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术记录-C2齿状突骨折前路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脊柱骨折复位手术记录手术时间:2021年5月3日手术地点:XX医院患者姓名:李先生年龄:45岁性别:男病史:患者于2021年4月28日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脊柱骨折。
手术团队:主刀医生:王医生助理医生:张医生麻醉师:杨医生护士:王护士、李护士手术前准备: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李先生右侧脊柱T7至T9椎骨复合性骨折,需进行外科手术复位。
手术过程:1. 麻醉诱导及监测:手术前杨医生与患者进行了详细的麻醉术前沟通,并分别在患者右上肢背侧插入静脉通道及颈部固定血压袖带。
随后,应用全麻诱导麻醉(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
2. 术前标记及皮肤消毒:王医生在X线透视下确定了骨折部位,用无菌标记笔在患者背部进行了准确标记,并对手术区域进行了彻底的皮肤消毒。
3. 切口建立:王医生在麻醉下,采用水平切口技术,在骨折部位上方约5cm处切开皮肤,直至达到骨折区域,同时进行微创扩张,以便于进一步操作。
4. 骨折复位:骨折复位是本次手术的核心环节。
通过透视引导,王医生准确地将断裂的椎骨复位,并使用内固定器将骨折部位稳定固定。
5. 术中监测与处理: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王医生和助理医生密切观察透视片,确保骨折复位的准确性。
同时,根据术中情况,适时进行骨组织清创、止血、神经松解等处理。
6. 切口缝合与敷料:骨折复位完成后,王医生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皮肤切口,并细心地进行敷料包扎,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7. 手术结束和转运:手术结束后,杨医生在密切监测下撤除全麻,患者逐渐苏醒。
王医生与张医生一同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处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护士团队将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协助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的恢复。
手术结果:本次脊柱骨折复位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复位后的椎骨稳定,骨折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和感染等不良情况。
[CT诊断误区]齿状突骨折的诊断难点及误区,这几点千万注意~~~齿状突骨折影像表现枢椎(C2)又称转轴,是最复杂的与众不同的椎体之一。
它对承重及头部的纵向和横向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生时枢椎有4个骨化中心,分别发育为一对椎弓、椎体和齿状突。
3-6岁时齿突顶端(或称尾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到12岁时与齿状突融合。
C2外伤时,X线片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齿状突或椎体出现线性透亮影。
经额叶的张口X线片可显示横向或斜行骨折线。
而在发达国家,一旦可疑颈椎外伤X线片就已逐渐被CT扫描所取代。
CT在发现透亮骨折线和移位骨折碎片上有很高的敏感性,并能评估是否累及齿突尖或椎弓根、横突孔。
严重病例中可看到C2前方软组织肿胀。
因为有时轴位图像诊断比较困难,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图像可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
3mm层厚是最佳选择,层厚更薄并没有更好的优势。
MRI矢状位T1和T2加权成像可显示高T2信号的骨髓水肿和椎前区域软组织损伤,MRI还能较好的评估脊髓受压的程度。
重点提示不同类型的C2齿状突骨折在治疗方式和进一步诊断检查方面差异较大。
Ⅰ型骨折较稳定,不需手术治疗。
Ⅱ型骨折最易导致骨不连接,主要采取融合术治疗。
Ⅲ型骨折可累及C2椎体和横突孔。
此时采用颈部CTA或MRA排除椎动脉夹层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骨折都可能使椎体倾向于不稳,可能需要进行前固定。
爆裂性骨折常伴随后方碎片后移,需立即行减压手术。
基于患者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状态,重在解释其可能的临床转归,包括发病率、不良反应和手术类型等。
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颈部疼痛,最常见的临床体征是因脊髓损伤导致的脊髓病变体征。
既往外伤史对诊断很重要,然而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外伤可能很轻微,甚至患者都不能清晰回忆。
鉴别诊断3-6岁期齿状突顶端可出现继发性骨化中心,在12岁时融合。
Ⅰ型骨折(图1)为齿突尖的撕脱骨折,是一种稳定骨折,只需采用制动治疗。
Ⅱ型骨折(图2)为齿状突基底部的横行骨折,是最常见的齿突骨折类型,最易导致骨不连接。
经皮前路螺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附12例报告
肖增明;詹新立;陈前芬
【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6(4)3
【摘要】齿状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颈椎损伤,Anderson—D’AlonzoⅡ型骨折即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的骨折,其晚期骨不愈合的发生率高,因此目前所争论的问题也都集中于对其治疗的方法上。
国内近几年开展了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虽然保留了寰、枢椎的功能,提高了骨折愈合率,但系切开手术,创伤大,组织剥离多,也易损伤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
