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社会学视角解读课堂空间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的意蕴和价值审视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任务的首要重点,给予学生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日夜縈绕心头的难题。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必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长期以来,人们都致力于用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手段及内容来研究课堂空间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却忽略了其在社会学中所具有的长远价值。
为此,将试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社会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有的意蕴和价值,尤其是其对于发展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今后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更好地联系与研究奠定基础。
标签:课堂空间;社会视域;意蕴和价值审视0前言长期以来,教育工作都一直是我国各位任务中的重点,为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展开了夜以继日、孜孜以求的研究,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各位教育教学工作者从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其站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课堂空间的概念,并采取各项手段研究和验证课堂空间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却忽略了与人们生活实质息息相关的社会学,课堂空间在社会学视域下所具有的长远意义。
研究社会经济学视域下课堂空间所具备的意义价值,能够更好地为教学事业的展开奠定基础。
1课堂空间的概述课堂空间是课堂上,教师为了向学生更好地灌输知识、培养情感、引导价值观而创建的一种对话交流空间,课堂空间的存在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并实现其对于审美价值的追求。
如果一节课上缺少课堂空间的创建,就会导致教学评价的乏力以及精神情感的缺失。
对于学生而言,“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是一种接受精神性影响的过程。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理应是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等生活方式的统一,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结合。
”因此,课堂空间的存在是在学生接受知识之外而不可忽视的精神空间,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课堂空间的本质课堂空间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课堂空间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只存在于人与人的情感之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情感性的互动与共鸣,就无法构建课堂空间。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三空间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空间的概念、内涵、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三空间的概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三空间是指: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社会空间。
这三个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
1. 学校空间: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
学校空间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此进行教学,学生在此学习、交流、实践。
2. 家庭空间: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空间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延伸,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3. 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是指学生所处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
社会空间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拓展空间,学生在此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二、三空间的内涵1. 学校空间:学校空间强调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注重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家庭空间:家庭空间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强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方面。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锻炼自身能力;通过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
三、三空间的实施策略1. 学校空间:(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增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对教学空间的认识
教学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
蕴含着多种功能、因素,如开发学生的能力、促进教育的目的,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监督学习的进程等等。
从宏观趋势上讲,当今教学模式的发展,即从传统教室形式到可视化、互动式
教学空间,对教学空间有深刻的影响,激发了革新思想,拓展了教学可能性,使教学更趋于全景式的感观体验,同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率运作。
教学空间是一个独特的新型空间,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有效地传达教育信息并
运用方法技巧。
它是一个能够创建情感体验的空间,具有学习乐趣、创造性设计,能够让学生发展技能,发掘学习潜能,增加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内容,改善学习成效等优越性。
此外,教学空间也可以提升学习体验。
灯光、家具、色彩和技术资源可以改变
传统的空间环境,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同时,教室还可以使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互动网络技术、视频会议技术、移动学习技术等,更加开放、灵活,通过科技手段让学生更快乐地体验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空间是一个拥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系统,因此充分考虑教学细节
及环境多样性,设计出集实用性、实现性和可持续性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空间。
突破传统封闭学习,全面提升教学空间的功能Android化,可真正实现教学的无穷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空间构型的教学方法总结在教育学中,空间构型是指通过改变教室内部的布局和设计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学习效果提高的教学方法。
空间构型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课堂中,被证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空间构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优势和实施策略。
一、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主动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提倡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通过调整教室空间,创造出适合主动学习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室内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区域,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此外,设置开放式的学习角落,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二、协作学习的布局设计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分享观点和互相学习的学习模式。
