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 格式:docx
- 大小:591.26 KB
- 文档页数:11
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事故原因基本查明善后工作顺利结束本报郑州11月13日电记者戴鹏、曲昌荣报道:国务院郑煤集团大平煤矿“10·20”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赵铁锤今天向新闻媒体通报,河南省郑煤(集团)公司大平煤矿“10·20”事故原因基本查明。
经过初步的调查分析,这是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而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挥下,事故善后工作也顺利结束。
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郑州煤业(集团)公司大平煤矿,发生一起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而引发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胡锦涛、温家宝、黄菊、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率国务院工作组迅速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灾、事故调查和善后工作。
事故发生后,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李成玉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安排善后。
10月22日,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王显政为组长的国务院“10·20”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成立,并聘请了13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协助调查。
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厅局的人员也参与了事故调查工作。
根据现场勘查情况,调查组初步认定,煤与瓦斯突出的地点在距地表深612米的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的时间为2004年10月20日22时9分,属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
煤与瓦斯突出之后,引发瓦斯爆炸,引发瓦斯爆炸时间为2004年10月20日22时40分。
瓦斯爆源点,在西大巷与11轨道石门交汇点附近的西大巷内。
瓦斯爆炸波及矿井西翼11、13、15采区和井下爆破材料库。
调查组对事故原因初步分析认为,21岩石下山掘进工作面进入矿井深部,处于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带;该矿为高瓦斯矿井,对矿井开采深度增加可能带来的瓦斯等级升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到目前为止,各种地质、开采条件下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
淮北芦岭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篇一: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3年5月13日16时许,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二水平104采区104工作面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当时井下灾区有作业人员114人,经抢救28人生还, 6名矿工遇难。
直接经济损失1940. 6万元,影响恶劣,教训极为深刻事故发生经过、原因分析:由于通风系统被破坏, 1048掘进工作面一氧化碳和瓦斯浓度及温度偏高,与之相邻的1046采煤工作面机巷有积水,抢救工作受阻。
先期赶赴现场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铁锤批示,全力以赴抢---------- 精选公文范文------------救下落不明人员,并确保受伤人员的及时治疗。
“5・矿隹,是200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煤炭安全特大事故。
目前,我国煤矿事故中80%以上为瓦斯爆炸事故,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中,瓦斯爆炸事故又占90%以上。
总结经验和教训:、深刻反思和牢牢记取“5 13”事故的惨痛教训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没有真正树立起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责任意识面对无可挽回的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损失,我们深感愧疚,难以自谅。
近年来,尽管我们对安全生产问题逢会必讲,部署检查也不少;企业的安全设施投这次事故夺去了6名矿工宝贵的生命,入也有所增加,但在思想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不够牢固,安全生产这根弦绷得不紧,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意识不强,在工作指导上存在着时紧时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还没有真正------ 精选公文范文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存在很大差距。
安全监管不严,部分企业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错误倾向。