从2003年1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经皮纯钛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脱位患者12例,效果满意。
【总页数】3页(P167-169)
【作者】肖增明;詹新立;陈前芬
【作者单位】530021,广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530021,广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530021,广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205
【相关文献】
1.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10例报告 [J], 张宁东
2.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12例临床报道 [J], 罗飞;谢肇;吴雪
晖;许建中;周强;何清义;代飞;张泽华
3.前路单枚螺钉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9例报告 [J], 邹伟;肖杰;龙浩;郭涛
4.经皮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J], 李春;陈海;陆禹严;吴东永
5.前路经皮中空螺钉治疗ⅡB 型齿状突骨折虚拟手术的仿真设计 [J], 刘登均;李争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10.3969/j.issn.1674⁃8573.2018.05.015作者单位:215000江苏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通信作者:王根林,E⁃mail:wglpaper@ ·病例报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一例报告章戈刘义杰王根林谢计乐张亚中陈洁汪恒姜为民杨惠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脊柱、骶髂关节和不同程度累及外周关节的全身风湿免疫性疾病,最终导致严重脊柱畸形、融合、关节强直、活动度减低甚至消失。
其病理特点是椎体骨性强直、骨质疏松,周围韧带、纤维环及椎间盘的钙化,这些常常导致脊柱的脆性增加,较小的外力即可导致脊柱骨折,其发生率较正常人高出50%[1⁃3]。
颈椎是AS病人骨折常见的发生部位,齿状突骨折是颈椎骨折常见的类型,占颈椎骨折的10%~15%[4]。
大多数齿状突骨折不伴有脊髓损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初诊医师经验不足易造成漏诊,从而演变成陈旧性骨折(一般是指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骨折)。
文献报道Ⅱ型齿状突骨折发生不愈合的概率为26%~76%[5],故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因各方面因素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但临床上AS合并齿状突骨折很少见,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关于AS合并齿状突骨折的报道很少[6⁃14],已报道文献中的治疗方案却很多,其中两篇文献分别于1990年和2010年报道采用Halo⁃Vest固定与石膏固定保守治疗AS合并齿状突骨折,骨折达到临床及影像学的愈合;一篇文献于2012年报道采用齿状突前路螺钉固定治疗AS合并齿状突骨折,手术创伤小,不影响术后颈椎活动,术后骨折达到愈合;一篇文献于2001年报道后路C1~2植骨(髂骨)融合术及Halo⁃Vest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4个月,骨折恢复良好。
然而,AS合并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病例尚未在文献中报道,我科于2017年收治1例AS合并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随访1年有余,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手术治疗陆声榆;谭海涛;江建中【摘要】目的分析颈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例新鲜齿状突Ⅱ型骨折(如有移位用颅骨牵引复位),用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后用牢固的颈部支具固定6周.结果 19例均获随访,平均10个月,X 线示骨折均能愈合,无骨不连,无螺钉松动及断裂,无迟发性脊髓病发生,18例颈部活动完全正常,无疼痛,1例颈部活动轻度受限.结论颈前路单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有效的手术方法.【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3【总页数】2页(P305-306)【关键词】枢椎;骨折;骨折固定术,内【作者】陆声榆;谭海涛;江建中【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西,贵港,537100;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西,贵港,537100;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广西,贵港,5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枢椎齿状突骨折是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颈椎损伤,约占颈椎损伤的10%,由于其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其不愈合发生率也较高,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急性或延迟性颈椎脊髓压迫并危及生命[1]。
