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01-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专题8:平面几何基础和向量
- 格式:doc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6
2012年苏州中考数学试卷分析一、试卷的基本结构整个试卷分三部分,共29个题目,130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10个题目,30分。
第二部分为填空题,共8个题目,24分,第三部分为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和综合题)共11个题目,76分。
二、考查的内容及分布从试卷考查的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列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三角形、四边形、圆、统计概率。
对数形结合、动手操作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都作了重点考查。
2011年考查知识点在各年级所占的比例2012年考查知识点在各年级所占的比例分析今年试卷中各题在三个年级段所占比例来讲,三个年级的比例相差不大,八年级的知识相对多了一点点。
七、八年级所学的知识在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目中出现比较多,而九年级的知识点相对来讲偏难一点,比如二次函数。
与去年相比,差别不大。
三、试题分析总结近5年苏州的中考题,第1题不外乎倒数、相反数、绝对值等实数的运算。
第2题或第3题考的幂的运算、自变量取值范围,数轴等,其中有三年都是科学计数法。
同时基础概率,统计初步,因式分解,也是每年必考内容。
还有二次根式取值范围、圆的基本性质、基本计算、全等三角形证明等,都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目。
学生动手很容易,只要认真对待,这些都是基础的容易得分的题。
同时试题的设置又具较明显的梯度,综合题有一定难度。
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核初中数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隐含于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一、选择题:1.(2012江苏苏州,1,3分)2的相反数是()A. -2B. 2C.D.考点:实数的相反数分析: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数叫做相反数。
求相反数,只要在加一个负号就可以了。
点评:回头看苏州近5年的中考的第1题,07~11年的第一题分别考的是绝对值、相反数、相反数、倒数、正负数乘法。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否全面,考查知识点单一。
2001-2012年某某某某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专题)专题5:数量和位置变化一、选择题1. (2001某某某某3分)点M(3,y)在直线y=-x上,则点M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3,-3) B.(3,3) C.(-3,3) D.(-3,-3)【答案】B。
【考点】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点M(3,y)在直线y=-x上,∴y=-3。
∴M(3,-3)。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M(3,-3)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3,3)。
故选B。
2.(某某省某某市2002年3分)点P(-2,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A. (-2,3)B. (2,-3)C. (2,3)D.(-2,-3)【答案】B。
【考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从而点P(-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3)。
故选B。
3.(某某省某某市2002年3分)如图,已知△ABC中,BC=8,BC上的高h 4,D为BC上一点,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EF不过A、B),设E到BC的距离为x,则△DEF的面积y关于x的函数的图象大致为【】A. B. C. D.【答案】D。
【考点】函数的图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分析】如图,过点A向BC作AH⊥BC于点H,交EF于点K。
∵E F∥BC,∴△AEF∽△ABC。
∴EF AKBC AH=。
∵KH=x ,AH=4h =,∴AK=4-x 。
又∵BC=8,∴EF 484x-=,()EF 24x =-。
∴△DEF 的面积()()211=EF KH=2440422y x x x x <x <⋅⋅⋅-⋅=-+。
∵()22424y x x x =-+=--+。
∴△DEF 的面积y 关于x 的函数的图象是开口向下,顶点在(2,4)的抛物线的一部分。
2001-2012年江苏苏州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专题)专题4:图形的变换锦元数学工作室 编辑一、选择题1. (江苏省2009年3分)如图,在55⨯方格纸中,将图①中的三角形甲平移到图②中所示的位置,与三角形乙拼成一个矩形,那么,下面的平移方法中,正确的是【 】A .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1格B .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1格C .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2格D .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2格 【答案】D 。
【考点】平移的性质。
【分析】根据图形,对比图①与图②中位置关系可知:平移是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2格。
故选D 。
2.(江苏省苏州市2005年3分)下图可以看作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若干次而生成的,则每次旋转的度数可以是【 】A .︒90B .︒60C .︒45D .︒30 【答案】C 。
【考点】旋转的性质。
【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观察图形,中心角是由8个度数相等的角组成,结合周角是360°求得每次旋转的度数:∵中心角是由8个度数相等的角组成,∴每次旋转的度数可以为360°÷8=45°。
故选C。
3. (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下列图形中,旋转600后可以和原图形重合的是【】A.正六边形B.正五边形C.正方形D.正三角形【答案】A。
【考点】旋转对称图形。
【分析】求出各图的中心角,度数为60°的即为正确答案:A、正六边形旋转的最小角度是3606︒=60°;B、正五边形的旋转最小角是3605︒=72°;C、正方形的旋转最小角是3604︒=90°;D、正三角形的旋转最小角是3603︒=120°。
故选A。
4. (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对左下方的几何体变换位置或视角,则可以得到的几何体是【】A. B. C. D. 【答案】B。
【考点】几何变换的类型。
【分析】我们在观察物体时,无论什么角的观察物体,物体的形状都不会发生改变,本题中,只有B的几何体和题目中的几何体一致。
2001-2012年某某某某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专题)专题8:平面几何基础一、选择题2.(2001某某某某4分)①若不等式()a 2x 2a <--的解集为x 1>-,则a 2<。
②若α、β+3+2αβαβ--,则以α、β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2x +3x+2=0。
③方程(x+3x 3=0-的解为x=3±。
④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0”。
第一步应假设三角形中三个内角都小于600。
以上4条解答,正确的条数为【 】。
A.0B. 1C. 2D.3【答案】C 。
【考点】解不等式,非负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无理方程,反证法。
【分析】根据相关知识逐一判断:①当a 2<时,原不等式化为2a x a 2>--,即x 1>-;当a 2>时,原不等式化为2a x a 2<--,即x 1<-。
∴若不等式()a 2x 2a <--的解集为x 1>-,则a 2<。
∴结论正确。
②∵α、β为实数,且+3+2=0αβαβ--,∴+3=02=0αβαβ-- ,,即+=3=2αβαβ ,。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以α、β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2x 3x+2=0-。
∴结论错误。
③∵当x=3-时,方程()x+3x 3=0-无意义,∴结论错误。
④结论正确。
∴正确的条数为2条。
故选C 。
3.(某某省某某市2002年4分)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一边长9,它的周长是【 】A 、17B 、22C 、17或22D 、13【答案】B 。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构成条件。
