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洲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浅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学号 201001045姓名 白玛玉珍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专业 国际金融时间 2012 年 11 月 28 日论文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内容提要:当下奥巴马政府亚洲安全战略的重点是“重返东亚”。
当2009年奥巴马在日本首次全面阐述其亚太政策并称自己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太平洋总统”时,相信还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这一说法。
然而,这几年间,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可以说一路高歌猛进,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做法。
关键词:天安号、亚洲战略、均衡战略、钓鱼岛、2012年美国大选正文:从2009年开始,美国提出重回东亚战略。
201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夏威夷召开,作为东道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讲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国务卿希拉里更是说亚太地区将是美国外交战略的中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具体表现是当年在新加坡开的ARF会议,希拉里在上面表示“美国回来了”。
原来这个论坛,美国并不积极参与,中国很受宠。
当希拉里讲“美国回来”后,东盟很多外长很激动,都围着美国转。
2010年美国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南海问题。
去年中美在南海问题上有直接对抗的意味了。
美国回归亚太原因比较复杂。
具体原因有五个。
第一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原因。
中国现在在亚太影响力太大,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必须重新夺回这个关键地区的影响力。
第二个原因是地缘经济。
亚太目前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构成本地区经济活力的,中国贡献很大,原来的四小龙包括现在的越南、印尼、泰国等几个“小虎”,干劲也都很足,再加上印度,这么十几个国家共同努力,地区经济很活跃。
美国如果在这个地区被排挤出去,其老大地位堪忧,所以它宣布回来并想主导。
第三个原因是内政原因。
奥巴马当局认为小布什当政的8年,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把反恐定位太高,定位为反恐战争,一切围绕着它转,重点放在了中东南亚地区,对东亚地区忽视了。
一是挑拨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的关系,二是大力扶持中国国内的亲美势力,三是大力向中国周边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军售。
早在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泰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时便高调宣布,美国将“重返亚洲”。
但事实上,美国自二战后就从未离开过该地区。
美国一直在日本和韩国驻军,还同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维持着盟友关系,同时与中国的台湾地区保持非正式的军事同盟关系并持续对台军售。
“9·11”后,美国在全球的反恐以中东为中心,牵制了其大量的外交军事资源。
但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相继结束,美国终于可以腾出更多的外交军事资源来正面应对中国的崛起。
国务卿克林顿在最近一期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上发表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明确阐述了美国未来十年的亚太战略:“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
”在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奥巴马不断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将留在亚太。
他积极倡导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就亚太自由贸易区另起炉灶,进而将中国排除在外。
美国官员指出,如果中国能够达到该自由贸易框架的规定便会被欢迎加入。
但是,这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更好地保护外国产品在中国的知识产权、限制或者停止对国有企业的补助……凡此种种都将中国加入的门槛提得极高。
奥巴马还一改昔日的温和态度,对中国的货币和贸易政策发起猛烈抨击。
在澳大利亚,奥巴马大谈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
除计划澳洲驻军以外,美国政府还宣布向印尼出售24架加装先进仪器的F-16战机,以及向文莱出售黑鹰直升机。
紧接着,奥巴马又在巴厘岛强调:美国作为太平洋强国、贸易强国、海上强国,航道自由、商贸自由及和平解决南海争议关系到美国的利益,但美方在南海争议上没有预设立场。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洲的?1.在军事上与多个盟国进行联合军演;美军进驻澳达尔文港;在新加坡部署四艘濒海战斗舰;鼓励印度帮助阿富汗的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出口先进的F35战机给日韩等国;希望国会通过美国加入海洋法公约的决定,进而在南海问题上争取到更多话语权;美军图谋重返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2.面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封锁中国东部地区、海域,中国加强同中亚各国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西部地区同中亚几国建立一道屏障防止西方国家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
张海林10050642X47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中国的挑战及对应如果把亚洲比喻为富饶的黑土地,那么美国就是一直对这块土地虎视眈眈的猎豹。
美国为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必须遏制中国中国的迅猛发展。
所以就出现了美国从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封堵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