2007年1月~2010年4月我科经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19例,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6例,年龄19~60岁。
外伤类型:交通事故伤10例,坠落伤7例,砸伤2例。
合并其它部位骨折3例,合并脑外伤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后疼痛加重,1例患者合并轻型颅脑损伤(不影响手术)。
本组均行颈椎正侧位及开口位片,CT平扫加三维重建及M RI检查,如有移位则行颅骨牵引,2~4天后复查复位效果理想。
1.2 手术方法气管诱导全麻后,将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用一环形枕圈稳定头部,将头部摆放于能最大限度显露颈椎前部的位置,在颈5~6椎间隙做一约6cm长的横切口,通过右前内侧入路进入椎前,沿胸锁乳突肌前内缘,顺肌纤维切开颈阔肌,钝性分离动脉鞘及内脏鞘,沿椎前分离至C2椎体前下缘,X线定位,确定C2椎体前下缘进针点,借助小的钻头套管,置入一直径1.2mm的克氏针,其矢状面方向上朝齿状突尖端后方,在冠状面方向上朝中线,通过正侧位透视,确认其方向正确,测量克氏针穿入的深度,套入一直径为3.5mm的自攻螺钉,拧入,将对侧齿状突尖的皮质牢牢固定,切除C2/3椎间盘前缘部分纤维,形成凹槽,使钉头埋入,透视确认螺钉位置良好后退出导针,关闭切口。
脊柱骨折固定手术记录日期:XXXX年XX月XX日医生:XXX手术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XXX年龄:XXX住院号:XXX手术前准备:1. 患者身体检查:在手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
包括拍摄X光片和CT扫描,以确定脊柱骨折的程度和位置。
2. 术前准备:在手术当天,患者被安排入手术室,并接受了全身麻醉。
我们采取了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手术过程:1. 切口选择与暴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合适的切口位置进行手术切口。
通过仔细的层层分离和处理软组织,我们暴露了受伤的脊柱。
2. 重塑骨折部位:在暴露脊柱骨折部位后,我们使用特殊的工具对骨折部位进行了真正的重塑。
通过逐步调整骨头的位置,我们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状态。
3. 固定骨折部位:在骨折重塑完成后,我们使用钢板、螺钉或者其他适用的固定装置将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这将确保骨折处保持稳定,有助于骨折愈合的过程。
4. 确保手术区域清洁:手术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和冲洗手术区域,以确保没有血液或其他污物残留。
手术总结:通过本次手术,我们成功地对患者的脊柱骨折进行了固定。
手术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术后,患者将继续接受相关的康复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同时,我们将密切关注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在需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计划的调整。
希望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保持良好的术后护理,以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
备注:本手术记录为医学文件,请妥善保管,并根据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进行归档和保存。
前路单枚螺钉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9例报告邹伟;肖杰;龙浩;郭涛【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2(036)002【总页数】2页(P135-136)【作者】邹伟;肖杰;龙浩;郭涛【作者单位】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二科,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2齿状突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0%~15%[1]。
Anderson D’AlonzoⅡ型骨折常有不愈合,并可能导致寰枢椎半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常需手术治疗。
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对9例齿状突骨折施行了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4岁。
伤后5h至3d入院,均为新鲜骨折,按Anderson分型:均为Ⅱ型骨折。
1例拌颈5椎体骨折,同期行颈5~6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
无严重合并伤,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
所有病例均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片、CT平扫结合三维成像、颈椎MRI检查。
术前均予颈椎牵引治疗,使骨折能够基本复位。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并床旁摄片直至齿状突完全或接近完全解剖复位,术前常规行气管推移训练,鼻插管全麻仰卧位,用可透X光的牙垫或绷带卷使口腔处于张口位。
头颈稍后伸位持续颅骨牵引。
正侧位透视确认齿状突骨折已经或接近解剖复位。
于甲状软骨水平做横切口5cm,分离颈阔肌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颈深筋膜,在颈动脉鞘与内脏鞘之间分离并牵开保护。
