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336.95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报学史引言中国报学是中国近代现代报刊之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兴起,不仅是新闻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中国报学史是研究中国报业发展历程、报业制度与法律、报业理论与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中国报学的起源、发展与变革、技术革新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起源中国报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1872年,中国第一份由中国人创办的报纸《清晨报》在上海创刊,这标志着中国报业的开始。
不久之后,中国报业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报纸刊物,如《申报》、《时务报》等,这些报纸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发展与变革中国报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最初的报纸以刊载政治新闻为主,起到了反清起义的作用。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报纸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想启蒙等。
此后,中国报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报业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控制。
所有的报纸都成为党的宣传机器,言论自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才重新得到发展。
现代报业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纸质报纸向电子报纸、网络媒体转变,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技术革新中国报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
20世纪初,蒸汽印刷术的引进使报纸的印刷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报业发展迅速。
在改革开放之后,电子技术的应用使报纸的制作过程进一步优化,从而提供更好的读者体验。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媒体的兴起,中国报业正在经历又一次技术革新。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报学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纸在社会转型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推动了社会进步。
报纸也是舆论的重要阵地,通过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引导了人们的思想和舆论,起到了监督政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正是由于中国报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报业在思想启蒙、民主进程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的发展历史及商务应用的实例1.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中国,报纸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
而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报纸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可如今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报业开始渐渐衰败,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对人们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报纸,在新时代电子媒体的角逐中逐渐没落。
广告则是报纸行业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报纸广告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视觉刺激,不似其他广告媒介,如电视广告等受到时间的限制。
而且报纸可以反复阅读,便于保存。
报业的广告主要为商业广告,也包括一些通告通知,启示以及文化娱乐广告等,而位于“报眼”位置显著广告费特别高。
报纸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于报社本身的建设与拓展。
学生评价:报纸行业在几世纪前大面积地普及并达到了饱和,可是随着新电子媒体的发展与世界无止境地迅速更新,报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开始逐渐失去其在众媒体中的地位,我们看待报业不得不以悲观的视角。
而现今的年轻人读报之人更是少得可怜,这无疑是对报纸行业又一大重创。
报业的终结,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
2.真正的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劣势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广播在全球已被视为一个庞大的通信工具。
全世界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广播网。
广播的一大商业应用跟报纸一样,都是广告。
而广播在电视出现之前,十分地受大众人民欢迎。
广播广告在电视出现之后便稍有下降之势,然而,从多年的发展趋势上看,广播广告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其传播及时,覆盖面广,制作方便,消耗不高的特点备受商者的喜爱。
学生评价: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的。
声音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传播了信息,还对这些信息融进了传播方的认识,从而对人们理解、接受信息提供帮助。
以声音为传播特色,其魅力还在于,无论受众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广播适合所有的人。
无论是其自身的运行成本,还是受众的接收成本,广播的各种费用都是最低的,最经济的。
报纸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我国近代的报业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
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
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
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
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
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
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中国报纸的发展史说起来咱们国家的报纸啊,那可真是历史悠久,故事多多,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让人越看越有味儿。
想当年,清朝那会儿,报纸还是个稀罕物,老百姓想看个新闻,得靠茶馆里的说书人,或是街头巷尾的闲聊。
可那时候的报纸,多半是给当官的、有钱人看的,普通老百姓啊,只能听听风声,摸摸边儿。
但你别说,这报纸啊,它就像是春天里的嫩芽,早晚得破土而出。
到了民国,嘿,报纸就开始遍地开花了。
什么《申报》、《大公报》,还有咱们熟悉的《新华日报》,那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那时候的报纸,就像是老百姓的耳目,让大伙儿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大事。
报纸的内容啊,也是五花八门,有讲国家大事的,有聊家长里短的,还有登广告找人的。
记得我小时候,还经常在报纸上找小伙伴丢的钥匙串呢,那时候觉得报纸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而且啊,那时候的报纸排版,虽然简单,但看着就是舒服。
大标题醒目,小新闻也不含糊,读起来就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
特别是那些老记者写的文章,文笔流畅,情感真挚,读着读着就能把人带入那个时代,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也在不断地变。
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多元,报纸就像是个魔法师,总能变出点新花样来。
特别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报纸也开始跟网络接轨了,什么电子版、手机版、微信公众号,应有尽有。
这样一来啊,看报纸就更方便了,随时随地都能看。
不过啊,虽然现在的信息渠道多了,但报纸在我心中的地位啊,还是不可替代的。
每当拿到一份报纸,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啊,就像是拿到了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盒。
翻开它啊,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啊,我觉得啊,这报纸啊就像是咱们国家的一部活历史书啊。
它记录着咱们国家的变迁和发展啊也承载着咱们老百姓的情感和记忆啊。
无论时代怎么变啊这报纸啊都会一直陪伴着咱们走下去啊。
初中厉史各个时期的报纸
1、《申报》:1872年一位名叫XX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时务报》、《国闻报》和《万国公报》:戊戌变法时期,比较著名的是由XXX、XXX、XXX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和XX在天津主编的《国闻报》;中国近代有2个名叫《万国公报》的刊物。
一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XXX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
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
二是XXX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由46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3、《民报》: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
改良派刊物《新民丛报》。
4、《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XXX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XXX、XXX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5、《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报纸简史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政治家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
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汉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
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
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
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5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
历史发展到欧洲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
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
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
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
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
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
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
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
