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化县旅游文化介绍

新化县旅游文化介绍

新化县旅游文化介绍
新化县旅游文化介绍

新化县旅游文化介绍

家乡,对于每个背井离乡的人而言,永远都是内心深处的一份难以言尽的眷念。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次离家的学生而言,这种情怀更甚,总觉得家乡的一切都那么的美好,每一片土地都是那么的魅力。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湖南新化。

新化县的地理环境是: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势险要,与外交通极为不便。南北两端似乎有着天然的屏障,阻隔了这个古老的县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于是,古朴淳厚的梅山文化得以留存。新化县的文化以古梅山文化为主,现在依旧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传统的新化山歌,傩头狮子舞,梅山武术等。新化县又被誉为“国家武术之乡”,新化东方文物学院更是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的无数人才。

梅山文化包括了极其丰富的内涵。我要将这些文化融入三个极具特色的景点中,向大家做一一的展示。他们从南向北依次是: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

首先向大家介绍的紫鹊界秦人梯田。总面积312.5公顷,遍布于500~1000余米的十几个山头,辗转盘旋,仪态万方,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令人赞叹不已。紫鹊界的背面还有万亩金银花基地,还有48座瑶人寨遗址的人文景观。据调查,这片梯田的形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柔和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景观。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在稻作文化中也是很罕见的。

奉家山区紫鹊界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商周。两汉时期,统治阶级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多次颁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并积极鼓励种植“高田”。紫鹊界梯田起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苗瑶民族是紫鹊界梯田这个人间奇迹的始创者,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连同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的梅山文化,留给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从紫鹊界向北,就到了油溪乡高桥村的梅山龙宫。相传黄帝登熊山,将灵额葱笼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龙池。九条青

龙游入资水,被梅山油溪石竹湾的风光灵气所吸引,高兴得在水中游、云中飞、洞中舞,久久不愿离去,一住就是几千年。新化古称梅山后人便把这个岩洞叫做梅山龙宫。它是一个地下溶洞群,共有九层洞穴,由上万个溶洞组成。洞府现已探明长度2876米,已开发的面积58600平方米,目前可游览的路线长为1696米,其中包括长466米世界罕见的神秘地下河。洞内景观丰富多彩,绝世景观举不胜举,既有大量姿态各异的流石景观,又有美不胜收、玲珑剔透的石笋、石钟乳景观,还有千变万化的断面形态和蚀余小形态景观。其中峡谷云天,玉皇天宫,天宫仙苑,远古河床等被誉为五大世界溶洞景观之绝。

梅山龙宫的峡谷层楼式结构、非重力水沉积物、远古河床沉积物是当前国内洞穴专家最感兴趣的研究热点。梅山龙宫峡谷层楼结构,与资水河床、地貌同时形成,是地壳抬升、短暂停滞,再抬升、再停滞反复过程的结果,反映了这个地方地壳的运动。梅山龙宫非重力水沉积典型稀有。洞穴中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水作用的产物。滴水、溅水、流水、池水,都直接受地心引力支配,是重力作用的结果,称重力水。重力水形成石笋、石钟乳、鹅管、石幔、水下石葡萄等物体。梅山龙宫远古河床沉积层,离资江水面60米,代表了当时资江水位。也就是说,资江现在下降了60多米。河床上层既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又有酷似宝塔的石笋,在洞穴地下河沉积景观中,国内罕见。梅山龙宫古河床应是近百万年来资水演化历史与环境变化的生动记录。

从梅山龙宫出来之后,一路向北就来到新化北部,距县城50多公里的大熊山。这里有湘中的最高峰,海拔1622米;山体壮观,气势磅礴。溪流风光秀丽如画,飞瀑层叠多姿多彩,山、水、林、寺相得益彰。大熊山总面积7623公顷,4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宏大的山体,横亘湘中,连绵百里,蔚为壮观;座座山峰上,云雾绕绕景象万千,最高点九龙峰海拔1662米,属湘中最高峰,与海拔1602米的了望台遥相耸立。

