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之演说》北大校长陈佳洱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课文全解本课的重点在于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1.课文导读从时间上看,这篇讲话发表于庆祝北大建校百年的大会上,是篇贺辞;但从内容上看,它绝不仅是限于一校一地的讲演,而是面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知识界和全国青年的一篇讲话。
它高屋建瓴,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从中国革命历史谈到北大百年历程,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高等院校所担负的责任,从五四精神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历史发展到今天,面对着翩翩而来的新世纪,面对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青年该怎样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使我们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这是每一位处在世纪之交的爱国青年应做的思考。
特别是在5月4日,这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这个中国青年的节日里,江总书记以这样一篇热情的讲演,表达了对青年的殷殷期望,引起了我们对历史责任的深深思索,意义深远,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2.整体感知本文共18个自然段,大体上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对北大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对出席庆祝大会的各界人士表示欢迎。
第二部分(2-6段):回顾百年历史,揭示光荣传统。
(1)揭示北大诞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①历史背景:A.列强人侵,民族危亡B.发生了戊戌变法C.一批爱国志士喊出“兴学图强”的口号②北大(和其它一些高等学府)创建的意义:A.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B.标志着中国人民寻求新知识、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2)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概括回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和巨变”①本世纪上半叶:建立新中国②本世纪下半叶: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展望前景(下个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3)对北大历史作用及地位的高度评价:“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
”(综合评价)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A.“中心”、“策源地”、“最早传播”B.英才辈出:中共主要创始人、早期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进步学者②是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4)总结优良传统,号召发扬光大引用鲁迅先生的评价,揭示北大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阐明其价值(意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北大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明确作为当代学生的重大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2、知识目标:理解讲话稿的写法与特征;了解北京大学的光辉历史。
3、能力目标: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一些基本技能与习惯。
课型:新授讲析课教学重点:讲话稿特征的理解;掌握本文思路,并培养掌握文章思路的方法以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与习惯。
教学难点:文章较长,如何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掌握文章的思路。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以讨论的形式,适当导入课外内容帮助理解课文(假设本校校庆时各个不同人物讲话内容的设计与讨论),以推进学生对讲话稿特点的理解——受讲话人身份、讲话时条件的约束;受听话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的约束。
其次,单元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而快速理解文章思路应根据一定的原则和使用一定的方法达成的,针对本文特征,可传授给学生语段拆分法、中心句寻找法等,并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由本校即将举行的60周年校庆导入。
二、初步认识[本环节主要内容:对讲话稿的特点作初步猜测、推理、认识。
]假设环境是校庆会场,需要有人发言,要求学生代替发言者考虑发言内容。
分组针对学生代表、学校领导、校友代表、上级领导四种身份进行自由讨论。
要求学生动笔作简要记录。
讨论2分钟,教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指名学生简要说明讨论结果。
对结果作简要评价讨论,并简述理由——初步明确讲话内容与身份、环境有关。
[本环节主要目的:初步探索讲话稿的内容特点,提示培养动笔习惯。
]三、联系课文[本环节主要内容:联系课文,学习讲话稿内容及特点。
] 明确提出本文是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提问:作为国家主席,在此场合下面对北大师生,应当讲些什么内容?(提示)场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北大概况见教参第39页);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决定讲话的高度);对象:北大师生、参加大会的嘉宾,全国高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的)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
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 学习目标:1. 在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表达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宽广胸怀和崇高人格。
二. 相关知识点拨:1. 本文紧紧围绕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这一中心,采用“总提分述”的手法,逻辑严密(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论述的特点: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浓烈的抒情性。
2. 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使作者对马克思的追忆和评价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3.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属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简言之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4. 演讲稿:作为应用文体,由于所面对的是听众,所以演讲稿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即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观众一听了然。
(2)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用材料阐明观点。
(3)思路要清楚。
分几个部分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有恰当的考虑和安排。
(4)语言要生动形象。
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 写作背景:本文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讲话,既是悼词又是讲演辞。
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
四. 重、难点:1. 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校长在百年校庆上的演讲稿我常常想,大学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
我们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车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之所在。
虽然学生之于大学,如流水之于河床,如行云之于天空,但河床因流水而丰盈,天空因行云而高迈。
大学,因大楼而大,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理固宜然。
我们青大,便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让青大因之而'大'。
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汇入校园的人流,他们是校园初绽的蓓蕾,是浮山湾源头的活水,是千林万木中的'最高枝';每年,又都有一批学子展翅离开校园,他们是在校园成熟的果实散播于各地,是浮山湾通往四面八方的灌渠。
这样,校园不仅仅是在这一山一海之间,更是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的'大'区域中;校园也不仅仅是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更是在来之前、去之后的'大'过程中。
在空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扩展;在时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绵延。
这就是青大之'大',大学之'大'。
青大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脚下。
她背靠着的浮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她面对着的黄海涌动现代文明的波涛。
浮山上长眠着的那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默默地注视着青大学子,他或许有所忧虑,青大人能否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黄海之滨、浮山湾畔激荡着的波涛在时时地提醒着青大学子,它可能含蓄示意,青大人可否将辉煌的现代文明推向极致。
博学笃志,深得先贤治学之精髓,明德求真实为国人修身之根本,守正出奇则是母校送给投身现代社会的青大人的青锋利刃。
金庸北大演讲记录国际著名报业家、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于1994年10月3日至29日赴北京大学访问,并接受北京大学授予他的名誉教授称号。
下面刊出的是金庸在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仪式上的演讲录音记录,由焦小云记录及整理。
中国文明不断消长现在我是北京大学的一分子了,可以称大家为同学了。