前些年,煤炭行业普遍不景气,历史包袱较重,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欠账较多。
这几年,煤炭市场形势好转后,少数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思想抬头,出现了大矿超能力突击生产、小矿无视禁令要钱不要命拼命生产的现象。
哈尔滨市方正县宝兴煤矿“1.11”特大火区瓦斯爆炸事故2003年1月11日4时45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宝兴煤矿二段左五片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爆炸破坏了井下通风系统,二段主副井已严重垮落,副暗井下山4米处,CO浓度2000PPm,CH4浓度10%以上,救护队无法进入;一段主副井13到16联络川通风设施也遭损坏,一段蹬车工因爆炸冲出的高温烈焰造成脸、颈和前后臂20%三度烧伤。
这起事故造成3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19万元。
事故发生在全省“两会”期间,造成了极坏的不良政治影响。
一、事故发生的原因这起事故发生在宝兴煤矿二段左五片处理火区、施工防火密闭过程中。
爆炸发生当班,井下一采两掘均已停工。
入井的36人当中,除一段井底水泵司机、蹬钩工和二段绞车司机各一名外,其余33人全在二段左五片施工防火密闭与运料。
该矿从1月10日16时起开始打设左五片上部第二溜煤眼防火密闭和左五片平巷内位于第二溜煤眼内外两道闭。
到事发时已前后历时12个小时左右,按零点升井人员推断,爆炸恰恰发生在三道防火闭施工结束或临近收尾时。
据调查组认定,事故的直接原因为:自燃发火矿井的自燃煤层采后空区封闭不严,因密闭和裂隙漏风造成采空区自燃发火,采空区自燃明火蔓延到密闭之外,由于封闭火区通风安全措施不可靠,通风系统调整不及时,并且没请救护队处理险情,致使火区内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条件,造成了灭火救灾过程中的瓦斯爆炸。
二、事故的教训和防治措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宝兴煤矿“1.11”瓦斯爆炸事故是发生在高瓦斯并且自燃发火矿井。
矿井总入风量1017m3/分;瓦斯绝对涌出量4.42m3/分;瓦斯相对涌出量18.1m3/吨,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35%。
该矿设有瓦斯和一氧化碳监测系统,通风、防火、防尘系统也较健全。
从矿井“一通三防”装备状况看,这起事故应该说是可能避免的。
但从井下灾区违章施工与冒险作业的严重情况看,这起矿难又在劫难逃!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偶然找必然,我们不妨从头剖析一下这起火区瓦斯爆炸的全过程,以便从血与火的深刻教训中找出避免同类事故的针对性措施:1、处理井下火区必须有完整可靠的技术方案和通风安全措施。
河北唐山恒源实业有限公司"12.7"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2005年12月7日15时14分,河北省唐山市恒源实业有限公司(原刘官屯煤矿,以下简称"刘官屯煤矿")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108人死亡,2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70.67万元。
(一)矿井概况刘官屯煤矿为基建矿井。
该矿原属地方国有煤矿,几经转让改制,2005年转为民营企业。
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
原设计为低瓦斯矿井。
可采煤层属高挥发份煤种,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矿井无冲击地压威胁。
(二)事故原因1.事故的直接原因:刘官屯煤矿1193(下)工作面切眼遇到断层,煤层垮落,引起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加;9煤层总回风巷三、四联络巷间风门打开,风流短路,造成切眼瓦斯积聚;在切眼下部用绞车回柱作业时,产生摩擦火花引爆瓦斯,煤尘参与爆炸。
2.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刘官屯煤矿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拒不执行停工指令,管理混乱,违规建设、非法生产。
(1)违规建设。
该矿私自找没有设计资质的单位修改设计,《安全专篇》未经批复,擅自施工;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下达停止施工的通知,该矿拒不执行。
(2)非法生产。
该矿在基建阶段,在未竣工验收的情况下,从2005年3月至11月累计出煤63300吨。
存在非法生产行为。
(3)"一通三防"管理混乱,造成重大安全生产隐患。
(4)劳动组织管理混乱,违法承包作业。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1)开平区煤矿安全监督局对刘官屯煤矿未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该矿违规建设、非法生产、"一通三防"等问题。
(2)唐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履行监管职责不到位。
组织安全生产检查中未发现其违规建设、非法生产、"一通三防"等问题。
(3)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冀东监察分局履行煤矿监察职责不到位,对该矿违规建设、非法生产监察不力。
对拒不执行停工指令行为,未报请依法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河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1991年4月21日16时05分,山西省洪洞县三交河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47人、重伤2人、轻伤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5万元。
