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760.50 KB
- 文档页数:6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
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
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
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
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
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
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
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近代至当代的巨大变革。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王朝,如清朝、明朝等。
然后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
随后,中国经历了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和一党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同时政治体制也有所改革,加强了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总体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到共和再到社会主义,再到市场经济和多党合作的发展演变。
中外历史上的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新旧课程适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我国人民行使法律权利、享受政治民主的4个基本渠道1、享受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结社、集会、信仰等基本权利;2、依法享有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法律诉讼权利;3、选举或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间接民主);4、参加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基层民主选举(直接民主);【热题参考】(南京市08届一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让人民当家作主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C.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人民主权,从本质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常州08期末调研)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共同点是A.抵抗侵略B. 反对教权C.反对专制D.三权分立(常州08期末调研)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论联合政府》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八大”决议(常州08期末调研)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毛泽东关于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无锡08届期末调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08届南通市一调)“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苏州08届一调)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李国栋[1](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政党制度是我们学习政治学必须掌握的概念也是我们学习理解政治学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以及我国的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简单介绍和各政党制度的利弊的分析比较,让同学们对于不同政治制度有一个基本认识。
关键词: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当今世界二百多个国家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有政党的组织存在。
17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之后,政党就在不同范围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以不同的方式和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家或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特别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个中心展开的政治活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政治行为主体,构成了近现代政治史上一道纷繁灿烂的政治景观。
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在国家的著作计划草稿》中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把政党作为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说明政党在政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谢次施耐德也在其代表作《政党政府》中指出:“政党创造了民主:倘若没有政党,现代民主是不可想象的。
”[2]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政党制度,不同的政党制度对不同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11[1]作者简介:李国栋(1991—),男,汉族,安徽淮北人,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民族学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方向。
一、政党制度的分类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政党同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指政党自身的运转方式和模式,政党在行使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活动方式,方法,规则和程序,是各个政党在争夺对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控时逐渐形成的一种权力,地位划分的类型和模式。
[3]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伟太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会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否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太目标一直接民权是对间接民权的必要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更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直接民权”的提出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最伟大的入物之一,他怀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热情地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强调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必须效法美国,推翻满清政府,废止封建专制,创立共和制度。
他指出,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人民遭难,都是由清王朝的腐败政治造成的。
君主专制是造成罪恶的本原和产生灾难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君主专制之下,一般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参与国家政怡,更谈不上监普政府的措施,他们是被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的被统治者,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哪还谈得上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因而得出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
20世纪之中国以“争民权”为之枢纽的结论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孙中山确定以美国的政治模式为榜样,以“创立合众政府”为兴中会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这种思想更加明确;他指出.由平民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皆平等的有参与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上就是欧美资本义各国所实行的代议政治。
孙中山把这称之为“间接民权”。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实践孙中山“间接民权”的理沦,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孙中山的实践失败了。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继续搞封建专制统治。
冷酷的现实使孙中山从实业兴国、’的美梦中迅速醒悟过来。
1.戊戌变法――中国民主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甲午战败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人士:强国的根本在先进的制度。
要救国必须抛弃片面的经济改革模式,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有鉴于此,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先进人士掀起了一场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的领袖是光绪皇帝。
重要推动力量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知识分子维新派。
他们接受了民主的观念和价值,严厉批判专制制度,以激昂的姿态力倡走明治维新之路,实现中国的“全变”、“速变”。
维新派从“中国风气未开”的国情出发,创办报刊,建立学会,传播民主自由思想,团结民主力量,为戊戌变法扩大了社会基础。
他们的言行,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达成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法等共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向全国宣告变法。
戊戌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它是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年专制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体制创新活动,可谓“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
戊戌变法是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进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首次实践。
2.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辛亥革命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旗帜,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其民主程度虽比不上今天的台湾,但却是20世纪中国最民主的时期。
北京政府时期,公民所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结社自由。
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
言论自由得到一定保障。
公民可以自由发表政见,报纸可以刊登抨击政府的文章。
北洋军阀混战”是事实,应予否定,但其次数和规模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倒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民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在经济方面,几乎所有近代史著都承认,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封建君主专制(袁世凯独揽大权,恢复帝制)——责任内阁制——封建军阀制度4.联省自治运动――中国联邦主义的实践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志士仁人依据大国实行民主的普世性原则在中国进行的联邦主义实践。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