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牧场放牧业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83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 课标解析2.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就是要求学生会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交通、技术、社会、行为、政策等因素是影响一般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有更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提供区外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各地区农业中的商品性生产乃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标志,帮助高中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材分析】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教学重点:1、仔细观看视频,结合课本文字叙述大牧场放牧业的概况。
2、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合作探究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辩论比较国内外的畜牧业发展条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分析区位条件的方法,但是就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而言,区位条件有其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本节课主要由教师提供资料,学生分析。
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表达能力,专门设立了辩论环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分析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3.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比较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异同点。
4.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比较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1. 创设情境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上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从事的农业地域类型不是种植业,而是畜牧业。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2. 确定探究主题主题1大牧场放牧业主题2乳畜业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主题1 大牧场放牧业(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
(2)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引导学生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出示材料潘帕斯草原位置及地形地势图小组讨论:从纬度、地形条件分析.潘帕斯草原具有怎样的气候特点?结论:潘帕斯草原基本处于南纬30~40度之间,气候温和,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降水适中,因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出示材料:南美洲的粮仓——潘帕斯草原“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
3.3大牧场放牧业——教学设计【课题】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2的第三章第三节中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国家、区位条件、主要的产品、以及生产的特点。
然后教材选择了阿根廷潘帕斯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它与我国内蒙古地区做了简单的对比。
本节是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乳畜业)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经对本节课进行了简单的预习,基本了解了本节课的概况。
之前在第二节中通过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分析的学习,大致掌握了方法,再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但对于潘帕斯大牧场下一步的发展措施以及与我国西北的对比分析的不是很全面,思路不是很清晰,地理思维还需要继续建立,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以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兴趣的美食为话题进行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2.观看PPT和教材,让学生直观、真实的了解潘帕斯的基本概况,然后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问题。
为之后与中国内蒙古地区对比埋下伏笔。
3.通过农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地理环境的意识。
【教学理念】1. 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从美食入手,使学生特别感兴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牧场放牧区发展的状况。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大牧场放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人地协调发展的道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的讲解,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题能力。
《大牧场放牧业》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与第二节内容相似,是对第一节理论内容的具体解释和运用,属于案例分析的内容。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再结合具体的文字阐述,明确促进其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
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的联系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优良畜种的培育、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等)是“催化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世界分布。
2、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片景观,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概况;并通过地图落实大牧场放牧业的世界分布,实现图文转换,建立空间意识。
2、结合图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会运用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析和评价某一地区(潘帕斯草原)的农业区位选择。
3、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我国西北牧区能否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探讨,实现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的观念;并通过借鉴世界典型农业区的发展,探究中国该类农业的发展对策,学会关注生活,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和图文归纳的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部分)【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导入:播放一组畜牧业的图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导言: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
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
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
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应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
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四、教学重点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五、教学策略
采用案例分析,联系实际,问题拓展等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2课时。
《大牧场放牧业》说课稿各位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组织教学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课本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
又处于农业地域类型的总结归纳地位,为以后工业的学习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
2. 教学目标:对于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三条:(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概况;(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通过案例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4)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补充)3. 考点分析:本节的主要考点为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形成条件和特点。
