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成就动机量表(xx师范大学)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太符合很不符合1.我非常重视考试成绩。
2.我对别人介绍学习经验很感兴趣。
3.我很注意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4.我非常相知道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5.对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如果真正有益我会尽力学好。
6.在学习上我常常有一种紧迫感。
7.我认为目前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是最重要。
8.我喜欢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9.我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参加工作。
10、我很愿意参加学习竞赛。
11、我喜欢考试。
12、如果测验成绩比平时好,我会兴高采烈。
13、我喜欢大多数课程。
14.如果测验成绩比平时差,我会沮丧半天。
15.在学习中我有一种强烈地取得成功的愿望。
16、我常把自己的成绩与班上最优秀的同学相比较。
17.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
18.我不太清楚该达到怎样的学习标准。
19.我非常清楚哪些功课要加强。
20.我认为学习成绩只要过得去就行。
21.我的目标是在班上名列前茅。
22.有许多原因使我在学习上的要求不能太高。
23.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在学生。
24.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已经够用。
25.我比班上的其他的同学更有雄心。
26.我对自己的成绩不够满意。
27.因为我不是最差的,所以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满意。
28.对我来说考试成绩只要不低于上次就行。
29.课余时间我常常不知道该干什么才好。
30.课余时间我大多都在学习。
31.我非常喜欢下棋,打球看小说等,以至于忘了做作业。
32.父母经常批评我不用功。
33.上课时我经常忍不住想说话,做小动作。
34.父母对我的勤奋感到满意。
35.我非常努力以取得好成绩。
36.碰到做不出的习题,我总是坚持不看别的同学的答案,直到做出为止。
37.碰到不懂的地方我总是找老师请教。
38.我喜欢与同学讨论学习上的问题。
39.对于不懂的地方,我总是下最大的功夫理解它直到弄懂为止。
40.由于我不够努力,常常达不到预定目的。
41.因为我不太聪明所以总是花更多的时间以取得好成绩。
心理学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获得成就和成功时的内在动机和需求。
它涉及个体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需求,并对个体的努力、持久性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1. 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是心理学中对个体追求成功和成就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它涉及到个体渴望追求和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强烈欲望。
成就动机可以驱动个体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期获得成功和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成就动机的心理机制包括个体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的需求。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任务中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于任务成功的渴望和追求。
当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努力和持久性。
3. 成就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个体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动力、更专注的注意力和更强的决心。
他们倾向于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成就动机还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使他们更愿意面对挑战、接受反馈和尝试新的方法。
4. 成就动机的培养和发展成就动机并非固定不变的个体特质,它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培养而发展。
为培养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给予适度的支持和反馈,让个体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进步和成就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
5. 成就动机的关联领域成就动机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与其他领域有着密切关联。
例如,在职业发展方面,成就动机可以驱动个体不断追求更高的职业成就,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
此外,成就动机也与创新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为个体追求创新与突破时往往需要面对挑战并获得成功。
6. 成就动机的局限性和应用尽管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个体可能表现出过度的成就动机,导致他们过分关注结果和比较,忽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成就动机理论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涉及个体追求目标、展示能力和满足需求的欲望。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是一个关于人们为什么追求成就和如何评估自己成就水平的心理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以及对个人行为和组织管理的启示。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在1950年代提出。
麦克莱兰对个体稳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成就需求是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之一,其余两种分别是权力需求和隶属需求。
他观察到不同个体在追求成就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1. 需求差异: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就动机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人追求个人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其他人则更关注外部奖励和避免失败。
成就倾向高的人更有可能追求挑战性的目标,并享受努力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形成:成就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环境等。
例如,家庭重视成就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3. 成就目标的设置:成就动机理论指出,个体会自主设定适度挑战性的目标,这些目标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水平。
相比于容易达成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
4. 成就动机的评价: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时,会参考内在标准和外部标准。
内在标准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标准,而外部标准是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个体与内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而与外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赞扬和认可。
三、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的启示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了解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些个体可能更愿意承担挑战性的任务,而另一些个体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
成就动机名词解释成就动机又称为成就需要,指个体积极追求并获得成功的需要,它包括对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的需要。
根据成就动机的三种不同倾向,可以把成就动机分为: 1、力求成功的倾向:人们积极地寻求获得成功,争取成功,赢得赞赏。
2、避免失败的倾向:一般人都希望避免失败。
3、尽力而为的倾向:就是有意识地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1、工作——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他们努力达到并维持高成就水平,只有当成就水平不断增长时才会感到满意。
他们对于任何有困难的工作都有兴趣尝试。
他们喜欢那些能提供挑战的工作。
2、权力——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以达到某种组织或社会阶层的地位为满足,他们热衷于爬到较高的职位,因此即使表面上显得谦虚,但内心却充满了权威与优越感。
他们常将组织与团体的目标放在个人之上。
3、亲和——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希望受到别人喜爱,而且能使别人愉快,他们喜欢亲近别人,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4、独立——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希望自己在人格及工作上都能独立自主,希望脱离其他人的帮助,达到事业的顶峰。
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总想成为领导者,控制别人。
5、自我提高——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关心的是如何改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渴望进步,积极采用新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
6、安定——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只有在拥有财富、名声和权势之后才能安心,他们常为自己缺乏财富和名声而苦恼。