透视确认颈2~3椎间隙,咬除C3前上正中央部分骨质,C型臂X光机侧位监视下,用特殊套筒导向,于枢椎下缘正中将导针钻入枢椎体1cm。
正侧位透视,导针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均位于齿状突的中轴线上。
透视监测下继续钻入导针至齿状突的顶部(侧位导针后倾10~15°)。
测量导针钻入的深度。
分别以中空钻头及丝攻沿导针钻、扩孔后,沿导针拧入3.5mm直径中空加压松质骨螺钉,放松牵引,拧紧螺钉对骨折端加压,头端螺纹过骨折线,螺钉尾端进入枢椎体下缘。
枢椎齿状突骨折后路手术记录
患者:男性,51岁
手术日期:2021年3月15日
主刀医生:李医生
助手:王护士
手术记录:
1. 术前准备
患者被安置在手术室上的手术床上,全身麻醉后,进行了皮肤消毒,并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无菌覆盖。
检查了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2. 术中操作
通过后路进路,切开皮肤和软组织,暴露出齿状突的解剖结构。
使用电钻和骨钳,将齿状突上的骨块清除干净,并确保突出的骨块不再对周围神经和血管造成压迫。
3. 骨折复位与固定
将骨折的齿状突骨块复位,并使用合适的金属板和螺钉进行固定。
在固定过程中,我们确保骨块的位置稳定,并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术中透视下,确认骨块位置正确后,进行固定。
4. 术后处理
关闭切口,并进行敷料包扎。
术后将患者转入恢复室,监测患者的
生命体征,并提供适当的镇痛和抗生素治疗。
术后初步康复后,患者将被转入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5. 术后效果
术后,患者的颈部疼痛明显减轻,神经功能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患者的颈部活动范围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总结:
通过枢椎齿状突骨折后路手术,成功将骨块复位固定,并获得了满意的术后效果。
患者术后疼痛缓解,颈部功能恢复良好。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治疗。
前路C臂定位下空心加压螺钉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C臂定位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科收治的齿状突骨折并通过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的15例患者,其中Ⅱ型11例,Ⅲ型4例,男8例,女7例。
年龄16一65岁,平均年龄37.8岁。
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2例。
术后根据患者颈部的疼痛,以及患者颈部屈伸、旋转等活动情况,还有骨折愈合率进行评价。
结果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15例患者临床评价均达到优秀,放射学评价,颈椎稳定性达到稳定。
结论颈前路C臂定位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疗效显著。
【关键词】骨折齿状突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主要为车祸伤及高处坠落伤,临床上较常见,在颈椎骨折中所占比例为9%~15%[1],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最多见,占54%~60%[2]。
前路C臂定位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主要适用于2型及部分3型骨折。
该手术方法具有较多的优点:(1)手术切口小,创伤小,(2)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术后下床早、恢复快,(3)术后颈椎稳定性好,骨折愈合率高,颈部活动90%无受限,(4)具有C臂的中小型医院都可开展。
根据资料记载及文献报道,该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疗效可靠[3~4],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Ⅱ—Ⅲ型齿状突骨折15例,均采用该技术治疗,术后疗效显著。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齿状突骨折15例,按Anderson-D’Alonzo分型[5]:Ⅱ型11例, 浅Ⅲ型4例,其中男8例,女7例。
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7.8岁。
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2例。
患者入院后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片、颈椎MRI及颈椎CT及三维重建。
1.2手术方法(1)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肩部水平垫高,安装好头颅固定架并固定,并用牵引弓术中持续颅骨牵引,(2)常规消毒铺巾,取右侧平环甲状软骨下缘,沿胸锁乳突肌的内侧做斜行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切断部分颈阔肌,(3)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并在疏松组织间隙分离,用拉钩牵开气管及食管,直至显露C2、C3、C4椎体前间隙,在椎间隙放入定位针头,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C2、C3、C4椎体位置,安装自动拉钩,暴露C2~C4椎体的颈前筋膜,用电刀切除椎前筋膜并予以清除,用电凝在C2椎体下缘的中点做标志,以此作为进针点,同时用咬骨钳咬除C3椎体的前上缘。
