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58.08 KB
- 文档页数:3
大通县绿色农业发展研究1绿色农业发展现状11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提升绿色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1调整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
按照稳粮食、增马铃薯、增蔬菜的要求,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前提下,调整种植业结构,种植马铃薯103万亩、油菜25万亩、蔬菜122万亩,年产马铃薯185万吨、油菜44万吨、蔬菜33万吨,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
2调整优化种养产业结构。
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3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按照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稳定生猪、提高家禽、积极发展特色养殖的要求调整养殖结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总规模达到86家,养殖专业户总规模达到3154家,牲畜改良30万头只,年出栏生猪18万头、牛118万头、羊21万只、家禽46万只[1]。
12打造绿色农业发展多业态,增添绿色农业发展新动能1发展清洁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设施蔬菜节水灌溉141万亩。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化肥减量增效43万亩、配方肥33万亩、化肥综合利用技术10万亩,建立油菜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核心示范基地11万亩;加大农田残膜回收力度,回收农业种植等方面所用残膜1500吨,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5,加快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采取就地消纳、异地利用、制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发展品牌农业。
全县认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8个,产量达到1492万吨,比重达到32。
其中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7家24个产品;认证绿色食品企业4家产品19个;登记保护大通鸡腿葱大通牦牛肉大通蚕豆新庄黄瓜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企业1家10个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通马铃薯生产基地1个。
3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在大通百灵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桥头实体店、新庄镇邮政农村服务站新建新型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大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2]。
论做大做强大通农业的思考'在分析了青海省大通县农牧业现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农业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牧业科技培训,推进科技创新与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大通县农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xa0近年来,大通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牧业经济发展大局,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措施,结构调整逐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1.1对农牧产业投入仍然不足由于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低利润产业,其投资大,周期长,获利小。
投资农业风险大,资金普遍投资高利润行业;农业的不发达直接导致农户和企业不敢、也不愿更多地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的政策性贷款扶持资金少,地方协调的各种信贷资金又往往门槛过高,再加期限过短,发展农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依然较低由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小规模分散种养与农产品大市场之间还不够紧密,龙头企业与种养农户之间还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由于农民处于出卖原材料的地位,一般难以得到正常的利润,龙头企业、合作经济带动作用不强。
1.3 金融服务体制还不适应农牧业发展需要金融支农的力度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民贷款难是一个综合症。
支农主要是输血,金融支农是造血。
由于农村金融疲软,农业和农村发展资金日益短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单纯靠财政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1.4农产品市场交易不规范大通县的油菜、马铃薯、蔬菜、活畜等农畜产品市场交易的财力、物力、人力相当分散,组织程度比较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布局上散乱无序,经营的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不能满足农畜产品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了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大通县农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工作;问题;对策;青海大通大通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工作喜忧参半。
近年来,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通县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
1 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通县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成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2 对策2.1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着重探索出一条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路子。
首先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路子。
特色种植在大通县农业发展中尤显重要,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今后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和比重,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
2.2 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民不了解新技术,不愿投资,大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建立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户,利用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用科技新技术致富。
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摘要总结了大通县农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对策;青海大通大通县属高原大陆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候凉爽,土质肥沃,地理条件优越,环境宜人;交通便利、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并通有宁大高速和宁大铁路线,乡乡通柏油路,50%以上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利于农产品的运输。
通讯发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开通了大通县农业信息网、农业电话语音咨询热线,县乡各机关单位全部实现电话、传真与电脑办公,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通过实施省、市农业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和种子村的建设,为打造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大通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大通特色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1农业生产现状“十五”期间,在确保农村自用粮食需求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我县粮油作物种植面积4.64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公顷,总产量7.90万吨。
其中小麦面积1.40万公顷,总产量4.56万吨;马铃薯0.57万公顷,总产量2.48万吨;蚕豆面积0.26万公顷,总产量0.71万吨;油料1.94万公顷,总产量4.43万吨;蔬菜面积0.29万公顷,总产量11.26万吨。
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的特色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占到60%。
农作物种植向适应市场需求和高原特色调整优化,由粮油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产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结构”转换。
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立了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乡级病虫监测点。
2农业技术推广现状2.1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十五”末,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大通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作者:李云琴刘得元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3年第2期李云琴刘得元青海省大通县畜牧兽医站,青海大通810100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城乡市场供应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本文就大通县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浅谈如下。
1 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大通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基础产业来抓,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狠抓畜牧业生产,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1 畜牧业产值逐年增加2011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近9.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28%,比“十五”期末增长约6.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44.59元,比“十五”期末增加了2832.00元;畜牧业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达268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27%。
1.2 畜禽饲养量及畜禽产量大幅增加2011年,全县存栏草食畜37.74万头(匹、只),其中牛12.74 万头、羊22.69 万只;出栏草食畜29.82万头(匹、只),比“十五”期末增长13.20%;出栏商品畜27.27万头(匹、只),比“十五”期末增长8.30%;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68.50% 和97.00%。
生猪存栏15.92万头、出栏20.15万头;家禽存栏21.28万只。
肉类产量达3.15万t,比“十五”期末增长2.47%;奶类产量达4.13万t,比“十五”期末增长8.75%;禽蛋产量达0.19万t,比“十五”期末增长3.68%。
1)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2011年以来,随着猪肉价格上涨,生猪出栏大幅度增加。
全县肉猪出栏量已达20.15万头,商品猪出栏量已达14.56万头,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126.00%和61.00%。
生猪存栏量达15.9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2.06万头(繁活仔猪35.22万头)、对出栏量的贡献占89.00%,且适龄母猪比例比“十五”期末提高12.00%左右。
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岳成英
【期刊名称】《青海科技》
【年(卷),期】2004(11)5
【摘要】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能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本文简述了大通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加快发展大通县设施农业提出了对策.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岳成英
【作者单位】青海省大通县人民政府,青海,大通,8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乔延寿
2.大通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J], 杨秀春
3.浅谈大通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陈晓霞
4.北仑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J], 陈俊杰
5.大通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措施 [J], 赵永唐;李红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