命题往往以读图的方式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自然带、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 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重难点)教学难点:(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2)潘帕斯大牧场与我国北方牧场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二、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但对于大牧场放牧业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农业区位分析意识才刚刚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梳理帮助。
三、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1)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各种目标和更好的辅助教学,教法上采取比较分析法、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
并在讲课时会用到有关教材内容的视屏和图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为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大牧场放牧业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国家及畜种;(重点)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重点、难点)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及发展特点;(重点、难点)比较阿根廷和我国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异同,辨证看待发展畜牧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授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直观图片---大牧场放牧业欣赏图片后,同学们不由想起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同学齐声诵读,找同学尝试读后感。
(师总结)这首北朝民歌生动地写出了阴山一带山川的壮丽,水草丰美和羊肥牛壮的景象。
(过渡)图文展示:然而,由于过度放牧,现在却出现了草场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提问)那么我国的畜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呢?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取得了显著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框题------大牧场放牧业。
【展示教学目标】找同学阅读。
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走入大牧场放牧业的学习。
一、大牧场放牧业(讲述)1、概况: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主要是牛和羊。
产品主要是肉、皮、毛等。
强调:“大”----生产规模大;“面向市场”-----商品率高。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第51页第一段:归纳2.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成因)、特点和分布?【自主学习】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的一般区位条件(成因):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气候区。
图3.15 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2.大牧场放牧业的一般生产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 的特点。
3.在世界图中标志出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国家,及这些国家牧区的主要畜种。
(过渡语)以牧牛为主的阿根廷,其发展方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大牧场放牧业》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1-18T11:25:00.51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作者:徐江华[导读]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徐江华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高中湖北宜昌 443000【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教材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的延伸拓展。
和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样,同属具体的案例分析,也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解释和运用。
通过对世界上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剖析,加深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理解,认识农业区位的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思路】通过收集典型案例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大牧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自然因素)和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理解人地协调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的理念,并通过借鉴世界典型农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究家乡类似农业的发展对策,学以致用,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视频、图片材料,分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2、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3、通过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发展条件、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4、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结合家乡实际,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总结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分布及成因2、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形成及发展的区位条件3、结合案例,学以致用,分析家乡畜牧业现状,为家乡畜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在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发展过程的关联作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讲述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读教材、观视频,夯实基础1、展示图片,从日常生活中肉、奶、禽、蛋的来源导入畜牧业概念及分类设计意图:从关注日常生活入手,展开话题讨论,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大牧场放牧业教案------------------------------------------作者xxxx------------------------------------------日期xxxx教案【课程名称】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课程类型】新课教学【课程时间】20分钟【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与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并列关系。
又处于农业地域类型的总结归纳地位,为以后工业的学习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但对于大牧场放牧业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农业区位分析意识才刚刚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梳理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会学生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意识能天人合一。
2.教会学生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1、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2、潘帕斯大牧场与我国北方牧场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地图、多媒体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图片讲解)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背景图片,这是世界上最贵的一张图之一,因被微软买下作为桌面而家喻户晓。
大牧场放牧业教案胡敏一、课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二、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第三节三、课时30min四、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畜牧业这种地理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学情分析现阶段的学生通过高一的知识和前几节的学习已经根本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能够从材料找到区位因素。
