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诗学中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5
浅谈中西诗学中的神思与想象引言诗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诗歌的创作过程及其表现形式。
中西诗学作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理论,各自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神思与想象两个角度,对中西诗学中的异同点进行探讨。
神思在中西诗学中的异同神思作为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西诗学中都有所体现,但表现形式和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式神思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神思被视为诗人的灵感和情感表达的源泉。
在这种诗学理论中,诗人通过内心的思考和感悟,将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转化为诗句,表达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体验和感悟。
中式神思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共融。
西方思维中的神思西方诗学理论中的神思概念与中式神思有所不同。
在西方,神思更倾向于抽象和理性的思考过程,强调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西方诗人通过对想象领域的探索和表达,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
西方诗人更注重诗歌形式的创新和思维的跳跃,以展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个性。
神思的异同点尽管中西诗学中的神思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中式神思更注重情感的直观和虚实的并存,而西方思维中的神思则更倾向于理性和抽象的表达。
想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异同想象是诗歌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在中西诗学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中式诗学中的想象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想象是诗人通过文学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视觉或意境的再现。
它包括了对自然景物的形象化描述,以及对情感、理念和思考的意象化再现。
中式诗学注重意象的句读和音乐感,在想象的表达上强调形象和锤炼。
西方诗学中的想象与中式诗学不同,西方诗学中的想象更强调对抽象和非现实的表达。
西方诗人通过想象力的运用,打破现实的束缚,塑造出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诗歌世界。
想象在西方诗学中被视为一种自由探索和思考的手段,诗人可以在诗歌中展示出他们的独特想法和表达方式。
想象的异同点中西诗学中的想象都是诗人对世界进行再创造的表现形式,但两者在想象的范围和技巧上存在差异。
中国艺术意境的讨论及中西方美学的差异摘要:这篇文章包含了对中国艺术意境的讨论及中西方美学差异的阐述。
文中引用了许多宗白华先生的言论,从大师的角度剖析了这两个问题。
文章简要阐述了宗先生的美学观,由此引出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独特见解。
而且更加系统的体现了宗先生对中西方美学差异的研究。
关键词:宗白华意境差异在现代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对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阐发,使之成为他统观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可以说是延续了这条思路,并且进一步将“意境”融会为统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现代范畴,以一个现代人的艺术理解,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新的生命。
一:宗白华眼中的中国艺术意境宗白华的美学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进入他的美学就宛如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在他那里感受着中国,然而那已不是“古玩”的中国,古老的中国艺术蕴藏已经被他点化。
早年的留学经历,西方思想与艺术的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烘托着他的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研究;西方现代学术的精神内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学术研究中,“意境”更是如此。
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在美学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少直接援用西方美学理论,但在思维方式上所受的影响,二人是共同的。
宗白华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我们从他对叔本华、康德、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中,就可窥见他的思维中所具有的德国哲学的思辨品质。
这就使他的思维诗意而不零乱、灵动而不失严谨。
“意境”正是在他的这种思维的梳理下,被阐发得明净透彻、理清意足。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作者:李青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3期摘要:中西诗学里都存在关于意象的概念和范畴。
比较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意象的概念,发现二者不仅有相同之处,而且有一些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的意象生成过程,进而阐释两者意象观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诗学;意象;异同一、中西意象论的流变对于什么是意象,纵观古今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均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在中国古代,我们常把意与象相分开来说,关于意,它代表了一种抽象的精神概念,是意图、意义、意思、意念……再扩大一些来说,也是情意、哲理、观念等意思。
在《辞海》中,我们将象解释为“凡形于外者皆曰象”,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轨迹。
意和象最初是分开使用,后来意和象这两个分离的概念放在一起来使用,逐渐形成了意象的概念。
早在《周易》中的《系辞上传》里,意和象就已出现,但是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连接在一起使用,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概念。
最早把意象当做一个合成词来使用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道:“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第一次把意象作为正式的文论用语来使用,认为“窥意象而运斤”,是“驭文之首术”。
从此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概念逐渐成为正式的概念,并在此后的千百年中,广泛地使用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
