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
- 格式:ppt
- 大小:8.28 MB
- 文档页数:73
肌少症对重症老年病人的影响及营养治疗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6T12:18:23.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作者:吴仲根[导读] 肌少症已经被纳入ICD.10疾病编码中,吴仲根中国医药大学 110001摘要:肌少症已经被纳入ICD.10疾病编码中,也逐渐受人们的注意。
其全称为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这在国内还被称作做肌肉衰减综合症、少肌症等。
肌少症是一种老年综合症,它和年龄、疾病、营养不良、激素水平都有关系。
肌少症的症状是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都慢慢消失,最后发展成为瘫痪、残疾,更有甚者可能会死亡。
肌少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会十分寻常,而且在年龄较大的群体里病发率会比较高。
研究在ICU中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医学营养治疗有现实临床意义。
关键词:肌少症;重症;老年病人;影响;营养治疗引言:肌少症纳入ICD.10疾病编码后,人们对其也更加关注,相关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法研究更多了。
因为ICU中的肌少症病人死亡率普遍比较高,所以住院事件和使用呼吸机的时间都比一般病人要长,而且肌少症能够预测ICU病人的结局。
很多ICU的老龄患者都患有肌少症,如果采用医学营养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效果好的话还可以减少死亡人数。
如今常常采用运动、康复、药物、营养这几个方法治疗肌少症。
在营养治疗的方面,氨基酸对于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很好的效果,氨基酸和它的代谢产物对ICU肌少症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
1ICU老年肌少症的发病机制1.1炎症已有相关的学者对老人的慢性炎症状态进行了研究认为有不好的后果。
免疫衰老和脂肪组织分泌细胞因子的增加会造成慢性炎症。
高水平的白介素一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和C一反应蛋白(CRP)都会使得年龄较高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病和死亡。
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显示衰老过程的低度炎症和肌少症的生理机制相同的情况,如果老人体内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很高的话,那么慢性炎症的发展就会加速,最后造成肌少症病状的产生。
老年肌肉衰减症、肌力训练专家:于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付国兵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按摩科主任任满迎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体育研究室主任一谈到肌肉,许多人都认为是年轻人的“专利”。
其实肌肉与健康息息相关。
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逐渐减少的情况在医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老年肌肉衰减症,或通俗一点的叫法就叫肌少症。
像活动能力的下降,稍微走动就觉得累,只是初期的症状表现,如果不引起重视的话,会逐渐发展到容易跌倒、骨折等。
而且,老年人过快地出现严重的四肢肌肉衰减的症状,将增加死亡的危险性。
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死亡率,亚洲人体重指数在22.6-27.5死亡风险最低。
因此,有必要重视老年人的肌肉衰减和体重低下的问题。
老年人并不是越瘦越好,“千金难买老来瘦”的传统观点必须要纠正,胖瘦要适当,不能过分瘦。
这一点,老年朋友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肌肉衰减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为30%,80岁以上为50%。
所以,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要引起重视。
这个病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和身体缺少活动是两项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需要加强营养和活动。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行动都会变得迟钝。
这主要是因为肌力下降和神经系统能力降低造成的。
对于因年龄增长引起的肌力下降,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这主要是因为随年龄增长,人体肌肉中收缩速度快、力量大的快肌纤维比例下降和肌纤维变细造成的。
例如,肌力最容易下降的股四头肌的粗细度在25-30岁达到顶峰后,每年都会减小1%。
这就意味着,从30岁到80岁的50年间,肌肉的粗细度会减少50%,也就是说会减少一半左右,这就像是两条腿变成了一条腿。
因此老人在站起来时,显得很费力也并非没有道理。
所以应该了解每个年龄段的不同人群的体脂含量。
因此老年人必须进行力量训练:它可以延缓衰老。
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降低肌肉萎缩的进程,并使肌纤维变粗,肌肉变得强壮。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太瘦不一定是好事,要警惕老年肌少症的发生。
老年肌少症该如何识别与预防呢?什么是老年肌少症老年肌少症,又称老年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全身骨骼肌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功能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
