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临床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
- 格式:docx
- 大小:18.11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外伤治则中医外伤治则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疗体系,它主要依据中医理论,针对外伤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不适,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就是一些中医外伤治则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外伤的诊断方法:中医外伤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主要观察外伤部位的颜色、形状、肿胀程度等;闻诊主要通过听病人的叙述和呻吟声来了解疼痛的性质和部位;问诊主要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舌诊等;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2. 温热法治疗:温热法是中医外伤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应用热敷、热浸、热敷药物等,来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加速伤口的康复。
例如,外伤后常用温开水浸泡病患的手脚,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和疼痛。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伤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它通过按摩和推拿,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促进局部的循环。
这在外伤后的肌肉扭伤、关节扭伤、骨折等情况下特别有效。
例如,可以用拇指按揉伤处周围的气穴,帮助病人缓解疼痛和肿胀。
4. 中药治疗:中医外伤治疗通常会采用中药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中药可以通过内服和外用的方式进行应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方法包括熬煮成浓度适宜的药膳,涂抹在受伤部位;或者用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膏剂中,敷在伤口处。
而中药内服则是通过煎煮中药,让病人口服来治疗。
中药可以改善伤口的血液循环,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伤口的修复。
5.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外伤治疗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祛风散寒、缓解疼痛、消肿止血等。
例如,在扭伤的肌肉或关节上,可以选择在相应的经络和穴位上进行针刺疗法,以达到疼痛缓解和促进伤口康复的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外伤治则侧重于整体观察、个体化治疗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通过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应对各种外伤引起的问题,促进伤口的康复和病人的恢复。
然而,由于中医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个体化,建议在遇到外伤问题时,请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伤科外敷方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根据我院自制药品新伤丸粉末跟詹氏消瘀酊配合拌匀制成药膏直接敷贴在损伤或疼痛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跌打损伤、四肢骨折脱位急性期肢体肿痛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棉纸、药物、油膏刀或压舌板,盐水棉球,胶布、绷带。
【操作方法】1、正确取下原敷料。
2、盐水棉球擦去原药迹。
3、观察皮肤情况。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
5、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它物。
6、摊药均匀,厚薄适中。
7、棉纸四周反折。
8、敷药部位准确。
9、敷药面积适中。
10、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体位合适,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关窗保暖、遮挡。
3、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敷药部位,取合理体位。
4、选好部位后,观察皮肤情况。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
6、摊药方法正确,不污染它物。
7、摊药均匀,厚薄适中,棉纸四周反射。
8、敷药部位准确,面积适中。
9、绷带固定,松紧适宜,美观。
10、协助病员穿好衣裤,安排合适体位,整理用物。
12、向病员交代敷药的注意事项及相关保健知识。
13、洗手。
【注意事项】1、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则药力不够,影响疗效;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2、包扎做到松紧适宜,过紧易压迫血管神经,过松易出现滑脱。
3、敷药夏季每日更换,其它季节2-3天更换一次,若敷药已干,应及时更换,骨折病人换药时间遵医嘱,带回敷药应放置冰箱冷藏室用塑料袋装好封口保存。
4、按骨科功能锻炼法指导患者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局部肢体功能,以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5、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
