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23
国经【第一章】经济主权和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是指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经济活动享有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并得自由行使此项权利.包括:1.对本国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2.管理外国投资的权利(从国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和属地管辖权原则引申出来的)3.管理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权利V4.实行国有化的权利【第二章】(到处都是重点)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1.适用:①第1条第1款a项:本公约适用于经营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如果这些国家是缔约国。
②b项: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则本公约也将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
③第10条a和b:如果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其营业地;如果当事人没有营业地,则以其惯常居住地为准。
2.不适用:①第2条规定了不适用公约的买卖范围,包括:(1)购买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买卖【买卖双方要都是商人】;(2)以拍卖方式进行的买卖;(3)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买卖;(4)股票,公债,投资证券,流通票据和货币的买卖【需要是有形货物】;(5)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买卖【需要是动产】;(6)电力的买卖【需要是有形货物】。
②第3条:①该公约不适用于货物一方的绝大部分义务是提供劳务或提供其他服务的合同;②也不适用于由买方提供制造货物的大部分原材料的合同。
③混合合同不适用:货物交易+服务提供(大部分)【例外:A:货物与服务可分离→适用货物部分;B:提供服务未占大部分→适用于全部合同】④合同效力、货物所有权、侵权、(时效)等问题不适用3.不涉及事项:(1)买卖合同的效力或惯例的效力等问题;(2)买卖合同对所出售的货物的所有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3)【侵权】出售的货物引起的人身遭受伤害或者死亡,其他财产遭受损失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属于产品责任法或者保护法调整的范畴。
第⼋章国际经济组织法 第⼀节国际经济组织法概说 ⼀、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经济组织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义的国际经济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标,通过⼀定的协议形式建⽴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组织。
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限于国家政府间组织,不包括⾮政府间组织。
国际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先,它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 其次,成员⼀般是国家,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主权的政治实体也取得⼀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正式成员或准成员资格; 第三,调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第四,调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际经济组织法。
国际经济组织法调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国相互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与各成员国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同处于⼀个国际经济组织的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包括⾮主权的政治实体)在有关该组织的建⽴、成员资格、内部机构以及决策等⽅⾯的关系。
其渊源主要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基本⽂件等成⽂法,也包括有关的国际习惯法。
⼆、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也称为会员资格或成员地位,是指⼀国(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主权的政治实体)作为特殊主体,事实上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享有和承担⼀定权利和义务的⼀员⽽⾪属于该组织的⼀种法律地位。
有关成员资格的⼏个问题包括: (⼀)成员资格的类型 成员资格可分为正式成员和准成员两种主要类型。
正式成员是享有和承担基本⽂件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的成员。
多数国际经济组织只有这类成员。
准成员指享有和承担基本⽂件中规定的部分权利和义务的成员,⼀般享有出席组织会议和参加议论的权利,但⽆表决权,也⽆权被选⼊组织的主要机构任职。
相关的是观察员的地位问题。
观察员不是国际经济组织的任何⼀类成员。
作为观察员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般是以受到承认的外交官⾝份⾃由参加活动。
⼀般不能在正式会议上发⾔。
第八章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学习目标1.了解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基本原理;2.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编制的基本方法;3.理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步骤;4.了解购买力平价的原理与编制方法。
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大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而,同一地区或国家不同时间核算的国名经济总量;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核算的经济总量,由于价格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为此,本章主要介绍国民经济价格及其指数的编制原理与基本方法,以便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地区或国家在不同时间的比较提供基础。
第一节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基本原理一、国民经济价格与指数核算的作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动态变化的货物或服务可以分解成价格和物量两个部分,分别反映有关货物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及其物量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是通过编制指数实现的。
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经济指数是反映由核算体系中多种因素组成的宏观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动态)和空间(企业、地区、国际)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描述其运行变化及发展。
长期以来,指数被广泛地公认为是一种科学地描述、分析国民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方法。
在指数发展史上,1650年英国人赖斯·沃汉(Rice V oughan)编制的反映货币交换价值变换的物价指数可以算是最早的国民经济指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以后,随着国民经济价格及其指数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通过统一标准的估价和物量方法,采用特定的基期和权数,编制一整套概念一致和对经济分析有用的、相互依存的国民经济价格和物量指数以及指数体系,从而,可以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出发,检验整体数值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及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二)通过编制国民经济动态指数数列,可以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波动和增长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三)通过国民经济指数体系的关系,使用“指数缩减法”,可以推导出国民经济核算中某些重要平衡项的价格或物量值;(四)通过将价格按不变空间价格计算,编制国际比较经济指数——购买力评价指数,可以获得不同国家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物量关系指标,进行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率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八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内容:❆内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通常首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障碍,而后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再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经济政策的统一的实质是成员国之间经济主权的一定程度限制、让渡。
其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定组成的超国家机构。
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共同的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参加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条件、目标要求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形式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反映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广度。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最低级、最松散的组织形式。
❆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在相互贸易中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实施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例:二战前的“英联邦特惠制”、70年代的“美加汽车贸易协定”等。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有的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不包括农产品。
第八章(重点)1、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述。
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简述市场经济的共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具有共性:资源配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微观层面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经济活动都是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经济运行都是法律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第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第一,在管理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分配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4、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