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真不是钱!近年来,大学排名风靡全球,国内一些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上逐渐崭露头角。
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是对高等教育提出明确规划,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的许多大学也曾列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2011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力争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
近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力争2030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除了清华、北大之外,近年来,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
中国大学不缺钱清华年度决算超200亿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晒出了上一年度财政决算报告。
清华大学以205亿的决算额高居榜首,其余还有浙江大学(156亿)、北京大学(140亿)和上海交通大学(127亿)三所高校决算额超过百亿,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
与此相对,排名榜尾的基本是专业类高校,比如语言类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以及艺术类高校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
其中中央戏剧学院以4.5亿决算额居于末位,与清华大学相差超过两百亿。
决算总额由今年的财政总收入和去年的结余构成。
例如清华大学205亿的决算总额中包括了2015年约150亿的总收入以及2014年约55亿的结余。
各高校2015年的决算总额与总收入的排位大体保持一致。
我们先看看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拨款收入那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烧钱”么?当然需要,不仅要烧钱,但烧的不仅仅是钱。
什么样的大学算世界一流大学?其标准众说纷纭,前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
”大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知识与创意集散地的根基。
大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递者,也正是因为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为学生创造难得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
621995年以来,“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建设项目先后实施,意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多年来,两项工程的实施的确令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重点建设也伴生出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985”“211”将成为历史今年6月,教育部宣布废除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就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实施“重点特色学科项目”的意见》《关于继续实施“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一时间,“985”“211”将成为历史成为热议的话题。
对此,教育部公开回应表示,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还称,目前正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此次改革并非空穴来风。
在教育部过去两年的工作要点中,已经找不到有关“985”和“211”工程的表述,而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阐述却逐渐增加。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就已经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中国大学离“双一流”还有多远只有建立公平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破除“身份壁垒”,中国的高校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科学理性的发展轨道,“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文 / 本刊记者 张岩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全面深改的关键期。
中国大学的十大弊端世界100强大学,多数在美国。
世界十强大学,八个在美国。
中国要想真正重回世界第一,按人口比例,应该在世界100强大学中占有20个。
世界一百强大学,现在中国没有几所。
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目标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
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扩大,但如何建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煤焦油燃烧器油泵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授和优秀研究生?这是一个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办不好?中国大学的体制有什么问题?笔者对高等教育研究这门学科很不了解。
笔者近年来对一些中国高校有所接触,并对一所万人高校的文科教学作了较为深入BWCB保温沥青泵的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对比美国的大学体制,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或许可以称作问题。
第一,没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一些高校、一些院系、一些学科、一些课程、一些教师,对本校、本院系、本学科、本课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沥青保温泵毫无所知。
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世界一流,当然就谈不上赶超世界一流。
第二,大学风范不足,有的甚至荡然无存。
从先秦诸子,到汉朝的大学,到明清那些著名的书院,中国充满了大学精神、大学风范。
现在有些高校,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对于学问和科学的崇敬精神和探究精神,荡然无存。
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一切行政化,CLB型沥青泵一切细致化,一切向钱看,充满铜臭的市侩习气,把大学办成了超市。
