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增养殖现状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213.15 KB
- 文档页数:3
中科院海洋所育成刺参“东科1号”海参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最适宜生长温度7℃~16℃,温度过高海参就会进入夏眠,大大缩短了海参的生长周期。
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红生带领的团队经4代连续选育,育成了耐高温、度夏成活率高的“东科1号”,适宜在山东及河北沿海池塘养殖。
历经多年突破技术难关“2005年夏季,我们以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市、日照市当地野生刺参群体繁育的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来源,从中收集并筛选出棘刺坚挺、体表健康无损伤且处于活动和摄食状态的大规格亲参700多头,构建了育种基础群体。
”杨红生表示,从2006年开始,团队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对各世代苗种实施耐高温和速生性状选育,经4代连续选育成功。
针对我国当前养殖刺参群体存在的个体生长速度慢、夏眠时间长和度夏成活率低等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刺参“东科1号”的育种目标是培育具有生长速度快和度夏成活率高的刺参新品种。
从2006年4月开始,科研人员针对生长速度和度夏成活率两个目标性状开展了选择育种,经过连续四个世代的累代选育,团队于2015年培育出第四世代(G4)核心群体。
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当地普通刺参群体相比,G4代选育群体的生长速度、耐高温能力和度夏成活率均获得明显提高,24月龄参平均体重和度夏成活率分别提高20%和10%以上,相较未选育刺参群体具有明显优势。
经过遗传学、生理生态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与分析,子代苗种的生长和耐高温性状遗传稳定,符合水产新品种的申报条件。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7年审定的18个水产新品种,“东科1号”位列其中,获得水产新品种认定。
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能力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山东东营、烟台、威海与河北唐山等地分别开展了刺参“东科1号”的生产性养殖对比测试,总测试面积达1350亩。
跟踪测定结果表明,“东科1号”两龄参的成活率比未选育的对照刺参群体提高12.7%以上,达到商品规格的“东科1号”两龄参平均亩产比对照刺参群体提高20%以上,养殖效果明显,深受养殖企业的青睐。
池塘养殖刺参技术一、烟台市刺参养殖概况刺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楯手目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营养价值最高,含有粘多糖、硫酸软骨素、海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提高免疫力、延缓细胞衰老、抗肿瘤等生理功能。
近年来人们对刺参等保健食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进了刺参养殖的发展。
烟台作为刺参的生产地,具有发展刺参养殖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近几年来,烟台市充分发挥优势,把刺参养殖作为调整养殖结构、培植渔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着力加以推进。
沿海群众对养殖刺参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出现了池塘养殖、围堰养殖、底播增殖、围网养殖等多种形式的良好局面。
(一)养殖生产情况:近几年来,我市海参增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新兴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
2005年全市海参育苗保苗场达到1000多家,育苗水体30万M3,出苗40亿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达19万亩,其中池塘养殖3.0万亩,潮间带围池养殖1.0万亩,底播增殖15万亩,养殖鲜参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20亿元,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4,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养殖特点:在发展刺参养殖过程中,各地足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
一是以牟平、蓬莱为代表的海水池塘刺参养殖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选择底质适宜、可自然纳水的虾池进行加深改造,并投石筑礁进行人工投饵养殖。
二是以长岛、龙口、芝罘为代表的潮间带围堰(围网)刺参养殖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在潮间带筑坝或围网构筑封闭性养殖池,利用潮汐进行海水交换,以人工投饵为主,天然饵料为辐。
这种养殖模式刺参生长速度快,品质好。
三是以蓬莱、长岛为代表的刺参底播增殖及深水海底围网养殖模式。
(三)存在问题:1、苗种质量下降。
由于部分育苗单位缺乏科学管理,生产出的苗种体质较弱,甚至带队,部分养殖场家缺乏识别优劣苗种的知识,又不经权威部门检疫,造成所采购的苗种质量下降,为以后养殖埋下隐患。
2、部分海参养殖区规划布局不合理。
刺参增养殖技术一、刺参养殖技术1.刺参种苗的中间育成为提供放流与养成用的大规格参苗,需将体长1厘米的参苗经过海上中间育成使其体长达到3厘米,然后再用于放流或养殖。
(1)场地的选择以不投饵为条件的刺参中间育成,其场所必须选在有机物和浮泥能够较容易进入并沉积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处。
该处必须风浪较小,有机悬浮物较多。
所用器材为改良的鲍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外包网目为1.4毫米的网片,笼内铺设黑色的波纹板。
(2)放养密度及育成结果中间育成幼参放养的适宜密度每笼应以400头左右为好。