1、矿井概况洪洞县三交河煤矿是洪洞县地方国营企业,煤种为肥气煤,煤尘爆炸指数为33.89%,有强爆炸危险,矿井瓦斯涌出量为 5.81m3/t,属低瓦斯矿井。
1980年发生死亡30人的瓦斯爆炸事故后,按高瓦斯矿井管理。
该矿始建于1970年,1980年进行改扩建,新建平硐一个,设计能力为30万t/年,投资概算981.44万元,于1989年底正式移交生产,现采2号煤,厚度2.3m,1990年实产原煤24.84万吨,实现利税112万元,平硐共有职工784人(其中固定工135人,临时工649人,)另有外包工60人。
采用平硐开拓方式,平硐和大巷内为架线式电机车1吨U 型矿车运输,盘区前进式开采,分上、下山两个采区,采煤方法为仓房式,有三个回采工作面、五个掘进工作面,一个开拓掘进队,三班作业,采区上下山采用皮带机和40T刮板运输机运输。
主扇为4—32—No.20B型,最大排风量为3000 m3/min,978回风巷设有容量为30 m3的水窝,采用动压对上山皮带、输送机头灰尘洒水。
供电由35kV A 变电站变6kV A经地面变电所到井下变电所。
矿井涌水量为30 m3/h。
2、事故发生经过4月21日早8点班下班前井下停电,约14时30分送电。
下午4点班的工人,一采区采掘队有66人,二采区采掘队有41人,978大巷开拓队有6人,通风队有16人,其它7人,约15时左右共138人相继入井,16时05分203掘进工作面工人打眼试电钻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冲击波扬起巷道积尘,又引起了全矿井煤尘连续爆炸,导致井下多处巷道支架被推倒,顶板冒落,平硐和大巷砌碹顶冒落103处、约530m,机电设备多数位移变形,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井下通风设施(风门、风桥,密闭)全部摧毁。
国有煤矿5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及教训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和永恒主题就是安全生产。
这是由其地下作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煤矿以安全为天,安全以瓦斯为天。
煤炭企业能不能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效治理瓦斯,控制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事故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控制住重大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什么时候安全生产就能实现稳定好转;什么时候接连发生重大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什么时候安全形势就相当严峻。
2000年上半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88,接近历史最好成绩。
进入9月份以后,国有重点煤矿连续发生5起特大事故,安全形势急转直下,百万吨死亡率骤然上升到1.7,比上半年翻了一番。
2000年,全国重点煤矿原煤死亡人数达1004人,比1999年增加211人,增加26.61%,百万吨死亡率为1.97。
如果减去5起重大事故伤亡289人的话,国有重点煤矿原煤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与1999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这就是说,正是由于2000年9月份以后国有煤矿连续发生了5起重大特大事故,造成289人死亡,才使全国国有煤矿事故出现了“反弹”。
2000年,全国煤炭生产死亡5798人,比1999年减少601人,下降9.39%。
其中国有地方煤矿死亡842人,比1999年减少98人,下降10.43%。
乡镇煤矿死亡3952人,比1999年减少714人,下降15.30%。
而唯独国有重点煤矿死亡人数增加211人,比1999年增长26.61%。
国有重点煤矿死亡人数出现增长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做到安全指标稳中有降,降中求稳,必须紧紧盯住“一通三防”这个关键环节,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有效控制瓦斯事故,特别是重大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国有重点煤矿现有600多处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的125处,约占20%;高瓦斯矿井173处,约占28%;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363处,约占58%;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555处,约占88%。
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为了应急处置可能发生的(瓦斯)煤尘爆炸重特大事故,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干部职工能够做到准时、快速、高效、有序地应急处理事故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削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瓦斯)煤尘具有遇火源发生燃烧和爆炸的特性,因此在肯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瓦斯爆炸或煤尘爆炸事故。
当矿井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后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矿井井巷和设备、设施受到严峻破,造成困苦性后果。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1)在矿井通风系统未遭到严峻破的状况下,原则上保持现有通风系统,保证主要通风机的正常运转。