公园内物种繁多,是湘中唯一的物种基因宝库,有国家保护的银杏、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珍稀植物43种,以及云豹、草号鸟,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27 种。在大熊山正中部,有千岁银杏,十人合抱,枝繁叶茂,有“中华银杏王”之美秋日大熊山,鸡抓槭浓密的绿叶和吴茱萸五加盛放的金黄色花海,令人流连忘返。相传蚩尤战败后,带领九黎族部落普植梅树、杜鹃、枫树,因此,秋天满目红枫,寄托着远古先人“雪里梅花开,迎来万山红”的理想。

这里资水悠悠。山间公路盘纡,林木荫蔽,修竹摇曳,山花香,百鸟啭鸣;山谷间,清泉飞瀑,溪淙淙,如歌似曲。樊家洞峭壁横断,半空中飘落百尺缟素,只见飞瀑崩泻,银丝溅落,珠雾飞扬,云蒸霞蔚。停立瀑布前,仰望万艟明珠倾泻而下,飞虹溅玉,声若滚滚春雷,震人心魄。樊家洞往西北10余公里,是大熊山主峰九龙池,水深如墨,清凉彻骨,尤为奇特的是九股清泉从池底冒出,涌砂喷珠,川流不息,咕咚声清雅悦耳。登上九龙池山巅。极目远眺,大山云雾迷离,苍海茫茫,山峦林尖笼罩在轻烟之中,如持缟素,披罗纱,幻化莫测。溪流两岸林茂竹青,花香草碧,山体多姿多彩。山,水,林浑然一体,幽、险、神集于一身;田家垣、樊家洞、夏家冲、桐子冲等十几处瀑布和上百处跌水,给大熊山增添千般野趣,万般境界。

大熊山除了宜人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不容忽视的。2002年国家林业局以及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审委员会在大熊山考察坚定了樊家洞内的牙齿和腿骨化石,有力的证明了,大熊山是远古时期南方部落首领蚩尤的故里,以及苗族和瑶族发祥地。在大熊山以及周边的山区依旧可以发现古来的苗瑶村落。同时在大熊山先依然存在蚩尤屋场,蚩尤庙,蚩尤碑等遗迹。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

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既拥有风光秀美的大熊山,也有如同鬼斧神工的人造梯田,还有堪称一绝的梅山龙宫。就是这样一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梅山儿女。家乡,套用“根叔”的一句话来说,就是那个你天天在心里面骂他一百遍却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坏话的地方。任何一个游历在外的人对于家乡的感情都是深厚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好。在此,我衷心地为家乡祈福。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座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半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其代表性建筑,主要有“白玉堂”、“黄金堂”、“万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恒堂”为曾国荃故居)。

富厚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新潇湘八景之一。

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整个建筑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厚堂多为石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当年正门上悬挂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门前花岗石月台上飘扬着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景象颇为壮观。整个建筑虽具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虽有雕梁画栋却不显富丽堂皇,基本体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

曾国藩简介:(1811—1872)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谥号曾文正公,毛泽东曾经说过“近人中独服曾文正公”,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能够让毛泽东都如此佩服不已,舍得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有人会说,因为他们都是湖南人,靠的都是湘军起家。也许这算的上一个小小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的生平事迹。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颖,28岁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10年七迁连升十级,在回家为母亲吊丧之前官至礼部右侍郎,官居二品。1852年回家为母亲奔丧。其间,太平天国的硝烟已经席卷湘楚大地。此后,曾国藩以家乡团练为基础,组建湘军,开始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征战太平军。在与太平军进行奋战的过程中,曾国藩一步步壮大湘军的力量,历经十余年的时间,最终打败了天平天国,被朝廷加赏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后来又出任两江总督等职务。

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也没有忘记提携学生和门人,大家众所周知的在中国晚清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出自曾国藩的门下。由此可见他的气度和风范。曾国藩由此也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真正拥有自己部队,拥兵自重的汉人。但是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立即遣散湘军。有人表示不解以曾国藩这只有着严格纪律和强悍作战力的军队,曾国藩完全可以与腐败落后的八旗军队和绿营相抗衡。但是,也许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有坚决推崇程朱理学的人而言,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为求自保,于是他遣散了这只由一手培养和壮大的湘军。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向来是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成一家说法。我想作为一个对于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的人而言,我并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评价曾国藩的功与过。但是我觉得,在清代这样一个由满人来掌控天下的朝代而言,曾国藩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有他过人的地方。同时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与他在一生当中从未停止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当官,打仗,亦或是,研究学问,曾国藩也一直都没有放弃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他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不厌求学,不耻下问的心态。