为了促进有效的协作学习,教室空间的布局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设置圆桌形式的座位,使得学生坐在一起更便于交流和合作;将教室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区域,每个区域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和资源,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
三、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打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为了促进个性化学习,教室空间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设置不同高度的桌椅,以适应学生的身高和体型;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例如可调节的书桌灯光、坐垫和学习板书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
四、创新学习空间的打造创新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室空间的布局和设计要创造出有利于创新学习的环境。
例如,设置创客区域,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和工具,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设计;设置展示区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和借鉴。
总之,空间构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优化教室环境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空间环境。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摘要:本文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三个空间——课堂空间、社区空间和互联网空间出发,探讨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不同空间中的特点和实施策略,旨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逐渐从传统的课堂空间拓展到社区空间和互联网空间。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空间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实施策略。
二、课堂空间课堂空间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空间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教师主导:在课堂空间中,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等。
2. 学生主体:学生是课堂空间中的核心,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
3. 双向互动:课堂空间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知识传授:课堂空间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三、社区空间社区空间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补充,是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
在社区空间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 社会实践:社区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2. 互动交流:社区空间强调学生与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空间社会学梳理一、空间与社会的关系空间与社会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空间中得到反映,而空间的结构和形态也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会导致空间特性的差异,因此,对于空间社会学的理解和研究,需要将空间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二、空间的社会建构空间并非是自然给定的、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建构的。
人们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生产、消费、交流等,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空间。
同时,空间也不是纯粹的物质实体,它还包含着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
因此,空间的社会建构是空间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空间不平等与阶层分化空间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层的人在空间上往往会形成一定的隔离和分异。
这种空间不平等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和权力关系的失衡,进而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对于空间不平等和阶层分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不平等问题。
四、城市空间与城市化进程城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化进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空间的布局、结构和功能,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价值观念。
因此,研究城市空间与城市化进程,对于理解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社区空间与邻里关系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空间是人们日常交往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社区空间的布局、设施和环境等,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凝聚力、和谐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对于社区空间与邻里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促进社区建设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六、空间变迁与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空间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变化,如建筑、街道、景观等,还包括文化层面的变化,如习俗、传统、价值观等。
空间变迁往往会对文化传承产生影响,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消失或被淡化。
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借助社会学的视角和公共空间的概念来重新审视其课堂教学。
公共空间是职业教育课堂的应然诉求,不仅是一个物化空间,也是一个系统,一种关系,更是一种场域。
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课堂需要从物质、行为和精神层面系统构建公共空间,这对于职业教育具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社会学;职业教育;课堂;公共空间;物质;精神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与讨论课堂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将空间概念引入教育领域。
在社会学的视域里,“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1],而不只是物体化、客观性的物质构成。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天然的开放需求,不得不更加引起人们对“空间”的关注。
一、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及其意蕴公共空间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存在多种视角。
从物质环境意义讨论的公共空间是对这一概念的一般性理解,从政治文化的意义而言,“公共空间即‘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是一个民主化的概念,源于古希腊雅典时代的Polis(即城邦)”[2]。
那时的公民在广场自由地发表言论和参与公共事务活动,显示着公共领域的存在。
显然,公共空间的重心在于“公共”,自由平等的个体就彼此关切的问题展开互动交流时,公共空间的“公共”才有可能,创建公共空间的基础是平等对话、交流与分享,而不是强权和暴力。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堂的社会属性更加“明显”。
