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大概也是最能展示出他那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的时期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诗作。
一、苏轼在黄州官职的生活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先后担任桐庐县丞,贡官,黄南军使,左迁大吏,担任过劳役,几乎可以说是遍体无过。
然而,即使受封为官,他也不忘保持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努力为贫弱敦倒而尽职。
这种贫穷又伟大的人生最终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家园,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二、作品沉浸精神生活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作尤其接近精神生活,展现出执着而又超脱的独特的诗意观。
他的诗歌立意深邃,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平面的讲述,诗意清新纯净,抒情优美,诗句中蕴藏着他对生命、社会、空间世界及时间意义的深刻体悟。
三、苏轼诗中时空交融苏轼的诗歌中,内心思考和对时空现实的反思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诗思系统。
他把历史、地理空间作为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意象,向人们展示他对于生活和存在的审视及理解。
有的诗里,苏轼把古典的传统神话、历史经典,融入时空交融的灵性主题,诗句中对时间的伟大及空间的无限深刻的叙述,让我们在仰望生命的旋律中,从容而踏步的前行。
四、文学传统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作直接或间接受到唐宋文论传统的影响,其诗思贯穿了儒家自我立论,认为生命唯有永恒不变这一原则可以获得畅达,例如他的《柳林居士离别写井》,他欣赏人生的静谧把握了自然的生命活力,里面充满着深深的宗教意义,强调一种有序的静态空间定格于焦灼而不断变化的时间流转。
总结来说,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刻画出他深切而又超脱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他把内心思考与对时空实在的反思有机结合,将时空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精神家园,这也意味着他为未来的诗人精神状态树立了一个宝贵的标杆。
收稿日期:2020-4-12作者简介:孙中天(1996—),男,安徽淮北人,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孙中天(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宋政治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作为旧党的代表,苏轼否决鼎新,屡遭冲击,最终酿成“乌台诗案”。
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此时的他可谓死里逃生。
“乌台诗案”期间,新党不断的搜集诗文罪证,使得苏轼在创作中谨小慎微,表现出强烈的畏祸意识。
本文主要从其黄州时期创作的文章和诗词中分析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
[关键词]苏轼;熙宁;元丰;思想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2-0192-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12.085[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苏轼创作思想意识转变的原因元丰二年(1079),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的苏轼历经杭州、徐州几任地方官后,到了湖州,写了《湖州谢上表》,表示对朝廷的感谢之情。
由于御史台又叫乌台,这震惊了整个王朝的诗歌被称为“乌台诗案。
因为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谦虚,也可以看做是苏轼的牢骚之语。
虽有一些抱怨,又听闻朝廷最近上任的多为年轻人,而且多和苏轼的政论不合,所以会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以此用来讥讽朝廷新任用的人们多是随波逐流的迎合小人。
苏轼的这几句话刺激了新党成员,于是他们向皇帝施压,将苏轼逮捕关押在京师御史台监狱。
包括收集了数十万字的苏轼的叙述和收集苏轼讽刺文字的人名单,有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部分新党想将苏轼置于死地。
但神宗犹豫不决,他并不想杀死苏轼,此时退居于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保住了性命但是也退居到了黄州去担任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团练副使。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没有追求虚无的理想,而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把握住自己的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谋求发展。
他在黄州参加考试,担任官职,积累了财富,增加了社会地位。
二是坚定信念。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影响,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是增强自我意识。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把握自己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不断发展自己。
四是追求自由。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追求自由,他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不断追求自由的理想,不断挑战自由的极限,不断拓展自由的边界,不断探索自由的道路,不断努力追求自由的梦想。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坚定信念、增强自我意识、追求自由,以此来改变自己的。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儋州;精神财富[论文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刨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的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自吟《梅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碟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苏轼黄州文学研究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而他的文学创作则更是丰富多彩。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他形成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和创作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个时期是他的人生低谷,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黄州,苏轼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进行文学创作。
他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感悟。
苏轼黄州文学的特色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色。
首先,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在《赤壁赋》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之间的对比。
其次,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非常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
他的诗作往往以景生情,将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他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世界。