【分析】分底边是4和底边是两种情况讨论:当底边是4时:三边是4,9,9,则周长是22;当底边是9时:三边是:4,4,9,因为4+4<9不能构成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2。
故选B 。
4.(某某省某某市2002年4分)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答案】C 。
[中考12年]某某市2001-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专题08 平面几何基础一、选择题1. (2001年某某某某3分)在比例尺1∶n的某市地图上,规划出一块长5cm、宽2cm的矩形工业园区,则该园区的实际面积是【】(单位:平方米)(A)n1000(B)2n1000(C)10n (D)210n2. (2001年某某某某3分)下列四个命题中的真命题是【】(A)同位角相等,则它们的平分线互相垂直(B)内错角相等,则它们的平分线互相垂直(C)同旁内角互补,则它们的平分线互相垂直(D)同旁内角相等,则它们的平分线互相垂直3. (2002年某某某某3分)下面给出四个命题,其中假命题是【】A .两条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B .不相等的两角不是对顶点C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D .以已知线段AB 为弦的圆的圆心的轨迹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4. (2004年某某某某3分)下列图案中,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的图案是【 】A .B .C .D .5. (2005年某某某某3分)如图,直线1l ∥2l ,3l ⊥4l .有三个命题:①︒=∠+∠9031;②︒=∠+∠9032;③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 (C )①和③正确 (D )①②③都正确6. (2006年某某某某3分)下列图案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7. (2006年某某某某3分)多边形的内角和不可能...为【 】 A 、180° B 、680° C 、1080° D 、1980°8. (2008年某某某某3分)已知AC 为矩形ABCD 的对角线,则图中1∠与2∠一定不相等的是【 】A .B .C .D.9. (2010年某某某某3分)下列四个多边形:①等边三角形;②正方形;③正五边形;④正六边形.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0. (2011年某某某某3分)小华在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A.B.C.D.11.(2012年某某某某3分)下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B. C. D.12.(2012年某某某某3分)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上,a∥b,∠1=50°,∠2=60°,则∠3的度数为【】A.50° B.60° C.70° D.80°二、填空题1. (2004年某某某某3分)如图,两平面镜OA与OB之间的夹角为110°,光线经平面镜OA反射到平面镜OB上,再反射出去,其中∠1=∠2,则∠1的度数为▲ 度.100,则第5个内角的度数是2. (2005年某某某某3分)已知一个五边形的4个内角都是▲ .3. (2006年某某某某3分)如图,∠BAC=30°,AB=10。
【2013版中考12年】江苏省苏州市2002-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专题08 平面几何基础一、选择题1.(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3分)在△ABC中,若AB=9,BC=6,则第三边CA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A. 3<CA<9B. 6<CA<9C. 9<CA<15D. 3<CA<152.(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3分)观察下列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花纹,其中轴对称图形是【】3.(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如图,如果直线m是多边形ABCDE的对称轴,其中∠A=1300,∠B=1100.那么∠BCD的度数等于【】A. 400B.500C.600 D.700【答案】C。
【考点】轴对称的性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相等的角,再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由轴对称性质可知:∠E=∠A=130°,∠D=∠B=110°,∴∠BCD=540°-130°×2-110°×2=60°。
故选C。
4.(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3分)如图,MN为⊙O的弦,∠M=50°,则∠MON等于【】A.50° B.55° C.65° D.80°6.(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3分)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是【】7.(江苏省苏州市2011年3分)△ABC 的内角和为【 】A .180°B .360° C.540° D.720°【答案】A 。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得出结果。
二、填空题1.(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2分) 若,则它的补角的度数是 ▲2. (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2分)在△ABC 中,若A B C ::1:2:3∠∠∠=,则C ∠= ▲ 。
平面几何基础和向量2001-2012苏州中考题(有答案)2001-2012年江苏苏州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专题)专题8:平面几何基础和向量一、选择题1.(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3分)在△ABC中,若AB=9,BC=6,则第三边CA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A.3<CA<9B.6<CA<9C.9<CA<15D.3<CA<15【答案】D。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即可求得:9-6<CA<C9+6,即3<CA<15。
故选D。
2.(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3分)观察下列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花纹,其中轴对称图形是【】A.B.C.D.【答案】A。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的概念,观察图形可知图形A是轴对称图形。
故选A。
3.(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如图,如果直线m是多边形ABCDE 的对称轴,其中∠A=1300,∠B=1100.那么∠BCD的度数等于【】A.400B.500C.600D.700【答案】C。
【考点】轴对称的性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相等的角,再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由轴对称性质可知:∠E=∠A=130°,∠D=∠B=110°,∴∠BCD=540°-130°×2-110°×2=60°。
故选C。
4.(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答案】A。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
【分析】作图时保持∠1=∠2,则可判定两直线平行:∵∠1=∠2,∴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选A。
5.(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3分)如图,MN为⊙O的弦,∠M=50°,则∠MON等于【】A.50°B.55°C.65°D.80°【答案】D。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3分)(2012•苏州)2的相反数是()D.A.﹣2 B.2C.﹣2.(3分)(2012•苏州)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2 B.x≤2 C.x>2 D.x≥23.(3分)(2012•苏州)一组数据2,4,5,5,6的众数是()A.2B.4C.5D.64.(3分)(2012•苏州)如图,一个正六边形转盘被分成6个全等的正三角形,任意旋转这个转盘1次,当旋转停止时,指针指向阴影区域的概率是()A.B.C.D.5.(3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BD是⊙O的直径,点A、C在⊙O上,=,∠AOB=60°,则∠BDC的度数是()A.20°B.25°C.30°D.40°6.(3分)(2012•苏州)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A.4B.6C.8D.107.(3分)(2012•苏州)若点(m,n)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则2m﹣n的值是()A.2B.﹣2 C.1D.﹣18.(3分)(2012•苏州)若3×9m×27m=321,则m的值为()A.3B.4C.5D.69.