那么,“重返亚洲”战略对于中国的挑战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外交上开展攻势带来的挑战。
外交攻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南海问题”。
美国插手南海问题,意在挑起中国和相关国家的争端,在外交上孤立中国。
2011年的东亚峰会的议题中本不应该包括海南问题。
因为将有争议的问题引入会议,只会影响峰会的合作主题和互信气氛,破会亚太地区来之不易、极具活力的良好发展局面。
但美国的加入,是东亚系列峰会的议题发生偏移。
美国强调,海上安全是美国在峰会上将主要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中国南海问题肯定会提到议程上来。
军事上进行包围带来的挑战。
军事上的包围首先就是增兵澳大利亚。
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宣布要加强两国之间的军事联系,将在澳大利亚北部增加永久军事存在。
从2012年夏天开始,美军派出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建立基地,并最终将人数增加至2500人,同时未来将有更多美国军舰来到奥北的达尔文皇家军事基地开展更多军事演习。
美国今年来也加紧与日本和韩国建立双边军事同盟,继续加大对台湾的武器销售,同时在军事上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和作,对于印度也频频抛出橄榄枝,加强彼此间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合作。
这意味着美国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鼓励下,在中国的东部、东南部的南部构筑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担当起对崛起中的中国进行制衡的角色。
经济上强行干预带来的挑战。
事实上,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上,中美两国一直存在分歧。
中国主张以“10+3”为主渠道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而美国则力推TPP。
在2011年召开的G20峰会、APEC会议和东亚峰会等一系列国际峰会上,美国也一贯地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采取更快行动重估人民币汇率,“承担起一个大国应尽的责任”。
美国“回归亚洲”战略的具体形势分析布什任总统的美国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中东,核心是反恐,经济利益在于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
奥巴马任总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调整,战略重点从中东转向了亚洲,尤其是东亚。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共和党政府的中东战略的失败,二是美国有失去对东亚影响力的危险。
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削弱了美国在东亚的经济影响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使美国打的台湾牌难凑效;日本实现“正常国家”战略导致美国在日本军事存在的质疑,美军基地的搬迁问题就是集中表现;朝鲜的核问题久拖不解,韩国人失去了耐心,对美国的能力产生怀疑。
中日韩东亚经济一体化,中日韩与东盟经济一体化,这些地区制度安排正在使美国成为局外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党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就实施其重返亚洲的战略。
最初,美国希望先把中国纳入其重返亚洲的战略,所以奥巴马任总统开始就出访中国,但是奥巴马政府非常清楚,中国不可能成为其重返亚洲的帮手,因此把中国变成使其重返亚洲的借口。
美国对中国采用了“先礼后兵”的战术,先故意讨好你,为之后的发难找借口。
美国同时向日本政府施压,迫使具有脱美入亚倾向的鸠山由纪夫下台,菅直人上台后,日本政府180度的大转弯,投靠美国。
但为了给撑面子,为了给选民交代,日本挑起了钓鱼岛的撞船事件,得到的好处是换来了美国对钓鱼岛安保条约的承诺。
但中日关系大倒退。
美国又利用“天安号”事件离间中国与韩国关系,利用南海争端离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发展印度的关系制衡中国。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重返亚洲的战略初见成效,中国面临周边环境的恶化。
美国的软实力到底能走多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但可以预料的是,美国采取孤立中国的重返亚洲战略肯定是行不通的,最终必须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
美国“回归亚洲”在中国引发不满,有人认为美国在挤压中国,围堵中国。
美国在主观上有此目的,尤其是明年是大选之年,各路候选人纷纷表示对华强硬姿态,更是引起中国民众的不安或愤怒。
第七讲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影响自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进入到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速了传统大国的衰落。
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集体崛起的态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场大变局中,亚洲国家以其特有的潜质独占鳌头,其吸引力逐渐增强,一些国家纷纷加速了战略东移的步伐。
在各国战略东移的潮流中,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最令人瞩目,其影响也将最为深远。
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提出的背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形成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它是世界格局变化,亚洲格局变动,美国实力衰微和国家战略调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欧美国家的“集体衰落”在冷战后的二十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的长期稳定曾经让一些西方人士引以为豪,他们将西方世界称为世界的“稳定岛”。
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个自诩为世界“稳定岛”的西方世界却陷入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动荡与混乱之中。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呈现出“集体沉没”的态势。
综合来看,西方世界的衰落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集体下沉。
