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0
化学工程的工作总结范文
化学工程的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在化学工程领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
这段时间里,我参与了多个项目,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的工作进行总结,分享我在化学工程领域的所见所闻。
首先,我所参与的项目涉及到了多种化学工程技术,包括化工生产过程优化、
环境保护技术研发等。
在这些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来提高产物纯度和产率,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等。
这些经验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化学工程的实际应用。
其次,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比如在某个项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反
应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无法有效处理的问题。
经过多次试验和分析,最终我们设计出了一种高效的废气处理装置,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乐趣,也锻炼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同事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
予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让我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项目组成员,他们和我一起努力、一起学习,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总的来说,这一年的化学工程工作让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和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在化学工程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工程的工作总结
化学工程是一门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和工程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任务
是利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在化学工程领域工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我就来总结一下我的工作。
首先,化学工程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化学和工程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需要根据生产需求设计合适的化工流程,并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分离设备等设备。
在这个过程中,对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动力学有深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其次,化学工程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
们需要和其他工程师、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密切合作,共同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完成生产任务。
另外,化学工程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
工领域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总的来说,化学工程的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
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希望我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化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程化学总结 (2)
工程化学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在化学工程的基础上,涉及到对工业化学过程
进行运用、设计以及控制等方面。
在工程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传递”,即物质和能量在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进
行转移和传递,这包括质量传递、热传递、动量传递以及电荷传递等。
质量传递是工程化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通常使用物理和化学过程来进行分离、分离
和转化。
常见的分离技术包括蒸馏、洗涤和精馏等,用于分离和提纯各种化合物和杂质。
热传递也是工程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用于控制各种化学反应,包括加热、冷却、
干燥和蒸汽发生等。
为了提高热传递效率,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增加热交换表面积、改变物体的形状以及增加液体和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等。
动量传递是指在工业过程中物质流动的处理,通常涉及到流体动力学以及其他物理和
化学性质。
动量传递可以用于控制流体的流速、动态压力、阻力、管道和反应器的尺寸
等。
电荷传递是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的根本,用于改变物体的表面和内部化学性质,利
用它可以进行多种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以及电析等。
除了传递之外,工程化学涉及到一系列的其他关键概念,例如反应活性、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动力学等。
这些概念用于推动化学反应的设计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质
量和产量。
总之,工程化学是化学工程中的一个关键分支,它涵盖了多种传递和转化过程,为推
动工业化学品的生产和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在化学工程领域不断学习、实践,收获颇丰。
现将我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工作回顾1. 技术研究与创新(1)参与了公司新产品研发项目,针对市场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提高了产品性能。
(2)深入研究化学工程领域前沿技术,撰写多篇技术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
(3)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2. 生产管理(1)严格执行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稳定、高效。
(2)加强设备维护保养,降低设备故障率,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3)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团队建设(1)关心团队成员的成长,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2)加强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
4. 安全生产(1)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产过程安全。
(2)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3)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消除事故隐患。
三、工作亮点1. 技术创新方面:成功研发新产品,提高了公司市场竞争力。
2. 生产管理方面: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 团队建设方面: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4. 安全生产方面: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产过程安全。
四、不足与改进1. 不足: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改进: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2. 不足:在生产管理方面,对部分生产环节的优化程度不够。
改进: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不足:在团队建设方面,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改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 不足:在安全生产方面,对部分安全隐患的排查不够彻底。
化学工程的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化学工程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
团队在化学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此,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报告。
首先,我们在新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材料,该材料在耐高温、耐腐蚀和机械性能方面表现出色,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
其次,我们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通过对废水
处理和废气处理技术的改进,我们成功研发出了一套高效的环保技术,能够将废水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有效去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此外,我们还在能源领域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
通过对能源转化和储存技
术的研究,我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新型能源储存材料,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储存稳定性,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我们团队在化学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工业生产、
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化学课程总结报告
以下是关于工程化学课程的总结报告:
一、课程简介
工程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的学科,它研究如何将化学原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新材料以及优化生产过程等。
本课程主要涉及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反应器设计、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收获
1. 系统学习了化学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拓展了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2. 熟悉了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并且通过例题练习加深了理解。
3. 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反应器设计和选择标准,包括连续式反应器、间歇式反应器、高压反应器等。