也有一定的读图能力,但资料分析能力还略有欠缺,在本节学习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分析材料和读图获取信息,从而锻炼学生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说出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分布地区和分布特点;能够分析潘帕斯草原的区位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材料能够分析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和开展措施通过案例的探究,能够推及大牧场放牧业开展的区位条件,归纳此类农业的一般特点,类比类似农业的特点并进行区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明白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农业形成的自然因素的分析,明白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的影响,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理解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区域认知:探究畜牧业的形成原因区位因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认识到事物的整体性,畜牧业的形成是综合因素影响而成的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七、教学重难点重点: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及特点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难点:新疆畜牧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拟八、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传统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九、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十、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内容我们学习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了种植业它要开展所需要的一些条件,我们知道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开展种植业的。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由于其自然条件和一些人文因素,不适宜开展种植业,而适宜另一种农业【课件展示图片】师:同学们来看几张图片猜一猜我们这节课将学习哪种农业?学生看后答复:畜牧业师:对畜牧业。
这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这节内容的中我们将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中两种类型,这节课中我们进入大牧场放牧业的学习。
【板书大小标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PPT展示世界农业地域分布图】师:同学们看看这张图,能找到世界上的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吗?【学生看图1min】师:我们看图应该先看什么?生:图例师:看下方,大牧场放牧业是用什么颜色表示的,再看图里有这个颜色的都在哪些地方。
生: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板书:分布地区】师:同学们答复的很正确,这些也是大牧场放牧业典型的国家。
其中美国、阿根廷是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是以牧羊为主。
也正是因为畜牧业的开展,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展示世界干旱区分布图】师:知道了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后,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张分布图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开展畜牧业而非种植业呢?生: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师:是的,不适合开展种植业,这样的气候特征正适合开展畜牧业。
这也就说明了大牧场放牧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板书:分布特点】在知道了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大方向后,那怎样的条件才更利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开展呢?接下来我们现在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为例,来更深入地探究有利于大牧场放牧业开展的区位条件。
师:根据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分析区位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自然条件比方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比方场、交通、政策等等那现在同学们看这一段介绍潘帕斯草原的材料,我们就以这个材料开始来分析潘帕斯草原的区位条件。
同学们边自己读材料边思考我们刚刚说的区位分析的方面。
同学们要掌握分析的技巧,在以后的考试中也要学会如何从材料中找到需要的关键点从而答题。
【3min阅读材料并思考】师:那么同学们从材料中找到了什么有利的区位条件呢?【请同学答复】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师:这位同学的答复是正确的,那他答的是哪一个区位因素呢?生:气候师:对,潘帕斯草原的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能够为牛群提供充足饲料。
【板书区位因素第一点气候】这是第一个因素,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的点吗?【同学举手答复】生: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师:这一点找的很好,这个点是什么因素呢?生:地形师:那我们结合地形图来看看【PPT展示阿根廷地形图】师: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大概在这一位置,地形如何呢?生:平坦广阔师:平原地形,广阔平坦,为放牧提供了广阔的地域。
【板书第二点地形】师:同样是这个图除了地形同学们还能观察到什么呢?生:河流师:非常正确,有河流流经,能够提供充足的水源。
【板书第三点河流】师:再回到刚刚的文字材料,这一段同学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可能是因为对大小没什么概念,这样比照一下,省的大小是四十五万平方千米,那这样同学们觉得草原其实也还是面积广阔吧,再结合这张人口密度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又可以得出怎样一个区位优势?生:地广人稀师:地广人稀使这个地方的土地租金如何呢?生:租金低【板书第四点租金】师:刚刚我们看了阿根廷人口密度图,也就是说阿根廷人养的牛很多,而它本国人很少。
本国人享用不了那么多的牛肉,那么多余的牛怎么办呢?生:销售出去师:对,要销售出去,就需要方便的交通。
那下面大家看图说出阿根廷的交通条件。
【展示铁路分布图和港口分布图】生:铁路运输方便师:非常正确,铁路贯穿,运输方便【板书第五点交通】生:港口分布,便于海运师:第二张图展示了潘帕斯草原临近较多的港口,为他的海运提供便利港口多,那么同学们想到什么交通工具呢——运量很大的船,但是船的速度相对其他交通方式速度不是很快,那肉类这种比拟容易腐烂的产品不能销售去更远的地方,这就限制了它的场条件。
那潘帕斯虽然能够生产出许多牛肉,但由于肉类易腐,所以它不能往更远的地方销售,这就产生了矛盾,但人类总是聪明的,现在给同学介绍一种运输船:海上冷冻船,也就是冷藏船。
【PPT展示海上冷冻船】师:这就使得潘帕斯牛肉的场得以拓展【板书第六点场】【归纳总结】刚刚我们分析了这么多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现在我们一起回忆复习一下,同学们要记的不光是结论,更要学会我们刚刚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这才是更重要的,在下一次做题或者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也要学会分析。
【PPT展示气候、地形等六点区位因素,和同学一起回忆总结其区位优势所在】【开展措施】〔如果你是一位草场管理者,你将采取什么措施使它开展的更好呢?〕——讨论3-5min 分别解释这些经营的意图和原因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讲的潘帕斯草原,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思考】我国的新疆也有畜牧业开展,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新疆是否可以采用这样的放牧模式呢?提示: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不能自然:气候干旱、水源较少;天山地区牧场的生态较脆弱,草场的载蓄力较低;交通落后,不便运输产品饲料等大牧场放牧业有何借鉴意义?〔即针对问题的措施〕建设人工草场,划区轮牧,围栏放牧,种植饲料;加强牧区交通建设,以形成商业化,专业化,高度区域化生产体系;培养良种牛,改善交通其实,我国也是养牛养羊大国,牛羊及产品的数量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开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畜牧业的持续开展,各养殖地区政府制定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及实行舍饲的畜牧政策,舍饲畜牧成为畜牧业的开展方向。
十一、板书设计十二、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一个局部,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图文材料,提取信息、总结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反思从自己的优缺点进行了思考。
一、做得好的地方1、设置案例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用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注重知识的重要性也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
主要用引导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辅助作用2、设置思维展开点农业地域类型最关键的就是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和特点,其根本获取方法在前几节已经学习了,在本节中让学生在次根底上自己提取信息归纳区位因素,符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内化知识。
二、需要改良的地方1、材料不够新颖,不够完全在新课导入的环节新意不够,如果能将图片材料换成短视频材料,尤其是潘帕斯草原的视频介绍,这样会更直观和吸引学生注意,而且在后面进行潘帕斯草原的区位因素分析时也可以回过头来使用。
或者用离我们学生比拟近的比方内蒙古草原这样的例子来导入,身边的地理,学生更感兴趣。
2、互动环节较少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突破重难点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来得到。
可以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比方让学生找到潘帕斯草原资料中利于其开展的点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操作多媒体进行文字勾画、阅读,并进行分析选择这段文字的理由,这段文字是从哪个因素分析的。
3、略缺乏趣味性在教学设计中缺乏趣味性,整个课堂都是从分析材料的方面进行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的,比方之前提到的在其中穿插短视频,这类素材是学生会比拟感兴趣的,活泼课堂气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