最后,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他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描绘了黄州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使得黄州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结论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其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坎坷和传奇,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于中国文学的丰富和拓展。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些特色使得苏轼的黄州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学习苏轼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应该当代文学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与诗词创作作者:邱琼来源:《南北桥》2018年第03期【摘要】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也是他诗词作品风格的大转折。
在黄州期间,苏轼对于很多人生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心态逐渐也发生了转变,从早期的踌躇满志,满腔抱负到后来的淡泊明志,超然物外,在黄州期间的经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诗词创作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97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期间,他经常会感叹,人生好像一场梦一样,这样的人生观也时时出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之中。
这是经历了巨大坎坷之后,原来所持有的儒家思想与逐渐走入他内心的佛家思想,发生着强烈的碰撞。
从苏轼诗词作品当中所传递出的人生态度,也能对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窥见一二,而这些也都对他的诗词作品基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苦闷心态及诗词作品分析40多岁的年纪,苏轼正是满腔热血之时,然而乌台诗案以后,他死里逃生的境遇,却让他内心不由得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而且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也感到深深的孤苦悲凉。
可以说当时的苏轼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虽然才四十几岁的年纪,苏轼却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老了,可见当时沉入低谷的心态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在他这一阶段的诗词作品中也数以百计的提到自己的须发全白,如在给徐君猷的词《浣溪沙》中,他说自己“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樽前呵手镊霜须”,寄给朱康叔的《江城子》中他又说自己“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甚至看到定惠院外盛开的海棠,他都会叹息自己“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 当时苏轼的容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来探望自己的亲人,都认不出自己了。
可见,当时的苏轼心力交瘁,悲苦之极,因为伤心而苦闷而导致生理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所谓相由心生,正是因为心生悲苦,才导致外貌的转变。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期间,不仅担任了官职,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为黄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气势磅礴的作品,使黄州成为了文学繁荣的中心。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真挚感人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展现了他对岁月流转和人生苦乐的感慨,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
他还写过许多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他的散文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的《东坡乐府》被誉为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他还写过许多游记和随笔,如《黄州快哉亭记》、《木兰词》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黄州的风土人情,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在黄州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黄州文化的繁荣。
他还与黄州的学者一起研究经史子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文学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诗词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黄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瑰宝。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如果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中坚人物,那么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最高代表;如果说苏轼一生的创作是浩瀚的长江,那么他在黄州的创作则是宏伟的三峡水坝-----创作上的里程碑。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
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黄州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是一座山水环绕的荒城,豪放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被贬在此,担任团练副使,生活非常凄苦,掘井筑室,躬耕自食,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解读印证他这一阶段的创作。
一、苏轼的生平,一生多坎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佑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庭,其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父亲苏洵是为大器晚成型的散文家。
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失败,因此在他们兄弟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从小进行教育,同时他自己也有志于做一个经世济民的儒家子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
但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不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他都会毫不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多次上疏王安石变法的弊害,而最终自己要求外放。
先后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湖州(今浙江湖州市)、黄州(今湖北黄冈)、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担任地方官吏。
直至徽宗赵佶即位,六十多岁的苏轼才遇赦北还,卒于旅舍,谥号“文忠公”。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部分。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札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许多具有豪放风格的诗词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英雄形象,展现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作之一。
其次,苏轼在黄州期间还创作了两篇著名的赋作——《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两篇赋作以赤壁之战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这些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赋的巅峰之作。
此外,苏轼在黄州期间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书信等。
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学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
他