6、偶有皮肤过敏,出现红疹现象,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但皮肤有破溃创面及局部有皮肤病者禁用。
骨折手法整复术的技术操作规程【操作规程】1、术者和助手的准备复位前术者和助手应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全身情况,以及据此制定复位方法、步骤和防止患者发生意外的措施,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准备好外固定器具,如夹板、压垫、扎带等。
中医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一、复位技术复位就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和支架作用。
骨折的治疗包括复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四个方面。
在治疗中应遵守四个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骨折的复位要求】骨折复位有非手术(闭合复位)和手术(切开复位)之分。
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手法复位加牵引固定(有时可结合局部外固定)以及持续牵引复位。
临床上绝大多数骨折都可用手法复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手法复位要求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复位的准备】麻醉:采用麻醉止痛以便于复位操作。
一般对于简单骨折可不用麻醉。
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或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可用2%的普鲁卡因10毫升~20毫升注入血肿内,一般10分钟后即可开始整复。
【基本手法】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原则。
手摸心会:为施用手法前的必要步骤,即在整复前必须先用手触摸骨折部,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近到远,两头相对,确定骨折断端在肢体内的方位,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目的。
拔伸牵引:目的是为了克服肌力,矫正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然后沿着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围的软组织内的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来。
而后再按照整复步骤,改变肢体方位,用力牵引。
牵引力的大小应根据病人而定,要持续稳准。
旋转屈伸:主要是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移位,因为有些近关节部位的骨折,牵引越重,成角畸形就越大。
端挤提按:当旋转、成角及重叠移位得到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主要畸形。
以指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迫使复位。
以人体的中轴线来讲,前后侧移位(上下侧)用提按的手法;内外侧(左右侧)移位用端挤的手法。
即上提下按,外端内挤。
摇摆触碰:以上手法,一般骨折即可基本复位,但横断或锯齿型骨折的断端间可能有间隙,则采用摇摆触碰法。
第四节中医伤科临床治疗基本技能中医伤科的治疗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同时必须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伤科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常用的方法有手法治疗(包括复位手法和理筋手法)、固定疗法、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等,其他还可结合针灸、理疗、封闭、小针刀等治疗方法,一、复位手法复位手法是医者用指、掌、腕、臂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劲力,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作用于病人的患部,整复移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复位手法的作用及原则复位手法的作用是整复移位,是整复骨折或脱位移位的主要方法。
在施行复位手法时充分了解病情,有目的的施行手法,严格掌握适应症。
主要原则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争取一次复位成功而不增加新的损伤。
(二)复位手法复位手法可分为正骨手法和上骱手法两种。
1.正骨手法(1)手摸心会在整复骨折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先轻后重,由浅入深,由远到近,两端相对,主要目的是了解骨折部的移位情况,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形象,指导其他正骨手法的施行,是施行正骨手法的首要步骤。
(2)拔伸牵引是沿着肢体的纵轴线进行对抗牵引,克服肌肉拉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的复位手法(图2-51)。
也是整复骨折、脱位的基本手法。
图2-51 拔伸牵引法(引自12471方家选《中医伤科学》第2版,33页图2-51拔伸牵引)【适应证】(1)骨折的重叠移位。
(2)按手法复位中“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本手法是各种手法复位时的基础手法。
【操作方法】先按肢体所在的体位沿肢体的纵轴方向顺势拔伸牵引,再逐渐调整至复位所需位置,借牵引力矫正患肢的缩短、成角畸形,并达到“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目的,为其它手法的施行创造条件。