经中间育成后的一部分种苗以每笼30头的密度继续进行不投饵养殖,大约经过一年,平均体长可达8.4厘米,最大个体可达13厘米。
(3)问题与展望不投饵中间育成的主要费用开支是设施费。
在高密度放养情况下,刺参生长所受的影响可能来自两方面:刺参相互挤压和饵料不足。
应开发多段式波纹板笼以增大附着面积,并进一步探索采用天然杂藻或腌制的等外裙带菜等廉价饵料补充投喂,同时研制适于投喂的高效的人工配合饵料,以加快其生长。
2.刺参的养殖技术(1)养殖场地的条件及设施养殖场要选择在风浪小,不受季节风影响的湾内。
养殖场所要方便操作。
用于养成的笼为聚氨基甲酸乙脂树脂制的圆形鱼筐(为鳗鱼养殖及活鱼运输用的市售品)。
每笼外两侧绑缚8个各重800克的坠石,以增加笼重,保持其在海底的稳定。
养成笼采用延绳式,进行垂下养殖。
(2)养殖结果第一,养殖开始后个体急速生长,以后随着水温的降低生长速度也变慢。
第二,个体越大成活率越高,小个体的减耗可能与部分个体从网孔中逃出有关。
第三,个体大小比较整齐的笼中,其个体生长差异较小,而未经选别的笼中,个体生长差异较大。
第四,从饵料效果看,荒布比石莼的效果好。
石莼在低温下虽不易腐败,但易漂浮,有堵塞网眼的可能。
第五,近3个月的养殖,体长达到10厘米的个体占25%。
二、刺参的放流增殖1.放流区的选择放流区的选择原则是:首先,应选择风浪小,水质清新,潮流通畅,无污染的海区。
S h u i c h a n y u y e海参养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雷鑫我国有20余种可以食用海参,以北方刺参品质为最佳。
海参作为海产八珍之一,既是高蛋白、低脂、低糖的营养保健品,又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及食用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海参消费逐渐走高,高档海参加工成品的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这也刺激了海参养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文章希望通过对海参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的分析与讨论,为海参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帮助。
一、海参养殖的现状1、全国养殖现状据2017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到2016年,全国海参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海参养殖产量逐年递增,2016年产量超过20万吨。
我国海参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直到现在,基本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海参养殖体系。
北方海参以山东、辽宁、河北为代表,其中辽宁海参养殖起步早,刺参养殖及其深加工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南方海参以福建、浙江为代表,其中福建养殖受技术限制,大多选择北方苗种,浙江以南方温差为优势,缩短海参生长周期。
目前市场上的海参苗种主要来自山东和辽宁,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6年这两省海参苗种占比超过98%。
2、辽宁省养殖现状譹訛平均价格变化。
据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数据显示,2014年辽宁全省海参出塘平均价格为每斤46.72元,同比下降30.6%。
现阶段,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辽宁海参养殖产量下跌,由于供不应求,海参价格则有所上升,10头以内规格成品参的出塘价格为每斤50~60元。
譺訛全年出塘量变化。
据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数据显示,2014年辽宁17个总面积为16370亩的池塘海参出塘量为194.05万斤,同比下降11.6%。
按照实际放养面积计算,每亩出糖量为118.5斤,同比下降12.2%。
譻訛苗种价格、投苗量变化。
2014年,辽宁17个总面积为16370亩的池塘投苗总量为7301.5万头,总体费用为3479.19万元,平均每头价格近似0.5元,同比下降34.25%。
关注水产新品种刺参“鲁海1号”长速快成活率高由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刺参“鲁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10-2018)是以本土优质野生刺参为亲本,选育获得的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刺参新品种。
它的诞生解决了当前我国刺参因长期累代自繁、近亲杂交而导致的种质资源日趋退化、生长缓慢、抗逆性差等问题。
刺参种质退化日趋严重刺参自古以来就以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功效而倍受国人青睐。
2000年以来,刺参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拓展规模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我国单品种养殖产值最高的海水养殖品种,也是我国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国刺参在生产中,因长期小群体累代自繁、近亲杂交导致的种质退化现象日趋严重,生长缓慢、成活率低、个体生长差异大以及老头苗等现象时有发生,养殖效果极不稳定。
据2018年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7年我国刺参增养殖规模达21.92万公顷,苗种产量52&09亿头,养殖产量21.99万吨,苗种养至成参平均成活率约为4.16%,生产效率较低,影响并制约着刺参产业高效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持续开展刺参优势性状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可为刺参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添新动力:历经十年选育出“鲁海1号”2003年起,育种单位广泛收集保存在我国烟台长岛、威海荣成、青岛崂山、大连长海、日照东港五个地理群体的本土野生刺参,开启新品种选育,至2013年形成了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鲁海1号”。
