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1)200809(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4.95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题专题训练(1)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丁生爱弟

丁生有弟,甚爱之。一日,弟疾① ,卧床不能起。丁生暇②时,辄③坐床前,为弟讲故事,唱歌曲,以解其闷。及

④疾愈,始已。

——选自《民国老课本》

注释:①疾:病,身体不舒服。②暇(xi á):空闲。③辄(zh é):总是,就。④及:等,等到。

“甚爱之”和“甚聪惠”的“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

A. 正确

B. 错误

“甚爱之”中“之”的意思是

A. 代词,指丁生

B. 代词,指丁生的弟弟

答案:【小题1】A

【小题2】B

解析:1.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

“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故A 正确。

故选A 。

2.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的用法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用作动词,到⋯去;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这里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解答】

“之”的意思是;代词,指丁生。

故B 正确。

故选B 。

2.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忘)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粘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用“ √”。解释词语(本义)。

灰心: __________________ 无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诗中破折号的正确作用,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纸船——寄母亲()

(2)总是留着——留着()

A. 表示声音的延长。

B. 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的转移。最后一句中的“它”指的是,“她”指的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题1】妄沾

【小题2】(因遭遇困难失败)意志消沉。

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的。

【小题3】(1)B

(2)A

【小题4】纸船作者(冰心/女儿)

【小题5】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爱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音字、形近字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妄”指胡乱,荒诞不合理。“忘”指不记得,遗漏。第一处指不肯胡乱地丢弃一张纸,选择“妄”。“粘”指黏的东西互相连结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沾”指因接触而附着上。第二处指纸张附着上船头上,选择“沾”。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语境义等。本题要求解释词语的本义,灰心:因遭遇困难失败)意志消沉。无端: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的。

3.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破折号用法的能力。破折号,是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用法有: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表示话题的转变;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话语的中断;表示声音的延长;等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

(1)“纸船——寄母亲”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B。

(2)“总是留着——留着”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故选 A 。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指代内容的分析能力。整体阅读诗歌,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这首诗歌以

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句中的“它”指的是“纸船”,“她”指的是作者。

5.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这首诗歌写于1923 年,当时作者燕京大学毕业,到美国留学。作者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通过“叠纸船” 这充满童趣的行动,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su ō①),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注释①睃(su ō:)斜着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