(3分)(2012•苏州)如图,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得到△A′OB′,若∠AOB=15°,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10.(3分)(2012•苏州)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了5个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用阴影表示),点B1在y轴上,点C1、E1、E2、C2、E3、E4、C3在x轴上.若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则点A3到x轴的距离是()A.B.C.D.二、填空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3分)(2012•苏州)计算:23=_________.12.(3分)(2012•苏州)若a=2,a+b=3,则a2+ab=_________.13.(3分)(2012•苏州)已知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000m,696000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14.(3分)(2012•苏州)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45°,弧长等于,则该扇形的半径为_________.15.(3分)(2012•苏州)某初中学校共有学生720人,该校有关部门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人,对其到校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_________人.16.(3分)(2012•苏州)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1>x2>1,则y1_________y2(填“>”、“<”或“=”).17.(3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第一象限内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一个分支,第二象限内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一个分支,在x轴的上方有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l与它们分别交于点A、B,过点A、B 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8且AB<AC,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18.(3分)(2012•苏州)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AD∥BC,∠A=60°,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A→B→C→D的方向不停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D后才停止.已知△PAD的面积S(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单位:s)的函数如图②所示,则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_________秒(结果保留根号).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76分)19.(5分)(2012•苏州)计算:(﹣1)0+|﹣2|﹣.20.(5分)(2012•苏州)解不等式组.21.(5分)(2012•苏州)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1.22.(6分)(2012•苏州)解分式方程:.23.(6分)(2012•苏州)如图,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AB=CD,延长线段CB到E,使BE=AD,连接AE、AC.(1)求证:△ABE≌△CDA;(2)若∠DAC=40°,求∠EAC的度数.24.(6分)(2012•苏州)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美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之和为13800m3,问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各为多少(单位:m3)?25.(8分)(2012•苏州)在3×3的方格纸中,点A、B、C、D、E、F分别位于如图所示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从A、D、E、F四个点中任意取一点,以所取的这一点及点B、C为顶点画三角形,则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_________;(2)从A、D、E、F四个点中先后任意取两个不同的点,以所取的这两点及点B、C为顶点画四边形,求所画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概率是_________(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解).26.(8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斜坡AB长60米,坡角(即∠BAC)为30°,BC⊥AC,现计划在斜坡中点D处挖去部分坡体(用阴影表示)修建一个平行于水平线CA的平台DE和一条新的斜坡BE.(请将下面2小题的结果都精确到0。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3分)2的相反数是()A.﹣2 B.2 C.﹣ D.2.(3分)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2 B.x>2 C.x≤2 D.x≥23.(3分)一组数据2,4,5,5,6的众数是()A.2 B.4 C.5 D.64.(3分)如图,一个正六边形转盘被分成6个全等的正三角形,任意旋转这个转盘1次,当旋转停止时,指针指向阴影区域的概率是()A.B.C.D.5.(3分)如图,已知BD是⊙O的直径,点A、C在⊙O上,=,∠AOB=60°,则∠BDC的度数是()A.20°B.25°C.30°D.40°6.(3分)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A.4 B.6 C.8 D.107.(3分)若点(m,n)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则2m﹣n的值是()A.2 B.﹣2 C.1 D.﹣18.(3分)若3×9m×27m=321,则m的值为()A.3 B.4 C.5 D.69.(3分)如图,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得到△A′OB′,若∠AOB=15°,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10.(3分)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了5个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用阴影表示),点B1在y轴上,点C1、E1、E2、C2、E3、E4、C3在x轴上.若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则点A3到x轴的距离是()A.B.C.D.二、填空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3分)化简:=.12.(3分)若a=2,a+b=3,则a2+ab=.13.(3分)已知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000m,696000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4.(3分)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45°,弧长等于,则该扇形的半径为.15.(3分)某初中学校共有学生720人,该校有关部门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人,对其到校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人.16.(3分)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1>x2>1,则y1y2(填“>”、“<”或“=”).17.(3分)如图,已知第一象限内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一个分支,第二象限内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一个分支,在x轴的上方有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l与它们分别交于点A、B,过点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8且AB<AC,则点A的坐标为.18.(3分)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AD∥BC,∠A=60°,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A→B→C→D的方向不停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D后才停止.已知△PAD的面积S(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单位:s)的函数如图②所示,则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秒(结果保留根号).