学者对于曾国藩的政治评价难成一统,但是对于曾国藩的家书的地位确实达成了难得的共识。《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体现除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一个称谓了我国近代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外交家,一个成为了著名数学家。孙辈曾广均,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但是没有人涉足军界和政界,这也许与曾国藩不让做子孙带兵打仗的遗训有关,同时这些人一个个成为了著名学者,也与在曾国藩严格的家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目录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2)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2) 五、职场健康与安全 (8) 六、课时安排 (8) 七、考核方式 (8) 八、参考教材 (9)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总学时:72课时)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与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旅游概论》是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它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双方活动,影响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学习,要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学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酒店服务专业的其他学科和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和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的产生,旅游者的条件,构成旅游业的要素,影响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等,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工作和旅游经营管理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3.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旅游的基本要素,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旅游者的条件。 (3)掌握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4)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细分,以及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

(5)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和意义,理解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旅游概论》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只有在学习了此课程并对旅游学科有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酒店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旅游地理》课程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应先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本课程与《旅游心理学》、《前厅与客房服务》等专业课程相配合,共同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基本体系。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媒体的设置应是多样化的。教学媒体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还应配有多媒体教学、习题讨论、实习等教学媒体和手段,加深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能力。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也应结合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班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定期进行参观、游览、讨论、评论,增强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感性认识,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能力,为今后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四、本课程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旅游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概 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特点、旅游 的类型。了解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产生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A卷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和()两大类。 2、旅游文化的特征有()()() 3、中国的四大宗教有()()()() 4、中国八大菜系包括()()()()()()()() 5、社会景观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化旅游?二者有何关系? 2、中国古城建筑有哪些特征? 3、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分类?各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简述酒文化的属性及其研究对象。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游兴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 2、分)15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旅游文化有何影响?(A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1分) 2、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分) 4、山东菜系、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4分)(或者答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也可) 5、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聚合,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结果和过程。(5分) 2、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惯的鲜活体现。(5分) 3、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如茶史、茶诗、茶道、茶艺、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5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旅游,(2分)旅游文化属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文化旅游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但其构成要素要比旅游文化简单的多。(8分) 2、(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2分) 分)2)重视城市的选址(2(.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2分)

旅游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一门必修的学科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旅游基础知识,并为继续学习导游讲解服务等其他专业课程做好必需的知识准备。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为依据,其中专业知识分基础知识、旅游景观两大类,具体包括旅游业的概况、中国文史常识、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民族与民俗、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自然旅游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世界遗产等9个相关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旅游服务所需的相关知识作为活动的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为110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旅游业的了解,构建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民俗、宗教、建筑、园林、饮食、风物特产等基本知识,并能在旅游计划的制定、旅游产品的推销、指导游客的购物、导游讲解服务、景区服务等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达到全国导游员职业资格相关考核内容的基本要求,建立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初步认识,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祖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热爱,陶冶健康的情操,培养学生善于沟通、易于合作、表达流畅、大方热情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具有介绍旅游产品的基本能力; ·具有阅读旅游地图的基本能力; ·具有对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初步的欣赏能力; ·具备在导游讲解服务、景区服务中运用旅游基础知识的能力; ·具有收集、分析旅游信息的初步能力; ·具有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旅游管理的心得体会

学旅游管理的心得体会 篇一:旅游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做整合做营销做服务 ——香港理工大学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 20XX 年是xx市旅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xx市做为优秀旅游城市,承办了 xxxxxx节。借助xxxxx节这个炫丽的大舞台,xxx将抓住机遇向国际展示并提升清远形象。市政府深知要想提升清远形象、做好xx旅游必先炼好“内功”。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的“香 港理工大学文化旅游管理培训班”8月成行。在组织部及公司领导的安排下,我做为一名旅 游投资开发企业的工作人员很荣幸成为培训班的一员,赴港参加为期5天的培训课程。本期培训在课程安排上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授课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 学院几位专家教授从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城市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目的地前沿营销战略、 旅游服务业的市场营销与管理及个角度引导我们去思考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工作及方法。外访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座谈会则让我们从他们的实际操作