(2)准时切断灾区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电源,消退火源,防止再次爆炸。
(3)清点井下人员,掌握入井人数。
(4)救援指挥部应依据事故地点、波及范围,通风、瓦斯状况,巷道内有无明火、水淹等状况,快速打算是否实行全矿井或局部反风措施。
(5)实行一切有效措施,准时救助灾区和可能影响区域内的遇险人员,尽量避开或削减人员伤亡。
(6)处理事故时,在保证平安的前提下,应在灾区四周的新奇风流中选择平安地点设立井下急救站。
(7)在确认无再次爆炸危急时,准时修复被破的巷道和通风设施,以恢复正常通风。
(8)井下现场救援地点要安设有通往指挥部和灾区的电话,备有必要的装备和抢救器材,并由专人常常检查事故地点风流和气体变化状况。
(9)抢救队员除佩带氧气呼吸器外,必需携带肯定数量的隔离式或压缩氧自救器,发觉被困人员后,首先将其抢救脱险。
发觉火源应马上扑灭,防止再次爆炸。
(10)当有爆炸危急时,必需马上将可能受威逼的现场救援人员全部撤到平安地点,并实行措施,排解爆炸危急性,防止因连锁爆炸而导致事故的扩大。
3组织机构及职责3.1指挥机构及职责3.1.1成立(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作为应急处置事故的最高决策机构。
总指挥长:董事长副总指挥长:总经理副指挥长:生产经理总工程师机电经理平安经理副总工程师通风助理成员:总经理助理调度指挥中心通风部机电部技术部平安部等部门负责人、矿井帮助抢救队队长及卫生所所长等。
西山煤电屯兰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9年2月22日2时23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屯兰煤矿南四采区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当班下井436 人,其中358 人生还,事故造成78 人死亡、114 人受伤(其中重伤5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86.94 万元。
一、矿井概况屯兰煤矿是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所属的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矿井于1988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10 月试生产,2002年10月正式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经过2 004年度生产环节能力改造,目前核定生产能力为500 万吨/ 年。
矿井位于古交市西南6 km ,距太原市60 km ,矿井井田面积78.26 平方公里,煤炭资源丰富,含可采煤层13 层,现主采上组2# 、3#煤,下组煤8# 煤矿井采用两斜一立(主、副斜井,副立井288 m )多水平(+650、+750)联合开拓方式。
矿井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矿井现有六个进风井四个回风井,使用KJ—90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工业场地中部布置一对主副斜井,副立井建在副斜井北侧通过中央轨道大巷与主、副斜井+750m 车场贯通,其余井筒为各盘区进、回风井,分别布置在盘区边界。
井田内断层、陷落柱比较发育,落差5 米以上的断层66 条,揭露陷落柱122 个。
矿井属高瓦斯矿井,煤层瓦斯等级鉴定为:绝对瓦斯涌出量256.43m3/min,相对瓦斯涌出33.58m3/t,煤层属I类自燃倾向性煤层,即易自燃煤层。
煤尘具有爆炸性,2# 煤尘爆炸指数为21.27%,8# 煤尘爆炸指数为19 %。
回采工作面采用“二进一回” (皮带顺槽、轨道顺槽进风,尾巷回风)的通风方式, 尾巷后部独头巷道采用大功率局部通风机供风稀释瓦斯浓度;掘进工作面全部采用大功率对旋式局部通风机, 全部实现了“三专两闭锁” 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装置。
瓦斯抽放系统:地面抽采泵站设在矸石山东侧,目前安装3台2BEC-62型水环式真空泵;并安装了TCI型抽采参数监测装置,对抽采泵的各种运行及抽采参数实现自动监控及监测。
煤矿常见的五大灾害事故主要指哪些?①瓦斯爆炸事故(煤与瓦斯突出);圣佛煤矿“5·29”瓦斯爆炸及煤尘燃烧事故案例分析1988年5月29日9时05分,霍州煤电集团(原霍县矿务局)圣佛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及煤尘燃烧事故。
爆炸发生在圣佛煤矿北下山采区327掘进正巷,并波及到325回采工作面,引起波及范围内煤尘燃烧,爆炸地点与波及范围内当班共有57人,除3人经抢救脱险,4人受伤住院治疗外,其余50人全部遇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13.07万元。
该矿井于1990年2月份关闭。
1991年4月21日8时井下停电,约14时30分送电。
16时,共有138人相继入井,随后203掘进工作面工人打眼试电时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爆炸导致井下多处巷道支架被推倒,并造成当班井下138人及早8时应下班未出井的5人和16时正准备入井的4人,共计147名矿工全部遇难。
另有地面2人重伤,4人轻伤。
②煤尘爆炸事故(瓦斯与煤尘爆炸);2004年5月18日18时18分,山西省吕梁地区交口县蔡家沟煤矿井下维修硐室发生一起特大煤尘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93.3万元。
③矿井火灾事故(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又称为明火火灾和自燃火灾);2006年11月12日19时40分,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王禹乡南山煤矿井下发生炸药燃烧事故,造成3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27万元。