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76分)19.(5分)计算:(﹣1)0+|﹣2|﹣.20.(5分)解不等式组.21.(5分)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1.22.(6分)解分式方程:.23.(6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AB=CD,延长线段CB到E,使BE=AD,连接AE、AC.(1)求证:△ABE≌△CDA;(2)若∠DAC=40°,求∠EAC的度数.24.(6分)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美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之和为13800m3,问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各为多少(单位:m3)?25.(8分)在3×3的方格纸中,点A、B、C、D、E、F分别位于如图所示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从A、D、E、F四个点中任意取一点,以所取的这一点及点B、C为顶点画三角形,则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2)从A、D、E、F四个点中先后任意取两个不同的点,以所取的这两点及点B、C为顶点画四边形,求所画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概率是(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解).26.(8分)如图,已知斜坡AB长60米,坡角(即∠BAC)为30°,BC⊥AC,现计划在斜坡中点D处挖去部分坡体(用阴影表示)修建一个平行于水平线CA的平台DE和一条新的斜坡BE.(请将下面2小题的结果都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32).(1)若修建的斜坡BE的坡角(即∠BEF)不大于45°,则平台DE的长最多为米;(2)一座建筑物GH距离坡角A点27米远(即AG=27米),小明在D点测得建筑物顶部H的仰角(即∠HDM)为30°.点B、C、A、G、H在同一个平面内,点C、A、G在同一条直线上,且HG⊥CG,问建筑物GH高为多少米?27.(8分)如图,已知半径为2的⊙O与直线l相切于点A,点P是直径AB左侧半圆上的动点,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C,PC与⊙O交于点D,连接PA、PB,设PC的长为x(2<x<4).(1)当x=时,求弦PA、PB的长度;(2)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28.(9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AD与矩形EFGH的边FG重合,将正方形ABCD以1cm/s的速度沿FG方向移动,移动开始前点A与点F重合,在移动过程中,边AD始终与边FG重合,连接CG,过点A作CG的平行线交线段GH于点P,连接PD.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矩形EFGH的边FG,GH的长分别为4cm,3cm,设正方形移动时间为x(s),线段GP的长为y(cm),其中0≤x≤2.5.(1)试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y=3时相应x的值;(2)记△DGP的面积为S1,△CDG的面积为S2.试说明S1﹣S2是常数;(3)当线段PD所在直线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垂直时,求线段PD的长.29.(10分)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1)x+(b是实数且b>2)与x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1)点B的坐标为,点C的坐标为(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2)请你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使得四边形PCOB的面积等于2b,且△PBC是以点P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请你进一步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Q,使得△QCO,△QOA和△QAB 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全等可作相似的特殊情况)?如果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3分)(2016•钦州)2的相反数是()A.﹣2 B.2 C.﹣ D.【分析】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即可求解.【解答】解:2的相反数等于﹣2.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知识,属于基础题,注意熟练掌握相反数的概念是关键.2.(3分)(2014•淮安)若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2 B.x>2 C.x≤2 D.x≥2【分析】根据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即可求解.【解答】解:根据题意得:x﹣2≥0,解得:x≥2.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3.(3分)(2013•鞍山)一组数据2,4,5,5,6的众数是()A.2 B.4 C.5 D.6【分析】根据众数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在2,4,5,5,6中,5出现了两次,次数最多,故众数为5.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位众数,众数可以有多个.4.(3分)(2012•苏州)如图,一个正六边形转盘被分成6个全等的正三角形,任意旋转这个转盘1次,当旋转停止时,指针指向阴影区域的概率是()A.B.C.D.【分析】确定阴影部分的面积在整个转盘中占的比例,根据这个比例即可求出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阴影部分的概率.【解答】解:如图:转动转盘被均匀分成6部分,阴影部分占2份,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阴影部分的概率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几何概率.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相应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5.(3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BD是⊙O的直径,点A、C在⊙O上,=,∠AOB=60°,则∠BDC的度数是()A.20°B.25°C.30°D.40°【分析】由BD是⊙O的直径,点A、C在⊙O上,=,∠AOB=60°,利用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即可求得∠BDC的度数.【解答】解:∵=,∠AOB=60°,∴∠BDC=∠AOB=30°.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定理的应用.6.(3分)(2012•苏州)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边形CODE的周长()A.4 B.6 C.8 D.10【分析】首先由CE∥BD,DE∥AC,可证得四边形CODE是平行四边形,又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根据矩形的性质,易得OC=OD=2,即可判定四边形CODE是菱形,继而求得答案.【解答】解:∵CE∥BD,DE∥AC,∴四边形COD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AC=BD=4,OA=OC,OB=OD,∴OD=OC=AC=2,∴四边形CODE是菱形,∴四边形CODE的周长为:4OC=4×2=8.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证得四边形CODE是菱形是解此题的关键.7.(3分)(2012•苏州)若点(m,n)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则2m﹣n的值是()A.2 B.﹣2 C.1 D.﹣1【分析】将点(m,n)代入函数y=2x+1,得到m和n的关系式,再代入2m﹣n即可解答.【解答】解:将点(m,n)代入函数y=2x+1得,n=2m+1,整理得,2m﹣n=﹣1.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要明确,一次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符合函数解析式.8.(3分)(2012•苏州)若3×9m×27m=321,则m的值为()A.3 B.4 C.5 D.6【分析】先逆用幂的乘方的性质转化为以3为底数的幂相乘,再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计算后根据指数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3•9m•27m=3•32m•33m=31+2m+3m=321,∴1+2m+3m=21,解得m=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幂的乘方的性质的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理清指数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9.