中了解学习如何进行城市旅游推广。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城市形象推广是门精而深的学问,在5天的培训中,专家教授们从 专业角度帮我们打开了思路。以下是我通过这次培训从3个层面总结出的心得体会: 一、整合旅游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章程,让旅游要素自由流动和重组,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旅游区 域,从而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传统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局限于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虽然这样的资源观念由于市场仍 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需求是变化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对 资源的认识的变化,所以旅游资源的概念在不断的向社会所有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发 展。现代旅游资源观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我们清远地区的旅游环境,我们拥 有并有开发空间的有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会议旅游资源、休闲旅游资源、健身旅 游资源、节庆旅游资源、再加上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整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 (6)培养学学生具备制定工作计划步骤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商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纪律性;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专业能力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能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应用到旅游活动实践中,能胜任导游服务、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工作中对旅游文化应用的要求。 具体包括: 掌握我国主要的历史、山岳、水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建筑、园林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饮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民俗旅游文化。 (2)素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讲解旅游文化相关知识; 能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 能分析探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中国旅游地理”培养学生对我国主要地理资源的赏析,为本课程文化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广而择重,博而求精,彰显中华,兼顾地域。使学生掌握旅游工作中的文化知识与讲解技能,本课程以类型为载体,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四大情境,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表10-1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 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 (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探索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7465347.html, 探索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袁琳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8期 摘要: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 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课程;创新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 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素质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等。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文化现象、解决旅游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 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

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系统介绍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分别介绍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几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客体文化。在课程后续建设中,将结合河南旅游文化实际,研究探讨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向旅游文化产业大省迈进的发展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点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要点:了解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回顾旅游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旅游活动实质、旅游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要点: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主体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角色、个性心理及审美倾向等。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要点:认识旅游客体及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对象,把握旅游客体的类别与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和掌握自然美、人工美的构成及审美观照,掌握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所属系部:旅游艺术系 学时:30 编写执笔人: 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2013年8月10日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后续课程:《旅游美学》。 1.2课程基本理念 《旅游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注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导游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3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民俗文化》采用以任务驱动并参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来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主要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与旅游主要概念、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2)掌握中国各民族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 能力目标: (1)具备民俗导游能力,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与分析; (2)能利用民族民俗相关知识进行传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具有旅游市场拓展能力; (3)具备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所需的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逻辑思维及创新的能力; (4)能灵活运用与分析民俗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能撰写个性化导游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doc 11页)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doc 11页)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旅游文化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类别专业一般课 总学时26(16/10) 开课学期大二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考核方式考查 编写人张静制定日期2009.2.26 审核人葛书环审核日期2009.2.26 修订人张静修订日期2010.3.1 审核人张凤新审核日期2010.3.1 一、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

