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3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
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
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
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
成就动机理论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涉及个体追求目标、展示能力和满足需求的欲望。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是一个关于人们为什么追求成就和如何评估自己成就水平的心理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以及对个人行为和组织管理的启示。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在1950年代提出。
麦克莱兰对个体稳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成就需求是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之一,其余两种分别是权力需求和隶属需求。
他观察到不同个体在追求成就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1. 需求差异: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就动机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人追求个人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其他人则更关注外部奖励和避免失败。
成就倾向高的人更有可能追求挑战性的目标,并享受努力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形成:成就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环境等。
例如,家庭重视成就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3. 成就目标的设置:成就动机理论指出,个体会自主设定适度挑战性的目标,这些目标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水平。
相比于容易达成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
4. 成就动机的评价: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时,会参考内在标准和外部标准。
内在标准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标准,而外部标准是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个体与内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而与外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赞扬和认可。
三、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的启示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了解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些个体可能更愿意承担挑战性的任务,而另一些个体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心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励自己与他人,尤其在教育、管理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成就动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三个核心要素: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在这三个要素中,成就需求是最为关键的,指的是个体追求成功、完成任务以及超越过去表现的内在动力。
1.1 成就需求成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实现特定目标以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愿望。
这种需求往往驱动人们去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而不是放弃。
1.2 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则是指个体希望影响他人或环境,以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
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权力和控制力是一种满足内心需求的重要方式。
1.3 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这种需求驱动个体寻求对他人的支持和认同,呈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成就动机理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不同类型的动机,将其进行系统化,到后来不同学者对此理论进行扩展与修正,使其适应到更多元化的领域中。
2.1 麦克莱兰的研究成果在麦克莱兰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主题抽测法”(TAT)来评估个体的成就动机。
通过让被试描述一些模糊的图像,他发现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表现出对竞争胜利与个人成功强烈的渴望。
2.2 后续研究及扩展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学者将成就动机与其他心理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强调了期望与价值在动力形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成就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决策。
三、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背景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成就需求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动力,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
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
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③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选择专业性职业,或从事销售,或者参于经营活动的原因之一。
麦克利兰指出,金钱刺激对高成就需求者的影响很复杂。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成就动机理论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式简明地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编辑本段成就需要综述(Needfor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主要特点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1、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的人格力量。
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
自从1938年,莫瑞提出“成就需要”概念以来,它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广泛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的理论和研究有:1.麦克里兰的广泛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2.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4.霍纳的女性“避免成功”概念及成就动机的性差研究就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具体分析。
阿特金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麦克里兰的学生和助手从一开始便参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
他遵循托尔曼与勒温的足迹与逻辑,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采用假设分析的方法,1957年提出了提出了“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
趋向成功的趋力(TS)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s=MS×Ps×IsMs是指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Ps是指对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受到自身经验、对他人经历的观察及竞争等的影响;Is是成功的诱因价值。
避免失败的趋力(Taf )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f=Mf×Pf×IfMaf指回避失败动机强度; Pf是对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受过去相似任务的经验,对他人做同类工作的了解及对竞争估计的影响;IF指失败的诱因价值。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取得成就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成功的趋力和避免失败的趋力的合力:即T =Ts+Taf。
阿特金森于1964年又提出,人们对于任务的逃避倾向还可以通过施加外在的诱因(如金钱、荣誉等)来加以克服,他将这些因素称为非成就导向因素(Te),于是,一个人追求成就的行为倾向就可以表示为:T =Ts-Taf +TE。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
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
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
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
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
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
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
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
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
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
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