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政治史.
- 格式:ppt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5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性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在晚清的外交事务以及推动现代化事务上发挥了作用,是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清末官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1901 年春,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机构。
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03年设练兵处,主持编练新军事宜。
至1905年,先后设立了财政处、商部、巡警部、学部,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东河总督与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当年改革中央官制,次年改革地方官制。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9年。
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10月中央成立资政院,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颁布宪法《十九信条》令袁世凯重组内阁。
3 .《钦定宪法大纲》与宪法《十九信条》的颁布及其意义《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
《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君上大权,意味皇权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10.29),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联名“兵谏”,提出政纲12条,要求立即改革政体。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
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包括清朝的衰落和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共党的崛起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外交困。
在这个
时期,一系列的变革思潮涌现,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变革努力并未取得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华民国面临着民族分裂、军阀混战等问题,政权并不稳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革命的斗争。
1949年,中共党获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成为首任主席。
建国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改革。
1950年代实
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直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中
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重要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转型剧烈,国家建设与政治改革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挑战,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等问题。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一、清王朝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
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在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
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
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工具。
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
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
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
清王朝利用历代汉族统治阶级思想家的遗产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清王朝大力尊崇儒学,倡导尊孔读经,把程朱理学定为统治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
大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次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面貌,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2. 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时期(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局不稳定,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掌控全国。
北洋政府成立后,失败于镇压各地军阀,中国陷入混乱。
3. 国共合作与平日政府时期(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段合作,两党联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
但是随后国共双方在国内权力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最终爆发了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
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
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重塑革命意识形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遭受巨大破坏,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
5.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重要政治事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这些政治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且不用太多宏大的叙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是中国国家构建、发展和完善其立宪政体的历史过程,始于中国近代的起义活动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结束于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
近代政治发展史也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1912年,此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从封绅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挑战。
1840年,外族侵略国家,中国社会深受打击,同时南北分裂、内部动乱日益加剧,人民苦不堪言。
1861年,洪秀全率领军民起义,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维新运动。
1894年,陈独秀等头领组织的辛亥革命引起了广泛的民众示威抗议,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获得了胜利,满清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的立宪制度改革进程。
第二阶段是1912年~1937年,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一个特殊时期。
而在乱象中,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英雄孙中山,首先通过发表《声明》表明:中国不甘拜倒在外族征服之下,必须重振民本国治原则,以实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1919年,孙中山先生发表的《中国常规政府纲领》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础。
同时,孙中山发起的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土壤种下了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地和统治集团的种子)以及“三民主义”等思想活动,加强了国家力量,把中国文化熠熠生辉,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最后一阶段是1937年~1949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最具历史特色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重要阶段。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自南京大屠杀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战争。
1937年~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全民解放军特殊部队荣誉勇敢抗击,在不可避免的牺牲中展示出面对强大侵略者的卓越勇气。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社会及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了改革的重要作用。
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坚定斗争下,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正式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从一个受殖民者的命运中解放出来。
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线索梳理线索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主要侵华方式(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主要侵华方式①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③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④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反动政府等。
⑤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⑦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及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线索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1)革命道路探索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政策的调整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2001名词解释7清末新政简答3简述北洋时期责任内阁制的特点4简述当代中国的选取制度的选择论述题2、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02名词解释5军机处6公车上书7国民参政会8双十协定二简答3简述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4简述孙中山的全能分离思想三.论述题1.第一次国共合作对民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影响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003一名词解释5总理衙门6武汉国民政府7五院制二、简答2、苏维埃政权的性质3、清末新政的意义2004名词解释6南北洋通商大臣7三三制论述题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主要内容2005一、名词解释3、五院制4制宪国大5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二、简答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2006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60分)1、督抚制2、总理衙门3、资政院4、东南互保5、军阀政治6、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7、法西斯主义8、国民参政会9、国家社会党10、民主联合政府论述题(每题30,合计90分)1、试论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2、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3、试论民初政党政治的展开及失败的原因。
2007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50分)1.军机处2.京师同文馆3.《时务报》4.护法运动5.中国民权保障同盟6.《新月》月刊7.“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9.“三三制”10.“双十协定”二、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60分)1,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探求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袁世凯时期军阀政治的特点4,新政协与“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三、论述题(40分)简述并比较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2008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50分)1.《循环日报》2.《校邠庐抗议》3.《清议报》4.胡适等人的“好政府主义”5.《孙文越飞宣言》6.《训政约法》7.法西斯主义8.罗隆基9.《五权宪法》10.储安平二、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75分)1.简述鸦片战争后官绅对传统政治文化及文化的认同危机2.简述清末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的矛盾与同一性3.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3.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原因4.简述《大公报》的办报理念及历史地位三、论述题(25分)试论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2009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25分)1.督抚制度2.夷夏观念3.《盛世危言》4.邹容5.“训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合计50分)1.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特点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历史地位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4.清末革命党与立宪派的同一性5.“三三制”及政治影响三、论述题(每题25分,合计75分)1.变法维新运动是怎样兴起的?2.民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走势?3.国民参政会与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一、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腐败和衰弱- 整体国力低下,国内外压力加大- 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和帝国主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过程1.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各地响应起义,推翻清朝统治2. 中国各省的建立- 革命势力扩展到全国各地- 新的政权形成,各省建立了临时政府3. 辛亥革命的影响- 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史的新篇章二、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中国国民党(KMT)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政府- 军阀混战导致国家分裂和动荡局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导致中华民国面临危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派别合作的组织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目的- 发动文化大革命,目的是巩固他的权力- 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大革命的特点与事件- 运动和造反派的活动- 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混乱和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结束-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混乱和人员伤亡- 去世后,文化大革命逐渐结束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背景与目标- 面临经济落后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推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参与国际合作,增强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问题的存在- 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上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复资料,总结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脉络的总结: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内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中国近代史也见证了许多政治运动和变革,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运动和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导致了中国政治的半殖民地化,让中国社会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压迫。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也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力量和社会团体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近现代中国国情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国情主要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这些国情因素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近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广大农民深受压迫,因此民主主义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思潮之一。
这个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
此外,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发展。
对
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建议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专业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