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原虫概论(首都医科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15
第⼆篇 医学原⾍ 第九章 概论 原⾍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能独⽴完成⽣命活动的全部⽣理功能。
在⾃然界分布⼴泛,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约65000余种,多数营⾃⽣或腐⽣⽣活,分布在海洋、⼟壤、⽔体或腐败物内。
约有近万种为寄⽣性原⾍,⽣活在动物体内或体表。
医学原⾍是寄⽣在⼈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致病性原⾍,约40余种。
其中的⼀些种类以其独特的⽣物学和传播规律危害⼈群或家畜,构成⼴泛的区域性流⾏。
形态 原⾍的结构符合单个动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1.胞膜 包裹⾍体,也称表膜或质膜。
电镜下可见为⼀层或⼀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的类脂和蛋⽩分⼦结合多糖分⼦形成表被,或称糖萼(glycocalyx)。
表膜内层可有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撑,使⾍体保持⼀定形状。
研究表明,原⾍的表膜作为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对保持⾍体的⾃⾝稳定和参与宿主的相互作⽤起着重要的作⽤。
已有证明某些寄⽣原⾍的表膜带有多种受体、抗原、酶类,甚⾄毒素;表膜还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些种类的表膜抗原还可不断变异;在不利条件下,有些种类还可在表膜之外形成坚韧的保护性壁。
因此原⾍表膜的功能除具有分隔与沟通作⽤外,还可以其动态结构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隐匿等多种⽣理活动。
对原⾍表膜的深⼊研究已成为揭⽰宿主与寄⽣⾍相互作⽤机制的重要⽅⾯。
2.胞质 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基质均匀透明,含有肌动蛋⽩组成的微丝和管蛋⽩组成的微管,⽤以⽀持原⾍的形状并与运动有关。
许多原⾍有内、外质之分,外质较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营养、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含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也是胞核所在之处,为细胞代谢和营养存贮的主要场所。
原⾍的细胞器按功能分为:①膜质细胞器:主要由胞膜分化⽽成,包括线粒体,⾼尔基复合体,内质,溶酶体等,⼤多参与与合成代谢。
某些细胞器可因⾍种的代谢特点⽽有所缺如或独有,如营厌氧代谢的种类⼀般缺线粒体;②运动细胞器:为原⾍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为⽆定形的伪⾜(pseudopodium),细长的鞭⽑(flagellum),短⽽密的纤⽑(cilia)三种。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五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
原虫的整个机体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却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如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
在自然界,原虫的种类繁多,约近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类生态环境中,如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寄生性原虫约近万种,生活于动物体内或体表。
其中医学原虫约近40余种,为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性或非致病性原虫。
致病性原虫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形态】原虫外形多样,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原虫的结构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构成。
1.胞膜亦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lemma),在电镜观察下,胞膜由一层或一层以上单位膜构成。
其分子结构可用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解释。
即原虫的胞膜与其它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具有可朔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
由于表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具有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酶类和其它抗原等成分,故是寄生性原虫与宿主细胞和其寄生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
表膜参与原虫的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胞质原虫的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原虫的代谢和营养储存均在胞质内进行。
(1)基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分别组成微丝和微管,以此支持细胞的形状并在原虫的运动中起作用。
有些原虫的胞质有内、外质之分。
外质透明,呈凝胶状(gel-like),具有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生理功能;内质为溶胶状(sol-like),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含于其内。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五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 Protozoa)。
原虫的整个机体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却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如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
在自然界,原虫的种类繁多,约近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类生态环境中,如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寄生性原虫约近万种,生活于动物体内或体表。
其中医学原虫约近40余种,为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性或非致病性原虫。
致病性原虫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形态】原虫外形多样,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
原虫的结构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构成。
1.胞膜亦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lemma),在电镜观察下,胞膜由一层或一层以上单位膜构成。
其分子结构可用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解释。
即原虫的胞膜与其它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具有可朔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的、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
由于表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具有配体(ligand)、受体(receptor)、酶类和其它抗原等成分,故是寄生性原虫与宿主细胞和其寄生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
表膜参与原虫的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研究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胞质原虫的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原虫的代谢和营养储存均在胞质内进行。
(1)基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分别组成微丝和微管,以此支持细胞的形状并在原虫的运动中起作用。
有些原虫的胞质有内、外质之分。
外质透明,呈凝胶状(gel-like),具有运动、摄食、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生理功能;内质为溶胶状(sol-like),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含于其内。
医学原虫概论一、形态原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生理功能呈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1.细胞膜(单位膜的结构)▪保护自身稳定▪参与与宿主相互作用▪参与虫体的感觉、运动、侵袭、摄食、营养、排泄等生理功能2.细胞质▪基质—外质(运动、摄食、呼吸等)和内质(营养存储、代谢)▪细胞器—①膜质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②营养细胞器,如胞口、胞咽等;③运动细胞器,如伪足、鞭毛、纤毛等▪内含物—如食物泡、糖原泡等3.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染色质组成▪泡状核(多见)、实质核二、生理运动—运动方式:伪足运动(阿米巴)、鞭毛运动、纤毛运动滋养体(trophozoite) —能运动的原虫生活史阶段包囊(cyst)、卵囊(oocyst) —滋养体可分泌外壁,由运动转为静止营养—表膜吸收小分子营养;吞噬、吞饮、胞口摄取食物代谢—能量代谢与合成代谢大体符合寄生虫代谢特征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或两者兼有无性生殖—①二分裂;②多分裂;③出芽生殖有性生殖—①接合生殖;②配子生殖三、生活史类型简单型—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凭借直接接触或传播媒介的机械携带在人群中传播①生活史只有滋养体阶段—阴道毛滴虫②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多数肠道寄生阿米巴、鞭毛虫、纤毛虫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种或一种以上脊椎动物,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世代交替,如刚地弓形虫虫媒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或有性增殖,再传播至人体或其他动物,如利什曼原虫四、致病特点增殖—虫血症(parasitemia)破裂—如弓形虫寄生的有核细胞,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压迫—如弓形虫的包囊阻塞—如疟原虫扩散—原位扩散、血行播散等机会性致病—有些原虫对健康人不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但在一些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以及艾滋病等免疫功能受累宿主,常引起急性感染或严重病症,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性致病原虫,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阿米巴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食物、水与手寄生部位:结肠,可移行于肝、肺与脑等致病阶段:滋养体诊断阶段:滋养体与包囊基本过程:包囊→滋养体→包囊1个四核包囊→口→小肠→脱囊成4核囊后滋养体→8个滋养体(二分裂繁殖)→定居于结肠粘膜皱褶或肠腺窝处→滋养体侵入肠壁或转变成包囊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