(3分)(2012•苏州)如图,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得到△A′OB′,若∠AOB=15°,则∠AOB′的度数是()A.25°B.30°C.35°D.40°【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图形全等以及对应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进而得出答案即可.【解答】解:∵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得到△A′OB′,∴∠A′OA=45°,∠AOB=∠A′OB′=15°,∴∠AOB′=∠A′OA﹣∠A′OB′=45°﹣15°=30°,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OA=45°,∠AOB=∠A′OB′=15°是解题关键.10.(3分)(2012•苏州)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了5个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用阴影表示),点B1在y轴上,点C1、E1、E2、C2、E3、E4、C3在x轴上.若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则点A3到x轴的距离是()A.B.C.D.【分析】利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分别得出D1E1=B2E2=,B2C2=,进而得出B3C3=,求出WQ=×=,FW=WA3•cos30°=×=,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过小正方形的一个顶点W作FQ⊥x轴于点Q,过点A3F⊥FQ于点F,∵正方形A1B1C1D1的边长为1,∠B1C1O=60°,B1C1∥B2C2∥B3C3,∴∠B3C3 E4=60°,∠D1C1E1=30°,∠E2B2C2=30°,∴D1E1=D1C1=,∴D1E1=B2E2=,∴cos30°==,解得:B2C2=,∴B3E4=,cos30°=,解得:B3C3=,则WC3=,根据题意得出:∠WC3 Q=30°,∠C3 WQ=60°,∠A3 WF=30°,∴WQ=×=,FW=WA3•cos30°=×=,则点A3到x轴的距离是:FW+WQ=+=,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等知识,根据已知得出B3C3的长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3分)(2012•苏州)化简:=.【分析】根据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求解即可.【解答】解:==,故填.【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方法.12.(3分)(2012•苏州)若a=2,a+b=3,则a2+ab=6.【分析】利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然后把a=2,a+b=3代入即可.【解答】解:∵a=2,a+b=3,∴a2+ab=a(a+b)=2×3=6.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利用提公因式法把a2+ab进行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13.(3分)(2012•苏州)已知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000m,696000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6.96×108.【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 是负数.【解答】解:696000000=6.96×108,故答案为:6.96×108.【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14.(3分)(2012•苏州)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45°,弧长等于,则该扇形的半径为2.【分析】根据弧长公式l=可以求得该扇形的半径的长度.【解答】解:根据弧长的公式l=,知r===2,即该扇形的半径为2.故答案是:2.【点评】本题考查了弧长的计算.解题时,主要是根据弧长公式列出关于半径r 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得r的值.15.(3分)(2012•苏州)某初中学校共有学生720人,该校有关部门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人,对其到校方式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结果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由此可以估计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216人.【分析】先求出50个人里面坐公交车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然后即可估算出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解答】解:由题意得,50个人里面坐公交车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为:=30%,故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720×30%=216人.即全校坐公交车到校的学生有216人.故答案为:216.【点评】此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所求项占样本的比例,属于基础题,难度一般.16.(3分)(2012•苏州)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x2>1,则y1>y2(填“>”、“<”或“=”).1【分析】先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得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再判断出两点的位置及函数的增减性,进而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1>0,∴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由二次函数y=(x﹣1)2+1可知,其对称轴为x=1,∵x1>x2>1,∴两点均在对称轴的右侧,∵此函数图象开口向上,∴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x1>x2>1,∴y1>y2.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根据题意判断出A、B两点的位置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3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第一象限内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一个分支,第二象限内的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的一个分支,在x轴的上方有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l与它们分别交于点A、B,过点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若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8且AB<AC,则点A的坐标为(,3).【分析】设A点坐标为(a,),利用AB平行于x轴,点B的纵坐标为,而点B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易得B点坐标为(﹣2a,),则AB=a﹣(﹣2a)=3a,AC=,然后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AB+AC=4,即3a+=4,则3a2﹣4a+1=0,用因式分解法解得a1=,a2=1,而AB <AC,则a=,即可写出A点坐标.【解答】解:点A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设A点坐标为(a,),∵AB平行于x轴,∴点B的纵坐标为,而点B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B点的横坐标=﹣2×a=﹣2a,即B点坐标为(﹣2a,),∴AB=a﹣(﹣2a)=3a,AC=,∵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8,而四边形ABCD为矩形,∴AB+AC=4,即3a+=4,整理得,3a2﹣4a+1=0,(3a﹣1)(a﹣1)=0,∴a1=,a2=1,而AB<AC,∴a=,∴A点坐标为(,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综合题:点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满足其解析式;利用矩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建立方程以及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8.(3分)(2012•苏州)如图①,在梯形ABCD中,AD∥BC,∠A=60°,动点P 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A→B→C→D的方向不停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D后才停止.