在西方有许多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其中美国的著名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这本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意象问题,在西方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他们合作的这本专著中,他们把意象当做相当宽泛的一个概念。
并且他们还声称,意象既是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西方的传统意象理论,将意象比喻为点缀之物、化妆品,有装扮文章的功能。
然而,浪漫派力图从各方面反抗传统的意象理论,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长期束缚在神学意象中心论里的诗歌意象,逐渐解脱出来,提高了意象诗学的认知度。
论有机整体论诗学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意义——以瑞恰兹有机整体论诗学为例孔帅【摘要】“有机整体”论是西方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诗学传统,柏拉图以降,许多文艺理论家都持有这种诗学观念.作为西方有机整体论诗学在20世纪的杰出代表,瑞恰兹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西方有机整体论的诗学传统,强调整体、多元、共生、生成的有机整体论诗学观念.当我们把瑞恰兹的有机整体论诗学,特别是他的四个典型特征放到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建构语境中,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当下文论建构中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失语症现象、知识生产等热点问题.【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2【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有机整体论;瑞恰兹;整体;多元;共生;生成【作者】孔帅【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日照2768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有机整体”论是西方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诗学传统,柏拉图以降,许多文艺理论家都持有这种诗学观念。
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谈及文章结构时就说:“每篇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有它所特有的那种身体,有头尾,有中段,有四肢,部分和部分,部分和全体,都要各得其所,完全调和。
”[1]150亚里士多德则在《诗学》中给悲剧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所谓完整就是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行动也是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2]25-28。
因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有机整体论诗学的传统。
之后,朗基努斯、普罗提诺、歌德、康德、黑格尔、英国浪漫派等在论及文本结构、艺术创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艺术想象等文艺本质问题时也都带有“有机整体”的色彩。
[3]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曾明确用“有机主义美学”对柯勒律治的文艺思想加以概括,并用“整体”“多样”“有机”“内在生长”等词语对“有机主义”的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1。
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
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
“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特色的成分。
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
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
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
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摘要: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
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分析了意象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意象;中国古诗;西方意象派;情感“意象”传达文化,体现审美,是构成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美丽的部分,因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不同意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然而“意象”一词的内涵在中西诗学界却颇具争议。
意象在中国古诗创作中的运用已有悠久历史。
在古汉语中“意”、“象”二字是可分开表达含义的,“意”谓之“含义、意义”( meaning,idea),“象”谓之“形象、形状、意象”( appearance,shape,image),古诗人通过形象传达所想之意、所表之情。
而在文学理论术语的翻译中,“意象”一词多被译为“image”,从《周易》的诠释来看,image是无法完全传达中文词语“意象”的暗示与联想的。
一中国诗学中的“意象”理论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也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有人把意象看作一种思维概念,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美学概念。
《辞海》对“意象”的概念做了如下阐释:(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学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情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以运斤;次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根据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具体的物象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它们能让诗人产生创造性的联想。
诗人的内在情感“意”由外在事物“象”所承载,并通过“言”的方式传达出美学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与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之比较摘要:“意象”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
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有很多不同,尤其是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
本文对二者作一比较,以审美的眼光探讨二者异同,希望对建立一个包容中西意象概念的现代审美意象概念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象;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作为审美表现成果的意象,其概念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于汉代;第二阶段,发展于晋代;第三阶段,完备于六朝;第四阶段,认同于唐代“而概念的术语产生于唐代”。
(一)意象概念的内涵萌生于汉代学者解经释骚的比兴。
《毛诗序》运用了“诗六义”这一术语,汉儒解《诗经》,总结出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王逸指出《离骚》的“香草美人”是一种新的比兴寄托手法,应视为对意象内涵的扩充。
