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孟子》-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高中版(三)+.doc
- 格式:doc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17
专题2 《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
高二国学诵读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一、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梁惠王上》)【译文】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译文】孟子说:‚农业生产的事是不能延缓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注释】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丘民:人民。
赵岐《孟子注》:“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注释】老吾老:敬爱自己的老人。
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敬爱。
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孩子。
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爱护。
三、民为贵[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社稷 (j ì).粢 (z ī) 盛(ch énɡ)..于传 (zhu àn) 有之.所恶 (wù) 勿施.獭 (t ǎ).鹯 (zh ān).苟为不畜 (x ù).谆谆 (zh ūn) 然.三年之丧 (s ānɡ).讼 (s ònɡ) 狱.第 2 步识记通假——奇妙无量方块字大 (d à) 夫.桀 (ji é).纣 (zh òu).走圹 (ku ànɡ).为丛驱爵 (qu è).虽欲无王 (wànɡ).载胥 (x ū) 及溺(n ì)..舜相 (xi ànɡ) 尧.朝觐 (j ìn).讴 ( ōu) 歌.为丛驱爵者,鹯也 ( “爵”,通“雀”)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仁者(伤害,动词)(1)贼.贼谓之贼(贼人、歹人,名词).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博得,认同,动词).(2)得得天下有道(获得,动词).虽欲无王,不行得.已(能够,动词)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立,成立,动词).(3)置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也(拟订,动词).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动词).得天下有道(门路,方法,名词).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4)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名词)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讨论,动词)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表顺承,就)(5) 而而居尧之宫(表假定,假如).所欲与之聚之(为、替,介词).(6)与以行与事示之者(和,连词).天与之,人与之(给,动词).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日(1)牺牲既成..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夫而后之中国....①而后古义:这样此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状况以后②中国古义:先人称中原地域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 虽欲无王,不行得已 ( 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2) 其何能淑 (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结果).第 6 步文言句式——特别句式多留神(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三、民为贵[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社稷.(jì)大.(dà)夫粢.(zī)盛.(chénɡ)桀.(jié)于传.(zhuàn)有之纣.(zhòu)所恶.(wù)勿施走圹.(kuànɡ)獭.(tǎ)为丛驱爵.(què)鹯.(zhān)虽欲无王.(wànɡ)苟为不畜.(xù)载胥.(xū)及溺.(nì)谆谆.(zhūn)然舜相.(xiànɡ)尧三年之丧.(sānɡ)朝觐.(jìn)讼.(sònɡ)狱讴.(ōu)歌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贼错误!(2)得错误!(3)置错误!(4)道错误!(5)而错误!(6)与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牺牲..既成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夫然后....之中国①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②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2)其何能淑.(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结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专题3 《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思想内容《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艺术成就《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专题4 《孟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
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艺术特色《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学说要点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便是性。
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政治思想民本说: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德治观念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贯彻始终)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道统观念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
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一)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③。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⑥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