4. 了解传递过程在工程化学中的应用,例如质量传递、热传递等。
5. 掌握了过程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例如PID控制。
三、课程建议
1. 课程内容比较繁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和练习。
2. 希望能够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3. 建议增加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以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四、总结
工程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例如医药、化工、能源等。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对化学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这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化学工程工作总结范文化学工程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在从事化学工程方面的相关工作。
在这个领域中,我承担了各种不同的职责和任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本文中,我将对我的化学工程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我的经验和教训。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1. 实验设计与执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多个实验项目的设计与执行。
我学会了合理安排实验流程和把控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通过我的工作,我们团队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作为化学工程师,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我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规律,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此外,我也负责撰写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为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3. 工艺优化与问题解决在化学工程领域,工艺优化和问题解决是关键任务。
在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工艺瓶颈和技术难题。
通过分析和实践,我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并与团队成员合作,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些成功的经验让我更加自信,并将其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情况中。
三、经验与教训1. 良好的团队合作工程领域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要求我们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和充分协作,我们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
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团队中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
2. 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化学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不断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和技术资料,参加相关行业会议和培训课程,以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这些学习经历使我对行业的了解更加深入,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3. 有效的时间管理与优先级排序在化学工程工作中,往往会面临多个任务和项目的同时进行。
大一工程化学知识点总结工程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
在大一学习工程化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基本化学原理a. 元素与化合物:了解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
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原理,包括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b. 化学键: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键的强度和键的断裂。
c. 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热等。
熟悉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置换反应等常见反应类型。
2. 化学平衡a. 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之间的关系。
b. 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学习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掌握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推导。
c. 影响平衡的因素: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Le Chatelier原理。
3. 化学热力学a. 热力学基本概念:了解焓、熵、自由能等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b. 热力学定律:掌握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c.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学习如何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反应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化。
4. 化学动力学a. 动力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概念,掌握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的定义。
b. 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和确定反应机理。
5. 化学实验技术a. 基本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室常见仪器和玻璃器皿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b. 化学试剂的使用和保存:学习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存条件,了解常见试剂的特性。
c. 实验数据处理: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方法,学习数据分析和误差处理的基本原理。
以上是大一工程化学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验技术的培养。
大一工程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图工程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大一工科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涵盖了很多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门学科,我总结了一份大一工程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图,希望对大家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一、物理化学1. 热力学-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过程- 熵、焓、自由能等基本概念- 热力学循环-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2.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条件-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计算- 酸碱平衡等3. 电化学- 电解质- 电极反应- 电解电池- Faraday定律- 电解水等二、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 结构与性质- 烃类、醇类、醛酮类、羧酸类等的命名与性质-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与性质 -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与机理2. 有机合成- 重要有机反应- 化学反应机理- 手性化合物- 有机合成策略等三、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 周期规律- 元素分类- 化学键与价态- 元素的重要性质与应用2. 无机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 配位键理论- 硅酸盐与无机酸碱等四、实验室技能1. 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常见安全知识- 实验室常见事故与处理方法2. 实验操作- 基本实验仪器与操作- 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常见实验技巧与注意事项以上只是大一工程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图的一部分内容,每个知识点都涉及了很多细节和专业名词。
通过学习和熟悉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建立起工程化学的基础框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来加深理解和应用。
实验室技能的掌握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大一工程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图是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工程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提高对工程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都能够善用这一工具,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工科化学笔记总结1. 介绍工科化学是工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许多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技术。
本文档将总结一些工科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2. 基础化学2.1 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基本单位。
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着核心轨道运动。
电子的能级决定了其化学行为和反应性。
原子核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了所有已知元素。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特定的符号(如H代表氢元素),和一个原子序数(如H的原子序数为1)。
