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颈椎间孔外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 格式:docx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20例体会作者:郭新春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小针刀辅助颈椎间孔与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临床疗效,以及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方法对各型颈椎病60例行小针刀闭合手术、颈椎间孔注射药物;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法随机选择各型颈椎病60例治疗。
结果小针刀+颈椎间孔注射方法治愈率76.7%;穴位注射法治愈率为50%。
结论通过对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破坏致颈椎病无菌性炎症致痛的分析,提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是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局部粘连、瘢痕、挛缩、退变是颈椎病的慢性病理过程,是导致颈椎病发作及反复的根本。
关键词:颈椎病;小针刀疗法;颈椎间孔注射;穴位注射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穴位注射组:①针刀治疗组: 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19~76岁,平均45.7岁。
病程6个月~23年。
其中颈型24例,神经根型16例,椎动脉型12例,交感神经型8例;②穴位治疗组: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23~81岁,平均47.6岁。
病程5个月~28年。
其中颈型25例,神经根型14例,椎动脉型11例,交感神经型10例。
1.2诊断标准[1]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位诊断有意义。
1.3方法1.3.1针刀治疗组体位、定点: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头,使颈部稍前屈。
于颈棘突间及棘旁1~1.5cm处寻找压痛点和结节,再于提肩胛肌起点、冈下肌及大小菱形肌起点处寻找压痛点和条索状物,C1横突、上项线压痛点处,用1%龙胆紫作皮肤标记。
针刀疗法就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与西医手术疗法得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得独特得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得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得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就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得疼痛性病症得治疗有着独到之处。
这就是一种新型得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得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ﻫ颈椎间盘得退变就是引起颈椎病得根本原因,就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就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得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得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
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得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破坏。
ﻫ在颈椎间盘得退变过程中,颈椎得肌肉、韧带组织得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与出血,在不断得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肌肉与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ﻫ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得失衡进行调整与治疗。
利用小针刀特殊得结构设计与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得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得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得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就是针对脊柱得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得发生,导致得外源性动力得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得剥离与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得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得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得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得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得基础上达到新得静态与动态平衡。
ﻫ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就是以下两个方面得效应:(一)剥离粘连组织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得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得位置与运动时得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得力学平衡,引起疼痛。
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刘洪;修忠标;张良志;宫玉榕;袁梦微;林霞【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年(卷),期】2018(049)003【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骨度分寸法结合临床经验定点进行非直视下针刀松解疗法,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疗法,2组均每周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压痛点计数、疼痛评估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压痛点计数、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均能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最为显著(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提高临床疗效,较安全可靠.【总页数】3页(P8-10)【作者】刘洪;修忠标;张良志;宫玉榕;袁梦微;林霞【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长乐区中医院,福建福州350200;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相关文献】1.石蜡疗法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J], 康娟;陈延;常会会2.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痉挛效果观察 [J], 黄妃凤; 陈戈; 黄芳; 孙芳; 郑淇元3.小针刀松解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网球肘42例临床观察 [J], 张海燕;倪彬斐4.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耿光星;张学广;耿世馨;申文5.整体分层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 张永泉;赵强;杨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视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重要分析对象。