(二)陆机《文赋》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意象内涵的发展。
他对意象概念内涵的发展有两点贡献:1、提出了“隐”“曲”“喻巧”说。
2、《文赋》开篇曰:“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文赋》对“比兴”一词避而不谈,不论其用意如何,客观上却昭示了隐含寄托手法不仅为诗骚所独有。
陆机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汉代《诗经》、《楚辞》研究的比兴说的继续和发展,与意象概念的内涵是同质的。
(三)意象概念的内涵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得以完备。
刘勰将“隐”“秀”并举为最优秀的表现手法。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就是篇中的名句。
而“隐”就是意象。
(四)意象的内涵认同于唐代诗人和诗评家。
在诗学领域,皎然率先将意与象的寄托关系作了明确地揭示。
“象下之意”,即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含的诗人的主观情致,它的出现标志着意象概念术语的出现。
意象的内涵完备于刘勰,至此,意象概念正式诞生。
唐人论及意象使用的另一术语是“内意”“外意”。
“外意”指客观象的意义,“内意”指作者的主观情致。
意象概念内涵可以作如下归纳:1、象指一切具有物理形态的客观存在物,包括视觉不可见的物质和人自身的一切外在表现,如声音、风和人的情态行为等。
东西方诗学中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比较研究摘要:意境论和有机整体论是东、西方诗学的传理论。
然而,意境论与典型论的研究比比皆是,典型论主要是小说的研究范畴。
作为西方基础文类是戏剧和诗歌的研究范式应是有机整体论。
因此,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比较研究就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有机整体论;比较诗学;意境论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115-04在一些中西比较诗学的论著述中,“意境论”与“典型论”经常作为中西诗学的核心概念被对举和论述。
一般认为“意境论”是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研究范式,“典型论”是西方叙事文学的最高研究范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西最高层次的艺术审美理论,这主要是从美学理论的层面而进行的平行研究,正如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说:“诗、画(特别是抒情诗、风景画)中的意境,与小说、戏剧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美学中平行的两个基本范畴。
”[1]325此后成果斐然,曹顺庆先生的《中西比较诗学》、饶■子先生的《中西比较文艺学》等都有专章对意境与典型论述。
抒情文学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主体,叙事文学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流,因此将中西各自文学研究的核心观念“意境论”与“典型论”进行对举研究是也较为理想的研究范畴。
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典型论”是戏剧和小说的研究范畴的话,那么,西方戏剧和诗歌最佳的研究范式是有机整体论。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是在中西基础文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批评思想,“意境”是中国诗歌所要追求的最高美学理想;“有机整体”是西方诗学戏剧和诗歌追求的最高美学理想。
因此,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比较研究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意境论和有机整体论都是在长期创作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意境论诞生于唐代,经宋、元、明、清的发展而逐步成熟,近代王国维则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有机整体论诞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经过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浪漫主义时期柯勒律治的努力下成熟起来。
两者都对20世纪文学批评产生深刻影响。
结构主义与新批评是有机整体论在20世纪的回响,宗白华的“三境层”理论更是意境说的现代阐释。
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虽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由于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理论主张、特点贡献等不同,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比较首先,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思想,以及外来的佛教思想是意境论的诞生的哲学思想基础。
意境说诞生之前,关于“言”、“象”、“意”的文学关系论述就十分丰富。
《周易?系辞》所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所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所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释慧琳所说“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佛学的境界说等都为意境论产生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有机整体论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的哲学非常发达,而且哲学与科学发展的密不可分,米利都学派天文学、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等为有机整体论的诞生打下了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有机整体论诞生的最直接根据。
马克思称赞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他著有《动物志》《论动物起源》等,被后世尊为动物学的奠基人,因此,他以动物优美肢体比喻戏剧的结构就十分自然了。
从中西诗学的哲学基础看,意境论受到宗教思想哲学影响很大,儒家入世哲学思想、道家的出世哲学和佛教“境界”思想都被包含在意境论中;有机整体论的哲学基础中渗透着科学观念,尤其是生物学观念,这也成为西方诗学文化特点。
其次,自《诗经》《楚辞》至大唐时代的诗歌作品异常丰富繁多,这是评诗论诗的实践基础。
由于唐代有大量诗歌作品的存世,加上唐代诗人辈出,意境论的诞生在唐代绝非偶然。
古希腊的戏剧创作演出都十分繁荣,尤其产生一大批著名戏剧家和作品,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对戏剧作品的研究和总结的巨著,“有机整体论”就在诗学中首次被提出。
最后,魏晋以来忽然兴起的文学批评为意境论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言”、“意”、“物”、“境”等关键的批评术语的关系在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被广泛论述。
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意”与“物”的交融关系:“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中国诗学通论,432页),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也强调了“情”“物”的关系:“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尤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这些言辞都为作家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比可见,意境论有深厚的理论资源,是对“言”、“意”、“物”、“境”等理论总结与升华;有机整体论的“整体”与“有机”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己学术系统,不如意境论的理论基础深厚,这也造成有机整体论不能为西方诗学中显学的重要原因,而意境论却成为中国诗学当之无愧的显学。
