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任意性规则
- 格式:ppt
- 大小:426.50 KB
- 文档页数:16
2020法考背诵考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一、自白任意规则★1、自白任意规则,又称非任意自白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只有基于被追诉人自由意志而作出的自白(即承认有罪的供述),才具有可采性;违背当事人意愿或违反法定程序而强制作出的供述不是自白,而是逼供,不具有可采性,必须予以排除。
2、根据自白规则,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对于控方举出的违反自白任意性规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如果辩护方表示异议的,法官应当禁止控方向法庭提交该证据,并不得以该证据作为裁判的依据。
二、传闻证据规则★1、传闻证据,证人所陈述的非亲身经历的事实,或者证人在出庭作证时未向法庭提出文件中的主张。
2、所谓传闻证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书面传闻证据,即亲身感受了案件事实的证人在庭审期日之外所作的书面证人证言,及警察、检察人员所作的(证人)询问笔录;二是言词传闻证据,即证人非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而是向法庭转述他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情况。
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规定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只是部分地体现了该规则的精神。
3、传闻证据规则,也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即法律排除传闻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根据的规则。
根据这一规则,如无法定理由,任何人在庭审期间以外及庭审准备期间以外的陈述,不得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
三、意见证据规则★★1、意见证据规则,是指证人只能陈述自己亲身感受和经历的事实,而不得陈述对该事实的意见或者结论。
2、《高法解释》第75条第2款规定:“证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符合事实的除外。
”3、但是,我国将证人和鉴定人予以区分,鉴定意见是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作为某一方面专家的鉴定人的意见可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并不违反意见证据规则。
国外立法中的证据规则,从体例上来说,主要有英美法系的证据规则、自由心证的证据规则和有关国际公约中对证据规则的规定。
这些规则中的基本内容都是在长期的诉讼中积累而成的,就其技术性而言,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借鉴。
(一)相关性规则相关性是实质性和证明性的结合,也就是说,如果所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中的某个实质性争议问题具有证明性,那它就具有相关性。
在英美诉讼实践中,对相关性的确认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例如,证人、被告人或被害人的品格原则上被视为不具有相关性,但排除品格证据的要求也有一些例外,如对于证明被告作案目的和动机却有证明作用的品格证据可能纳入诉讼。
(二)传闻证据规则传闻证据包括两种证据资料:一是证人在审判日以外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二是证人在审判日以他人感知的事实向法庭所作的转述。
传闻证据规则即传闻法则,是指原则上排斥传闻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根据的证据规则。
根据这一规则,如无法定理由,在庭审或庭审准备期日以外所作的陈述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记载检察官或司法警察勘验结果的笔录、鉴定人制作的鉴定结论都不具有当然的证据能力。
之所以确立传闻证据规则,主要是因为传闻证据在诉讼中的使用剥夺了诉讼双方对原始证人的询问和反询问的权利,违背了对抗制诉讼的基本精神。
而且传闻证据的使用也违反了刑事诉讼的直接审理原则,由于法官未能直接听取原始证人的陈述,未能从陈述的环境和条件、陈述的内容和陈述时的态度、表情、姿势等各方面情况对陈述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因而不利于法官获得正确的心证。
当然传闻证据规则也有例外。
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如果绝对排除传闻证据,实际上做不到。
英美证据理论认为在具有“可信性的情况保障”和具有“必要性”的情况下,可以适用传闻证据。
一是具有“可信性的情况保障”,即传闻证据从多种情况看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即使不经过当事人反询问,也不至于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二是具有“必要性”,即存在无法对原始人证进行反询问的客观情形。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党旳十八大汇报提出“两个翻倍”,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