的创作不仅展现了豪放词派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同时,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创作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的思想意蕴
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和异乡他乡的尘封分离思想。
他把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曾经繁华京城的思念之情。
他写出了一种哀愁、追忆和悲叹,虽然当时无法回家,他却用诗歌把家乡带回心中。
此外,他也把自己对物欲横流、苟且偷安的道德沦丧的强烈抗议也融入到他的诗作中,用他的歌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痛骂特殊的官僚作风,并在他的诗作中指出当时的朝政流氓。
苏轼黄州时期文代表
当今的文艺环境下,熙熙攘攘的古典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宋朝,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古典作家,也就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苏轼。
他活跃在宋朝声名赫赫的文艺时期,是南宋文学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曾一度住在黄州,在那里他写就了许多经典著作,是当时文学界最重要的代表。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章写出了很多动人唯美的自然景物,比如苏轼用诗歌描写的梅花,郁郁葱葱的森林,以及日出日落的变幻的景色,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文章透露着苏轼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
苏轼还写了一些忧郁的情歌,比如《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乱世的悲哀和无奈。
此外,苏轼在黄州时期还写出了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文章,比如《临江仙》,这篇作品中,苏轼用形象的文字描述了下层社会的困境,他希望通过这篇作品鼓励大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坚持做好艰辛的工作。
还有《钗头凤》,除了反映了苏轼对宋朝官违法乱纪的愤慨之外,也藉以讽刺宋朝的贪官污吏,以及官员虚伪拍马屁的言行,这也深深地打动了当时人们的心。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学精神,也有着杰出的文学作品,都为后世的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今的文艺环境下,众多诗人和文学家依然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这也使苏轼黄州时期文章成为古典
文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论苏轼黄州词的思想意蕴内容摘要: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谪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的丰功伟业。
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期。
谪居黄州时期,他的词作不仅数量多,艺术水平高,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
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了苏轼遭遇贬谪之后内心的苦闷,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在痛定思痛之后依然不改初衷,执著于现实,并实现了自我人格的超越。
正是因为有了黄州这段经历,苏轼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才实现了一次飞跃。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思想意蕴苏轼,作为一位“雄视百代”的中国古代作家,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不仅在文学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在人格方面,魅力四射,卓尔不群,成为宋代乃至后世历代文人及广大读者景仰的楷模。
就象他气象万千、多资多彩的诗、词、散文一样,苏轼的一生也是波折迭宕,大起大落,他曾经被污入狱,险遭不测,也曾因太后恩宠,享尽殊荣。
面对挫折,苏轼曾有过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他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平生文字为吾累”,也说过“我被聪明误一生”。
然而尽管有时心存顾虑,“多难畏事”,“多难畏人”,苏轼并未因此停止写作,而是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领军人物的重任,佳作迭出,成就斐然。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的文学创作高峰都是出现于其政治上遭遇不幸的贬谪时期。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虽然是自嘲,但在我们看来,也不是全无道理。
因为被贬黄、惠、儋三地时期都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或许可以说,正是因为被贬三地,才成就了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大家的千秋伟业。
苏轼45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
贬居黄州是苏轼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他实现人格超越的重要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谪居黄州期间,苏轼的诗词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世人有目共睹。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半随飞雪渡关山”将诗人内心的失落、苦闷跃然纸上。
但诗人并未因白己的失意而与“草棘”同流合污,依然保持着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格,这正是他儒家情怀的自然流露。
第二首紧承第一首,“开自无聊落更愁”七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切同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痛楚,并将白己与梅花落英合二为一。
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篱而得珍贵的自由是诗人之大幸。
“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索过程。
从梅花寂寞中的孤傲品格,我们看到了诗人“钟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和高傲。
从苏轼另一首初到黄州的词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被贬谪黄州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也暗示出词人当时处境的凄凉。
这一时期,苏轼政治上陷入绝境,心理饱受摧残,生活困窘不堪。
二、黄州后期在到黄州的后两年多时间里,苏轼从思想到创作都有了质的飞跃。
儒家入世思想使苏轼陷入困境,他开始以佛老思想作为白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在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解脱出来。
把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满庭芳》)彻底抛诸脑后,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的旷达去面对白己的生活。
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极力表现出了乐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执着、不强求的自在状态。
他以苦难为契机,把白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以一种更加成熟、超脱的心境迎接未来的生活。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是苏轼送给朋友张偓佺(张梦得)的,而张偓佺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黄州的。
词中完全看不到“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凄凉孤寂,而是通过对风的抒发,表达出一种人生哲学。
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和地位,而取决于内在的心境与修养。