老年肌少症会引起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进而导致行动迟缓、平衡感差、容易摔倒,跌倒之后又容易骨折,并可能带来长期卧床、感染、失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老年肌少症在中老年中非常常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肌少症的病因1.原发性肌少症除年龄外,无其他明显的病因。
人的肌肉在二三十岁时是最强壮的,从40岁开始,肌肉神经系统的机能随着人体的衰老会逐渐下降。
有研究数据显示:老年肌少症在小于7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不到20%;70—8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能达到30%;大于8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能达到50%。
2.继发性肌少症包括身体活动相关性(长期卧床、久坐等生活方式导致肌力减弱,引起肌肉废用)和疾病相关性(心、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引起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下降)两种形式。
3.营养相关性肌少症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消化吸收不良或服用某些药物造成厌食,从而导致能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引起的。
老年肌少症的临床表现1.体力活动下降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和力量减少,不能耐受及保持正常的运动,行走时速度缓慢,4米行走速度常低于0.8米/秒,远低于正常人行走速度。
握力下降,轻者不能提起重物,重者不能拧干毛巾。
2.容易摔倒和骨折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萎缩、功能退化,将导致并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老年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引起摔倒和骨折。
3.体重减轻肌肉在人体所占的比重高达40%,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减少,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体重减轻。
如果不是刻意减重,老年人体重下降大于5%,就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
老年肌少症与衰弱(二):概念、危害、临床表现肌少症的概念和危害肌少症概念肌少症(Sarcopenia)是以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症。
生理情况下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骨骼肌量减少约达30%,80岁以后骨骼肌量减少可高达50%。
但是人们既往把它看作是人体老化的正常现象,没有引起重视和研究。
1998年美国Tufts大学Rosenberg首次提出“肌肉衰减症”的概念,2010年欧洲和国际肌少症工作组相继提出了老年肌少症的定义、诊断等专家共识,我国近年来也才逐渐开始认识这种老年综合征。
尽管肌少症在患病率方面存在人种和性别差异,但整体而言70岁以上老人肌少症患病率超过20%,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可达50%左右。
肌少症在男性患者中致残率是健康人的3.6倍,在女性中是健康人的4.1倍,肌少症老人发生跌倒风险和需要器械辅助步行率也高于健康人。
肌少症的危害跌倒风险增加肌少症的特点是骨骼肌量减低,肌肉内脂肪堆积,导致肌肉力量减低和肌肉功能下降。
由于人体的下肢屈肌衰退较伸肌显著,而下肢肌力的显著减退直接影响到平衡功能,因此导致老人易于摔倒,导致失能等不良后果也显著增加。
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或骨折随年龄增长的肌肉衰减和骨骼肌结构和功能衰减有许多共同的发病因素。
骨骼肌数量减少导致骨骼的母细胞活动减少,且肌肉数量减少与骨密度也呈同步变化,故其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为正常人群的3倍。
骨骼肌衰减后肌肉力量下降,对骨骼的保护作用降低,也是导致骨骼发生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肌少症的病人提重物能力和下肢负重能力下降,活动减少,逐渐可导致老人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住院和死亡风险增加。
与慢性病不良预后有关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心力衰竭等临床疾病不良预后有关。
衰弱的概念和主要危害衰弱的概念衰弱是由于衰老、老年人多重生理系统功能衰退累积作用,造成身体恢复及储备能力降低、抵抗应激的能力下降,以及维持体内衡定能力改变等,进而呈现一些综合征的表现,如跌倒、谵妄及失能等。
警惕老年健康杀手—肌少症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可若是老来瘦的你越发的疲劳无力、走不动路也拿不了东西,甚至生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你还会得意于“变瘦”吗?恐怕此时的你更需要警惕有着“老年健康杀手”之称的肌少症找上门来吧。
什么是肌少症?肌少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人体内的骨骼肌肉功能却在逐渐下降,这种肌肉流失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肌少症,它的全称是老年性肌肉衰减综合征。
除了老年人外,有以下5种行为的人群也需要格外警惕肌少症。
其一,运动量极少甚至几乎不运动的人群,其骨骼肌合成降低容易患上肌少症;其二,过度肥胖的人群,因肥胖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自由基释放过多会影响肌肉合成从而患上肌少症;其三,有慢性病的人群,如甲亢等消耗性疾病的存在而加速肌肉分解导致肌少症的发生;其四,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由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导致肌肉合成的减少引发肌少症;其五,长期卧床的人群,因制动因素而导致肌肉萎缩诱发肌少症。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患者肌少症,除了到医院去进行专业检查评估外,还有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那就是用自己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环状,当小腿垂直于地面时,用这个环去扣住小腿最粗的地方。