将其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非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模式和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模式,然后比较两组的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数值低于4的人数逐渐增多,并且经过半小时和一周的治疗之后,探析组患者的例数多于比较组,而且探析组患者的治疗次数较少。
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比较显著,并且患者的治疗次数明显较少,其临床实用价值相对较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根阻滞;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171-02神经根型颈椎病通常由颈神经根受压、牵拉或炎性刺激引发相应神经支配区疼痛或功能障碍,其中炎性刺激在根性疼痛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1]在这种情况下,抗击炎症和注射相关的止痛剂逐渐演变成为临床实践治疗工作中,治疗神经根阻滞的重要方法,但是其注射的位置和剂量是决定其临床效果的重要原因。
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本文将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来研究神经根阻滞对其疗效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和标准,随机选取在2014年07月20日—2015年07月20日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当做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主要观察和探究对象。
这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男性患者例数为35例,女性患者的例数是25例。
这些患者的年龄基本分布在36岁~7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0.3±3.7)岁。
患者的体重数值在53公斤~75公斤,平均的体重数值是67.5公斤。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疼痛神经根分布区域和MRI显示病变所累及椎间隙节段情况,决定其治疗节段。
综合运用牵引电针小针刀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5例(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常州 213000)【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05-02颈椎病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指颈椎及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中医称为“颈痹”,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外伤和劳损常是发作的诱发因素。
多见于中老年人。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是由于卫气不固而感风寒湿邪,经络受阻,气血瘀滞;肝肾亏损,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使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滞血瘀而致。
本组2010年以来25例中男14女11例。
年龄26-70岁等。
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2年。
治疗效果:20全部临床治愈,4例有效1例无效。
其中综合运用牵引按摩电针小针刀等3治愈7例,5治愈者13例。
总治愈率达80%,好转率96%,取得满意效果.1.【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1)临床表现①常有颈部静力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病史,多数无明显外伤。
②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
③肩臂乃至手指可有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
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或麻木可加重。
④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⑤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耳鸣、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2)检查①颈部活动受限、僵硬,可呈畸形姿态。
②棘突间旁压痛,并可向上肢放射。
患侧肩胛骨内侧也有相应压痛点,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③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早期痛觉过敏,病程较长者出现感觉减退。
c5~6椎间病变时,刺激颈6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食指感觉减退;c6~7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7神经根而引起食、中指感觉减退;c7~t1椎间病变时,刺激颈8神经根引起无名指和小指感觉减退。
④受累神经支配的肌力减弱,重者肌肉萎缩。
⑤受累神经根参与腱反射异常,早期活跃,中后期减退或消失。
⑥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阳性。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生活 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 5.669, P =0.000)。
表1两组手术情况对比(5 ± s )组另I」n 住院时间(d)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3811.25±2.13127.36 ±21.42216.25±44.15对照组3815_67±2_64105.45 ±22.16214_23±43_21^值8.032 4.3820.202P值0.0000.0000.8412.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发生腹痛1例,营养不良1例;对照组发生腹痛2例,营养不良3例,反流性胃炎3例,吻合口溃疡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5.26% (2/38)低于对照组 26.32% (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33, P= 0.012)。
3 讨胃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致死率高,病情发展较快,目前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可延长患者生存 期,近年来更多患者选择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可重新构建胃肠道,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51。
治愈疾病、防止复发和减少并发症是胃切除和消化道重建主要原则,毕I式胃空肠吻合术虽保证正常解剖结构,但却不适用于胃癌等需要大部分或全胃切除的患者;毕n式胃空肠吻合术可治疗胃溃疡和胃癌,但该方法将尚有一定局限性,改变正常生理解剖结构,进一步引发更多术后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
改良式毕n式胃空肠吻合术,在术中増DOI:10.16096/J. cnki. nmgyxzz. 2018.50.08.033加了空肠侧吻合,可切除较多胃体,能降低复发率,保证十二指肠液不经残胃进入肠道,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该手术方法可保证胃内无十二指肠液返流,避免胃炎及胃溃疡发生,达到胃大部分切除要求,操作简单、方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此外,改良式毕n式胃空肠吻合术治疗胃癌患者复发率低,且不増加费用,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延长生存期。
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治疗根型颈椎病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在前期探索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治疗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50例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双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针灸、推拿、牵引及中药辨证施治内服治疗,治疗组加载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对照组加载神经根管假松解术。