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对16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Ⅲ型,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3.6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详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情况下,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微创、内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
标签:齿状突骨折;内固定;经皮前路齿状突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而严重的上颈椎损伤,不稳定型的齿状突骨折可导致上颈椎失稳,寰枢椎脱位,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出现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压迫,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有关齿状突骨折治疗的报道众多,但究竟哪种方法为最佳选择目前争议较大[1]。
本院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行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1~46岁,平均32岁。
受伤到就诊时间1 h~5 d,平均20.1 h。
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
骨折按Anderson分型,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4例。
伴寰椎前脱位10例,后脱位3例,无移位3例。
合并伤:合并头部损伤2例,四肢骨折3例。
脊髓损伤表现为上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13例。
所有患者均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严重者表现为颈部僵硬。
1.2 方法1.2.1 术前准备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三维CT检查及MRI 检查,明确诊断,了解骨折情况及脊髓损伤情况。
术前均行颅骨牵引,依据X 线片,按骨折复位要求调整牵引方向及重量,至骨折复位。
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理。
方法:38例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钛板固定术,8例植入Syn Cage。
结果:35例颈痛症状消失,3例残留轻度颈痛症状,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
随访2~6年,平均3年7个月,均不影响工作。
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C2、3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
关键词颈椎脊柱骨折枢椎椎间盘手术1913年由Wood Jones首次描述了Hangman骨折的病理改变,其后由Schneider 于1965年命名并定义为C2椎体至椎板之间的区域,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分为前方的椎弓根和后方的峡部两部分区域的骨折[1,2],常导致周围韧带及相邻椎间盘损伤,甚至滑脱[1]。
临床上C2、3椎间盘损伤在Hangman骨折中发生率较高,该部结构稳定性、治疗方法的选择对预后有很大影响。
我们于2002年1~2007年1月应用C2、3前路带锁钢板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38例,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27~64岁,平均36.5岁;交通事故伤18例,高处坠落伤14例,体育运动伤6例;合并伤:颅脑伤4例,上肢骨折4例,肋骨骨折6例,头面部软组织伤11例。
新鲜损伤28例,陈旧性骨折10例。
主要症状:本组患者均存在颈痛伴颈部活动受限,有脊髓神经根受损症状者7例,其中四肢无力、麻木3例,双上肢麻木、轻度无力3例,单侧上肢麻木无力1例。
4例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双侧霍夫曼征阳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影像学: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按Levine-Edwards 分型标准[3],Ⅱ型17例,ⅡA型15例,Ⅲ型6例。
前路单枚Herbert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前路单枚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因Ⅱ型齿状突骨折在我科行颈前路单枚Herbert钉内固定术的患者14例进行颈椎的活动度以及骨折愈合率进行观察。
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且颈椎活动度未见受限,无螺钉断裂,无继发神经损伤。
结论颈前路行单枚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可保留颈椎的活动度、获得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内固定可靠、神经损伤风险低等优点,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 Herbert螺钉【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64-02齿状突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占颈椎骨折脱位的10%~15%[1 2],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位于齿突与枢椎椎体交界处,此型骨折极不稳定,骨折后骨不愈合率高,其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1)颈部矫形器2)哈罗氏架3)石膏背心,手术治疗方法有后路融合和前路螺钉内固定术,保守治疗有较高的骨不愈合率,且在老年人及多发损伤的患者中不适用,而后路融合术会使颈椎的旋转度及屈、伸功能明显受限,我科2011年3月至 2013年 10月对1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采用了经前路单枚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0~60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直接砸伤3例,车祸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小时至6天,平均2天,其中复合伤有4例。