已知△PAD的面积S(单位:cm2)与点P移动的时间(单位:s)的函数如图②所示,则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4+2)秒(结果保留根号).【分析】根据图②判断出AB、BC的长度,过点B作BE⊥AD于点E,然后求出梯形ABCD的高BE,再根据t=2时△PAD的面积求出AD的长度,过点C作CF⊥AD于点F,然后求出DF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CD的长度,然后求出AB、BC、CD的和,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图②可知,t在2到4秒时,△PAD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在AB上运动的时间是2秒,在BC上运动的时间是4﹣2=2秒,∵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AB=2cm,BC=2cm,过点B作BE⊥AD于点E,过点C作CF⊥AD于点F,则四边形BCFE是矩形,∴BE=CF,BC=EF=2cm,∵∠A=60°,∴BE=ABsin60°=2×=,AE=ABcos60°=2×=1,∴×AD×BE=3,即×AD×=3,解得AD=6cm,∴DF=AD﹣AE﹣EF=6﹣1﹣2=3,在Rt△CDF中,CD===2,所以,动点P运动的总路程为AB+BC+CD=2+2+2=4+2,∵动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点P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4+2)÷1=4+2(秒).故答案为:(4+2).【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图②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变化情况判断出AB、BC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梯形的问题中,经常作过梯形的上底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线作出辅助线也很关键.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76分)19.(5分)(2012•苏州)计算:(﹣1)0+|﹣2|﹣.【分析】分别计算零指数幂、绝对值及二次根式的化简,然后合并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原式=1+2﹣2=1.【点评】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及零指数幂的知识,属于基础运算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部分的运算法则.20.(5分)(2012•苏州)解不等式组.【分析】首先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再根据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确定解集即可.【解答】解:,由不等式①得,x<2,由不等式②得,x≥﹣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键是正确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21.(5分)(2012•苏州)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1.【分析】将原式第二项第一个因式的分子利用完全公式分解因式,分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约分后再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加法法则计算,得到最简结果,然后将a的值代入化简后的式子中计算,即可得到原式的值.【解答】解:+•=+•=+=,当a=+1时,原式==.【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分式的加减运算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找最简公分母;分式的乘除运算关键是约分,约分的关键是找公因式,约分时分式的分子分母出现多项式,应先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后再约分,此外化简求值题要先将原式化为最简时再代值.22.(6分)(2012•苏州)解分式方程:.【分析】两边同乘分式方程的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再解答,然后检验.【解答】解:去分母得:3x+x+2=4,解得:x=,经检验,x=是原方程的解.【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找到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是解题的关键.23.(6分)(2012•苏州)如图,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AB=CD,延长线段CB到E,使BE=AD,连接AE、AC.(1)求证:△ABE≌△CDA;(2)若∠DAC=40°,求∠EAC的度数.【分析】(1)先根据题意得出∠ABE=∠CDA,然后结合题意条件利用SAS可判断三角形的全等;(2)根据题意可分别求出∠AEC及∠ACE的度数,在△AEC中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证明: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BE=∠BAD,∠BAD=∠CDA,∴∠ABE=∠CDA在△ABE和△CDA中,,∴△ABE≌△CDA(SAS).(2)解:由(1)得:∠AEB=∠CAD,AE=AC,∴∠AEB=∠ACE,∵∠DAC=40°,∴∠AEB=∠ACE=40°,∴∠EAC=180°﹣40°﹣40°=100°.【点评】此题考查了梯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梯形及题意条件得出一些线段之间的关系,注意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24.(6分)(2012•苏州)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美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之和为13800m3,问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各为多少(单位:m3)?【分析】设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xm3,美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ym3,根据题意所述等量关系得出方程组,解出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设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xm3,美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ym3.根据题意得:,解得:.答:中、美两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各为2300m3,11500m3.【点评】此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设出未知数,根据题意所述等量关系得出方程组,难度一般.25.(8分)(2012•苏州)在3×3的方格纸中,点A、B、C、D、E、F分别位于如图所示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从A、D、E、F四个点中任意取一点,以所取的这一点及点B、C为顶点画三角形,则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2)从A、D、E、F四个点中先后任意取两个不同的点,以所取的这两点及点B、C为顶点画四边形,求所画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概率是(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解).【分析】(1)根据从A、D、E、F四个点中任意取一点,一共有4种可能,只有选取D点时,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2)利用树状图得出从A、D、E、F四个点中先后任意取两个不同的点,一共有12种可能,进而得出以点A、E、B、C为顶点及以D、F、B、C为顶点所画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可求出概率.【解答】解:(1)根据从A、D、E、F四个点中任意取一点,一共有4种可能,只有选取D点时,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P(所画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用“树状图”或利用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以点A、E、B、C为顶点及以D、F、B、C为顶点所画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画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概率P==.故答案为:(1),(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树状图求概率,根据已知正确列举出所有结果,进而得出概率是解题关键.26.