2014-2017年,在青岛国家海洋15620"?51C•气刊|关注选育技术路线-►-►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鳌山卫镇)和山东威海荣成市虎山镇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2013年选育的G4代刺参“鲁海1号”为亲本,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未经选育的刺参为对照,连续开展了两个生长周期的生产性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新品种较未选育刺参具有显著的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等优势特征,且性状稳定。
海参市场分析现状引言海参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海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本文将对海参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海参市场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以及对海参营养价值的认识提高。
目前,全球海参市场规模已经达到XX亿美元,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增长。
海参品种海参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黄金海参、刺参、马蹄参等。
每种品种的价格和市场需求都不同,黄金海参因为其稀有和独特的口感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产地分析海参的产地主要有中国、韩国、日本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参生产国,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海参产量和出口量居全球前列,其中大连和青岛是中国主要的海参产地。
消费者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海参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海参被视为滋补食品,被认为有益于健康和美容。
市场竞争由于海参市场的前景广阔,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竞争。
海参产品的品质和价格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品牌主打高端市场,通过提供优质的海参产品来占领市场份额。
市场发展趋势未来,海参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参养殖技术将不断提升,生产成本降低,海参市场将更加繁荣。
2.国际贸易:随着全球贸易的加强,海参的国际市场将继续扩大,尤其是在亚洲市场需求旺盛。
3.品牌建设:品牌在海参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
结论海参市场因其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海参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在未来几年内,海参市场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品质和品牌建设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对海参市场现状的简要分析,希望能为读者对海参市场的了解提供一些帮助。
我国刺参养殖现状及对策刺参,被列为“八珍”之一,在海参中最为名贵。
营养价值极高。
刺参在我国适宜于生长在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是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长刺参资源的不断减少,产量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我国北方沿海养虾而积很大,约有几百万亩,由于虾池不断老化,养虾业呈下滑趋势,利用虾池养殖刺参、加适当的投入就能收到相当可观的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己成为养殖对虾和虾池养殖文蛤之后又一养殖热点。
在2~15米海域则是进行筏式和海底沉箱养殖刺参的优良区域。
一、刺参养殖现状2003年我国海参总产量3000吨,其中刺参产量2000吨,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宁省。
在所有养殖刺参中,底播养殖的方式由于更加接近自然生长方式,刺参品质最佳,但是受到养殖条件的限制,底播而积较小,养殖周期也比其它方式更长,一般需要弃以上。
2009年我国底播刺参产量约100吨,主要集中在辽宁省长海县和山东省长岛县。
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年消费海参约达5000吨,供求缺口巨大。
据悉,目前我国海参市场缺口主要依靠进口来弥补,但这很难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且价格较高。
为此,大力发展国内海参养殖,不失为明智之举。
根据刺参生活习性,池塘应建在海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刺参生长较快。
刺参人工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养殖技术简单,泥底池塘投石养殖、浅海底播养殖均可。
二是市场前景广阔,海参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不愁销路。
三是效益高。
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该市每年每亩养殖效益均在二万元以上,有的效益可达三万元,现在该市池塘养殖海参达到3000多亩,海水底播达到1200多亩。
1虾池养殖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
我国北方养虾池很难达到刺参所要求的底质条件,虾池大多数是泥质和烂泥底质,在水质无污染的情况卜,虾池底质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人为改造条件,完全可以把小良底质改造成适宜刺参生长的优良底质。
黄河口刺参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进展作者:左明,薄学峰,刘金明来源:《河北渔业》 2014年第11期左明,薄学峰,刘金明(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 山东东营 257091)基金项目:东营市科技计划专项“黄河口刺参规模化苗种繁育及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2011225)。