7、交往——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经常结交新朋友,喜欢与人交往,不论在哪里他们都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他们常常炫耀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把交往作为一种手段,来建立与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8、和谐——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希望生活能够过得稳定,在工作上有一定的保障,他们希望从事稳定、规律的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专心一致地从事自己的事业。
9、自我肯定——成就型:这种类型的人常常寻求表扬和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常常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估量的,他们希望别人说自己很棒,并且认为别人都依赖于自己。
成就动机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实现自身目标、追求成功和取得成就感的内在驱动力。
它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激励力量。
成就动机包含了个体追求成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和获得成就感的愿望。
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内外在两个层面。
内在层面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等因素驱动。
内在动机的人更注重自己对任务的兴趣和满足感,更容易因为任务本身带来的挑战和成就感而被激励。
外在层面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外部奖励和认可等外在因素驱动。
外在动机的人更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赞赏和认可,更容易因为外部奖励而被激励。
成就动机的形成和维持受到个体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内部的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目标设定和自我评价等变量,个体外部的因素包括奖励措施、目标设定和社会认可等。
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对成就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成就动机可以提高个体的努力程度和持久性,激发个体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的意愿。
其次,成就动机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使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技能。
此外,成就动机还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满足感,增强其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在教育和工作场所中,成就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组织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教育者和领导者可以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和可实现性的目标、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以及给予个体自主性和支持等措施,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
总之,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就感的驱动力。
它在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受到个体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成就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莫瑞的成就动机概念举例
莫瑞的成就动机概念主要指个体追求成就感和追求目标达成的内在动力。
下面是一些举例:
1. 学习成就: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取得高分或者学得更多的知识,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 职业成就:一个职业人士通过在工作中展现出色的表现,获得晋升、加薪或者被领导和同事认可等,从而获得成就感。
3. 运动成就:一位运动员通过奋斗和训练,赢得比赛或者打破个人纪录,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
4. 创作成就:一个艺术家或者作家通过完成一件优秀的作品,得到观众或者读者的赞赏和认可,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举例,并不代表所有的成就动机的实例。
每个人的成就动机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时期也会有所变化。
成就动机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追求卓越,达到最佳绩效所显示出的一种内部驱动力量。
它强调努力克服困难和障碍,发挥自身潜能,并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和突破,从而获得成功。
成就动机理论起源于西方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理论将成就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和不可控制的中介变量,强调了不同成就归因类型对动机的影响,以及三种归因方式与动机的交互作用。
成就动机对个体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成就动机理论把个体的动机分为两大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个体的成就动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影响,并由此导致其行为的差异。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对成败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对成就的归因将决定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对成就的反应。
成就动机对员工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研究证实,成就动机高的员工,更容易为企业奉献,并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成就动机低的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对工作不投入,经常不能完成工作,做事往往虎头蛇尾,只注意工作的最后结果,忽略工作过程,给组织带来的损失比成就动机高的员工大得多。
成就动机也称“抱负水平”或“自我期望”。
是指个体在其所希望的职位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
高成就动机者表现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强烈欲望。
高成就动机者相信自己一定能干好工作,并希望在短期内做出显著成绩,获得公众和上级的赞扬,以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使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肯定。
1、成就动机具有五种成分:成就需要、自我效能感、控制点、特殊成就动机和附属成就动机。
2、成就需要是引起和维持成就动机的动力。
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4、控制点又称“行为阻抗”,是指个体面临某种行为情境时产生的心理上的抵制和对抗,它由“操作性焦虑”和“操作性回避”构成。
5、特殊成就动机是指对某一特殊行为成功可能性的预测所引起的成就动机。
6、附属成就动机是指那些为了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赞许而表现出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333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理论,如今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
力和亲和的需求。
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
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阿特金森指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力求顺利的动机,另一类就
是防止失利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就是以获取成就,所以它们可以挑选有所成就的任务,而顺利概率为99%的任务就是它们最有可能挑选的。
防止失败者则就是女性主义于挑
选费城难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顺利的几率大约就是50%时,他们可以正视着项任务。
成就动机是一个个体追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方
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
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成就动机的种类及其内涵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动机是个重要的概念,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其中,成就动机是一种获取成就和成功的内部动机,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成就动机的种类及其内涵。
1. 个人成就动机个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利益相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自我观念、道德标准和自我价值观,表现为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功的需要。
个人成就动机是一种内部驱动力,具有自我带动和自我激励的特点,这种动机可以激发个体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提升自我素质的热情。
2. 社会成就动机社会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与社会相关的成功和成就感的动力。
这种动机源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表现为追求社会认可和成就的需要。
社会成就动机激发个体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努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 竞争成就动机竞争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比较中寻求优胜劣汰和获胜的动机。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自我肯定和他人对比的需要,表现为对竞争的渴求和享受竞争的过程。