(8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斜坡AB长60米,坡角(即∠BAC)为30°,BC⊥AC,现计划在斜坡中点D处挖去部分坡体(用阴影表示)修建一个平行于水平线CA的平台DE和一条新的斜坡BE.(请将下面2小题的结果都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32).(1)若修建的斜坡BE的坡角(即∠BEF)不大于45°,则平台DE的长最多为米;(2)一座建筑物GH距离坡角A点27米远(即AG=27米),小明在D点测得建筑物顶部H的仰角(即∠HDM)为30°.点B、C、A、G、H在同一个平面内,点C、A、G在同一条直线上,且HG⊥CG,问建筑物GH高为多少米?【分析】(1)根据题意得出,∠BEF最大为45°,当∠BEF=45°时,EF最短,此时ED最长,进而得出EF的长,即可得出答案;(2)利用在Rt△DPA中,DP=AD,以及PA=AD•cos30°进而得出DM的长,利用HM=DM•tan30°得出即可.【解答】解:(1)∵修建的斜坡BE的坡角(即∠BEF)不大于45°,∴∠BEF最大为45°,当∠BEF=45°时,EF最短,此时ED最长,∵∠DAC=∠BDF=30°,AD=BD=30,∴BF=EF=BD=15,DF=15,故:DE=DF﹣EF=15(﹣1)=11.0(米);若修建的斜坡BE的坡角(即∠BEF)不大于45°,则平台DE的长最多为11.0m;(2)过点D作DP⊥AC,垂足为P.在Rt△DPA中,DP=AD=×30=15,PA=AD•cos30°=×30=15.在矩形DPGM中,MG=DP=15,DM=PG=15+27,在Rt△DMH中,HM=DM•tan30°=×(15+27)=15+9.GH=HM+MG=15+15+9≈45.6.答:建筑物GH高约为45.6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中坡角问题,根据图象构建直角三角形,进而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得出是解题关键.27.(8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半径为2的⊙O与直线l相切于点A,点P 是直径AB左侧半圆上的动点,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C,PC与⊙O交于点D,连接PA、PB,设PC的长为x(2<x<4).(1)当x=时,求弦PA、PB的长度;(2)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分析】(1)由直线l与圆相切于点A,且AB为圆的直径,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到AB垂直于直线l,又PC垂直于直线l,根据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得到AB与PC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一对内错角相等,再由一对直角相等,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得出△PCA与△PAB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将PC及直径AB的长代入求出PA的长,在直角三角形PAB中,由AB及PA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PB的长;(2)过O作OE垂直于PD,与PD交于点E,由垂径定理得到E为PD的中点,再由三个角为直角的四边形为矩形得到OACE为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出EC=OA=2,用PC﹣EC的长表示出PE,根据PD=2PE表示出PD,再由PC﹣PD表示出CD,代入所求的式子中,整理后得到关于x的二次函数,配方后根据自变量x的范围,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所求式子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取值.【解答】解:(1)∵⊙O与直线l相切于点A,且AB为⊙O的直径,∴AB⊥l,又∵PC⊥l,∴AB∥PC,∴∠CPA=∠PAB,∵AB是⊙O的直径,∴∠APB=90°,又PC⊥l,∴∠PCA=∠APB=90°,∴△PCA∽△APB,∴=,即PA2=PC•AB,∵PC=,AB=4,∴PA==,∴Rt△APB中,AB=4,PA=,由勾股定理得:PB==;(2)过O作OE⊥PD,垂足为E,∵PD是⊙O的弦,OE⊥PD,∴PE=ED,又∵∠CEO=∠ECA=∠OAC=90°,∴四边形OACE为矩形,∴CE=OA=2,又PC=x,∴PE=ED=PC﹣CE=x﹣2,∴PD=2(x﹣2),∴CD=PC﹣PD=x﹣2(x﹣2)=x﹣2x+4=4﹣x,∴PD•CD=2(x﹣2)•(4﹣x)=﹣2x2+12x﹣16=﹣2(x﹣3)2+2,∵2<x<4,∴当x=3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2.【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二次函数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及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28.(9分)(2012•苏州)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AD与矩形EFGH的边FG重合,将正方形ABCD以1cm/s的速度沿FG方向移动,移动开始前点A与点F重合,在移动过程中,边AD始终与边FG重合,连接CG,过点A作CG的平行线交线段GH于点P,连接PD.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矩形EFGH的边FG,GH的长分别为4cm,3cm,设正方形移动时间为x(s),线段GP的长为y(cm),其中0≤x≤2.5.(1)试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y=3时相应x的值;(2)记△DGP的面积为S1,△CDG的面积为S2.试说明S1﹣S2是常数;(3)当线段PD所在直线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垂直时,求线段PD的长.【分析】(1)根据题意表示出AG、GD的长度,再由△GCD∽△APG,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可解出x的值.(2)利用(1)得出的y与x的关系式表示出S1、S2,然后作差即可.(3)延长PD交AC于点Q,然后判断△DG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结合x的范围得出x的值,在Rt△DGP中,解直角三角形可得出PD的长度.【解答】解:(1)∵CG∥AP,∴∠CGD=∠GAP,又∵∠CDG=∠AGP,∴△GCD∽△APG,∴=,∵GF=4,CD=DA=1,AF=x,∴GD=3﹣x,AG=4﹣x,∴=,即y=,∴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y=,当y=3时,=3,解得x=2.5,经检验的x=2.5是分式方程的根.故x的值为2.5;(2)∵S1=GP•GD=••(3﹣x)=(cm2),S2=GD•CD=(3﹣x)×1=(cm2),∴S1﹣S2=﹣=(cm2),即为常数;(3)延长PD交AC于点Q.∵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CAD=45°,∵PQ⊥AC,∴∠ADQ=45°,∴∠GDP=∠ADQ=45°.∴△DG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GD=GP,∴3﹣x=,化简得:x2﹣5x+5=0.解得:x=,∵0≤x≤2.5,∴x=,在Rt△DGP中,PD==(3﹣x)=(cm).【点评】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用移动的时间表示出有关线段的长度,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29.(10分)(2012•苏州)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1)x+(b是实数且b>2)与x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1)点B的坐标为(b,0),点C的坐标为(0,)(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2)请你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P,使得四边形PCOB的面积等于2b,且△PBC是以点P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请你进一步探索在第一象限内是否存在点Q,使得△QCO,△QOA和△QAB 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均相似(全等可作相似的特殊情况)?如果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1-2012年江苏苏州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12专题)
专题8:平面几何基础和向量
锦元数学工作室编辑
一、选择题
1.(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3分)在△ABC中,若AB=9,BC=6,则第三边CA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 3<CA<9
B. 6<CA<9
C. 9<CA<15
D. 3<CA<15
【答案】D。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即可求得:9-6 <CA <C9+6,即 3<CA<15。
故选D。
2.(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3分)观察下列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花纹,其中轴对称图形是【】