因此,职业教育追求一个自主而开放的实践空间,没有教师的霸权和强制,师生群体不会因为生活背景和拥有知识的不同而呈现等级差异,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处于一个自由、平等的交互状态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课堂公共空间的存在就成为一种必然。
从社会学视角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诠释的是一个系统、一种关系,更是一个场域。
空间现象学视域下课程空间
课程空间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物理空间。
空间现象学是一种研究人类在特定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和感知的学科。
将空间现象学应用于课程空间的视域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布局:研究教室内家具、设备和教学工具的布置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安排。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2. 空间氛围:研究教室的环境氛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合适的照明、温度和通风等因素可以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专注和学习。
3. 空间体验:研究学生在课程空间中的感知和体验。
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可以了解他们对课程空间的感受和需求,进而改善空间设计。
4. 空间互动:研究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程空间中的互动方式。
空间布置和设备设置可以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空间现象学的视域分析课程空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空间社会学的审视:作为潜在课程教室布置中的玄机赵雯婕;陈科良【摘要】建筑是一种实现某种意图的手段,因此,由建筑及建筑装饰所构成的空间处处都渗透着意识形态.由此,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透视教室布置,教室布置这种潜在的影响其实是一种看似无意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潜在课程.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自然而持续地接受着这些讯息.【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11【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空间;教室布置;潜在课程【作者】赵雯婕;陈科良【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6Key words:Space; Classroom Layout; Potential Course自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潜在课程”一词以来,潜在课程已成为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关于潜在课程一词的内涵众说纷纭,但校园物质环境无疑是其公认的一部分。
而教室布置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则成为教室空间内潜在课程的代表。
本文尝试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转向作为潜在课程的教室布置的背后,发现教室中的玄机。
关于潜在课程的定义,本文采用靳玉乐的定义:“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与非学术)。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潜在课程的特点:潜隐性,非公开性,依附性和结果的难以量化性。
由于本文主要是转向作为潜在课程的教室设置的深层次内涵,因此这里重点探讨其潜隐性,即何为“潜在”。
Jane Roland Martin 认为,潜在课程的潜在性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类似治疗癌症的药物尚未发挥作用;另一种则像硬币游戏中被藏起来的硬币,到底是尚未被察觉还是被潜藏?对此,可以这样认为:同样的潜在课程,对一部分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尚未察觉的,其尚未察觉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在其中,虽然能够体会但尚且无法言说,而另一种则是由于某些人的蓄意潜藏。
7 -8期巧用“空间”,创新课堂——试析空间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社会空间。
指人为活动形成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较明显、较活跃、* 本文系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课题“高中教学‘历史空间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Y2014A9S42V126)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堂实践变化较明显的空间,往往表现为城市、村落、街道等。
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一方面可以拓展“空间的史料”的范围,将其边界延伸至地图以外;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对“空间的内涵”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运用空间表达历史信息和看法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一)案例1:自然空间——辽朝南北面官制形成的背景在人类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时候,各项制度、政策往往受到自然空间的制约。
这便启示我们在解读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从自然空间的角度出发分析制度、政策产生的原因。
现以辽朝南北面官制形成的背景为例分析原因。
材料1: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材料2: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史》材料3:《宋、辽、西夏形势图》——《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册)设问:(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分析辽朝采取了什么方法进行政治统治?(2)结合材料2和材料3,分析辽朝为何会采取上述方法进行统治?对于设问(1),学生通过在材料中提取信息不难得出辽朝采取了“南北面官制”进行统治。
设问(2)的难度有所增加,笔者尝试化难为易,通过设置两个问题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剖析:①在辽的统治范围内,是否存在推行汉制的条件?②对于辽统治者而言,在部分区域推行汉制有什么好处?学生综合图文后可以推断如下:辽朝的统治者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主要依赖游牧区;统治了幽云十六州之后辖区内出现了农耕区。
后者的自然条件很大程度导致辽的统治者只能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汉制”。
同时农耕区域提供的可观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也是游牧区域难以望其项背的。
社会学视野中的空间及空间流派张俊瑶;张联社【摘要】空间作为社会存在的场所,对社会互动,社会行为以及社会事实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空间维度却在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中被忽视了.从社会学发展的角度,从孟德斯鸠,齐美尔,到芝加哥学派再到新城市学派的发展脉络出发,集中探讨空间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学的意义,空间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空间研究方法和意义,来系统全面介绍空间社会学.【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空间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空间研究【作者】张俊瑶;张联社【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空间社会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经典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和新城市社会学,研究空间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可以丰富社会事实的解释范式;可以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完善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可以使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走向客观和科学。