竞争成就动机可以激发个体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 自我成就动机自我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持续行动的内部动力。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渴求和需要,表现为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满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自我成就动机可以激发个体不断探索自我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成就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不同种类的成就动机带给人们不同的内在需求和心理体验。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常常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和行动能力,因此,合理认识和利用成就动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成就动机维度含义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追求成就、成功和优秀表现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就动机维度含义:
1. 追求成功:这是成就动机最基本的维度,指个人追求成功、成就和卓越表现的愿望和动力。
具有强烈追求成功动机的人通常会努力工作,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2. 避免失败:这是成就动机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指个人避免失败、错误和挫折的愿望和动力。
具有强烈避免失败动机的人通常会非常谨慎,避免冒险,以避免失败和挫折。
3. 自我效能感:这是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指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通常会相信自己的能力,更有可能尝试新的任务和挑战。
4. 目标设定:这是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个人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的愿望和动力。
具有明确目标的人通常会更加专注和有动力,更有可能实现自
己的目标。
5. 反馈寻求:这是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维度,指个人寻求反馈和评价,以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的愿望和动力。
具有强烈反馈寻求动机的人通常会寻求反馈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表现。
这些维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
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因此成就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个体追求成就的动机和表现。
该理论认为,个体追求成就的程度与其追求成功、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程度相关。
这一理论对于企业管理、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理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动机分为两类:任务导向型动机和自我导向型动机。
任务导向型动机是指个体对任务本身的完成有高度的关注和投入,其动机驱使个体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
自我导向型动机则更多地关注于通过任务完成来实现个体内在的成就感和自尊心。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追求成就动机受到三个基本需要的驱使: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密关系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个体渴望在具体任务中成就卓越表现的内在驱动力;权力需要是指个体追求控制和影响他人的需求;而亲密关系需要则是指个体关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获得认同的需求。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影响因素1. 成就需求的培养个体的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培养获得。
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教师和培训师可以通过设定具有明确目标和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成就需求,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奖励,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成就动机。
2. 任务复杂性和可行性任务的复杂性和可行性是影响个体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任务过于简单,容易完成时,个体的成就动机可能会受到压抑;而任务过于复杂,难以应对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沮丧而放弃。
因此,在分配任务时,应根据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合适的任务复杂性和可行性。
3. 成功和失败的反馈成功和失败的反馈对于个体成就动机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的反馈可以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而失败的反馈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成就动机下降,降低其对未来任务的投入。
因此,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对于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至关重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1. 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估成就动机理论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估中。
成就动机的构成1. 引言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满足感时所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和努力的动力。
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的构成要素、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成就动机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面临挑战和追求成功时所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和努力的动力。
它是个体内在驱动力的一种表现,能够促使个体追求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主动参与活动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它与个体的动机水平、目标设定和自我效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成就动机的构成要素成就动机的构成要素包括目标导向性、自我效能感和任务价值感。
3.1 目标导向性目标导向性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它包括两个方面:任务导向性和自我导向性。
任务导向性是指个体追求任务完成的目标,注重任务的完成程度和结果。
自我导向性是指个体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目标,注重个人的进步和提升。
3.2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和信心。
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对个体的行为和努力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有可能追求挑战和取得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动机不足。
3.3 任务价值感任务价值感是指个体对任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知和评价。
它与个体对任务的兴趣、动机和努力密切相关。
任务价值感高的个体更有可能投入到任务中并取得好的成绩,而任务价值感低的个体则容易产生对任务的厌倦和不重视。
4.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成就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任务特性等。
4.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其中,人格特质、动机水平和自我概念等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个体特征。
例如,具有高度竞争性和成就动机的人更容易追求挑战和取得成功;具有内外控信念的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不同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及其训练浏览次数:428(一)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的概念始于默里(H.A. Murray,1938)于本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
默里提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是麦克莱兰(Mcllelland)等人于1953年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
他们在40年代末用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成就动机,对默里提出的“成就动机”进行了实验研究。
成就动机的研究,首先回答的是成就动机概念的问题。
但人们对此的回答不尽一致,究其共同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成就动机促使人追求某一社会条件下比较高的目标。
第二,成就动机促使人以较高的水平达到其目标。
第三,由于在追求某一社会目标时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成就动机促使人去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
