出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3. 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比较不同组织或个人在过程能力上的差异。
这可以帮助找出过程能力的优劣之处,并确定改进的方向。
根据以上的研究方法,可以撰写一份过程能力研究报告。
报告的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 引言:介绍过程能力的定义和背景,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详细描述采用的调研和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数据分析等。
3. 研究结果:总结和分析调研和研究的结果,包括过程能力的现状评估、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存在的改进和优化方向等方面。
4. 结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说明如何提升过程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引用相关研究和理论依据。
通过这份报告,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人了解自身的过程能力,寻找改进的方向,并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同时,还可以为其他组织和个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6西格玛过程能力分析六西格玛过程能力分析是一种用于衡量和改进过程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它基于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旨在降低过程的变异性,提高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
过程能力表示一个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状态,即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目标的能力。
而过程能力分析则是通过对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过程的能力水平,从而为改进和优化过程提供指导。
六西格玛过程能力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关键因素: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和理解,确定影响过程性能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是人力、设备、材料、方法等各个方面。
2.收集数据:收集与关键因素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准确和全面的记录。
数据可以包括产品质量指标、过程时间、过程成本等。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数据的分布特征、关系和趋势。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等。
4. 过程能力计算: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计算过程的能力指标。
常用的过程能力指标有过程能力指数(Cpk)、过程稳定性指标(Pp/Ppk)等。
Cpk衡量了过程实际产出与规格要求的允许范围之间的关系,而Pp/Ppk衡量了过程的分布性能和稳定性。
5.过程改进和控制:根据过程能力分析的结果,确定过程改进和控制的措施。
可以使用各种质量工具和方法,如因果图、5W1H分析、PDCA循环等,来改进和优化过程,提高过程能力。
六西格玛过程能力分析的核心是准确收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来评估过程的能力水平。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合理评估现有过程的能力,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总的来说,六西格玛过程能力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过程的能力水平,发现问题和改进机会,并通过改进过程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通过六西格玛的实施,组织可以不断精益求精,持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1.过程能力•概念:过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过程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概念理解:•(1)过程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质量是否稳定,②质量精度是否足够。
•(2)所谓处于稳定生产状态下的过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①原材料或上一过程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②本过程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过程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③过程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影响过程能力的因素1.设备方面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供应的稳定程度等。
2.工艺方面如工艺流程的安排,过程之间的衔接,工艺方法、工艺装备、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过程加工的指导文件,工艺卡、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过程质量分析表等。
3.材料方面如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法,配套元器件的质量等。
4.操作者方面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质量意识、责任心等。
5.环境方面如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现场污染程度等。
•过程能力的量化:•在只有偶然因素影响的稳定状态下,质量数据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N(μ,σ2)。
由概率理论可知,当分布范围取为μ±3σ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3%,废品率仅为0.27%•因此可用过程质量特性值的波动范围来衡量过程能力,通常用标准偏差σ表示过程能力的大小。
而且以±3σ,即6σ为标准来衡量过程的能力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性。
若记过程能力为B,则过程能力B=6σ。
6σ过程能力 B =6σ6σ数值越小,过程能力越强;6σ数值越大,过程能力越弱。
过程能力B=6σ。
由于P (x∈μ±3σ)=99.73%, 故6σ近似于过程质量特性值的全部波动范围。
•2.过程能力指数:•概念:过程能力指数表示过程能力对过程质量标准的满足程度。
质量控制中的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在质量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过程能力的分析,企业可以评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过程能力分析的概念、方法以及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过程能力分析的概念过程能力分析是指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特性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该过程是否满足要求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过程稳定性和过程的能力水平。
过程稳定性衡量的是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过程的能力水平则反映了生产过程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生产的能力。
二、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通常是指关键特性的测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抽样、测量或记录得到。
2. 统计分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关键特性的各种统计指标。
常用的统计指标有平均值、标准差、极差等。
3. 过程能力指标计算:根据统计指标,可以计算出一系列过程能力指标,如过程能力指数(Cp)、过程能力指数带偏差(Cpk)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水平。
4. 结果判定:根据过程能力指标的计算结果,可以进行结果的判定。
比如,当Cp和Cpk值大于1时,说明产品在规格要求范围内的可能性较高,表明该过程具有较好的能力水平。
三、过程能力分析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1. 检验工具的选择:通过过程能力分析,企业可以评估生产过程的能力水平,进而选择适合的检验工具和方法。