经济领域问题是西方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先兆。
其次是社会问题日益沉重。
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从经济领域传导到社会领域。
银行破产和企业倒闭引爆了失业潮。
危机期间,各国失业人口急剧上升。
在增加税收和公共支出减少双重政策的重压之下,就业问题无法解决,社会福利问题也逐渐减少,艰难的经济窘境沉重打击了人民的自信心。
最后是各国政治问题日益尖锐。
在经济和社会问题重压之下的欧美人民把矛头直接指向各国政府。
在一浪高过一浪游行示威浪潮中,深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各国人民用选票推翻了现政府,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先后发生了政权更迭事件,法国的萨科奇政府未能实现连任梦,在金融危机中黯然下台。
日本的自民党在危机中失去了长期执政地位,不得不让位于民主党。
而民主党的上台也没有给日本人民带来预期的效果。
关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点思考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给中国造成了心理和现实的发展困境。
西方人做事有突出的计划性、目标性和结构性。
重返亚洲战略可以看作是美国在亚洲做的一个大项目。
西方人做发展项目喜欢强调partnership,强调participation和local contribution。
可以大胆猜测,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背后肯定有这么一份文件作为指导,在一个大的programme的下面,由几个project组成。
Project one:政治,project two:经济,project three:安全,project four:外交,project five:文化。
中国应对的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中国同样需要自己的亚洲战略。
我称之为“和平与繁荣的亚洲战略”,内容同样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外交、文化等项目。
总是猜美国有这样的意图或者没有这样的意图,是徒劳无功的,是永远掌握不了主动权的。
冷战思维也只会误导我们的思维,延误时机。
和平的政策不等同于和平的心理,不争霸、不称霸的政策需要转化成具体的、可以执行的战略目标。
外界给一点刺激,中国做出一点反应,这种应对模式是缺乏效率的。
唯有主动建构,才能破除困境。
中国的眼光不应该局限于自身,焦点不应该长期放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本身。
中国的亚洲战略,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亚洲人的自信,强调亚洲事务由亚洲人主办、反对大国主宰地区事务。
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是由美国一家制订、以美、日、澳为核心的,中国的亚洲战略则应鼓励所有亚洲国家(应该包括日本、菲律宾等)共同参与制订,真正体现所有国家平等尊重、坦诚相待的精神。
中国亚洲战略的目的不是中国要来领导亚洲秩序,而是由亚洲国家共同缔造亚洲秩序。
通过推动亚洲人自己的亚洲战略,借助战略结构的力量,限制各方在海洋问题上的挑衅行为,有利于降低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同时达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目的。
这里的亚洲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东亚地区。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重新审视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角色。
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和全球战略布局,美国提出并实施了“重返亚太”的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以制衡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该地区的发展壮大。
然而,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对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威胁,也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将分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内容及背景,阐述其对中国的意义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分析亚洲轴心战略,即美国“重返亚太”军事战略。
2013年11月,在谈及亚洲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声称“美国回来了!”明确表示美国将比过去更加重视亚太地区,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投入,美国今后的战略重点将向亚洲转移。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因素”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美国的霸权地位使其难以容忍中国的发展壮大,因此它要利用一切机会遏制中国的崛起。
“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甚至“中国阴谋论”等种种说法充斥着媒体和学术界。
而这种种言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逻辑:中国是美国的挑战者、敌人或潜在对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返亚太”就成了一个借口。
但实际上,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并不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壮大,而是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和利益。
然而,无论美国出于何种目的提出“重返亚太”的战略构想,对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不仅会加剧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破坏亚太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前景,而且还会使亚太地区沦为大国博弈的前沿地带和牺牲品。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构想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在长期酝酿之后才得以付诸实施。
尽管该计划旨在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利益,但其做法却背离了当今世界潮流,违背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