由此可见,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人们把成就动机看成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模型阿特金森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成就动机模型影响较大,在七八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实证研究。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63)指出,规定某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
其关系可以表现为下面的公式:动机的强度= f(动机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M),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P),诱因为成功得到的满足感(I)。
一般来讲课题越难,解决时的满足感越大,所以P与I是互补的关系,可以表现为:I=1-P然而,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倾向(Ts),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Tf)。
因此,上面的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1)Ts=MS×Ps×Is(2)Tf=Mf×Pf×If我们先来看看公式(1)。
如果A课题的困难度,即完成A的可能性(Ps)是0.9,那么这时的满足感(1s)为0.1,如果Ms是2,那么Ts,就等于0.18。
成就动机知识点总结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成长和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是促使人们追求目标并克服困难的动力来源。
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成就动机的定义、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就动机的知识。
一、成就动机的定义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和目标时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追求成功并克服困难。
成就动机来源于个体对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渴望,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
成就动机与其他类型的动机(如权力动机、关系动机)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成就动机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基础1. 需求理论成就动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密切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成就需要是人类需求的一种,位于需求层次的高层次。
个体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而成就动机正是这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
成就动机激发了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认知和挑战性的追求,满足了个体在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
2.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tkinson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成就动机由成就动机水平和成就动机取向两个方面构成。
成就动机水平指的是个体对于成就的需求程度,成就动机取向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和成就动机取向会影响其对目标的追求和对困难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其最终的成就结果。
三、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成就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在特质、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个体内在特质个体的性格、智力水平、自我认知等内在特质会影响其成就动机。
比如,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更愿意面对挑战和追求成功。
2. 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接受的教育背景会对其成就动机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面临某个任务或目标时,产生的去努力、去追求、去克服困难的内在驱动力。
它反映了个体对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追求。
成就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努力程度、耐力、创造力和毅力。
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亚伦·贝克提出,并在后来被其他学者加以发展和深化。
成就动机源自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它与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密切相关。
个体具有高度的成就动机,通常表现出对于成功和成就的热情和渴望,他们乐于挑战困难、追求卓越,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就动机的形成可以归因于个体对于自我价值感的关注。
个体希望通过取得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成就动机与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意识紧密相关。
个体越认为自己能够在特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高。
成就动机的来源非常复杂,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社会因素主要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包括亲友、师长、同事以及社会期望等的影响。
心理因素主要指个体内心的价值观、理念、目标和兴趣等,而个体因素则指个体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和能力等。
成就动机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促使个体追求自我超越和不断进步,拓展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发掘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就动机还与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能够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对于教育和职业发展来说,成就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成效。
职场上,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满意度。
总之,成就动机是个体在面临任务和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个体的行为和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成就动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对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工作激情,推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追求目标、寻找挑战和取得成就时的心理动力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探讨其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成就动机理论概述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重要补充。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不断追求成功、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其不断努力进取。
成就动机包括三个要素:目标导向、努力和成功反馈,这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体的成就动机。
二、成就动机与个体表现1. 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成就动机的基础,个体在设立明确可实现的目标时会激发内在的动力,促使其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研究表明,拥有具体明确目标的个体更容易取得成功,在教育和工作中也更具竞争力。
2. 努力成就动机激励个体付出更多努力,追求更好的表现。
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个体能够突破困难,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3. 成功反馈成功反馈是成就动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个体通过获得成功反馈来验证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并从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功反馈也可以强化个体的行为模式,增强其对目标的持续追求。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水平。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方法:设立具体挑战性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向上。
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成绩的内在关注,激发其自我激励能力。
四、成就动机在工作中的应用在职场上,成就动机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雇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高工作绩效: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实现的任务目标。
注重员工绩效评估和成功反馈。
五、成就动机在生活中的启示除了教育和工作领域,成就动机理论也对个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成就动机的名词解释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目标和实现成就时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内驱力。
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激发了个体去追求具体目标、克服困难、实现自身潜能的渴望。