比如,在过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抽样检验的方式;而在过程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可以采用100%检验的方式。
2. 不良品处理:过程能力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准确判断生产过程中的故障和问题。
当过程能力较强时,不良品通常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而当过程能力较弱时,则可能存在系统性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生产过程。
3. 过程优化:通过对过程能力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所在。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分析过程能力是指企业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于资源、流程、环境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优化,并最终提升企业的质量和效率水平的能力。
而过程能力指数则是对企业过程掌控能力和过程管理水平的量化评价指标。
本文将介绍过程能力的概念及其指数分析方法,并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的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的概念过程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管理、优化各节点的资源、流程、环境等各方面,为生产或服务的过程提供保障并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效率的能力。
企业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能力,进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过程能力的评价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1.资源实力:包括供应商、设备、人员能力、工艺设备、系统工具等;2.流程规范:包括流程的规范制定、管理模式、执行效果等;3.环境控制:包括环保控制、效益监测、安全生产等。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对企业的过程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测和评价,进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过程能力指数的分析过程能力指数是对一个企业在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一种量化评价指标。
同时,过程能力指数也是一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生产或服务过程控制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通常,过程能力指数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环境质量:包括工作环境、资源环境和指标环境等;2.流程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的执行、优化、起止控制和问题管理等;3.客户满意度: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满意度;4.产品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益性等。
对于维度之间没有耦合关系的过程能力指数,可以通过加权平均值的方式进行计算。
但对于存在一定耦合关系的维度,建议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基于过程能力指数的评价结果,同时结合过程产能、生产能力和制造成本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有效的评估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成本效益。
如何提升过程能力过程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并分析相应的过程数据,为制定和优化过程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保障;2.流程优化: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并通过流程拆分、差异化管理等手段,在细节方面进行管理,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3.经验沉淀:将企业过程管理中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制定规范的技术文档和操作规程,以便更好的推广和复制;4.科技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装备和技术,提高企业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省制造成本;5.培训提升:对于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在保证操作技巧的同时,提高其对于过程质量的认识和要求。
品检中的过程能力指数分析与评价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品质的稳定与持续改进对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而在品质管理中,过程能力指数(Cpk)是一种常用的指标,用于评估一个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本文将介绍品检中的过程能力指数分析与评价。
过程能力指数是通过统计分析过程的数据,来衡量过程产出是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它主要关注过程的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用于评估过程是否满足特定的要求。
通常,过程能力指数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特征或属性进行评估,如尺寸、重量、硬度等。
要进行过程能力指数分析与评价,首先需要收集足够的过程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通过取样或检测得到的数据,也可以是实验或生产中得到的数据。
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各项指标,包括均值、标准差、规范上限和规范下限等。
过程能力指数主要有两个常用的指标,即过程能力指数Cp和过程能力指数Cpk。
Cp是通过计算规格极差和过程极差之间的比值得到的,用于衡量过程的能力。
通常要求Cp大于1.33,才能认为过程具备良好的能力。
而Cpk则是通过考虑过程中心位置偏移时的能力,来衡量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通常要求Cpk大于1.33,才能认为过程具备稳定的能力。
过程能力指数分析和评价有助于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质量状况,找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如果过程能力指数低于要求的范围,说明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
可能的原因可以是原材料质量不稳定、设备老化或操作不规范等。
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参数、改进工艺、加强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过程能力。
除了过程能力指数,还可以使用其他工具和方法来评价过程的品质。
例如,正态分布曲线可以帮助判断过程的稳定性和偏离程度;控制图可以帮助监控过程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六西格玛方法可以帮助将过程性能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过程能力指数分析与评价应该结合具体的质量要求和实际情况。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对过程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C P K过程能力分析方法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
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有%散布在区间[μ-3σ,μ+3σ],(其中μ为产品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产品特性值总体标准差)也即几乎全部产品特性值都落在6σ的范围内﹔因此,通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值越小越好。
为什么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来评定过程能力与指定需求的一致性。
之所以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过程度量所能够提供的基线在数量上的受控性;其次,由于我们的度量计划还相当"不成熟",因此需要对过程度量基线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改动以反映过程能力的改进情况。
