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1新版共3课)
- 格式:doc
- 大小:921.00 KB
- 文档页数:8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保护生物圈等。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和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原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原理。
2.教学难点:生物影响环境的具体表现,保护生物圈的方法和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知识讲解: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的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保护生物圈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保护生物圈的方法和措施。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新苏教版(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目录1 冷热与温度 2 2.热胀冷缩12 3.水受热以后19 4.水遇冷以后29 5.地球38 6.月球(第一课时)46 6.月球(第二课时)52 7.太阳60 8.太阳钟67 9.庞大的家族77 10. 养昆虫(第一课时)86 10.养昆虫(第二课时)91 10.养昆虫(第三课时)97 11.探究昆虫的奥秘104 12 用种子繁殖110 13.用根、茎、叶繁殖116 14.动物的繁殖122 15.生物与非生物128 16.动物的庇护所133 17.环境变化以后139 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46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154 1 冷热与温度【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忄生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7环境变化以后1.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在学生认识了生物的共同特点,探究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之后,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面临挑战入手,借由一个个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刻感受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巨大影响。
本课学习内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探究不同性质的环境变化对生物有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改变,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人类正采取措施降低破坏性影响,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现代科技的两面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由四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认识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出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活动二,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
活动三,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借由鱼道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估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这是生命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的结合。
活动四,拓展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如何修建铁路,提出自己的评估方案。
2.教学目标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重点与难点重点: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教学目标一、导入环境为动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条件。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们会生长变化、繁殖,并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几乎所有生物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植物的共同特点是能够长大、繁殖,但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是能够长大、繁殖,并能够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所有生物的共同特点是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需要营养,会生长变化,会繁殖,并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石笋不是生物,虽然它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生长的。
石笋也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
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它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才能生长、繁殖,并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这三幅图中的物体都是生物。
第一幅图中的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幅图中的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三幅图中的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植物、动物的特点,可以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需要营养,会生长变化,会繁殖,并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可以用红笔写出生物的名称,用蓝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并用黑笔将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连线。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与山羊有关系的有白云、阳光、空气、溪流、土壤,与青草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土壤、白云,与鱼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与乌龟有关系的有岩石、阳光、空气、溪流、土壤,与老鹰有关系的有高山、白云、阳光、空气、溪流。
小学科学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命的存在离不开环境,而环境也会受到生物的影响。
在小学科学的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中,我们将探索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节课我们将设计一堂有趣的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参与,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带一些生物的图片或模型作为开场,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生物”和“什么是非生物”。
通过学生的答案,可以提示学生们熟悉这两个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践环节】1. 观察比较将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物体,例如: 石头、纸张、树叶、花朵、塑料模型动物等。
学生将这些物体分类,将生物和非生物分开,并进行解释。
2. 实验探究选择一种非生物材料,例如: 水和沙子。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两种材料的性质。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比较生物(例如:植物、动物)和非生物(例如:水、沙子)在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得出结论:生物和非生物在环境因素下会有不同的反应。
【拓展】1. 环境保护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2. 生物多样性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拓展到生物的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习性和生存环境,从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不仅能够分辨生物和非生物,还能观察和描述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
同时,通过讨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样的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设计,我们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环境变化以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环境变化以后》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另一部分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知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一:观察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3.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并进行记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环境也会影响生物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来进行。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与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
2.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通过实例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理。
4.生物影响环境:阐述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实例。
5.环境保护: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2.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3.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4.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XXX、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研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45页的一首小诗:土壤是蚂蚁的家,山林是猴子的家,草原是XXX的家,高原是牦牛的家,池塘是蝌蚪的家,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海洋是鲸鱼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她!这首小诗主要讲述了地球为所有生物提供了一个家。
3.地球为哪些生物提供了家呢?他们的家又划分在哪里?蚂蚁的家在土壤中,猴子的家在森林中,XXX的家在草原上,牦牛的家在高原上,蝌蚪的家在池塘中,鲸鱼的家在海洋中……4.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吗?小草的家在土壤中,蚯蚓的家在土壤中,鱼儿的家在河流中……5.教师引导: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本人的家,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家,他们的家在不同的环境中。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前几课的研究,我们认识了番茄、黄瓜等植物,了解了蚊子、蜜蜂等虫豸,小鸡、小猫等动物,这些都具有生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生物。
)7.相干于生物来说,世界上还有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呢?(非生物。
)8.大家知道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物和非生物。
9.板书课题:15生物与非生物2、研究新课活动一:总结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1.地球上生在世无数的动物,也生在世无数的植物,这些统称为生物,大家能概括出生物的共同特性吗?2.出示课本4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划分想一想动物的共同特性,植物的共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