患者入院后均行颈椎正侧位及开口位片检查,颈椎CT及三维重建、颈椎MRI检查,颈椎MRI未见脊髓挫伤及脊髓受压表现,颈椎CT提示齿状突骨折。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予以行枕颌带或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3-5KG,定期床旁复查X线片,正侧位片提示骨折均复位后施行手术治疗。
C3-C7颈椎前路手术记录手术日期:0000-00-00手术前诊断:手术后诊断:手术轻称:手术名称术者:医生姓划助手1:医生姓划助手2:医生姓名麻醉方法:麻醉麻醉医师:医生姓名手术经过:行颈XX椎体次全切除并上下潜行减压,沟槽宽约XXcm,术中眾蕊硬膜囊,可见脊髓脑脊液搏动,神经剥离子探查脊髓神经无压迫,减压彻底满意。
测量长度后在直径XXcm钛网椎间融合器内装满异体竹(或自体秤),植入颈XX-XX减压沟槽内。
(单纯椎间盘摘除后使用cage植入:使用试模测试后椎间隙髙度后,于颈XX-XX间隙内植入XX号cage。
)松开撑开器使之嵌入间隙内,拔除椎体牵开固左针,用XX孔钛钢板进行内固泄,颈XX 各上两枚XXcm螺钉,术中及术后电视透视位宜良好,彻底冲洗,淸点器械敷料无误,检査无活动性出血,放置引流管一根,逐层缝合颈阔肌及皮下组织。
无菌敷料包扎,手术后应用颈托外固左。
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约XXml,输血,患者术后淸醒,病情稳泄,安返病房。
术中所用内固左器材为XX公司提供。
(一左要注明)手术名称: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异体节7自体件植入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项部及枕下垫枕并固眾,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取颈前右侧横行(或斜行)切口,长约XX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内侧肌肉间隙向内分离,经颈动脉鞘内侧达颈长肌前并分离之,显露颈XX、颈XX、颈XX椎体前方,以注射针头立位电视透视下确认颈XX-XX椎体间隙,自动牵开器向两侧及头尾方向牵开周帀组织,清理颈XX-XX椎体前方增生计赘。
同时用冰盐水冲洗保证术野脊髄低温,甲强龙lOOOmg及甘需醇250ml 快速静点。
用咬骨钳咬除颈XX椎体前方廿质,彻底切除颈XX-XX椎间盘,然后用磨钻磨除后纵韧带前方骨质,三角刮刀分离硬膜后彻底咬除颈XX-XX推体后方增生计赘及向后突出之髓核组织、纤维环,2008-06-20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记录手术日期:0000-00-00手术前诊断:手术后诊断:手术划称:手术名称术者:医生姓爼助手1:医生姓爼助手2:医生姓名麻醉方法:麻醉麻醉医师:医生姓拿手术经过:手术名称:颈椎后路椎管成形、”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术麻醉成功后,忠者取俯卧位,头部固左于头架上,使颈部平伸,碘洒、洒精常规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巾。
医院手术记录单
手术日期Operating Date: 主刀医生Operating surgeon:
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第二助手Second Assistant:
麻醉方式Anesthesia Type: 全麻麻醉人员Anesthesiologist:
术前诊断:枢椎齿状突骨折
Pre-operative Diagnosis:fracture of dentoid process
术后诊断:枢椎齿状突骨折
Post-operative Diagnosis:fracture of dentoid process
手术名称:C1/2复位,内固定术
Procedure Performed:
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 Abnormal):
透视见C2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齿状突向后分离移位。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
1、患者取俯卧位,颈椎略前屈。
C臂机监视下复位,见齿状突对线对位良好,常规消毒铺巾。
2、颈前右侧斜切口入路长度约5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组织,沿内脏鞘与血管鞘间隙钝性分离达
椎体前方,显露前纵韧带。
3、朝打入椎体前方打入克氏针1枚,C臂机透视确证为C2椎体。
2把拉钩拉开椎旁组织,充分C2显露椎体
前下方,臂机透视下,打入克氏针,使之在矢状面上朝向齿状突尖后半侧,离对侧皮质约1mm,冠状面上与中线重合,然后钻头扩孔,测深,取mm拉力钉一枚在C臂监视下顺克氏针拧入,透视位置良好。
齿状突复位满意。
4、大量PVP、生理盐水冲洗后,逐层关闭切口。
5、所用内固定材料详见手术记录单上标签。
冰冻切片诊断Rapid Frozen Section Telephone Diagnosis:无
手术标本Specimens Removed:无
失血量Blood Loss:
血、血制品使用Blood Products Administered: PRBC FFP Plates
手术切口分级Surgical Site Classification:I
I □清洁切口
II □半污染切口
III □污染切口
IV □感染切口
手术医生签名:日期:2008-12-8
Signature of Operating Surgeon Date &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