二、理论形成史比较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有各自的理论形成史,这些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经历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一)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诞生意境论正式诞生在唐代。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绝,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也。
”[2]437这是“意境”在诗学领域首次被提及和运用,由此“意境”说诞生,但王昌龄只把“意境”作为诗歌的类型之一,与山水诗、抒情诗共同组成诗的三种境界。
此时的“意境”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有机整体论诞生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诗学》包含丰富的有机整体论思想,他给悲剧下定义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3]26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的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比喻成一个动物,因为动物总有一个合适优美的结构。
亚里士多德被后世尊为动物学鼻祖,以动物比喻文学作品的结构就很自然了。
亚里士多德针对戏剧的情节提出“完整”和“有机”等要求,他说:“在诗里,正如在别的模仿艺术里一样,一件作品只模仿一个对象;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他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地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除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因其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3]19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艺术最重要的事,是悲剧的灵魂,那么如何安排情节就十分重要了;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就必须是有紧密关系的,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安排,这就是“有机的”。
《诗学》中“有机整体”还没有作为批评术语被正式提出,但已包含丰富的有机整体论的思想。
在诞生之初,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出现在批评著作之中,虽没形成各自的系统的理论主张,但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发展潜质。
(二)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的发展意境论与有机整体论都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这是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这是理论诞生之后和形成之前的重要阶段,是量的积累期,是理论形成的最重要基础。
宋、元、明时期是意境论进一步被发展、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赞梅尧臣:“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2]502据此,他提出了“意新语工”与“意在言外”的观点,讨论了意、言、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意境论的内容。
苏轼在诗学理论上主张诗歌要追求“自然”、“神似”和“远韵”,后者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提出的,“神似”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有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如能摆脱一切束缚,就能得于象外,做出有远韵的诗。
严羽在《诗辩》中也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2]599“兴趣”是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之一,即引文中所说的“别才”、“别趣”,也即是“妙悟”,应属意境中“意”的范畴,上层诗作一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主要针砭当时宋诗之学究之风。
元代的诗论家方回认为:“诗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语又工为上;意到语工,而格不高次之;无格、无意、又无语,下矣。
”[2]704关于用“意”,方回主张要“清新”。
“才力使之然者为俊逸,意味之自然者为清新”意思是说诗歌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要发肺腑之言,要率真自然,俊逸可无,但清新不可无。
明代后七子之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详细分析了诗歌中情、景二要素。
他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2]751可以看出,情与景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内外结合才能成为诗,才能浑然一体。
“景”、“情”、“神韵”等关键术语的提出和它们之间重要关系的讨论为意境论理论形成做好了准备。
有机整体论文学批评思想在古罗马的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努力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他们的理论对17、18世纪文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贺拉斯的《诗艺》开篇就用了一个譬喻“如果一个画家做了这样一幅画:上面是个美女的头像,四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有覆盖着各种颜色的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幅画,能不捧腹大笑吗?皮索啊,请你相信我,有的书就像这种画,书中的形象就如病人的梦魇,是胡乱构成的,头和脚可以属于不同的族类。
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不错,我知道我们诗人要求有这种权利,同时也给予别人这种权利,但是不能因此就允许把野性与驯服地结合起来,把蟒蛇与飞鸟、羔羊与猛虎,交配在一起。
”[4]157贺拉斯以画作喻,说明文学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首尾贯通一致,而不应像这幅画一样胡乱构成的。
《诗艺》中提出了“合式”与“合情合理”的原则,这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阐发下有机整体论在被变异成时间整一、地点整一与情节整一的“三一律”,虽然这合乎了当时贵族为主体的观众口味,但成为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严重羁绊,“三一律”被奉为机械整体论的理论圭臬。
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说:“正如在人体,没有一个部分可以离开其他部分而独有其价值的。
但是所有部分彼此配合则构成了一个尽美尽善的有机体;同样假如雄伟的成分彼此分离,各散东西,崇高感也就烟消云散;但假如他们结合成一体,而且以调和的音律予以约束,这样形成了一个圆满的环,便产生美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