周期表上的元素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包括金属、非金属和过渡金属。
2.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力,将它们结合成分子和化合物。
最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来连接原子。
离子键是通过正负电荷的吸引力连接离子。
金属键则是由金属中高度移动的电子云所形成的。
3. 反应动力学3.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在单位时间内转化为生成物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测量,也可以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预测。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
3.2 反应活化能反应活化能是指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所需的最小能量。
它反映了反应的难易程度,越高的活化能意味着反应速率越慢。
反应活化能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或计算方法进行确定。
3.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和生成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恒定。
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平衡程度,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决定。
4. 酸碱反应4.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酸和碱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布朗酸碱理论将酸定义为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定义为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而阿兰尼乌斯酸碱理论将酸定义为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碱定义为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工程化学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1、系统和环境
2、状态和状态函数
3、内能
4、热和功:正负号规定
5、能量守恒定律:ΔU=Q+W
6、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T,V时,p=Σp i ,p i/p=n i/n
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焓变
1、Qν=ΔU(W ’=0)
2、Q p=ΔH(W ’=0);H=U+pV
3、Q p=Qν+Δn(g)RT
三、盖斯定律
反应式相加减对应着热效应相加减。
四、标准摩尔生成焓和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Δθ298
H=∑νBΔfθ298
H(反应物)
H(生成物)-∑νBΔfθ298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自发过程
二、混乱度、熵和熵变
1、S =k lnΩ
2、熵值大小的判断
3、热力学第三定律
4、化学反应的熵变:
Δθ
298S =∑νB θ
298S (生成物)-∑νB θ298S (反应物)
三、吉布斯函数和反应方向的判断
1、ΔG =ΔH -T ΔS
2、恒温恒压、不作非体积功条件下:
ΔG < 0 反应正向自发
ΔG > 0 正向不自发,逆向自发
ΔG = 0 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四、标准状态下吉布斯函数变的求算
ΔθT G ≈Δθ
298H -T Δθ298
S 五、非标准状态下吉布斯函数变的求算 b a d
c p p p p p p p p RT G G ]/)B ([]/)A ([]
/)D ([]/)C ([ln θθθθθT T +∆=∆
第三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
b a d
c p p p p p p p p K ]/)B ([]/)A ([]
/)D ([]/)C ([θθθθθ=
二、平衡常数的热力学求算
ln K θ=-ΔθT
G /(RT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吕·查德理原理
四、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只要求简单计算。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t c d t c c t c b t c a ∆∆=∆∆=∆∆-=∆∆-=/)D (1
/)C (1
/)B (1
/)A (1
υ
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元反应:υ=kc a (A)c b (B)
2、复合反应:υ=kc α(A) c β(B)
3、反应级数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k =Ae -ε/RT
四、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普通分子的平均能量的
差值。
五、控制反应速率的具体步骤和催化剂
浓度、温度、催化剂
六、链式反应
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
重点习题:5、7、8、9、10、12、15
第二章 溶液和离子平衡
第一节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分数浓度、体积摩尔浓度、质量摩尔浓度及
其换算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B m k p vp
=∆
2、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bp bp B m k T =∆、)(fp fp B m k T =∆
3、沸点高低比较:
A 2
B 或AB 2型强电解质溶液>AB 型强电解质溶
液>弱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第三节 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1、水的离解平衡
14θθθw 100.1]/)OH ([]/)H ([--+⨯=⋅=c c c c K
2、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离解平衡
)HAc ()Ac ()H (]/)HAc ([]
/)Ac ([]/)H ([θθθθa c c c c c c c c c K -+-+⋅=⋅=
c K θa =
α
c K c c ⋅≈=+θ
a )H (α
3、二元弱酸的离解平衡
相关计算按一元弱酸处理
4、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pH 的计算、缓冲溶液配制:
)HA ()
A ()H (θa c c c K -+⋅=
第四节 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1、溶度积常数
θ
sp K (A n B m )=c n (A m+)c m (B n -)
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1:1型:S =θ
sp K ;1:2型: 3、溶度积规则
(1) Q c =θsp K ,ΔG =0,系统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
(2) Q c >θsp K ,ΔG >0,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到饱和。
(3) Q c <θ
sp K ,ΔG <0,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体系中已有沉淀存在,沉淀将会溶解,直到饱和。
四、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沉淀转化 3
θsp 4K s =
重点习题:9、11、12、13、16、17
第三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
nFE G -=∆;θθnFE
G -=∆ 二、原电池的组成和电极反应
原电池符号、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三、电极电势 能斯特方程:(还原态)氧化态)
b a
c c nF RT
(ln θ+=ϕϕ
四、电极电势的应用
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2、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E >0时,正向自发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0592.0)(0592.0lg θθθθ负正ϕϕ-==n nE K
或通过θθnFE G -=∆ 和ln K
θ=-ΔθT G /(RT )
第二节 电解
一、电解池与电解反应
阴阳极与正负极的关系
二、分解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的关系
三、电极的极化和超电势
电极极化的结果:阳极电势升高,阴极电势降低
四、电解产物的一般规律
简单的会判断
第三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止
1、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2、腐蚀过程阴、阳极反应(析氢、吸氧)
重点习题:8、9、10、11、12
第四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第一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电子运动的特征:能量量子化、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
2、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则;轨道符号、形状
第二节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和元素周期系
1、电子分布四原则、电子分布式(36号前)
2、元素周期系:周期、族、区
第三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的氧化数、原子半径、元素的电离能、元素的电负性等变化规律。
重点习题:10
第五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第一节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一、价键理论
三要点:饱和性、匹配性、方向性(最大重叠)
σ键和π键
二、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四要点:激发、杂化、分布、成键
杂化方式:sp、sp2、sp3、不等性sp3
空间构型:直线、平面三角、(正)四面体、三角锥、V形第二节分子间作用力
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偶极矩相对大小
2、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3、氢键
4、物理性质比较
第三节晶体结构
1、晶体基本类型:离子、分子、金属、原子晶体
2、过渡型晶体:极化力与变形性;多数盐类为过渡型晶体
3、混合型晶体:含两种键型(石墨、硅酸盐)
4、晶体物理性质的判断:先将晶体分类再比较重点习题:3、
5、6
第六章配位化合物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形成、组成和命名
一、配合物的形成——配位键
二、配合物的组成
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原子、配位数等概念三、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一、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和弱电解质一样分步电离
二、配离子的转化
转化过程的平衡常数
第三节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一、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二、在电镀行业中的应用
三、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四、消除某些离子的毒害
五、离子和稀有元素的分离
重点习题:1
第七章无机工程材料
第八章有机及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