一、成就动机的本质成就动机是人与个体内部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源自个体对个人成就和成功的渴望。
成就动机不仅推动个体行动起来,而且在挫折时能激发其积极面对困难、寻求解决方案的勇气和毅力。
成就动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目标的改变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成就动机的特征1. 目标导向:成就动机驱使个体追求具体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乐趣、满足感或金钱奖励。
这种目标导向驱动个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随时为目标调整策略和努力。
2. 追求挑战:成就动机使个体更愿意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上投入更多精力。
个体乐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并将其作为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3. 渴望反馈:成就动机驱使个体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以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努力。
这种认可不仅在于外部的奖励,更包括了个体内心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
4. 自主性:成就动机促使个体主动选择自己关心的目标,并通过自我监管和自我激励的方式去实现这些目标。
个体拥有自主权,能够自主选择目标、制定计划,并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三、成就动机的培养和发展成就动机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培养和发展成就动机的方法:1. 提供挑战性任务:给予个体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其追求成就的内驱力。
这样的任务要能够让个体感到自信和兴奋,同时也要有充足的支持和资源供其解决问题。
2. 强调目标导向: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让个体意识到努力和愿望之间的关联,以及目标和成功之间的联系。
3. 提供及时反馈:及时给予个体有关其工作表现和努力的反馈信息。
这种反馈信息要能够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以及指导其在未来的努力中进行调整和改善。
4. 培养自主性:尊重个体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让其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行动的规划中。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定义
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始于西方,其概念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默里提出人有二十种需要,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
默里对成就的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从此有更多的心理学家研究这一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1953)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①。
阿特金森(1964)进一步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及测定,他认为:“当人用较高的社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成败时,表现的就是成就动机,它包括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部分”②。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最主要的成就动机是学业成就动机,即“学生视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③。
我国最早研究成就动机的杨国枢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与内在或外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而在林崇德等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国内外的学者对成就动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也都有其共性,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
现在广泛的定义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
(一)、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
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
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
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
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二)、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是麦克里兰的学生,他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
①董春山.关于成就动机的几个问题[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10):19.
②周国韬.国外成就动机的概念、测量与培养评述.教育科学[J],1989(4):48.
③奥苏贝尔著,余星难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方设法逃避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④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会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当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因此,每个人的成就行为最终是由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所决定。
(三)、韦纳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
韦纳进一步组合了这两个维度。
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或羞耻)。
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觉得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⑤。
三、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的学者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年龄有关,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就动机会有所下降。
但从认知角度去分析,个体的成就动机不能简单的说是增强还是减弱。
沃建中等从成就归因、自主性动机、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四个角度,对62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年级上升,四个因子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但在不同的维度上,其发展变化趋势和水平各有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⑥。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对成就动机产生影响,个体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焦虑对成就动机的水平有一定影响。
成绩反馈对不同成就动机取向学生的后继成绩具有不同的影响。
陈俊等发现重点中学学生的成就动机总分以及追求成功动机的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⑦。
此外,归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杨杏对城市学生的成就归因进行了比较,发现城市男生和农村女生的归因模式更加积极⑧。
梁海梅等考察了成就目标与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的关系。
结果表明,任务目标通过内部动机对学业成就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外部动机对学业成就产生消极的影响⑨。
可见,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成就动机是影响学生学绩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成就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成就动机较低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而过高的成就动机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过大的压力,增强抑郁感。
因此,应当培养学生适宜的成就目标以增强个体
④张兴贵.成就动机的研究与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102
⑤李思.初中生心理暴力、社会支持和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
⑥沃建中等.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2001,2:53.
⑦陈俊、张积家.中学生成就动机与成功恐惧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07.
⑧杨杏.对当前农村与城市初中生学业成就归因现状的调差研究[J].青年研究,2002,3:89.
⑨梁海梅等.成就目标对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8,5:67
的成就动机水平,促使个体潜能的更好发挥。
成就动机的测量大多采用量表的方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式去研究这一课题,相互补充,综合优势,使成就动机的研究更深层次,全方位的展开。
另外,应当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现有的理论在数量上不少,但是比较杂散,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
还可以关注于成就动机的培养这一研究,哪些方式方法可以增强成就动机,使个体发挥最大潜能。
不同群体的成就动机也会有所不同,成就动机达到什么水平会最有利于该群体的发展,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