没有对学问、对知识、对科学的崇敬之情和探究精神,大学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三,大学科研与国际先进水平脱轨。
本来,大学科研理当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前进,或在中国领先世夹套保温泵界的领域向国内先进水平前进。
但有些高校,科研项目的设立,莫名其妙,完全不具备科学研究的性质,或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或是学术界早已解决的问题。
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有多远——基于大学排名与学术竞争力的视角胡德鑫(清华大学,北京100084)摘要:以国际公认程度较高的QS、THE、USNEWS和ARWU四大排名作为基础,从横向、纵向和单项指标三个方面系统研究我国C9高校的表现,同时运用DEA分析方法对中外一流高校的学术竞争力(科研绩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发展C9高校综合实力取得显著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不小差距;C9高校存在高水平论文不足以及论文篇均被引数较低、师资建设投入匮乏、国际合作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世界一流高校的学术竞争力显著高于我国高校,其科研总体效率、规模效率均较高;C9高校的科研资源利用效率尚有提升的空间。
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的改革进程中,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重道远。
关键词:一流大学;大学排名;学术竞争力;科研绩效;质量治理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3-0016-08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即“985工程”,国家将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列为优先发展目标。
2009年,作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成立了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简称“C9”)。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尚没有明确清晰的标准,一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学术声誉卓著、学者大师汇聚、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学科水平较高、国际化程度较高等基本特征。
本文以国际公认程度较高的THE、QS、USNEWS和ARWU世界大学排名为基本的分析基础,从横向、纵向和单项指标三个方面系统考察C9高校的表现;同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外一流高校的学术竞争力做系统的比较,以期为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一、世界四大排名中我国高校的表现世界大学排名是根据各项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质量、学术雇主声誉等标准,对全球大学的综合表现进行数量化评价,并进行加权后形成的排序。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公认的一流的大学?南方周末在第1367期即2010年4月29日的一篇文章,是武汉大学的前任校长写的。
题目是《办几所象牙塔式的大学又何妨》首先向我们探讨了“究竟什么是一流的大学?”按现行的指标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前100名。
第一:一流大学应该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绝非是比学生的规模、教授与发表论文的数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不是比校园的面积和豪华的大楼、经费投入的多少。
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世界公认的学术大师,国际公认的学派,国际水平原创造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各学科领域里的世界级科学大奖,培育出在世界上影响的顶尖人才等。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独特的办学理念,追求学术的终极目标。
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康德是近现代哲学的第一人,他说:“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格是独立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与光明;剑桥大学;此乃启蒙之地,智识之源。
斯坦福大学:愿学术之风劲吹……世界大学起源于中世纪。
1087年创建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第一所大学。
西方大学是自发产生的,是自治和独立的,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即自由探讨思想和自由表达的思想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深谋远虑和对新事物反应敏锐的人,他们应当是对人类未来负责的人。
而相应的环境是超越功利的象牙之塔。
二战后大学的功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的大学正是功利性的大学。
西方精英大学追求的是真理,一直致力于高深学问的契而不舍的追求。
而中国大学追求的是外包装。
第二:不应让苏联式的实用主义仍主导中国大学。
象牙塔式的大学在中国是受批判的。
我们没法与西方的大学相比,问题是我们还不敢坦诚面对。
我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起源不同,一方是保持着“大学独立·自治·自由·民主·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另一方是“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实用主义。
中国啥时能有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没标准4月8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学校方面宣布:“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追逐,清华并非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最近两年,诸多中国大学都曾宣言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与此相对的是,至今在亚洲的大学排名中,内地大学都不曾跻身前列。
一流大学没有标准所谓一流大学,就是学生和老师的精神都可以得到自由的挥发,教师可以自由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则可以在学校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什么是一流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世界上各种有影响力的排名,其标准也并不一致,学者教授也各有自己的认识。