中国报纸发展史一、介绍中国报纸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报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西方传教士。
在19世纪末,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增加,西方的报纸传入中国。
当时的报纸多以外文为主,主要服务于外国人和中国的西化派。
直到1897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标志着中国报纸发展的起步。
二、近代中国报纸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初,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报纸成为民主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民报》、《新青年》等相继问世,他们以激进的言论和犀利的笔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中国报纸在革命时期的作用在中国的革命时期,报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革命理念和组织力量,如《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
这些报纸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和组织抗日战争的重要工具。
四、中国报纸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
一方面,新闻传媒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报纸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传统报纸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逐渐衰落。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中国报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报纸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大报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和发行量。
另一方面,一些新型报刊如《南方周末》、《财经》等涌现出来,以深度报道和独立观点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报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报纸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从起初的西方传教士传入到近代的民主思潮传播,再到革命时期的宣传工具,中国报纸多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未来,中国报纸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唐至于清朝中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四十字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进奏院状————最早的官报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材料。
进奏院状的基本特征: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流行于唐末唐人称之为进奏院状、状报、邸吏报、朝报、杂报等。
由各地驻京进奏院的官员制作并传发给各自的长官。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以及军政信息等。
现存的唐进奏院状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尚有两份存世,均为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报的实物。
“开元杂报”现存最早述及封建官报的文献,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在文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为“开元杂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1、进奏院改组为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公元981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整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建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
2、定本制度的建立(1)“判报”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
这一判定工作,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2)“定本”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
这一被称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3、宋代官办邸报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消息。
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
报纸发展历史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的中国汉朝。
从那时起,报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且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了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报纸发展历史
的步骤:
1.手工制作时期
公元前2世纪,汉朝的政府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制作新闻通讯,这是报纸制作的前身。
这些通讯以手工方式制作,内容主要是关于政
府官员和国家重要事件的报道。
2.印刷机的发明
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伯格发明了打字印刷术,这项技术
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和速度。
这个时期的报纸以新闻为主,内
容丰富,读者群广泛。
3.新闻业的兴起
19世纪初,新闻业迅速发展,成为报纸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报纸成为市民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
4.电报的出现
19世纪中期,电报成为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使得新闻可以实时传输。
这项技术改变了报纸的媒介特性,使它能够更加快速地报道新闻。
5.新闻联播的创立
20世纪初,新闻联播开始在一些报纸上出现,使得不同报纸之间可以分享新闻资源。
这项技术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合作和交流,使得新
闻报道更加全面。
6.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报纸在数字化时代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报纸开始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将内容发布到
网上,满足读者对新闻的多元需求。
总之,报纸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手
工制作到数字化转型的漫长过程。
随着新闻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报纸在未来会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资源。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报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信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日常的方式之一,那你知道报纸最早出现是在哪个国家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
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
“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峰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
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
伴随着古代中央王权的不断加强,“邸报”也一直得以很好的发展,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纸张的出现使得“邸报”的书写与发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广泛运用,同时,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扩大,《邸报》的运用就更加数量化、规范化。
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 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避让。
唐玄宗时期,《邸报》又称为《开元杂报》。
到了明代,中央已有专门的机构通政司进行《邸报》的编发工作,发行日期和发行对象也日趋稳定,形成国家性新闻刊物。
已经初步具有了现在报纸的某些元素。
1638年( 明崇祯11 年),《邸报》开始使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 但因战争频繁, 交通堵塞等情况, 江南一带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清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报》才正告寿终。
西方人一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60年创建的《每日纪闻》,他最早是一块树立在罗马元老院门口的木牌,用于向广大罗马市民发布元老院的最新决策。
缅甸报纸历史发展历程缅甸报纸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英国殖民者开始在缅甸建立专门的报纸,主要是为了宣传和维护他们的殖民统治。
最早的缅甸报纸是由一些英国殖民者创办的,如《缅甸短讯报》(Burma Recorder)和《仰光评论报》(Rangoon Gazette)。
这些报纸主要用英文出版,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以反映和宣传英国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然而,随着缅甸人民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和抵抗逐渐增加,缅甸人开始自己创办报纸,以反映他们自己的声音和利益。
一些早期的缅甸报纸如《缅甸新闻报》(Burma News)和《缅甸时讯报》(Burma Times)开始出现。
这些报纸用缅甸语出版,内容更加关注本土事件和民生问题。
缅甸报纸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一些挫折和限制。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政府对报纸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对反抗统治的言论进行了打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缅甸人民的意识觉醒和民主运动的兴起,报纸成为了传播理念、交流观点和争取民主自由的重要平台。
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报纸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
政府放松了对媒体的控制,并鼓励私人创办报纸。
这导致了报纸数量的增加,出现了更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
然而,缅甸政府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重新加强了对媒体的控制,实行了新闻审查和打压自由言论的政策。
直到2011年缅甸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后,缅甸报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开始放松对媒体的限制,媒体业得以更好地发展。
这导致了多样化的报纸市场,出现了更多的新闻机构和报纸出版物。
目前,缅甸的报纸市场呈现出多样化和竞争激烈的态势。
各种类型的报纸涵盖了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等各个领域。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缅甸的新闻媒体也逐渐转向了数字化和在线平台,以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