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简史(6)
- 格式:docx
- 大小:10.39 KB
- 文档页数:1
(1)周朝说我们在前面提到,先秦时代的周朝出现了记事的史官和采风的乐官,因此,有人就推测,像《春秋》和《诗经》这样的史籍,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种报纸,它们带有宣传和公报的性质。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几位外国学者,比如说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多年的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
但是,这种说法大部分只是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
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没有记载周朝的“报纸”的文字。
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汉朝说持这种说法的以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戈公振为代表。
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中的有一节专门论述汉朝的报纸,节的题目是“汉有邸报乎?”他认为,汉朝幅员广大,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各藩王与汉武帝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京师的政治情报,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报自然应运而生了。
应该承认,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汉朝的确具备了一定的抄发报纸的客观条件,而且也的确有了“邸”这个机构,但是,却没有关于“邸报应运而生”这样类似的记载,在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的字样。
因此,汉朝有报纸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东晋说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报纸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实物或是确定的记载来证实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做学问需要有这样的方法“大胆推测、小心论证”,这用在我们新闻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大胆的推测一些材料背后的事情,但是翻回头还需要找大量的史料来对想法进行论证,只有想法是不够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朝。
3、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唐朝,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
它采取了一种与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镇制度。
我们在中学历史中已经学到,藩镇割据的形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
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藩镇的办事代表“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叫做“邸”,后来又改叫做“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报纸简史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政治家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
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汉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
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
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
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5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
历史发展到欧洲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
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
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 (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 、“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 999 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 ,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古代报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且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官府会定期发布新闻和公告,让人们了解朝廷政策和社会动态。
到了宋代,报纸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包括文艺、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新闻和资讯。
在欧洲,古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与印刷术的发明有关。
最早的欧洲报纸可以追溯到德国,当时的印刷机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让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印制新闻报纸。
报纸内容也开始多样化,除了政治新闻,还有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在现代社会,报纸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到了数字化时代,电子报纸和网络新闻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纸媒,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
总的来说,古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在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 -。
中国报纸的发展史说起来咱们国家的报纸啊,那可真是历史悠久,故事多多,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让人越看越有味儿。
想当年,清朝那会儿,报纸还是个稀罕物,老百姓想看个新闻,得靠茶馆里的说书人,或是街头巷尾的闲聊。
可那时候的报纸,多半是给当官的、有钱人看的,普通老百姓啊,只能听听风声,摸摸边儿。
但你别说,这报纸啊,它就像是春天里的嫩芽,早晚得破土而出。
到了民国,嘿,报纸就开始遍地开花了。
什么《申报》、《大公报》,还有咱们熟悉的《新华日报》,那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那时候的报纸,就像是老百姓的耳目,让大伙儿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大事。
报纸的内容啊,也是五花八门,有讲国家大事的,有聊家长里短的,还有登广告找人的。
记得我小时候,还经常在报纸上找小伙伴丢的钥匙串呢,那时候觉得报纸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而且啊,那时候的报纸排版,虽然简单,但看着就是舒服。
大标题醒目,小新闻也不含糊,读起来就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
特别是那些老记者写的文章,文笔流畅,情感真挚,读着读着就能把人带入那个时代,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也在不断地变。
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多元,报纸就像是个魔法师,总能变出点新花样来。
特别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报纸也开始跟网络接轨了,什么电子版、手机版、微信公众号,应有尽有。
这样一来啊,看报纸就更方便了,随时随地都能看。
不过啊,虽然现在的信息渠道多了,但报纸在我心中的地位啊,还是不可替代的。
每当拿到一份报纸,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啊,就像是拿到了一个装满故事的宝盒。
翻开它啊,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啊,我觉得啊,这报纸啊就像是咱们国家的一部活历史书啊。
它记录着咱们国家的变迁和发展啊也承载着咱们老百姓的情感和记忆啊。
无论时代怎么变啊这报纸啊都会一直陪伴着咱们走下去啊。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唐至于清朝中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四十字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进奏院状————最早的官报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材料。
进奏院状的基本特征: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流行于唐末唐人称之为进奏院状、状报、邸吏报、朝报、杂报等。
由各地驻京进奏院的官员制作并传发给各自的长官。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以及军政信息等。
现存的唐进奏院状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尚有两份存世,均为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报的实物。
“开元杂报”现存最早述及封建官报的文献,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在文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为“开元杂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1、进奏院改组为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公元981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整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建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
2、定本制度的建立(1)“判报”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
这一判定工作,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2)“定本”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
这一被称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3、宋代官办邸报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消息。
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
报纸发展历史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的中国汉朝。
从那时起,报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且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了现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报纸发展历史
的步骤:
1.手工制作时期
公元前2世纪,汉朝的政府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制作新闻通讯,这是报纸制作的前身。
这些通讯以手工方式制作,内容主要是关于政
府官员和国家重要事件的报道。
2.印刷机的发明
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伯格发明了打字印刷术,这项技术
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和速度。
这个时期的报纸以新闻为主,内
容丰富,读者群广泛。
3.新闻业的兴起
19世纪初,新闻业迅速发展,成为报纸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报纸成为市民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
4.电报的出现
19世纪中期,电报成为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使得新闻可以实时传输。
这项技术改变了报纸的媒介特性,使它能够更加快速地报道新闻。
5.新闻联播的创立
20世纪初,新闻联播开始在一些报纸上出现,使得不同报纸之间可以分享新闻资源。
这项技术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合作和交流,使得新
闻报道更加全面。
6.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报纸在数字化时代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报纸开始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将内容发布到
网上,满足读者对新闻的多元需求。
总之,报纸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手
工制作到数字化转型的漫长过程。
随着新闻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报纸在未来会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资源。
报纸广告的发展历史报纸是传播领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来,报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每天的清晨,当大多数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城市里百万份的报纸就会从轰鸣的印刷机中新鲜而出,为人们带来新鲜的资讯。
报纸的起源: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
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
“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峰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
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
伴随着古代中央王权的不断加强,“邸报”也一直得以很好的发展,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纸张的出现使得“邸报”的书写与发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广泛运用,同时,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扩大,《邸报》的运用就更加数量化、规范化。
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 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避让。
唐玄宗时期,《邸报》又称为《开元杂报》。
到了明代,中央已有专门的机构通政司进行《邸报》的编发工作,发行日期和发行对象也日趋稳定,形成国家性新闻刊物。
已经初步具有了现在报纸的某些元素。
1638年(明崇祯11年),《邸报》开始使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 但因战争频繁, 交通堵塞等情况, 江南一带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清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
报纸简史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政治家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
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汉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1450年,欧洲的德国人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
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
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
世界上第一张日报在1650年发行于德国,法国1631年才出现报纸,而英国由于当时发生了政治事件,报纸才得以发行。
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
历史发展到欧洲时期,报纸已在欧洲各国相继发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
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过去的几万份增加到十几万份,几十万份乃至上百万份: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层人士到中下层人士。
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时代的来临。
这一次“飞跃”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