A. B. C. D.
【答案】A。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的概念,观察图形可知图形A是轴对称图形。
故选A。
3.(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如图,如果直线m是多边形ABCDE的对称轴,其中∠A=1300,∠B=1100.那么∠BCD的度数等于【】
A. 400
B.500C.600 D.700
【答案】C。
【考点】轴对称的性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相等的角,再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
由轴对称性质可知:∠E=∠A=130°,∠D=∠B=110°,
∴∠BCD=540°-130°×2-110°×2=60°。
故选C。
4.(江苏省苏州市2006年3分)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
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答案】A。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
【分析】作图时保持∠1=∠2,则可判定两直线平行:∵∠1=∠2,∴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选A。
5.(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3分)如图,MN为⊙O的弦,∠M=50°,则∠MON等于【】
A.50° B.55° C.65° D.80°
【答案】D。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N,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即可得:∵OM=ON,∴∠N=∠M=50°。
又∵∠N+∠M+∠MON =180°,∴∠MON=180°-50°×2=80°。
故选D。
6.(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3分)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
.....的是【】
【答案】D。
【考点】轴对称图形。
【分析】轴对称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
因此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A、B、C 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D是轴对称图形。
故选D。
2. (2001江苏苏州2分)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BEF,若∠1=72°,则∠2=▲ 。
【答案】54°。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定义。
【分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求出∠FE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BEG,然后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2:
∵AB∥CD,∴∠BEF=180°-∠1=180°-72°=108°,∠2=∠BEG。
又∵EG平分∠BEF,∴∠BEG=1
2
∠BEF=
1
2
×108°=54°。
3.(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2分) 若∠=︒α54,则它的补角的度数是 ▲ 【答案】126°。
【考点】补角的定义。
【分析】根据和为180度的两个角互为补角的定义直接得出结果:∠α的补角度数是180°-54°=126°。
4. (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2分)在△ABC 中,若A B C ::1:2:3∠∠∠=,则C ∠= ▲ 。
【答案】90°。
【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根据比例,分别设∠A、∠B、∠C 为k 、2k 、3k ,则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
k +2k +3k=180°,解得k=30°.∴∠C=3k=90°。
5. (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2分)已知0=30α∠,则它的余角_ ▲ °。
【答案】580。
【考点】余角的定义。
【分析】根据两个和是直角(90°)的角 “互为余角”的定义,得α∠的余角为:90°-32°=580。
6. (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2分)如图,有两个正方形的花坛,准备把每个花坛都分成形状相同的四块,种不同的花草。
下面左边的两个图案是设计示例,请你在右边的两个正方形中再设计两个不同的图案。
【答案】
【考点】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图1:利用正方形一组对边的四等分点,将图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矩形;图2:利用正方形一组对边的中点.将正方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7. (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3分)正方形网格中,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
小华按下列要求作图:①在正方形网格的三条不同的实线上各取一个格点,使其中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条实线
上;②连结三个格点,使之构成直角三角形。
小华在左边的正方形网格中作出了Rt⊿ABC。
请你按照同样的要求,在右边的两个正方形网格中各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使三个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互不全等。
【答案】作图如下(答案不唯一):
【考点】作图—复杂作图。
【分析】本题中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如图:
设AE=x,BE=4-x,如果∠FEG=90°,△AFE∽△GBE,则
AF•BG=AE•BE=x(4-x)
当x=1时,AF•BG=3。
即AF=1,BG=3(如图1)或AF=3,BG=1(如图2);
当x=2时,AF•BG=4,即AF=1,BG=4(如图3)或AF=2,BG=2(如图4)或AF=4,BG=1(与图3全等);
当x=3时,AF•BG=3,即AF=1,BG=3或AF=3,BG=1(同x=1时)。
由此可知,使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互不全等的共有4种情况:
8. (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3分)某校初一年级在下午3: 00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下午3:00这一时
刻,时钟上分针与时针所夹的角等于▲ 度
【答案】90。
【考点】钟面角。
【分析】画出图形,利用钟表表盘的特征解答:∵3点整,时针指向3,分针指向12,钟表12个数字,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夹角为30°,∴3点整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正好是90度。
三、解答题
1. (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5分)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xOy中,A(一l,5),B(一3,
0),C(一4,3).
(1)在下图中作出△ABC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A′B′C′;
(2)写出点C关于,轴的对称点C′的坐标(_____,_______)。
【答案】解:(1)见下图:
(2)4,3。
【考点】作图(轴对称变换),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1)从三角形的三边向y轴引垂线,并延长相同的距离找到三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
(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从而点C(一4,3)关于y轴对称的点A O的坐标是C(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