对此,著名学者秋风表示,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不妨用最朴素的方式去想象一下,所谓一流大学,它应该是一个好大学,或者说是一个美好的大学,学生和老师的精神都可以得到自由的挥发,教师可以自由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社会、对公共事务的思考。
学生则可以在学校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学到做人的品德。
倘若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会在乎排名多少吗?排名第十和排名第九十九,对它有什么区别呢?建一流可能走偏我们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但同样有数据统计说,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然而,对于大学来说,一流还是二流,社会上是存在着标准的,不管是否准确,但的确是有量化的数据为凭。
对于大学排名的标准,西方一些知名大学一直都有非议和不满,秋风表示,一旦量化指标成为大学办学的指向,可能会导致大学最终走偏。
秋风说:“现在很多大学宣扬要建一流大学,其实走的是量化指标的老路,这个路我们已经走了很久了,它的弊端也已经被大家所认识到。
以论文来说,注重论文数量是一直以来的弊病。
”而现在大学建一流,很可能就会变成另一种“论文数量”式的路,秋风说:“学校若按照那些排名的标准,把资源全都集中在这些标准方面,而荒废和忽视其他方面,最终必让大学建设走上偏路。
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浏览 30723 次 | 评论 47 条
2012-02-12 01:23:58
2010年夏天,我带领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学访问,参加该校主办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
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访问中出现的一段对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刚走到大楼门口,一位企业家突然问:“这是大学吗?”我回答:“为什么不是?门口不是有牌子吗?”这位企业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问:“既然是大学,怎么没有看到围墙和门卫?”我回答:“国外的大学都没有围墙和门卫”。
他似乎在自言自语道:“没有围墙和门卫,那还是大学?万一有坏人进大学怎么办?”他的问题令我实在无法回答。
一次,陪同一位学者访问德国洪堡大学并与校方会谈,他提出了几个问题:“你们大学没有围墙和门卫,万一有闲杂人员进来怎么办?你们的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实的?如果非本校学生进来蹭课听,占用本校教学资源怎么办?”校方回答:“我们不理解什么是闲杂人员,任何人都有权来大学参观、访问、听课。
当然,没有注册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也拿不到毕业证书。
至于安全措施,有警方来负责,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暴力案件。
至于外校学生或其他人来听课,我们都欢迎。
我们也无权拒绝任何人来大学听课,因为他们是纳税人”。
这位学者继续问:“外国人并不在德国纳税,也可以来听课吗?”校方回答:“当然可以,只要你有时间,有兴趣”。
问:“为什么?”校方回答:“我们欢迎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访问”。
今年一月初,与一位朋友访问母校-德国莱比锡大学。
我建议这位朋友去参观美轮美奂的大学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这位朋友马上感叹:“你们大学图书馆这么大、这么漂亮?这在国内不多见”我回答:“德国大学图书馆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图书馆的自习室很宽敞,尽管学生很多,但不用占座位,而且还有单间的自习室。
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看书。
他不相信地问:“我们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也没有证件,能进去看吗?”我告诉他,只管进去,没有人问你的,更没有人阻拦。
他走了进去,并没有人询问他是否有学生证。
当然,没有借书证,无法把书借出来。
如果有感兴趣的书,可以当场复印,不过,复印需要掏钱。
德国大学的教授待遇很高,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没有任何问题。
一般而言,大学教授的工资相当于政府机关的局级公务员,而且多数教授还有秘书、助理等。
记得我当年去德国留学的时候,第一次课上的是欧洲法。
高大的教授戴着耳麦,讲课时在台上走来走去,还放着投影仪。
突然,他说了一句:“抱歉,我忘记带胶片了,一会儿我的秘书就送过来”。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疑惑地问旁边的德国同学:“教授也有秘书?”同学回答:“一般教授都有秘书,有的是单独的,有的是几个人共用一个秘书”。
德国学生反问:“你们中国的教授没有秘书?”我告诉他:“在我们国家,可能只有非常著名的教授才有秘书。
秘书是领导的专利,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这位同学说:“我们这里恰好相反,只有非常高级别的官员才有秘书,一般的公务员都没有”。
没过几分钟,一位女士风风火火的跑进课堂,把胶片递给教授,我这才确信刚才没有听错。
与德国大学相比,国内大学不仅有围墙,而且还有威武的门卫。
以北京大学为例,每个学生进入大学必须向门卫出示证件,而图书馆更是严格:没有本校的学生证根本就进不去。
大学是全体纳税人供养的,出资人反而没有权利借阅图书,也不太容易去旁听大学课程。
这对德国人而已,简直是不可理喻。
莫非是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了?竟然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令人纳闷的是,不少中国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大学领导都出国进修或留学过,他们应该了解国外大学对外开放的程度。
他们起码知道,国外的大学没有围墙,没有门卫,任何人都可以进课堂听课、进图书馆阅览,不管你是不是本校学生。
大学如果自我封闭起来,要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岂不是天方夜谭?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认为不合理,去表达抗议。
一所大学要成为一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开放的心态和心胸是起码的基本条件。
狭隘地把自己隔绝起来,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性格孤僻。
尽管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大多脱离社会现实,这就是不少企业感叹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能力的原因。
这些人到了官场上,会把在大学受到的潜移默化影响带到工作岗位上,养成了高高在上和孤芳自赏的习惯,甚至反过来欺压当初出资培养他们的纳税人。
因此,如果大学对纳税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感恩于纳税人?中国大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首先应当拆掉围墙,取消门卫,让纳税人能自由进来听课、借阅图书,同时大幅度提供教师待遇,让普通的教授也能请得起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