④矿井水灾事故(突水或透水);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在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境内,为中煤集团与山西焦煤集团合作组建的华晋煤业公司所属)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
事故造成153人被困。
经全力抢险,115人获救,另有38名矿工遇难。
⑤冒顶事故。
2016年3月23日23时许,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同煤集团同生公司安平煤矿(国有煤矿,生产能力90万吨/年)发生一起冒顶事故,经核实,事故发生时,井下129人,安全升井110人,截至3月24日7时,造成19人遇难。
河南平顶山矿务局龙山庙煤矿(现名五矿) 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平顶山矿务局龙山庙矿西翼盘区口配风巷, 1960年11月28日17时55分发生了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这次事故是解放以来河南省煤炭系统发生的一次最大的事故。
就全国来说,它是仅次于大同局的老白洞事故。
这次事故牺牲了阶级兄弟187人、负伤36人。
由于爆炸而引起的巷道冒顶长度有1006m,给党和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1.矿井基本情况介绍龙山庙矿是我国自己设计年产120万t的现代化大型矿井,于1956年12月25日动工兴建,1958年12月30日正式投产。
矿井为立井提升,石门、大巷电机车运输。
主要通风设备有1000kW、2BY-165-28#轴流式扇风机两台,其中一台备用,两台主扇的工作能力均为126m3/s(7000m3/min)。
通风方式采用压入式。
主扇设有反风装置,井底车场及各采区均无反风设施(如反风门等),因此移交生产以来从未做过反风试验。
该矿开采 B、C、E、F四组煤层,发生事故前全矿井共有4个采煤区、7个回采工作面、22个掘进工作面,原煤日产量设计为4000t,1959年全年产煤50.33万t。
1960年11月份平均日产2500t,未达到设计年产量。
瓦斯方面:该矿瓦斯等级原设计为2级,所有机电设备皆以2级瓦斯矿井的标准管理,采用矿用防爆型。
1959年经实际鉴定,结果属于一级瓦斯矿,瓦斯的相对涌出量为 2.3m3/t。
煤尘方面:根据煤层资料分析,E组煤的煤尘爆炸指数超过了10% ,层层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但是自投产以来,从未做过煤尘爆炸性鉴定。
2.事故发生区的状况(1)事故发生前西翼第二盘区采掘方面情况。
E组西翼第二盘区上山以西有一个长壁后退回采工作面(即1412工作面)和7个掘进工作面。
其中西翼岩石大巷(即120大巷)因料石供应不上及顶板破碎,于1960年3月17日停止掘进,3月23~27日进行砌碹,到11月22日才开始复工,停止时间达8个月零5天之久。
靖远煤业公司魏家地煤矿“10·3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2006年10月31日12时16分,靖远煤业公司魏家地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死亡29人,受伤19人,直接经济损失995.70万元。
(一)矿井概况
魏家地煤矿为省属国有重点煤矿,隶属于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五证一照”齐全,均在有效期内,矿井1975年9月正式开始建井,1989年12月15日建成投产。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105年,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150万吨/年。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1109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排放巷靠近工作面28米的一段与采空区相连,该段巷道内瓦斯处于超限状态得不到处理,造成瓦斯积聚并达到爆炸界限;6号联络巷口向工作面侧14米至17米处瓦斯排放巷内的金属锚杆的螺母或金属托板,受巷道顶帮压力的突然挤压崩落时与锚杆高速摩擦(捋丝)产生的火花,引爆了该段巷道内积聚的瓦斯,发生爆炸。
2、间接原因
(1)高瓦斯突出煤层选用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在瓦斯管理技术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2)“一通三防”管理工作不到位,1109工作面瓦斯排放巷内瓦
第1页。
煤矿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某煤矿特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年×月×日,某煤矿×采区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162人死亡,37人受伤(其中重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27.22万元。
1.矿井概况该矿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设,井田走向长8km,倾斜宽0.9~1.9km,面积约12.65km2。
矿井可采储量9946万t,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t,服务年限为79年。
井田采用平调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
水平标高为+1800m,沿走向划分为8个采区。
该矿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采用两台TZK58N928型轴流式风机,一台运转,一台备用。