下列有关“两个翻倍”表述错误旳是()A.党旳十八大初次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量化目旳B.到我国城镇居民每人收入估计都可以实现倍增C.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倍是GDP翻倍旳出发点和落脚点D.到我国GDP估计将超过GDP旳4倍2.与我国接壤旳金砖国家有()A.1个B.2个C.3个D.4个3.中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旳国家,素有“稀土资源”之称,下列属于稀土旳表述,错误旳是()A.我国是稀土资源储备大国,也是稀土产品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B.美国是稀土旳重要使用国,目前中国出口旳稀土数量占全球之首C.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旳,稀土旳得名是由于很稀少D.我国旳稀土储量占世界稀土储量旳比例今年来因开发已经下降4.《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过这句话未必精确,由于()A事物旳发展需以条件为背景B事物旳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C事物旳质变从量变开始旳D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旳5.下列诗句描写菊花旳是()A总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C一是广寒宫里种,一秋三度送天香D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6.下列哪组词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7.下列语句与出处对应错误旳是()A.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韩非子》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8.有关京剧艺术,下列说法错误旳是()A.《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是现代京剧B.京剧演出旳艺术手段重要有唱、念、做、打C.京剧旳重要题材是才子佳人旳故事D.京剧旳脸谱一般用于净、丑两个角色9.有关《四库全书》,下列说法错误旳是()A.编修于乾隆时期B.反应了清代图书旳全貌C.在编纂过程中纪晓岚奉献突出D.分经、史、子、集四目10.经济增长一般是指在一种较长旳时间跨度上,一种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旳持续增长。
⾃⽩任意性规则是指什么⼈类意志的⼀切活动永远是同作为意志源泉的感受印象的强度对称的,⽽且每个⼈的感觉是有限的。
因⽽,痛苦的影响可以增加到这种地步,它占据了⼈的整个感觉。
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相关资料。
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任意性规则是指什么⾃⽩任意性规则,⼜称⾮任意⾃⽩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只有基于被追诉⼈⾃由意志⽽作出的⾃⽩(即承认有罪的供述),才具有证据能⼒;违背当事⼈意愿或违反法定程序⽽强制作出的供述不是⾃⽩,⽽是逼供。
不具有可采性,必须予以排除。
根据⾃⾃规则、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对于控⽅举出的违反⾃⽩任意性规则的犯罪嫌疑⼈、被告⼈供述,如果辩护⽅表⽰异议的,法官应当禁⽌控⽅向法庭提交该证据,并不得以该证据作为裁判的依据。
⼆、如何理解刑诉法⾃⽩任意性规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刑事诉讼法解释》第61条和《⾼检规则》第265条均规定了⾮法⾔词证据的排除规则,指出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法⽅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证实⾃⼰有罪。
可见,我国已经基本确⽴了⾃⽩任意规则。
三、⾃⽩任意性规则的实体法价值在刑事诉讼中,⾃⽩作为⼀种证据形式,⼀⽅⾯,以其证明的直接性和全⾯性具有其他证据⽆法⽐拟的品质;另⼀⽅⾯,作为有罪认定的证据较其他证据具有更⼤的证明⼒度。
正是基于⾃⽩在证明案件事实上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因此,⾃⽩⾃古以来都被中西⽅的刑事诉讼所重视。
真实的、可靠的⾃⽩确实能使案件迅速侦破,并查清案件事实,实现实体上的公正,也就是结果公正。
相反,如果⾃⽩是虚假的,那么它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也⽆从谈起。
然⽽,究竟如何保证⾃⽩的真实可靠呢?那就需要被告⼈作出的⾃⽩完全出于本⼈的意愿,即⾃⽩具有任意性。
“在⼀般情况下,⾃愿供述⽐强迫供述要真实,合法证据⽐⾮法证据可靠。
”为此,⾃⽩任意性规则保证实体公正的功能是通过确保被告⼈⾃⽩的任意性来实现的。
⼈类意志的⼀切活动永远是同作为意志源泉的感受印象的强度对称的,⽽且每个⼈的感觉是有限的。
作者: 张建伟[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法学研究
页码: 164-17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自白任意性;威胁;引诱欺骗;证据规则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和此前“两高三部”发布的有关刑事证据的规定,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这一进步却因模糊了对威胁、引诱和欺骗取得口供的排除态度而显得不彻底。