P10-1 山水 历史 文化 赏析古代科技发 明推介; 关帝庙(道 教)文化讲 解; 山岳、湖泊、 河流、海洋 文化导游讲 解 K10-1:山水历史文化的类型 K10-2:山水历史文化的内涵 K10-3:山水历史文化的主要代 表作品 K10-4:对我国主要的山岳、水 域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讲解 10-1-1: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和典型代表; 10-1-2:掌握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中著 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0-1-3:掌握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道教 名山; 10-1-4:熟悉森林风景文化的典型代表; 10-1-5:熟悉石林溶洞文化的典型代表; 10-1-6:掌握山岳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10-1-7:掌握水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10 P10-2 中国 建筑 园林 文化 赏析古代园林赏 析; 校园旅游文 化释义 K10-5: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 类型 K10-6: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 内涵,古代园林的构景方法 K10-7: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 主要代表作品 K10-8:对长城、苏州园林、颐 和园、天坛等典型的古建筑、古 园林、古坛进行导游讲解 10-2-1:了解园林文化的发展历史; 10-2-2:掌握古典园林的分类、构成要素 及构景方法; 10-2-3:理解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10-2-4:掌握各类型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如苏州园林、颐和园。 10-2-5:理解长城与城堡的历史变迁; 10-2-6:掌握长城与城堡的典型代表; 10-2-7:掌握坛庙与陵墓的典型代表,如 天坛; 10-2-8:掌握宫殿与官衙的典型代表,如 故宫; 10-2-9:掌握常见的古代民居类型及代表。 8 P10-3 中国 饮食 文化 赏析如何选购和 饮用酒; 茶的制作工 艺; 著名菜系、 酒水、茶叶 介绍 K10-9:饮食文化的类型 K10-10:饮食文化的内涵 K10-11:名酒、名茶、八大菜系 K10-12:饮食文化的导游讲解 10-3-1: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10-3-2:理解烹饪文化; 10-3-3:掌握主要地方风味和名菜掌; 10-3-4:理解酒文化的渊源; 10-3-5:掌握中国名酒; 10-3-6:理解酒礼与酒德; 10-3-7:熟悉酒人与酒话; 10-3-8:熟悉茶文化的历史; 10-3-9:掌握茶的种类与名茶; 10-3-10:理解品茶与茶俗及茶的一般制作 过程; 10-3-11:理解茶道精神。 4 P10-4 中国 民俗 艺术 文化 赏析我国主要民 俗文化讲解 K10-13:民俗文化的类型 K10-14:民俗文化的内涵 K10-15:我国典型的戏曲、诗词、 游记、风俗 K10-16:对我国民俗艺术的导游 讲解 10-4-1:了解旅游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10-4-2:掌握山水诗词、名胜楹联的典型 代表; 10-4-3:掌握山水游记、神话传说中的经 典代表; 10-4-5:理解戏曲歌舞文化; 10-4-6:理解书画雕塑与民间工艺文化; 10-4-7:熟悉我国主要的民间风俗习惯及 掌故传说。 4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旅游文化课程总结【最新】

旅游文化课程总结 专业:粮食工程姓名:李刊学号:110107915 记得上个学期就听说过旅游文化这门选修课,并且在自己平常的游山玩水中都是不知道看什么,所以这学期就选择了这门课。现在已经到了这门课结束的时候了,想想这10周的时间里,我对旅游这个休闲活动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旅游文化 在第一次课上,老师就讲述了旅游的好处以及各地的风景名胜。在旅游中我们发现美,在旅游中我们感受美。在旅游中我们领略各具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中我们陶醉于五光十色的文化之中。每一片地域都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光辉灿烂、跌宕起伏的文化。如前所述,从本质和功能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属性。虽然它必须以支付必要的花费为前提——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但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是文化享受”,经济在旅游活动中仅仅是起保障作用,“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 1 / 7

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 2 / 7

选修课——旅游文化

选修课: 1 中国你最想去的地方(理由、和谁去、怎么去、去前会准备什么);喜欢怎么样的上课方式(有何建议)。 丽江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25.1度,最低气温-27.4度,每年的5—10月为雨季,7、8月特别集中。 丽江大研镇是一个值得你慢慢体会的地方,这座古城与雅典、巴黎等国际知名的城市同时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台地上,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该城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这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大研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宋未元初,是中华民族优秀建筑的缩影。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沿水源流向呈八卦式网状布局,是我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布局,许多建筑学专家考察认为:丽江古城的历史比被誉为世界样板的英国翰洛城早数百年,布局比翰洛城更科学。2009年,大研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 四方街是这座古城的中心,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各路商客们聚首交易的地方。古城中有许多条道路从不同方向通向这里。白天,四方街是丽江的货物交易市场,人流如织;晚上,寂静的四方街被客栈红红的灯笼映衬着,光洁的青石板泛着柔和的微光。大研古镇是每个去丽江旅游的人的必去之处,古镇是个中西文化与古新文化结合的地方,在那既可见识到古老的东巴文化,亦有现代化的洋人酒吧。整座古镇被一条小河流所包围,去那之前便听说,因为古镇房屋结构和造型都差不多,很容易在里面迷失方向走不出来,但只要顺着小河流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出口。据说凡是有重要人物来丽江视察,古镇便会进行隆重的洗街仪式欢迎来宾。洗街的具体做法是把小河的出口堵住,让河水漫过古镇大大小小的街道,然后再把出口打开,让河水褪回到河道。经过这样一洗之后,街道特别的干净。木府占地面积四十多亩,有许多建筑都是后来补建的,因为老建筑在几年前的丽江大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木府中建有古镇中最高的楼房,上得顶楼可以俯瞰整个古镇,只见一个个屋顶密密相间。古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跨国爱情故事,有这么一例甚至上了当地的电视台。一位韩国女大学生来到丽江旅游,在古镇结识了一个纳西族青年,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度过了几天,终于大学生要离开了,青年恋恋不舍的送走了她,但是在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总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在得知女大学生还要在北京逗留几天然后回国的消息后,他立刻买了机票赶到北京……尽管女孩的父母极力反对此事,但两人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现