苏轼这种无视苦难、在苦难中保持淡定从容的态度并不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是他在对人生苦难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之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种心境在《定风波》中表现得更加透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此时,苏轼已融入黄州,爱上黄州,并准备在这里买田终老。
苏轼和几个朋友到离黄州城30多里的沙湖去看田,不巧途中遇大雨,因为没带雨具,大家都觉得很狼狈,但苏轼却在这场烟雨中吟啸徐行。
现实中的风雨何尝不是词人人生途中的风雨?傲视风雨,是一种态度,而无视风雨,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再看苏轼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
文章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图,诗人意兴盎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然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不可见,报国无门的苦闷情绪深深地印在苏轼心中,纵有清风明月的美景良辰相伴,也挥之不去。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客人箫声之悲,正是苏轼本人之悲,“客”不过是苏轼借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
借客之箫音,倾诉自己的一腔不平之气,并由此思考、探究人生之悲、社会之悲、宇宙之悲,使其更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和反思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羡长江之无穷。
”这里的“吾生”已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而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这是谁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同样也是谁都无法克服的矛盾。
至此,作者以一种智慧、超拔、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坚定的成熟战胜了内心的烦恼,心境复归于清明澄澈。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仍然紧扣水和月展开富于哲理的思辨。
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但千万年来却还是那样无穷无尽;月半盈满,月初虚损,但千万年来却既无消损又无增长,这就是变中有不变。
若从变的角度看,人生固如蜉蝣一般短暂,而天地万物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则天地万物固然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而“我”亦同万物一样,也是无尽的。
这种理论既是辩证的,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体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见识和达观从容的情怀。
“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的“我”既是“大我”,也是“小我”。
人类,作为个体而言,每一个人如同天地间的具体物体,都是极为短促的;然而,就整个人类而言,又同整个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而又何羡乎”明确地告诉客人“衰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完全不必要。
既然“物我一致”,既“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不仅不能成为悲哀的原因,相反,却更应该成为珍惜生命的理由。
可见,苏轼不仅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而且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适”的生活意义。
“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
”此时客的喜已非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显得分外欣慰和轻松。
至此,客与苏了合二为一,是肉体和灵魂都得到再生和提升的苏轼,是更加觉悟、更加成熟超然的苏轼。
三、黄州生活对苏轼后来人生的影响苏轼被贬黄州后,在吸纳佛老思想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觉悟、成熟、超然,在他身上有了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乐观洒脱、随遇而安的个性特质,为他面对被贬惠州、檐州更苦难艰险的人生旅途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被贬滴到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又离开惠州再赴被贬之地海南儋州。
苏轼在诗歌《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中写道:“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
”但是,由于有过黄州的经历,苏轼却能化解苦难、随遇而安。
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未说妙理达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知之免忧。
”并且以乐观的心态从苦难中发现惠州的美,“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残腊独出》)。
苏轼的博大胸襟及抗争厄运的秉性,使他成为不被厄运所折服的强者。
虽然穷愁交加,屡遭贬滴,但苏轼绝不就此沉沦,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即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生活得快慰,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唱出“日啖荔枝三白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欢歌。
苏轼在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时,已“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初到儋州时,苏轼暂租公房蔽身。
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
当地官吏张中景敬仰苏轼,派人修葺漏雨公房。
当局得知,将苏轼逐出,并追究了张中景的责任。
苏轼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建茅屋,自命为“桄榔庵”。
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下无寒泉,然亦未宜悉数,大率皆无耳。
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然而,苏轼在儋州的三年,不但不见“衰惫之气”,反而快意优游,敷扬文教,传播文明,与当地黎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苏轼在诗中写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已然把自己视为儋州人,把海南视为自己的故乡了!苏轼在被贬生涯结束北归的途中,看到金山寺挂有白己的画像,他写了《白题金山画像》诗一首,后两句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
虽属自嘲,但苏轼洒脱的气质使其形象超脱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体现出旷达超脱的神韵。
苏轼虽然屡遭打击迫害,丢官被逐,但是他自始至终并未苟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入人问天地,豪迈从容,给所贬之地带去了文明教化,为当地人民所崇敬热爱。
这应该是儒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与佛道忘我无我、空静澄明境界相互杂糅融和的结果。
苏轼的精神魅力也正在于此,这也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书目[1]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2]曾枣庄.苏轼评传(修订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周新华.天风海雨吟啸行[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潘卫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信手烦推求——苏轼《梅花诗贴》艺术创造探微[DB /0L].www.chongyi606 blog , 2010—01—01.[5]杨海明.“文学”与“哲学”完美结介的佳作--读苏轼《前赤壁赋》[M].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杜勍姝.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003):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