自白任意性被忽视,主要归因于过分倚重口供的司法惯性,作为自白任意性法理基础的正当程序观念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对秩序的偏重则是更为深层的原因。
自白的证据能力若不以自白的任意性为条件,冤错案件的病灶就不能祛除,司法实践就不可能取得实质的进步。
认同自白任意性规则的法律价值,不仅能为发现案件真实提供保障,更是保障刑事司法最终摆脱纠问式特征之所必需。
浅议供述自愿性与自白任意性规则摘要:自白规则,是指“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对另一人自愿作出的承认自己犯有指控罪行,并披露罪行实施的情况或参与实施的情况的陈述”。
本文所提自白规则所针对的是狭义上的自白。
关键词:自白;涉嫌;犯罪;刑事诉讼;合法权利自白仅指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所作的对自己不利的供述。
自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自白包括自认,即对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部分承认或有保留的承认。
狭义上的自白则专指对于所涉嫌的犯罪事实的全部供认。
英美证据法上的自白和大陆法上的被告人供述在概念上并不完全等同。
英美对抗式审判得以开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控辩双方立场的对立,如果控辩双方在被告人的罪责问题上已经达成了某种妥协,那么就失去了对抗式审判赖以进行的基础。
为了确保所有进入审判程序的刑事案件具备这一基本条件,英美法在审前特意设置了传讯程序进行分流。
被告人在审判前的传讯程序中对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答辩,如果答辩无罪,则进入审判程序,通过审判解决被告人的罪责问题;如果答辩有罪,则直接进入量刑程序。
此时的有罪答辩,就构成英美法上“正式的承认”,在经过简单的聆讯之后,法官就可以根据该正式承认定罪。
无论是在英美法还是在大陆法中,刑事诉讼都具有与民事诉讼不同的基础理念。
民事诉讼关注于在对立的主张之间解决纠纷,而刑事诉讼致力于审查被告人的行为,因此消除控辩双方的对立并不是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
基于此项考虑,即使被告人做出了正式的承认,法官也不是必然接受这种答辩。
如果法官没有接受答辩,在进入审判程序之后,被告人先前的有罪答辩即不能用作证明他犯有指控罪行的证据。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作为法定证据中一种,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是很独特的,它具有真伪两面性,真实的供述有利于迅速地查清案情,虚假的供述极易诱发冤假错案。
由于供述在价值上的两面性,所以民主法治先进国家大多对其持慎重态度。
为了排除供述的虚伪性,限制其负面作用的发生,对供述的如何适用人们设置了许多采证规则,其中主张供述具有任意性就是一条重要的采证规则。
刑事诉讼法分类模拟19不定项选择题1. 叶某因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判决宣告时叶某表示不上诉。
其被解除羁押后经向他人咨询,认为自己不构成犯罪(江南博哥),于是又想提出上诉。
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A.叶某已明确表示不上诉,因此不能再提起上诉B.需经法院同意,叶某才能上诉C.在上诉期满前,叶某有权提出上诉D.叶某可在上诉期满前提出上诉,但因一审判决未生效,需对他重新收押正确答案:C[考点] 上诉的提起[解析] 《刑诉解释》第378条第2款规定:“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是否提出上诉,以其在上诉期满前最后一次的意思表示为准。
”本案中,叶某只要在上诉期满前就可以提出上诉,以其在上诉期满前最后一次的意思表示为准,故A项错误,C项正确。
上诉权是上诉人的基本权利,无需法院审查同意。
故B项错误。
叶某因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既然一审判处缓刑,则不产生羁押效果,应当对叶某立即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不能对他重新收押。
故D项错误。
2. 刑事审判具有亲历性特征。
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亲历性要求?______A.证人因路途遥远无法出庭,采用远程作证方式在庭审过程中作证B.首次开庭并对出庭证人的证言质证后,某合议庭成员因病无法参与审理,由另一人民陪审员担任合议庭成员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C.某案件独任审判员在公诉人和辩护人共同参与下对部分证据进行庭外调查核实D.第二审法院对决定不开庭审理的案件,通过讯问被告人,听取被害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意见进行审理正确答案:B[考点] 刑事审判的特征[解析] 刑事审判的亲历性,是指案件的裁判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审理,审查所有证据,对案件作出判决须以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为前提。
刑事诉讼中的法官的亲历性也可以被表述为直接言词原则和集中审理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直接原则,是指法官必须与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直接接触,直接审查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言词原则,是指法庭审理须以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