旅游文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本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A类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名山秀水和著名景点,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名山;第二,中华秀水;第三,中华名胜; 通过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和知名景点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中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旅游文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有代表性的名山秀水及知名景点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熟练的讲解主要景点,培养良好旅游从业素养。 三、先修及后续课程 (一)先修课程: 《旅游典故》 (二)后续课程: 无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中国旅游文学概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文学概说 第二节旅游文学与旅游文化 第三节中国旅游文学简史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学的基本概况、熟悉中国旅游文学的发展简史。 第2章中华名山 教学内容:第一节泰山 第二节黄山 第四节华山 第五节庐山 第六节峨眉山 第七节长白山 第八节天山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华名山的基本概况,能熟练的用文学语言对中华名山的主要景点进行讲解,熟悉“三山五岳”、“五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等著名山岳。 第3章中华秀水 教学内容:第一节长江

第二节漓江 第三节九寨沟 第四节西湖 第五节黄果树瀑布 第六节都江堰 第七节鸭绿江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以水资源作为主要景点,能熟练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能对主要景点进行讲解。 第4章中华名胜 教学内容:第一节长城 第二节故宫 第三节秦兵马俑 第四节苏州古典园林 第五节敦煌莫高窟 第六节布达拉宫 第七节滕王阁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十大名胜古迹、能够熟练的运用文学语言对中华名胜进行讲解,掌握万里长城、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代表性景点的导游词。 五、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 无 六、本课程课时分配 本课程总课时为32课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具体 分配见下表: 七、教材选用与参考书推荐 (一)《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李洪波、韩荔华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2版 (二)《旅游文学》吉凤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第一版(三)《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崔乃瑜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5月

旅游文化概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一)文化得定义 1、西方得文化定义 法国:法国得《迈尔百科辞典》(1971):“文化最初指土地得开垦与植物得栽培,以后指对人类得身体、特别就是艺术与道德能力以及某些天赋得培养,也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与自我发展中所创造得物质与思想财富”。 英国:《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文化就是总体得人类社会遗产,就是一种渊源于历史得生活结构得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得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得语言、传统、习惯与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得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与制造物中得体现。” 2.我国得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近代之前,我国得“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得文治教化与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得“文化”内涵。 本教材得文化定义: 文化:凡就是超越本能得、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得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得人化”即就是文化。它包括显露在外得、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得所谓“显在文化”与不表现在外得由知识、态度、价值观、心态等构成得“隐在文化”。 显在文化:西藏得布达拉宫 隐在文化:中庸观念 (二)文化得含义

1、文化就是人得创造物,而不就是自然物,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就是自然 现象 举例:原始得山川草木不就是文化,但经过人类一定得加工、改造所建立起来得园林等旅游景点就就是一种文化。 2、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就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与享用得 举例:中东地区国家得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蒙着面纱,印度女人则普遍都带着鼻环,这都就是文化。 3、文化就是人类智慧与劳动得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得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得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 举例:中国得故宫、古埃及得金字塔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得里程碑,就是人类文明史上得璀璨明珠,并不就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什么高级得建筑材料,而就是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所具有得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了当时人们得审美标准。 (三)文化得构成体系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 即文化得物质实体层面,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她各种物质产品等。 第二,行为文化 也叫文化得行为方式层面,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等 第三,精神文化 也可以称作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这就是文化得精神观念层面,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 文化得三个层面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得体现;物质文化就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得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得体现,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

完整版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2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 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 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