我衷心感谢北京大学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授予我名誉教授的称号。
北大是我从小就很仰慕的大学。
我的亲伯父就是北大的毕业生,故乡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学问如何,但听说他是北大毕业生,便都肃然起敬。
我念初中时候的班主任也是北大毕业生,他学识渊博,品格崇高,对我很爱护。
虽然现在时隔五、六十年了,我还常常想念他。
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与北大师生的重大贡献分不开的。
每当我们想到北大,就会想到开明、开放的蔡元培校长,想到眼光远大的马寅初校长,想到许许多多的大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教授以及跟北大有关系的大学问家们。
北京大学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二是有容乃大的自由的学术空气。
最近几年我在牛津大学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到,牛津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空气和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是世界一流的,但牛津大学的老师、学生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的关怀和牺牲,目前却大大不及北京大学的师生。
抗战时期,我考大学,第一志愿就是报考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合办的。
我有幸被录取了。
或许可以说,我早已是北大的一分子了。
不过那时因为我没有钱,西南联大又在昆明,路途遥远,没法子去,所以我不能较早地与北大同学结缘。
今天我已作为北大的一分子,跟大家是一家人了,因此感到莫大的荣幸。
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
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每一门学问都须懂得一点,但所知都是些皮毛,很肤浅。
专家、教授则不同了,他们对某一门学问有钻研,懂得很深。
这是两种不同的接触知识的方式。
我是新闻工作者,当教授是全然没有资格的。
北大校长陈佳洱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江泽民主席、尊敬的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李瑞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向光临大会的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李瑞环主席和各位领导、各位贵宾,以及从全国各地和国外专程光临庆典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上个世纪末我国维新变法、兴学图强的产物。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这一百年来北大所走过的历程,始终是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使她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了北京大学,使她成为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造就了北京大学,使她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等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曾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都曾在北大任教或任职。
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家和学者从这里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
北京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这是北京大学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三次写信鼓励北大师生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周恩来总理六次亲临北大指导工作。
“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北京大学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工作,并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写馆名。
江泽民主席对北京大学的发展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
就在5天前,江主席还亲临北大视察工作,看望师生员工并祝贺北大百年校庆。
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在百忙之中莅临这个庆祝大会,江主席还将发表重要演讲,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从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多学科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高等教育的许多重要学科,包括原子能科学、半导体物理学、政治学、国际文化学等都是在北大率先建立起来的。
迄今,北京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近12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培训了近8万名各种专业人员,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品德、坚实的基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我国各条战线的骨干,一部分已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
曾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396人,还有一批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等,他们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雷雨顺、王忠诚,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于敏院士和周光召院士,全军科技工作模范钱绍钧院士等人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北京大学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及国家的需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创造了一批重大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
近年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制以及“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科学技术方面,从国际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微分动力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到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第一块1024位MOS动态随机储存器的制造,以至第一台汉字激光电子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成功,北大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京大学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以北大方正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校办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天,当我们欢聚一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那些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的先辈们;我们衷心地感谢那些对北大发展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国内外的各位朋友和众多校友。
我们特别要向为北大的进步和发展勤奋工作敬业奉献的全校师生员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表示深切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
江泽民主席为北大百年校庆挥毫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这精辟地概括了北大的传统和北大的精神,也是北大百年历史的主旋律。
面对世界范围科技革命的新高潮,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我们深感任而道远。
在下个世纪,大学作为创造、传授和运用知识的重要基地,对于国家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使命。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更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用中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精神教育学生,努力做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高度统一,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里的杰出代表。
第二,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北京大学学科齐全、基础理论雄厚、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北大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产生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使北大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研究中心,取得世界公认的重大学术成果。
第三,要更加积极地贯彻教育、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方针,把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要更主动地发挥北京大学的社会功能,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成果,使北大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成为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文化殿堂和人类友好合作的桥梁。
这些任务显然是十分艰巨的。
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按照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方向,牢记江泽民主席代表党和国家对我们的重托,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认真学习和借鉴海内外大学的有益经验,弘扬我们自己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北京大学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再创辉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