以无效、疗效不佳而要求结束试验为观察终点,试验中进行症状体征积分及mpq量表评定、不良事件调查并记录,并随访半年。
结果治疗组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小针刀操作中2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出现患肢麻木疼痛,未经特殊处理后分别于10、15 d症状体征消失。
结论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总体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较重,潜在风险较高,尚需进一步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 小针刀;神经根管直接松解术;神经根管间接松解术;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图分类号] r68;r24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7-23-05小针刀及中医综合治疗根性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优势,本科在该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1-2],为进一步系统总结,本科室进一步完善试验设计并上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于2006年10月~2011年3月期间,较为系统而严谨地进行了小针刀神经根管松解术治疗根性疼痛的系列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按随机双盲法,将合格的根型颈椎病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0~68岁,平均(55.5±7.4)岁,病程7 d~20年,平均(21.2±52.8)个月;对照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42~69岁,平均(56.5±9.4)岁,病程7 d~20年,平均(28.0±56.0)个月。
资料与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60例。
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3±6.7)岁;平均病程(4.6±1.9)年。
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5.3±6.2)岁;平均病程(5.6±1.7)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单纯小针刀治疗:首先让患者保持坐姿,反坐在椅子上,将双侧手臂微微弯曲搭在靠背上,让患者微微低头,将后颈充分暴露在空气中,在即将治疗的部位做标记,然后进行消毒清洁处理。
术者首先需要对疼痛的部位实施封闭处理,用左手来固定标记点,右手拿小针刀刺入标记点,进行切割和分离,松解满意后方可出针,然后按压针孔部位,用无菌敷料盖在针孔的地方。
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使用抗生素,每周进行1次治疗,连续进行2周。
②观察组实施小针刀治疗基础上配合手法治疗,采用定点复位法治疗:小针刀治疗过程与对照组相同。
整脊手法治疗的过程是让患者保持坐位,颈部放松,术者站在患者身后,运用推、拿、点、按等手法持续5min 左右,放松颈项部肌肉。
之后运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斜的椎体,一手拇指扣住偏斜椎体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
另一手掌心对准下颌,五指握住下颌骨,调整颈椎屈伸角度。
推棘突沿水平方向移动的同时用力旋转颈椎,一般可听到或感觉到关节的弹响声。
回转颈椎至中立位,扶正患者的头部。
再次按摩患者的颈肩部位,持续5min 左右,整脊手法治疗结束。
观察组每周进行1次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小针刀治疗及整脊手法,连续进行2周。
治疗效果观察:分别为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后,我院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疗效判定标准:①完全治愈: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劳动;②有效: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③无效: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共有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时间: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应用针灸治疗于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观察指标:临床疗效、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理想,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关键词】超声;小针刀松解术;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常见类型之一,该病发生后脊柱神经、神经根功能均受损,再加上颈部产生的疼痛症状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
中医认为,气血不活与外伤风寒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穴位,促进症状缓解。
同时,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可对治疗靶点进行精准定位,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1-2]。
鉴此情况,本院在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主要实施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联合针灸治疗,报道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P>0.05,均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纳入,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
由16例男性、10例女性患者构成对照组,该组年龄:25~50岁,均值(39.74±5.20)岁;病程:1~3年,均值(1.57±0.20)年。
由14例男性、12例女性患者构成观察组,该组年龄:25~50岁,均值(39.83±5.31)岁;病程:1~3年,均值(1.65±0.34)年。
纳入标准:(1)患者病情经椎间孔挤压试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2)患者与家属同意加入研究。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作者:李建军孙枫杨传东宋正娥潘梅张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09期1 临床资料颈椎病的治疗是临床上一大难题,国内外骨伤科都在研究其行之有效的方法。
目前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
大多数人采用非手术疗法,只有个别严重的脊髓压迫或非手术无效者才考虑手术治疗。
我在临床上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这样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特别的对颈椎病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
小针刀治疗法实属一种闭合性手术疗法,是以针刀直入病灶,松解诱发症状的颈部软组织粘连及挛缩,以阻止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一步发生。
本人用此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方法:让患者骑坐在椅子上,术者站立于患者背后,按照三步定位诊疗法,在患病椎体横突前结节或后结节及枕部隆突处,寻找压痛点和硬性结节,此处即为进针刀点,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皮肤,在横突末端和横突平面垂直进入针刀,使刀口线和棘突顶线平行,直达骨面,将刀锋滑至前结节或后结节,然后将针体倾斜成45°,先纵行后横行剥离,再掉转刀锋使刀口与肌纤维平行垂直,行切开剥离2~4下出针。
对环枕筋膜挛缩痛点施术,让患者平坐低头,术者左拇指尖按压进针点,针体和进针部位骨平面垂直进针,直达骨面,先纵行切割,再调转刀锋横铲到2~4下出针(在施术时注意,针刀不可下滑,严防刺入环枕关节腔,损伤脊髓),压迫针孔片刻,遇有骨性病理性结节,用针刀切开剥离法切开即可。
大部分病例经过一次治疗,症状立即改善,疼痛缓解,有的需要2~3次治疗,所有症状体证消除。
大部分病例观察5年末见复发。
此法在临床上对于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都有很好的疗效。