刺参富含粘多糖、胶原蛋白和海参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铁、锰等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海产品。
但是由于水质浑浊,透明度小,盐度不稳定等客观条件所限,黄河口地区没有刺参的自然分布。
2003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引进刺参于黄河口地区进行养殖试验和推广,于2004年获得成功,开创了山东省“东参西养”产业格局的先河。
随后刺参养殖技术迅速在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得到推广。
刺参的引进和推广,对于改善黄河口地区海水养殖业的品种结构,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在近几年的刺参养殖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由于在黄河口地区无刺参的自然分布,只能从胶东地区等刺参原产地购买苗种,而这些外地购买的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成活率低,导致养殖效益下降;二是由于黄河口地区水质浑浊等自然条件限制,参池水质恶化偶有发生,刺参病害偶有出现;三是刺参在池塘底部活动,上层水体闲置造成浪费。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黄河口地区刺参规模化苗种繁育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通过若干途径,解决刺参种质资源问题,提高水体水质条件,并通过于其他经济价值高的海产品进行混养提高参池附加经济效益。
1开展刺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改善刺参苗种质量针对外地购买苗种适应性差,影响养殖效益的问题,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与东营海跃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刺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挑选黄河三角洲地区养殖的个体大,性腺饱满,3龄以上的刺参作为亲本,在采卵与孵化、幼体的选优和培育、饵料投喂和水质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成熟的优良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刺参养殖要注意哪些问题?刺参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医用价值。
它是我国有记载的20余种食用海参中食用价值最大,且唯一分布于黄渤海海域的温带品种。
发展人工增殖养殖有着理想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前景。
因此,越来越被人们所广泛重视。
现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调查研究,就刺参的生活习性及增养殖技术做如下简要介绍。
海参养殖:海参饲养方式和场地一、生活习性与生理生态刺参喜生活于岩礁底的浅海中,特别喜在海藻繁茂的地方。
刺参也分布于大型藻类生活的沙泥底质,纯泥底很少有刺参分布。
摄食量最高值出现在2—3月份,最低为8月份。
刺参摄取海底表层的沉积物,包括大小不同的沙泥粒、砾、贝壳片等为主体及混在其中的硅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
海藻碎片、原生动物、螺类及双壳类的幼体,桡足类、虾蟹类的脱皮壳,各种有机碎屑及细菌等。
刺参消化摄取饵料中可被消化吸收的有机物。
有资料表明,细菌及微小底栖硅藻是沉积物食性刺参的主要食物。
2cm幼参生长的最佳温度为19-20℃,适温范围为15-23℃,生长温度范围为0.5-30℃,5-15cm刺参生长最适温10-15℃。
刺参开始产卵的水温为15-17℃,产卵盛期水温17-20℃。
刺参行动缓慢,10分钟可运动1米。
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地方,则移动范围更小。
刺参在高水温期躲在岩石下或洼处不活动,身体收缩并变硬,进行夏眠。
夏眠时,水温为20-24℃,但人工培育的体重2-8克的幼参在此温度下并不夏眠。
刺参的再生能力很强。
如受到刺激或因水质过混浊、温度变化过大等均可产生“排脏现象”,以后在适宜条件下又可长出,甚至在将身体一分为二切断的情况下,部分仍可成活。
二、种苗的中间育成技术1、目的:为提供放流与养殖用的大规模参苗,将刚出他的1cm 的参苗经过中间育成,使其体长达3cm左右,然后用于放流与养殖。
2、方法:(1)海底固定宠中间育成:选择避风浪的低潮线区域,投放外包网衣的金属框架的大网笼,内放石块,进行中间育成。
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池塘养殖中试与效果评价刺参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野生刺参的资源受限,因此刺参的人工养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池塘养殖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养殖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池塘养殖中试与效果进行评价。
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池塘养殖是指利用刺参在池塘中繁殖和生长的方法,通过选择多刺品系的刺参,将其在池塘中进行繁殖、成长,并逐代选拔,最终培育出品质优良的子三代刺参。
该养殖方式具有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优势。
在进行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池塘养殖的中试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取适合养殖的刺参种群。
一般来说,选择个体体型较大、生长快、耐胁迫能力强的刺参,作为繁殖种源。
然后,将选取的种源刺参投放到养殖池塘中,进行自然繁殖。
在繁殖期间,需保证池塘水质清洁、温度适宜,并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
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生长,刺参种群将得到增殖。
