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
- 格式:ppt
- 大小:14.29 MB
- 文档页数:4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延续文化血脉”,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认识能力,对一些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和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资料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包括书籍、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室环境,包括座位排列、黑板、投影仪等。
3.准备学生分组,每组4-5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延续文化血脉”。
2.呈现(15分钟)通过呈现相关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或资料,深入分析和理解,并准备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共同巩固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拓展(1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5.1《延续文化血脉》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5.1《延续文化血脉》是一节关于中华文化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使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
2.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的案例。
2.准备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标志物,如长城、故宫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标志物代表了什么?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呈现(15分钟)讲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通过具体案例,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请学生回答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和一种传承方式。
5.拓展(10分钟)讲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日本、韩国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责任。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核心素养】国家认同文化自信【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包括“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
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难点】重点:文化自信难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收集教学资源,书写教案,准备课件。
延续文化血脉训练1.现如今我国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子、琵琶、腰鼓等,都是从汉代时由边疆各民族陆续传人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表明A.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形成。
根据材料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C 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A.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不符合材料,所以不选。
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材料不相符,所以不选。
D.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符合材料,所以不选。
所以正确答案是C。
2.种茶、饮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并逐渐形成了融合儒道、佛诸派思想的中国茶文化。
这表明中华文化①自强不息②勤劳勇敢③源远流长④博大精深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文中中国茶文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④符合题意。
自强不息、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①②,正确答案选D。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国之所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是中华民族的“根”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④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所以①②③④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