拔伸牵引一般拟手法进行,但遇筋肉丰富、肌力强大的部位,如下肢骨折,亦可利用器械(如复位床、软绳)辅助,或以手法拔伸与器械配合进行。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6.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讲解.doc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中医伤科临床治疗方法临床治疗基本技能
()针灸疗法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我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在伤科治疗中主要用于治疗筋伤、骨折或脱位复位后软组织恢复。
(二)封闭疗法
是在损伤或有病变的部位,注射局部麻醉剂或麻醉剂中加一些其他药物的混合液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有时也可作为一种诊断手段。
作用原理为阻断疼痛反射弧,消除物理性炎症、溶解纤维组织,减少粘连,从而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1.常用药物与剂量
(1)1%普鲁卡因溶液2〜IOm1,用前应作皮试。
(2)1%利多卡因溶液2〜Iom1。
(3)混合液常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醋酸氢化泼尼松,每次剂量0.5〜LomI,加适量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溶液,视部位需要而定。
2.适应证肌肉、韧带、筋膜、腱膜、滑囊因外伤或退行性改变疼痛者均可注射。
常用于下列疾病:
(1)扳机指、槎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肱二头肌腱鞘
炎、冈上肌腱炎、跟腱炎、跖筋膜炎等。
(2)网球肘、肩周炎。
(3)手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侧副韧带或脊柱棘间、棘上韧带劳损。
(4)三角肌下滑囊炎、跟腱滑囊炎、骸前滑囊炎、坐骨结节滑囊炎等。
(5)腕背、足背腱鞘囊肿(合并手法疗法)。
(6)退行性关节炎、肋软骨炎、腕管综合征、陈旧性三角纤维软骨损伤。
3.注射方法及部位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药液注入部位必须正确。
腱鞘炎应在腱鞘内;肩周炎或关节退行性变应注入关节腔内;滑囊炎应注入滑囊内;韧带劳损和肌腱炎应注入压痛最明显的部位,通常是骨附着部;在神经根部封闭可缓解因神经根受压或刺激引起的疼痛。
4.禁忌证
(1)局部肿痛或细菌性感染者禁用。
(2)对注射药物过敏者。
(3)局部皮肤破损或皮炎,暂时不作注射者。
5.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通常每周注射一次,连续三次为一疗程,无效者
即停止注射。
(3)药液要新鲜,开启已久的不宜使用。
(4)若注射部位正确,局部疼痛和压痛立即消失。
当局部麻醉药物作用过后,可出现醋酸氢化可的松反应,表现出局部疼痛,一般1〜2天消失,此乃正常过程。
(5)封闭疗法可单独使用局部麻醉剂注射,也可用混合液注射,视具体情况选择,但混合液治疗效果更好,作用持久。
(三)小针刀疗法
是将中医的针刺疗法和西医学外科手术疗法相结合,针和刀融为一体,直接对病变局部进行操作从而改善局部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适应证
适用于骨折、软组织及关节损伤后期遗留肌肉萎缩、挛缩、酸胀痛麻者;四肢陈旧性骨折后遗症;慢性筋伤如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等。
2.禁忌证
局部治疗部位有感染、脓肿、红肿灼热、肌肉坏死者;患部有重要神经、血管者;有全身发热、严重内脏疾病、血友病者禁用。
3.注意事项
(1)施术时注意避开重要血管、神经、脏器。
(2)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指应用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1.电疗法
包括直流电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正弦电疗法、高频电疗法。
其中直流电疗法可用于促进骨生长;低频脉冲电疗法用于废用性肌萎缩、肌无力、肌劳损、神经炎、神经麻痹、神经痛、肩周炎等;中频正弦电疗法适用于局部血循环障碍性疾病(如:缺血性肌痉挛)、关节肌肉疾病(如:颈椎病、各种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炎、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高频电疗法适用于各种炎症、神经痛、外伤、肩周炎、腰肌劳损、扭挫伤等。
2.磁疗法
是指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适用于神经痛、各种筋伤(颈椎病、扭挫伤、腰肌劳损、肩周炎、滑囊炎、腱鞘炎等)。
3.光疗法
是指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线(紫外线、红外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主要有紫外线疗法和红外线疗法两种。
(1)紫外线疗法
适用于各种炎症,如急性腱鞘炎、神经炎、骨结核、急性滑囊炎等。
全身严重疾病,如血友病、恶性肿瘤、重度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肺结核等禁用。
(2)红外线疗法
适用于各种慢性筋伤、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麻痹等。
伴有活动性肺结核、闭塞性脉管炎、高热、重度动脉硬化等疾病禁用。
4.超声疗法
是指利用超声波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慢性筋伤。
适用于各类炎症疾病,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网球肘、滑囊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5.传导热疗法
是指以各种热源为介质,将热直接传导至人体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常用介质有泥、石蜡等,某些介质除了有温热作用外,尚有机械和化学刺激因素的作用。
适用于关节炎、扭挫伤、神经炎、腱鞘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