如果小腿的腿围等于甚至是小于这个环时,则表示存在小腿肌肉萎缩的情况,那么就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了。
可别小瞧了肌少症,它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人体肌肉萎缩变弱,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严重者甚至无法自行行走和站立,甚至连坐立都成了一个难题。
其次,肌少症还会影响人的呼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会到需要依靠呼吸机才能保持正常的呼吸。
另外,肌少症对人的吞咽功能也会有影响,因肌肉无力而出现吞咽困哪,最后让人沦落到得靠胃管来进食或输送营养物质。
此外,肌少症患者还特别容易得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类疾病。
这么多疾病堆积到一个人身上,势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抑郁和焦虑情绪随之而来。
肌少症给患者造成如此大的身心伤害,那么该如何去预防它呢?对付肌少症,有两大法宝,一个是“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肌肉强度,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50
岁以后,人体骨骼肌质量逐渐减少并伴有肌肉力量和功能衰退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
下肢肌肉作为人体最大的肌群之一,也是肌少症表现较为明显的部位之一。
下肢肌肉衰减的具体规律表现为:肌纤维变化:不仅总体肌肉质量减少,而且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大小也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快肌纤维的丧失更为明显,导致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下降。
渐进性萎缩:从50岁开始,人体肌肉质量平均每年减少约1%到2%,这个速度在70岁之后可能加快,尤其是在缺乏适当运动的情况下。
功能影响:下肢肌肉衰减会导致行走速度减慢、步态稳定性变差、平衡功能下降,易跌倒,日常活动能力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激素和营养因素:衰老过程中,生长激素、睾酮和雌激素等激素水平下降,影响肌肉合成代谢,同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多,营养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也加速了肌肉衰减。
代谢改变:伴随肌肉衰减,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脂肪比例上升,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和治疗肌少症时,医生通常建议进行适当的抗阻力锻炼、均衡饮食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以及在必要时采用药物干预等方式延缓下肢肌肉的衰减进程。
老年衰弱、肌少症与营养随着全球老年化的到来,认知障碍、失能、抑郁、衰弱、跌倒等老年综合征将越来越常见。
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衰弱、肌少症、营养等与增龄相关的疾病逐渐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据2013年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2013年中,中国人口13.574亿,其中≥65岁占9%,出生预期寿命达75岁[1]。
由于全球老龄化不断加速,初步统计到2050年全球>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0亿,患老年病的比例也将随之增加。
老年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整体健康和预后,给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对老年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同为老年综合征,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之间往往相互关联,有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能存在多病共存的现象。
衰弱是一组由于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综合征,以生理储备功能减弱、多系统失调,机体对应激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对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为特征[2]。
肌少症是指老化过程中出现的肌量减少和肌肉功能逐步丧失,可导致体力活动障碍、跌倒、甚至死亡。
Rizzoli等[3]指出肌少症和衰弱综合征均以肌肉力量减弱和相应的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
营养不良主要与蛋白质缺乏、能量不足有关,以机体消耗、免疫功能低下和器官萎缩为特征。
衰弱会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疗效,可导致多系统功能减退,易发感染,进一步加重衰弱。
关玮等[4]通过对国外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营养缺乏及其导致的肌蛋白合成减少、肌肉组织的特殊变化等也是肌少症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原因。
营养干预可以改善衰弱状态,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
由此可见,三者密不可分。