接下来,根据所选刺参种群的生长表现和品质指标,进行第一次三代采样和评价。
根据刺参的体长、体重等指标,对每代个体进行记录和测量。
通过对采样刺参进行品质分析,如蛋白质含量、肉质鲜嫩度等,并与野生刺参进行比较。
根据评价结果,筛选出优良个体,作为下一代的种源。
在连续三代的繁殖和评价过程中,随着每代的筛选和培育,刺参品系将不断改良和优化。
第三代的刺参将具有较高的品质指标和生长能力。
此时,可将子三代刺参投放到养殖池塘中进行正式的商业化养殖。
刺参多刺品系子三代池塘养殖的效果主要通过对刺参的生长性能和品质指标的评价来进行衡量。
生长性能评价。
通过记录刺参种群的个体生长数据,如体长和体重的增长情况,计算出相应的生长指标,比如日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等。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到刺参品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从而判断其经济效益和养殖效果。
品质指标评价。
通过对采样刺参的肉质进行分析,了解其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肉质的鲜嫩度等指标。
还可进行感官评价,如口感和风味的好坏。
刺参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作者:姜艳代文汇王静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17期【摘要】经过研究和分析刺参育苗过程中的种参升温促熟培育、产卵受精与孵化、幼虫培育、稚参培育、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刺参养殖模式——刺参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该模式培养的刺参生长快、出苗量、规格大,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刺参;苗种培育;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刺参以其特有的营养保健与药用价值历来备受消费者推崇。
近年来,随着刺参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养殖生产迅猛发展,对苗种的需求尤其对大规格苗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为了当年培育出大规格苗种,山东不少场家将刺参人工育苗时间提前到3月份,而在山东沿海刺参自然条件下的成熟季节为5~6月,这就要求对刺参提早进行升温促熟,以达到提前产卵、早出苗种的目的。
作者通过控温、控饵、强化管理等措施,优质种参比自然海区提前2~3个月成熟,延长了当年苗种的适温生长期,采取水质调控、科学投饵、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培育出健康参苗,将育苗周期降到1年左右,而且有效提高了生长速度、出苗量、规格和成活率,充分保证了苗种品质,为刺参养殖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年内刺参实验水体24000m3,规格100~400头/kg,苗种产量28.84万kg,单位水体出苗量可达12.02kg/m3,远远超出了传统刺参育苗模式的产量和规格,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2010年11月,选择个体在250g以上的野生刺参作为种参,共15000头,在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进行实验,实验水体24000m3。
1.2 方法1.2.1 種参升温促熟培育1.2.1.1 密度及温度控制2010年11月开始蓄养,种参密度控制在15~20头/m3,水温控制在10~11℃,溶解氧不低于5~6mg/ml。
遵循逐渐升温的原则将蓄养池的水温一步步升高,使之经过低温期(0~6℃)、中温期(6~10℃)和高温期(10~l6 ℃)。
刺参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年)刺参产业创新团队二〇一六年六月目录一、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 (1)(一)国外产业发展趋势 (1)(二)国内产业发展趋势 (1)二、我省产业现状、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5)(一)产业现状 (5)(二)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9)三、发展思路及目标 (12)(一)总体思路 (13)(二)基本原则 (13)四、发展途径 (16)(一)重点工作 (17)(二)基础性工作 (20)(三)前瞻性工作 (20)(四)应急性工作 (21)(五)建立区域性综合试验站 (21)(六)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 (23)(七)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工作 (24)五、主要创新点及特色性工作 (24)六、研发进度及分年度计划 (26)(一)五年总体研发进度 (26)(二)分年度研发计划 (28)七、政策与措施 (35)(一)加大财政支持,增强科技支撑 (35)(二)优化创新环境,激励成果转化 (36)(三)完善生产制度,强化质量监管 (36)(四)引导多元融资,健全保障机制 (36)八、重大工程建议 (36)(一)刺参原、良种繁育推广工程 (36)(二)刺参产业核心园区示范工程 (37)一、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一)国外产业发展趋势在国外,由于对刺参营养、药用价值的认知程度不够,对海参产品基本不认可、不食用,仅将其作为普通野生水产品种类开发。
在科研领域,海参更多的被看作棘皮动物分支学上的常规种类,仅进行了一些室内孵化试验、与虾混养试验以及体内提取物的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而关于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研究工作尚无人从事。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刺参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产品需求量不断提高,国外对海参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天然野生海参的加工和出口已成为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冰岛及一些非洲国家水产品行业中重点发展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