2 讨论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它是由于颈段脊柱的慢性劳损,外伤或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引起的颈段血管,神经继发性损害而发病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松解颈椎间孔外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李庆华;邓芳;雷志凯;孙建良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2页(P588-589)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超声引导;小针刀;椎间孔;松解
【作者】李庆华;邓芳;雷志凯;孙建良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杭州 31000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杭州 31000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杭州 310000;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杭州 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1.1 一般资料本院疼痛门诊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43~76岁,病程3个月~5年,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有颈椎MRI检查以明确突出节段及确定神经根受压迫程度。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2]:①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④痛点阻滞无明显疗效(诊断明确可不做本试验)。
排除标
准:①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肝、肾以及其他严重原发病,糖尿病患者血糖>8.0mmol/L;③任何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5×109/L,血液
病等;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不能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者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1 超声定位患者取平卧位,肩下垫枕,头略摆向健侧以扩大患侧椎间孔,并且
略转向健侧约30~45°,充分暴露操作部位。
使用sonosite公司的便携式超声仪(型号:MicroMAXX),根据解剖,将高频超声探头(6-13MHz)置于颈部正中,先以颈椎椎体长轴方向做纵切,找到颈椎横突和椎动脉,定位C5、C6、C7
横突,再将探头以横突前结节为中心旋转滑向颈部外侧方的斜矢状切面,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辨椎动静脉和神经,定位神经根的长轴声像图。
声像图中C7神经根位于椎动脉和横突根部起始段之间,且神经根部与椎体长轴夹角较大,走形较为平直,逐次向上即可定位C6和C5横突及神经根。
在取得椎间孔外口处神经根
最佳声像图后固定探头,选择探头下方约0.5cm,超声声像图中可避开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椎动静脉且针尖指向椎间孔方向的穿刺路径为穿刺点。
2.2 治疗方法针刀组: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右手持超声探头,定位需要治疗
的椎间孔,并找到最佳的超声声像图后固定探头,左手持针,局部麻醉后,超声实时引导下用4号小针刀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穿刺时超声需实时追踪刀头进针过程,小针刀尖部指向椎体的钩椎关节外侧缘下方,在超声实时引导下避开血管和神经进针至椎间孔前下壁,超声声像图中显示为针刀头部在椎间孔外口,神经根上方,在该靶点进行纵向切割和横向剥离2~3刀后退出针刀,并注入消炎止痛药0.5~
1mL。
操作注意事项:①进针全程需在超声实时引导下,以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②患者有异感需调整进针角度,以免损伤神经根;③小针刀刀头切面需与神经根走形方向保持一致,以免对神经造成切割伤。
对照组:操作同针刀组,仅在超声
引导下于椎间孔外口注入消炎镇痛液0.5~1mL。
2.3 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0min、4周、8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4周、8周疗效评估;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肿、气胸、神经损伤)。
2.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1 疗效标准[3]治愈:颈肩臂痛消失,上肢无麻木;显效:颈肩臂痛及上肢麻木疼痛明显减轻;有效:颈肩臂及上肢麻木疼痛减轻、改善,但仍有颈酸无力;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0min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VAS评分针刀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3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4、8周后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原因:颈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造成椎间孔内神经及软组织受到挤压导致软组织、神经根和椎间孔之间产生炎症、粘连和疤痕增生等,引起其支配区域肌肉紧张、痉挛,从而进一步加重椎间孔狭窄,导致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水肿、缺血或静脉淤滞,诱发背根神经节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发病因素之一[4];炎性介质与免疫物质释放对伤害性感受器的刺激则是颈椎病根
性疼痛的另一重要机制[5]。
椎间孔狭窄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法虽有多种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椎间孔内炎症、粘连等问题,易复发,远期疗效均不满意。
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系颈椎慢性劳损导致瘀血内生,寒气痹阻,不通则痛。
通过针刀松解颈椎间孔外口的神经根周围粘连的软组织可以疏通血气,达到“以松至通,通则不痛”的目的。
然而由于椎间孔位置较深,比邻椎动脉和神经根,穿刺风险高,故如何提高针刀松解操作时的安全性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椎间孔及其内神经根的形态特征,通过彩色血流可清晰辨认椎间孔周围重要的血管,超声实时引导小针刀穿刺可有效避开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与盲探穿刺相比,利用超声引导对椎间孔外口的松解治疗提供的可视化技术支持,不但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避免穿刺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靶点部位的治疗与注药更精准,因而超声引导针刀松解结合局部靶点注药(针刀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椎间孔外口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P<0.05);与X线或CT引导下的穿刺相比,超声引导可实时监测穿刺过程,
同时避免放射线暴露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关文献】
[1]冯桦,周晓东,陈定章,等.高频超声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根和椎间孔的定位及其图像特征
[J/CD].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电子版),2011,8(3):546-551.
[2]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4]杨小龙,梅敦成,高宇,等.射频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6):380-381.
[5]Furman MB,Mehta AR,Kim RE,et al.Injectate volumes needed to reach specific land-marks in lumbar transforaminal epidural injections[J].Spine,2010,2(7):62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