1概念1.1 衰弱衰弱综合征是一种重要的老年综合征,与病态、残障并非同义,被定义为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对环境因素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的减少,健康缺陷的累积,使机体维持自稳态的能力减退,进而有一些临床表现及不良健康结果的呈现,如跌倒、谵妄及失能等。
龙源期刊网
“老来瘦”小心是患了肌少症
作者:张静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9期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认为身体瘦了就不会有血压、血脂、血糖的“三高”情况发生,是健康的象征。
然而,一些老年人体重逐渐减轻变瘦的同时,力量越来越小、灵活度越来越差,走不动路、拿不起东西、特别容易疲劳,这时需要留意是否患上一种名为“肌少症”的疾病。
肌少症又名肌肉衰减综合征,它是指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和骨骼肌力量及功能下降的一種病征。
肌肉丢失30%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丢失40%将威胁生命。
肌少症的干预措施中营养干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干预过程的基石。
营养干预主要包括五大要点:①要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维持能量处于正常平衡;②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要三餐均有蛋白质;③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深海鱼油和一些海产品;④多吃富含抗氧化营养素的食物,适当服用膳食补充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和硒等;⑤补充维生素D。
各种原因导致的运动量减少是发生肌少症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所以,运动和营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辽宁体育科技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2No.3May.2020第42卷第3期2020年5月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在肌衰减综合征不同诊断标准下的发病特征。
方法:131名(男性49名,女性82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双能X 射线法和生物电阻抗分析方式对肌肉质量进行测量,握力取三次测量的最大值,并选取日常步速作为功能能力指标,分别比较他们在欧洲肌衰减组织、国际肌衰减组织、亚洲肌衰减组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诊断方法与判定标准下的发病率,同时以中国人口数据为参考比较其差异。
结果:不同诊断标准下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病率为0.8~16%,男性发病率为2.0~22.4%,女性为0~14.6%。
当肌肉质量以低于我国青年人两倍标准差为参考值时,肌少症的发病率极低,其中测量方法采用双能X 射线法时发病率为0.8%,生物电阻抗分析时发病率为2.3%。
结论:不同诊断方法下,我国社区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病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建立我国肌衰减诊断的具体参照标准对该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图分类号:G8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04(2020)03-0066-08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不同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李静,张瞳(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收稿日期:2019 12 19;修回日期:2020 04 27基金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老年人跌倒风险预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的研究”(项目编号:1708015)。
作者简介:李静(1992-),女,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力学、老年人运动流行病。
步入老年之后,人体各系统机能衰退速度明显增加,由运动系统功能下降引起的跌倒、行动受限、运动能力丧失不但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同时还给其家人与医疗保障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中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 )是一种以骨骼肌质量与力量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降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老年人是其主要的发病群体。
老年少肌症运动来应对作者:解兰来源:《中老年健康》2016年第06期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然而,上了年纪可并不是越瘦越好,要小心“少肌症”的发生。
少肌症,也叫“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
少肌症的危害1.活动能力下降:骨骼肌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
肌肉减少和退化,就容易出现身体没劲、站立困难、步伐缓慢、容易跌倒等问题。
2.加重骨骼疾病:“骨肉相连”这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肌肉的减少和退化,还会加重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