总排风量为5078m3/min,负压1930h。
该矿为高瓦斯矿井,据矿务局有关文件规定,按突出煤层管理。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29.93m3/min,相对涌出量16.63m3/min(1999年瓦斯鉴定结果)。
煤尘爆炸指数为27%~36%,具有煤尘爆炸危险。
煤层自然发火期8~12月。
该矿采区走向长3km,倾斜宽1.4km。
采区内沿11号煤层布置皮带、行人和轨道三条下山。
皮带下山和行人下山进风,轨道下山回风。
该采区开采的11号煤层厚2~3.2m,平均倾角9°,有41112综采和41114高档普采两个工作面生产,41114综采工作面正在安装;41116工作面回风巷、运输巷、开切眼,41118工作面运输巷,采区进风行人下山和皮带运输下山6个掘进工作面在施工。
该矿20世纪70年代中期投产。
事故发生当年1~8月实际产量52.3万t。
全矿有职工2000人,井下分3班生产。
2.事故经过事故发生时,当班井下有244人作业。
41116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因更换局部通风机停电造成瓦斯超限,20:00开始排放瓦斯。
20:38,该矿调度室接到电话汇报1740水平车场有股浓烟出来。
矿调度立即通知井下作业人员立即撤出,同时向矿领导、矿务局调度汇报,通知救护队进行抢救。
23:40,矿务局有关领导到达该矿,成立了抢险指挥中心,矿务局局长和该矿矿长任总指挥。
事故调查领导小组认为这是一起因矿井生产布局不合理,通风、瓦斯、机电等管理混乱,违章排放瓦斯,现场人员违章拆开矿灯,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尘参与爆炸的重大责任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1.事故直接原因经现场勘查、取证和综合调查分析认定,这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41116回风巷探巷因停电停风造成瓦斯积聚,在排放瓦斯过程中,由于安设在41114运输巷的4台局部通风机同时运转,且41116回风巷因积水回风不畅,41114运输巷局部通风机以里部分巷道内风流不稳定发生循环风,致使41114运输巷第四联络巷附近巷道内的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现场人员违章拆卸矿灯引起火花,造成瓦斯爆炸,进而导致煤尘参与爆炸。
2.事故间接原因(1)采区生产布局不合理。
发生事故的×采区一翼11号煤层中就布置了2个采煤工作面、1个综采准备工作面和6个掘进工作面,采掘作业过于集中。
将41114工作面分成两段回采,即在41114综采工作面前又布置一个41114高档普采工作面,造成通风系统不合理。
(2)企业轻视安全工作。
该矿较长时间以来没有按规定召开“一通三防”安全例会,研究解决矿井“一通三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
(3)作业现场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146条等规定,违章排放瓦斯。
在排放瓦斯过程中,未在排放瓦斯影响的区域设置警戒,也未采取停电、撤人等措施。
矿山救护队员作业时未佩戴呼吸器。
(4)该矿“一通三防”管理混乱。
现开采的11号煤层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在未开采保护层,也未进行瓦斯预抽的情况下,进行采掘作业,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第176条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2条的规定;未按规定配备自救器和便携式瓦斯检测仪;在用矿灯数量不足,经常出现过放电使用的情况;局部通风机更换后不及时调换机电设备管理的牌板,造成误开、停局部通风机;采掘工作面瓦斯超限和局部通风机无计划停电停风频繁,事故当月27天,有据可查的瓦斯超限达23次,无计划停风达17次,采掘工作面安装的瓦斯断电仪发生故障15次;对防尘工作不重视,掘进工作面遇到断层时,便将防尘水管改成压风管使用。
(5)矿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矿领导值班不认真履行职责,没有定期召开安全办公会;重要的技术措施编写和审批制度不健全,把关不严,针对性不强,如通风行人下山延伸掘进工作面在未编制作业规程的情况下就安排开工掘进。
(6)企业对职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职工安全意识淡薄,素质低。
该矿一线职工70%是农民协议工。
由于缺乏安全培训,都不具备起码的安全常识,甩掉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作业、用新鲜风流吹瓦斯监测探头和在井下拆卸矿灯等严重违章现象屡见不鲜。
(7)矿务局安全管理松弛,监督不力。
矿务局对该矿布置41114高档普采工作面、不合理过度集中生产等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对矿井风量不足、瓦斯经常超限等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对待。
有关业务部门监督、检查不力。
三、事故责任划分及处理意见依据事故调查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罚的建议,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对22位与事故责任有关人员做出了处理。
(1)该矿通风工区技术员负责制定排放瓦斯措施和指挥现场瓦斯排放工作,违章排放瓦斯,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鉴于其已在事故中死亡,不再追究责任。