根据过程能力的数量指标,我们可以相应地放宽或缩小基线的控制条件。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工序过程能力指该工序过程在5M1E正常的状态下,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品的实际加工能力。
过程能力取决于机器设备、材料、工艺、工艺装备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质量以及其他技术条件。
过程能力指数用Cp 、Cpk表示。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当需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的计量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直接按普通的计数数据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处理会有很大的风险。
一般解决方案的原则有两大类:一类是设法将非正态数据转换成正态数据,然后就可按正态数据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另一类是根据以非参数统计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遵循这两大类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成熟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三种,现在简要介绍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1:Box-Cox变换法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2:Johnson变换法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3:非参数计算法当第一种、第二种方法无法适用,即均无法找到合适的转换方法时,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供尝试,即以非参数方法为基数,不需对原始数据做任何转换,直接按以下数学公式就可进行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的计算和分析。
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的要求
组织内诸过程组成系统的应用,以及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诸过程组成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
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的要求
标准鼓励组织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
通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过程。
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过程的输入。
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时,强调以下方面的重
控制
输入
输入
过程能力:概念
过程能力指过程处于正常状态(稳定受控状态)时,加工产品的能力。
通常以产品质量特性数据分布的6倍标准偏差表示。
B = 6σ
工序能力的概念
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
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实际加工能力,所谓稳定状态,应具备以下条件:
工序能力的概念
工序能力又叫过程能力,在机械加工业中又叫加工精度,是指制程所呈现出的一致性(Uniformity)
—机器能力:一机器或设备在一定条件下的操作能力—综合制造能力:制造某一批产品的全部制程,包含设备、人员、材料、环境等在制造周期内所呈现的能力
制程能力分析:利用控制图、直方图、或其他统计工具以决定制程能力的一种系统化工作
进行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
工序能力的测定和分析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
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是提高工序能力的有效手段;
工序能力的测试分析为质量改进找出方向。
工序能力分析的用途
•预测制程与规格符合的程度
•帮助产品设计/开发人员选择或修改制程
•协助设立制程控制的适当抽样区间
•提供新设备采购的功能需求
•不同供应商质量能力的评比
•当不同制程间有相互关系时,可以提供作为规划生产程序的参考
•降低制程的变异性
工序能力分析重要性
在质量控制中收集样本的目的之一便是了解过程(或工序)的生产能力有多大,即生产合格品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如果生产能力太低,那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过程能力反映本身的生产能力,即过程的稳定程度,稳定程度越高,那么生产能力就越大,对计量特性来讲,其标准差σ的大小可以反映过程稳定程度的高低。
基本假定
过程是稳定的,即过程的输出质量特性值X服从正态分布。
产品的规格限(下规格限T L 和上规格限T U )能准确反映顾客(下道工序的工人,使用者等)的要求。
这两个假定分别说明过程的情况及顾客的要求。
)
,(2
σμN
计算工序能力指数需要做三件事情
,x2,…,x n;
从过程中收集一批数据x
1
利用这批数据检验过程的输出特性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即判断过程是否稳定,这有许多统计检验方法,一种简易的方法是利用正态概率纸来判断;
若过程稳定,则可用这批数据估计输出特性的标准差σ,将其乘以6即得过程能力的估计值。
利用正态概率纸的方法判断
将数据x 1,x 2,…,x n 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记为
将点逐一在正态概率纸描出
观察上述n个点,如果它们基本在一条直线附近,则可以认为特性服从正态分布,即过程是稳定的。
)
()2()1(,,,n x x x n i n i x i ,,2,1)),1/(,()( =+
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设备方面。
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
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供应的稳定程度等;
工艺方面。
如工艺流程的安排,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艺
方法、工艺装备、工艺参数、作业指导书等;
材料方面。
如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
法,配套件元器件的质量等;
操作者方面。
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质量意
识,责任心,管理程度等;
环境方面。
如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干扰等。
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
几种情况
1.计量值为双侧公差而且分布中心和标准中心重合的情况
2.分布中心和标准中心不重合的情况下工序能力指数的计
算
3. 计量值为单侧公差情况下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4. 计件值情况下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5. 计点值情况下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2.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由前面公式可知:
1.当μ恰好位于标准中心时,|M-μ|=0,则K=0,
这就是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重合的理想状态;
2.当μ恰好位于标准上限或下限时,即μ= T U或μ=
T L时,则K=1;
3.当μ位于标准界限之外时,即ε>T/2,则K>1。
所以K值越小越好,K=0是理想状态。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例子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3. 计量值为单侧公差情况下值的计算
只规定下限的质量特性界限——对于技术要求以不
大于或不小于某一标准值的形式表示,这种质量标准就是单侧公差,如强度、寿命等。
只规定上限的质量特性界限——如机械加工的形位公差、光洁度、材料中的有害杂质的含量,只规定上限标准,而对下限标准却不作规定。
p C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故不良品率为:例:当C P =1时求相应不合格品率P 。
)
3(2)
(1P U L C T x T P P −=≤≤−=φ%27.00027
.000135
.02)
3(2)
3(2==×=−=−=P C P P φφC P 值增大,不良品率下降,反之,当C P 值减小时,不良品率增大。
不良品率的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不良品率的计算
故不良品率为:
或
)]1(3[])1(3[1)
(1K C K C T x T P P P U L +−+−−=≤≤−φφ)]
1(3[)3(1)
(1K C C T x T P P PK U L +−+−=≤≤−φφ
不良品率的计算
第3节工序能力分析
工序能力判定及对策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