空间,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但在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却长久被忽视了。
人文建筑蕴含了空间的社会学意义,在中国大家小院式的传统格局里,习惯性的对建筑本身的功能进行区分,而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地位显示了性别的权利关系,现代的城市规划同样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空间上的区分,城市绿化带,商业办公区,居民居住区,工业区,政府办公区等等,这些规划将城市的空间形塑为可辨识的空间客体,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
回归到微小化的个体,每个人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对于特定的空间具备一定的归属感。
在不同的场合互动时,不同的个体基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占据属于自己的空间,就像一场舞会,参与者聚拢在舞池中间,组织者处于一个能观察全局的空间位置,观察舞会举办的情况,服务人员来回穿梭于人群之间,安保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监视自己所负责的空间。
课堂:一个具体的时空课堂是一个具体的时空,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在这个时空中,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碰撞不断发生,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增长见识,老师可以分享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时间的规划和安排非常重要。
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给定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知识。
时间的安排也反映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进度和重点的把握,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框架内进行学习。
课堂也是一个空间的体现。
从教室的布置到学生的座位安排,空间的设计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一个整洁、宽敞的教室可以让学生感到舒适,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一个杂乱、狭小的教室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课堂中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的角色是课堂的核心,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
老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教导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学生是课堂中的另一重要角色,他们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学习的主体。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境。
课堂还离不开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支持。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为教师提供了课程的参考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则包括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等,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是一个具体的时空,时间和空间的因素以及人的因素共同构成了课堂的特点和价值。
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知识的互动和碰撞,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课堂:一个具体的时空
“课堂”是指一个具体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学生和老师聚集在一起,进行知识的
传授和学习。
通常情况下,课堂是一个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房间,内部设有课桌、椅子、黑板等教学用具。
在这个时空中,教师通过讲授和互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
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明和时期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课堂形式。
在中国,古代的课堂通常是在书院、私塾等场所,学生需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典和文化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和演进。
在现代,课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传统的面授
课堂逐渐被线上教学所替代,远程教育、网络直播课堂、MOOC等形式不断涌现。
无论是传统的面授课堂还是线上教学形式,课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现代
社会,课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多地承载着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引导的任务。
同样重要的是,课堂也是一个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互动、沟通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课堂是一个具体的时空,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育和学习的地方。
无论是传统的
面授课堂还是线上教学,课堂的形式会不断变化,但教育的重要性和课堂的作用仍然不可
替代。
龙源期刊网
从空间社会学视角解读课堂空间形态
作者:苏琴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3期
摘要:课堂空间是集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于一体的空间领域。
从空间社会学视角对课堂空间形态进行解读可知,课堂空间有同心圈式课堂空间、扇形式课堂空间等多种类型。
当前,我国的课堂空间存在学生权利和价值观边缘化、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角色单一化及凝聚力不强等问题。
基于此,从建立空间精神链、转变教师角色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建立生物链式课堂空间可以解决当前课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空间形态;同心圈式课堂空间;扇形式课堂空间;生物链式课堂空间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71-03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场所。
传统课堂空间是指由黑板、讲台、桌椅等要素形成的物质空间。
亨利·列菲尔德将空间的代表和在空间中的生活经验列入空间实践的领域,扩大了空间的范畴,因此也形成了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于一体的空间领域。
[1]课堂空间不应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也存在于课堂之中。
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总和就形成了课堂的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内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一、当前常见的课堂空间形态
(一)同心圈式课堂空间
同心圈式课堂空间是指各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课程空间形态。
教师为全面掌握与控制整个课堂空间,会形成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主宰边缘区域,从而形成同心圈式课堂空间形态。
同心圈式课堂空间通常由三层区域构成,即中心区域、中层区域及边缘区域。
中心区域由在课堂中拥有绝对主导权的教师占据,全面掌握和调配整个空间的资源。
中层区域由与中心区域价值取向一致的学生组成。
这类学生有班级组织成员及优生。
班级组织成员由教师遴选而产生,和教师接触最为频繁。
优生一般学习成绩较好,能够获得教师较多的关注。
边缘区域由所谓的差生构成,他们位于整个空间的最外层区域,远离课堂的中心。
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边缘区域的学生获得教师关注的机会小,容易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自我意识太强,突出强调自身地位,牢牢把握住话语权,认为自己是课堂空间唯一的主导者,自然就不会主动接受学生的意见,反而会将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强加给学生,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被排挤至边缘区域。
这样同心圈社会空间形态就容易形成。
(二)扇形式课堂空间。