(2)该矿主管通风工作副总工程师对矿井“一通三防”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未组织整改;对41116回风巷排放瓦斯措施未认真审批和组织落实,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开除处分,移交司机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建议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该矿主管机电管理工作副矿长(事故当天值班矿长)负责机电设备管理,该矿机电设备管理混乱,事故当天没有履行值班矿长职责,未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对瓦斯排放措施进行认真研究,也没有对停电换风机和瓦斯排放措施认真组织落实,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开除处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建议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4)该矿矿长作为全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决定布置和开采41114高档普采工作面,造成采区生产布局和通风系统不合理,导致事故伤亡人数扩大,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开除处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建议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5)该矿机电工区区长工作失职,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降级处分,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6)该矿通风工区党支部书记对职工安全生产教育不力,安全管理和检查不到位,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7)该矿通风工区区长对井下瓦斯经常超限、局部通风设施混乱等严重隐患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建议给予留党察看1年处分。
(8)矿务局总工程师负责全局技术管理及“一通三防”工作。
对该煤矿“一通三防”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整改不力,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9)矿务局局长作为全局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不力,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对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撤职处分,建议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10)该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在撤销省煤炭工业厅后,受该省人民政府委托继续管理全省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
对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不力;对该矿务局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整改不力,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
给予行政降级处分、建议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责成省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向国务院写出深刻检查。
四、事故预防措施与对策(1)各级领导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确保必要的安全投入,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2)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井下,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排放瓦斯、巷道贯通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矿领导必须现场指挥,确保安全生产。
(3)合理布置采区巷道,使生产系统合理,保证通风系统稳定、可靠。
对采区和工作面通风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的风门必须设连锁装置,防止风流短路。
(4)进一步提高对瓦斯灾害的认识,严格坚持“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原则。
坚持“先抽后采、先抽后掘、以风定产”,加强矿井瓦斯抽放工作。
做到合理安排矿井和采区的采掘工程,合理分配矿井风量,坚决防止超通风能力生产。
(5)建立健全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保证监控系统所有功能的正常使用。
加强局部通风管理,必须配齐“三专两闭锁”。
(6)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时研究矿井存在的技术问题。
特别是排放瓦斯、风量调整、巷道贯通等必须建立会审制度,并严格落实责任制。
(7)严格现场管理,强化监督机制,把好现场管理的各个环节、堵塞各种漏洞,对“三违”人员要严肃处理。
要充分发挥群众安全检查的作用,做到专检与群检相结合,依靠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
(8)强化培训和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全体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强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