3.诱发代谢综合征:肌肉衰减会影响到血糖调控能力、血脂代谢能力等,是诱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4.情绪障碍:肌肉功能退化会造成日常生活能力变差、食欲减退等问题,都容易使老年人心理失常,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
自测你是否患有少肌症1.看体重的变化。
自然状态下没有刻意减重,体重每年下降5%时,需要注意。
2.看走路的速度。
按照日常步行速度行走4米,如果步速≤0.8米/秒,所用时间≥5秒,就需要注意了。
也可以使用计步器,观察更长距离的步伐频率。
3.看坐起的姿势。
进行“30秒连续坐起”测试:坐在约43厘米高、无扶手的椅子上,后背挺直,双手环抱于胸前,自行起立,然后坐下,再起立再坐下,30秒内坐起次数也可以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坐在马路牙子上站起时,动作是否有困难,是否总需要依靠手或外力支撑才能够站起来。
4.看手部的握力:在排除关节炎等因素的情况下,看能不能正常用力;或者使用简易握力器,如果男性握力5.测四肢的肌量:臀大肌变得扁平、小腿的腿围减小、上臂有明显的皮肤松弛下垂,都是肌肉流失的表现。
应对方法1:加强运动加强运动,一方面可以减少肌肉流失,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质量。
1.减少不必要的静坐、静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争取做到每天步行10000步以上。
2.以抗阻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能够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人老腿先衰香港内科学会近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很多人对“少肌症”认识不足。
所谓“少肌症”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征。
如果没有营养和运动干预,三成60岁以上老人、一半80岁以上老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少肌症”,使人活动能力逐渐降低,还可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
长年不懈的锻炼让钟南山年老力壮【调查】“少肌症”危害大关注度低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步履蹒跚、行走缓慢的老人,对此,很多人认为“人老腿先衰”,老年人的这种状态是很正常的。
实际上,这些可能是肌肉衰减综合征即“少肌症”的表现。
据香港内科学会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市民对“少肌症”认识不足,关注度偏低。
不单是香港市民,其实“少肌症”已成为一全球性的问题。
“肌肉衰减综合征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知晓率不高,但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说,由于翻译的差异,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骨骼肌衰老”或“少肌症”,指的就是由衰老引起的骨骼肌质量下降和肌力减退。
骨骼肌的减少和肌力的下降,可使人活动能力逐渐降低,还可导致和加剧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甚至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
临床上,这类患者多行走乏力、易骨折、脏器功能受损等,多见于中老年人。
有调查发现,在没有营养和运动干预的前提下,40岁以上的人每年肌肉丢失量可达总量的0.5%—1%,而30%的60岁以上老人、50%的80岁以上老人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少肌症”。
如果年轻时缺乏锻炼,肌肉储备不足,年老后肌肉会比常运动的人衰老得更快。
【榜样】77岁钟南山健硕不逊45年前其实,“少肌症”并不难防,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是个很好的榜样。
已经77岁的钟院士曾在一个高峰论坛上公开展示了两组“壮男”的肌肉照,一组是美国的施瓦辛格获“世界先生”称号时的健硕肌肉照,和他60岁时上身肌肉松垮的形象形成反差;另一组是钟院士自己在家中锻炼后自拍的肌肉照,跟他1968年在北医求学时留下的肌肉照相比,健硕不减。
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
老年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渐减退。
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洲工作组(EWGSOP)分别提出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WHO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1.骨骼肌量降低:用肌肉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或骨骼肌含量(skeletal muscle mass)来评估肌肉量,当肌肉量低于性别特定的标准值时,即可诊断为老年肌少症。
2.功能下降:通过测量手握力、步行速度等来评估肌肉功能,当肌肉功能下降时,可诊断为老年肌少症。
3.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变或下降:当BMI不变或下降时,也可以作为诊断老年肌少症的指标之一。
欧洲工作组(EWGSOP)也提出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其主要特征包括:
1.骨骼肌量低:用肌肉量指数来评估肌肉量,当肌肉量低于性别特定的标准
值时,即可诊断为老年肌少症。
2.功能减退:通过测量手握力、步行速度等来评估肌肉功能,当肌肉功能下降时,可诊断为老年肌少症。
3.疲劳:在一定的时间内,肌肉的持续使用会导致疲劳,当肌肉疲劳时,也可以作为诊断老年肌少症的指标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组织或学者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标准。
此外,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
如果您认为自己存在老年肌少症的风险,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